李商隱是晚唐著名詩人,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李賀、李白合稱「三李」,又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他是晚唐為數不多刻意追求詩美的詩人,仕途上由於捲入黨爭而備受排擠,也因此一生困頓不得志。
今天為大家分享的這首《夜雨寄北》是詩人身居異鄉巴蜀之時,寫給遠在長安的妻子的一首詩,所以詩題為「寄北」。詩歌雖短,但是卻寄寓了作者對妻子的無限思念之情,可謂語短情長。後世有評論家評論道:翻從他日而話今宵,則此時羈情,不寫而自深矣。可見此詩雖短,卻用情之深,千百年來吸引了無數的讀者。
君問歸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
卻話巴山夜雨時。
第一句「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一問一答,先停頓,後再轉折,跌宕起伏,極富意境。詩人的羈旅之愁與無法歸去與妻子團聚的相思之愁交織在一起,瞬間激起了讀者的同情。接下來,這些愁緒又與此時的風和雨相交織,綿綿密密,淅淅瀝瀝,漲滿了夜晚巴山的秋池。
這兩句雖然沒有一個愁字,但是我們卻可以從字裡行間中感受得到詩人那滿眼的愁緒,就如同詩人眼前之景一樣,綿綿不絕。現實中的人們,如果寫一封給遠方人的信時,可以學習一下李商隱這種「寄託深而語言婉」的藝術手法。不言愛和愁,卻讀來都是愛與愁,這種情深意切的情愫,讀來令人感動。
接下來「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什麼時候我才能回到北方的家鄉,和你在一起,我們在西窗下一邊剪燭一邊談心。到那時我再對你說一說,今晚在巴山我聽著這綿綿夜雨,內心是多麼寂寞,多麼思念那時在遠方的你啊!
「何當」是一個表示願望的詞,意為什麼時候,是從「君問歸期未有期」的現實中迸發出來的。「共剪」、「卻話」,則是詩人對未來和妻子團聚的無限憧憬。詩人的內心盼望著有朝一日能夠和妻子再一次坐在窗前,一起剪燭,向妻子傾訴一下此時自己內心的孤單、寂寞。但是眼前卻只有悽冷的夜和淅瀝的雨和自己相伴,未來之景是那麼美好,更加反襯出眼前孤身一身的悽涼。未來的歡樂,更加襯託眼前的悽苦。兩相對比,未來和現在虛實結合,情景交融,在時間和空間上形成了一種迴環往復的意境,在這種意境的烘託下,是詩人孤寂的情懷和對妻子深深的思念。
縱觀全詩,李商隱將自己對遠方妻子的思念凝聚到了全詩之中,不僅是對妻子的回信,也是對未來的一種寄託。「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雖然眼前是悽苦的,但是有一天終會再相聚,悽冷之中有著也有這溫暖的底色。希望現實生活中相愛的兩個人彼此也都能在對美好未來的憧憬之中,相互扶持,共度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