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俗語說:「民以食為天,」對於吃的這個問題上,全球各地的飲食習慣不同。提起非洲,我們首先想到的是髒亂差的衛生狀態。一些媒體也是喋喋不休的報導饑荒之類的陳詞,其實非洲也是一個講究美食的大陸。
非洲也是具有烹調的藝術和傳統的一個國家。非洲的烹飪也豐富多彩的,它隨著環境的不同而變化的,但是其中主菜一般是不變的。主菜則是由薯類為主,澆上一種擁有和蔬菜做成的汁兒和魚肉以及肉類一起食用。
當然做任何菜系的時候,都少不了佐料的提鮮。非洲做菜也是一樣用香料以及辣椒來提味,沒有佐料的提味,猜的味道也就有所差異,薯類則是非洲烹調的基礎,非洲本地人說到:就算吃了沙拉、水果、小魚乾。如果沒吃點薯類,就等於沒吃飯。
01
非洲某些富裕的家庭,也是按照西方的方式用餐外。在普通的非洲家庭中,每餐飯根本不會有甜點和水果之類的。肯定消費水平在哪裡擺著呢,誰也不能每天大魚大肉的吃,畢竟對於普通的家庭而言要「細水長流」不是。
非洲的飲食隨地區不同而變化,因此沙漠邊緣的薩赫勒地區的飲食和森林茂密的國家是不同的。在中部非洲剛果(布).剛果(民).蒲隆地或烏幹達,木薯是每一餐的主食。木薯總是澆上各種汁兒,可以熬粥、油炸,但主要是曬乾、磨成麵粉,做成福涪(類似年糕狀的食物),這是當地的主食。
木薯總是和薯蕷類、玉米、小米或高粱之類的東西一起烹製。最後還會把各種各樣的葉子(木薯葉、猴麵包樹葉.酸模葉……切細或剁碎,用油和番茄、洋蔥汁兒炸一下,加在福涪裡面。
肉也不例外,除了非穆斯林的居民吃豬、山羊、綿羊肉以外,森林地區的居民吃各種各樣的野味,如:猴子.羚羊、大象或者蟒蛇.這些都是蛋白質的來源。所有在森林中生長、奔跑、吼叫的動物都可以捉來吃。
02
每年第一場雨過後毛蟲在樹上掛不了多長時間了,無論是莫西人、約魯巴人還是芳族人,大家一齊出動捉毛蟲。不同的地區吃毛蟲的方法不同,有的地區是在一種鹽水裡蘸一下就生吃了,有的地區則是曬乾後泡在湯裡吃。
中部非洲地區食物充足、營養價值豐富,使得該地區的食品富含鈣、維生素和礦物質,根本用不著羨慕歐洲有些國家的油膩而缺乏營養價值的飯菜。森林中的居民能夠找到食物吃,而且吃得不錯。
對於要在惡劣的,不利於美食的環境中尋找食物.還要滿足自己味覺的薩赫勒地區的人們,情況可就不一樣了。這正是頗爾人、班巴拉人或圖阿雷格人表現創造力和適應能力的地方。
每餐都以小米為主要內容,在農村,玉米餅子或粥是每天必吃之物。小米.高粱、玉米做成的餅子是從布吉納法索、馬裡直到多哥的-些地區的基本食物。吃的時候可以配上各種各樣的汁兒,如馬裡的岡波斯的汁兒,還會撒上不太辣的、拌了花生碎沫和猴麵包樹葉的調味品。
03
除了富含蛋白質的飯之外,還有蔬菜,如捲心菜、木薯或胡蘿蔔等。「如果上天賜給了一些錢」的話,燻肉、千魚就會出現在最有錢人家的餐桌上。但是,如果上天什麼也沒有賜給,甚至連雨也沒下的話。
那麼,就只剩下薩赫勒地區能吃的樹了,農民在青黃不接的時期,沒有收成之際,只能靠這些樹果腹了。在這時期,就只有在樹上,樹葉上果殼裡尋找一些東西,來拼湊一頓勉強能稱之為飯的東西了。
榕屬植物或尼蕾的果實可以充當主食,棗子可以代替古斯古斯( 一種麥團加調料做成的食品),而它們的果殼和果核可以用來飼養牲畜。如果在這段艱苦時期運氣不錯,那麼摩爾人就能吃上杏仁甜糕、烤駱駝肚或者駝峰肥肉,這可是一頓美味的早餐。
04
在黑非洲,通常食物禁忌首先和婦女兒童有關。但它隨地區、階層、部族、信仰的不同而變化甚至同一個村子中,這家和那家的禁忌都可能不同。
例如,在剛果(民)和剛果(布)的一些地區,雙胞胎不能和其他的孩子一起吃飯。在多哥,有些村子裡的人們不吃猴子,因為他們認為猴子是人類的同胞兄弟。少女不能吃肉,以免會有「心理問題」。懷孕的婦女必須禁食某些食品,來保護她們腹中的胎兒。
在喀麥隆北部,孕婦不能吃鬣狗,因為害怕她們的孩子將來也會像鬣狗一樣冷笑。在該國西部,孕婦不吃蛇,擔心孩子也會像蛇一樣爬輩子。在盧安達,人們曾經一度認為,土豆會使產婦晚下奶水,並使嬰兒致聾。在多哥南部,人們認為,孕婦生吃西紅柿肯定會生出一個長斑」的孩子。
結語
非洲的美食看起來是非富多彩的,對於毛毛蟲什麼的對他們來說是美食。對於我們來說可能不被大眾所能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