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監理資料管理作業指導書
1.目的
為逐步實現我公司監理作業指導書標準化,具體指導監理資料的操作和管理,有效地為我公司對監理資料(從項目監理部進駐開始)的正確形成、收集、整理、檢查、最後完成工程檔案提供幫助。
2.適用範圍
本作業指導書適用於各項目監理機構、工程監理部、和公司各部門對監理資料(紙質載體)從過程控制到檢查等諸過程及資料管理等工作;作為公司本項工作的通用作業指導書。
3.依據文件
3.1《工程建設監理規範》GB;
3.2《建築工程施工質量驗收統一標準》GB 50300—2001;
3.3公司《質量手冊》;
3.4公司《監理資料整理說明及實施要求》
3.5其它相關文件及作業指導書。
4.文件格式和要求
4.1根據檔案案卷規格要求,資料、封面、目錄、備考表統一採用A4(297×210mm)紙;小於A4幅面的文件要用A4白紙襯託(可在檔案整理時處理);
4.2連續多頁的資料(設計監理資料(B1類)、監理管理資料(B2類)等)在列印、複印時應採用雙面列印、複印,以節省存放空間和紙張;
4.3編制B1類、B2類資料,應按公司"監理資料整理說明及實施要求";
4.4填寫的工程資料應以施工質量驗收規範、工程合同、設計文件等為依據;
4.5工程資料應隨工程進度及時收集、整理,並應按專業歸類,認真書寫,字跡清楚,項目齊全、準確、真實,無未了事項;表格應統一採用《資料規程》、《監理規程》、《質量手冊》和公司有關規定表格,特殊要求增加的表格應依據《資料規程》統一歸類;
4.6工程資料應進行分級管理,各項目監理部總監理工程師負責本項目監理部監理資料的全過程管理工作;工程資料的收集、整理由各項目監理部專職或兼職信息資料員負責;審核工作由各部城建檔案管理員負責;竣工後項目總監組織各專業人員和信息資料員整理,經城建檔案管理員審查籤字後,最後總監籤認再報公司辦公室歸檔保存(辦理移交手續);
4.7對工程資料進行塗改、偽造、隨意抽撤或損毀、丟失等的,應按有管規定予以處罰,情節嚴重的,應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5.監理規劃
5.1設計監理規劃(設計監理工作計劃書)
5.2.監理規劃編製程序和原則要求:
5.2.1總監理工程師應在監理合同籤訂(或項目監理部進駐)後一個月內組織監理工程師完成編制工程項目監理規劃工作;
5.2.2監理規劃的內容應根據《監理規程》和《質量手冊》的要求,有針對性地做到控制目標明確、控制措施有效、工作程序合理、工作制度健全、職責分工清楚;對監理實施工作有指導作用,操作性強;
5.2.3監理規劃報公司總工辦審批並經總工程師審定後執行;
5.2.4監理規劃應進行動態管理(時效性),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應根據情況與條件變化作相應的調整,調整後文本應及時報公司總工辦;
5.2.5批准後的監理規劃應報送建設單位;同時向總承包單位進行交底並按要求作好記錄;
5.2.6監理規劃的格式及具體內容按公司"監理規劃"標準版本執行。
6.監理實施細則
6.1對單棟建築面積大於20000m2的大型工程或複雜的重要工程項目,總監可根據需要組織專業監理工程師編制分項專業實施細則,以便周密地對工程項目實施監控;
6.2監理實施細則應經總監審定後執行,並及時報送建設單位和公司(總工辦)備案;
6.3監理實施細則一般應根據監理規劃中的控制目標、關鍵工序、特殊工序,寫明重點部位、關鍵控制點以及控制措施等。
7.監理作業指導書
7.1監理作業指導書是指導監理作業的內部體系文件;
7.2總監應根據監理規劃中確定的關鍵工序、特殊工序組織專業監理工程師編製作業指導書;若公司已頒布該項通用版本作業指導書,項目監理部可不再編制該項工序的作業指導書;也可有針對性地進行增、刪修訂;
7.3作業指導書經總監審定後及時報公司(總工辦)備案。
8.熟悉施工圖紙
8.1總監應組織各專業監理工程師熟悉施工圖紙,了解和熟悉圖紙內容和質量要求;
8.2熟悉施工圖紙的同時應核查的主要內容:
8.2.1施工圖紙審批籤認手續是否齊全;
8.2.2設計文件是否完整,是否與圖紙目錄相符;
8.2.3應熟悉工程地質、水文地質勘察報告;
8.2.4施工圖紙中所用材料、構配件、設備等是否符合現行規範、規程和規定的要
8.2.5施工圖紙規定的施工工藝是否符合現行規範、規程的規定;
8.2.6施工圖紙中有無遺漏、差錯或相互矛盾之處(如各部分尺寸、標高、位置、地上地下之間、上下樓層之間,各專業之間等);
8.3在經過法定審圖單位設計審圖後,應向建設單位索要審查單位的審圖意見,以便據此進一步核對是否按審圖意見改正;
8.4通過熟悉圖紙,可較好地了解那些項目是關鍵工序和特殊工序;是編制監理規劃的依據,也是審批施工組織設計的必要準備。
8.5專業監理工程師將發現施工圖紙中的問題,記錄在各自的監理日誌中;總監或總監代表將各專業監理工程師發現的問題匯總,通過建設單位書面提交設計單位,必要時應提出監理的建議,以便與各方協商研究,統一意見(完成表式C2-3-1《資料規程》)。
9.工程技術文件審批
9.1施工組織設計
9.1.1由總監組織有關專業監理工程師進行審批,最後由總監審定後批覆;對於重大或特殊的工程(包括施工方案)應報公司審批(總工辦審核、總工審定),再由總監匯總籤認批覆承包單位;
9.1.2審批註意事項
9.1.2.1審批程序:由於施工單位和承包單位是一家(施工組織設計由承包單位編制),報審表(表式C2-1)中技術負責人、申報人應分別為編制單位(工程項目部)的總工和項目經理,審核人為上級法人總工(或技術部門負責人);
9.1.2.2審定結論(三種),為保證施工組織設計的質量、指導作用和權威性,對於部分內容需修改補充的應在"修改後再報"前打勾;若內容短缺較多,又無針對性則應"重新編制";在審批過程中不應採取非正式審批(非正式報審、口頭意見)→修改→正式審批的程序;
9.1.2.3單體工程建築面積≥20000m2的建築,應編制單項測量方案,並由總監轉交公司測量部進行審批;
9.1.2.4施工組織設計應在主要章節中明確寫明進度、質量和造價控制目標,並應符合施工合同的規定;
9.1.2.5應含有針對本工程項目確定的關鍵工序和特殊工序;列出的關鍵工序、特殊工序應與監理規劃所列一致;關鍵工序除對工程質量有重要影響的正式分項工程外,還應包括重要的輔助項目,如降水、深坑支護、高層外架子等;
9.1.2.6在施工方法的選擇上應注意審核其依據是否正確;在計算書部分應注意審核其假定條件是否符合實際,結論是否符合要求;
9.1.2.7各項措施應有針對性、可操作性;否則無法實施;
如:"必須在第一次澆築的砼初凝之前進行第二次澆築……";"梁砼強度滿足拆側模要求後,方可……";"……溼度必須控制在滿足施工的條件下……";
又如:"外加劑溶液應設專人配製,並先配製成規定濃度溶液……";"砂漿稠度宜較常溫適當增大……";"與砂子攪拌一定時間後……";等文字描述在規範、規程中可以,但在施工方案中不可,必須定量描述,應改寫如表2。
措施描述舉例表 表2
參照上表正確描述,以提供操作依據,做到指導施工且便於檢查;
9.1.2.7對"工程技術文件審批表"的審批意見,應儘量避免簡單的"批註"。諸如:"同意"、"同意按此執行"等語言批覆;應做到有具體的審批意見。一般審批意見可以包含:評語類、提醒類、改錯類、建議類、疑問類和結論指示類等;以上審批意見一般須另作附件。
9.2施工方案
9.2.1施工單位應報監理審批的單項施工方案,應是在施工組織設計中確定的關鍵工序和特殊工序中的單項工程,或根據情況變化臨時增加的單項工程。對關鍵工序和特殊工序的單項工程,項目監理部應採取主動監理步驟(因處於有計劃控制中,必要時可催報);
9.2.2關鍵工序(項目)和特殊工序(項目)
在編制監理規劃(質量計劃)時,關於關鍵項目和特殊項目,特指受監工程中的項目。為協調好質量控制的預控工作,一般應根據工程特點, 與承包單位共同協商確定。通常情況以下項目為特殊或關鍵項目:
9.2.2.1一般工程地下防水是特殊項目(包括卷材和防水砼等);某些工程如有結構加固,若不進行結構檢驗,則應視為特殊項目;
特殊項目定義:過程的結果不能通過其後的檢驗完全驗證的過程;
9.2.2.2關鍵項目
結構性項目:如地基處理;模板工程;砼工程;鋼筋連接;預應力結構;大跨度鋼結構,預製構件安裝,幕牆工程等……"; 此外,深基支護;大型塔式起重機的固定基座;高層內外架子(包括懸挑架、大跨度懸空架、升級架等),也應視同關鍵項目;
功能性項目:屋面和廁浴間防水;廁浴間通風道等;
質量手冊中對關鍵項目的定義(根據GB/T6583-ISO8402對關鍵過程的定義為):對工程質量有重要影響的過程;
9.2.3施工方案的主要內容
分項工程概況;
編制依據;
進度計劃(包括主要實物量);
各項措施(包括管理、技術、安全、消防、環保等);
施工平面圖;
必要的大樣圖、示意圖;
必要的計算書;
深化設計圖紙、說明及其計算書;
若分包單位編制,還應有質保體系及其與總包的配合要求及措施等。
9.2.4施工方案的審批程序
9.2.4.1一般施工方案按專業由監理工程師審批,並報總監理工程師批覆;
9.2.4.2複雜項目的施工方案由監理工程師審核並提出意見,同時報公司(總工辦)協助審核,經總工審定後批覆,最後由總監歸納以上意見予以全面批覆;
9.2.4.3審批註意事項:審批施工組織設計的注意事項。
9.3深化設計
深化設計是指施工單位根據施工圖繪製的細化設計,即所謂的"大樣圖",同時也包括裝修工程的二次設計,如室內外設計和幕牆等;根據《資料規程》的規定,工程技術文件的審批,包含深化設計。審批時應會同設計單位共同進行。
10.設計變更
設計變更是施工圖的補充,是施工、監理和編制竣工圖的重要依據之一,辦理時應注意以下事項:
10.1內容必須明確具體,註明原圖號,必要時應附圖;
10.2應有設計單位、施工單位、建設單位和監理單位各方代表籤認;
10.3分承包的有關設計變更,應通過承包單位後辦理;
10.4如設計單位提出變更直接發出設計變更通知單,承包單位接到設計變更通知單後,若無異意,應另填寫設計變更單,設計變更通知單作為附頁,經各方代表確認籤字後生效。
11.分部/分項工程施工報驗(表式C7-1)
11.1分部/分項工程的劃分
詳見國標"建築工程施工質量驗收統一標準"(GB 50300—2001 )附錄B,C;
11.2對分部/分項工程施工報驗審定的依據:
11.2.1表式C7-1中的附件是分部/分項工程施工報驗審定的依據,因此應該有的附件必須齊全,合法。即依據要具有充分性和有效性(合法性);
例:某項目地下外牆Ⅰ段砼分項工程報驗,C40,S8,砼現場澆拌。其提供的附件應包括能夠證明該分項工程範圍內工程完全達到和滿足設計要求,具體附件應包括:施工記錄:砼開盤交底(表式C5-2-8);施工試驗記錄:抗壓強度試驗報告和抗滲試驗報告;分項工程質量檢驗評定表;質量保證資料匯總表。
此外,提供以上資料的單位資質等級應與工程等級相適應;砼檢驗齡期應符合規定,所採用的檢驗標準應是現行的有效標準。這是有效性(合法性)要求。
11.3使用分部/分項工程施工報驗表時還應注意以下幾點:
11.3.1分承包單位報驗,必須經承包單位審核籤認,並由承包單位向監理單位報驗;
11.3.2編號要齊全並符合要求;
11.3.3報驗部位應按國標"檢驗批"的規定進行;
11.3.4應在檢驗批報驗中提供質量保證資料匯總表。
12.監理工作日誌
監理工作日誌是記錄監理運作過程的第一手資料,是提供監理行為可追溯性的原始證明材料;因此必須準確、真實,描寫清楚。主要內容應包括:
12.1本人或項目監理部當天的主要活動; 12.2熟悉圖紙記錄;
12.3工程施工的主要部位及進展情況; 12.4巡視內容;
12.5對特殊和關鍵工序旁站的詳細內容,包括投入施工的人、機、料、法、環情況。例如砼澆築:各類人員到位情況;垂直水平運輸機械的運轉情況;砼的運輸小票是否符合,塌落度、澆築順序、施工縫處理及設置及試塊製作、施工環境等是否符合要求等。
2、監理熟悉圖紙作業指導書
1.目的
熟悉施工圖紙是做好監理各項工作(特別是質量控制)預控的重要步驟。因此要求監理工程師在從事項目監理工作中首先要做好的工作。為逐步實現我公司監理作業指導書標準化,特編制本作業指導書標準版本,對熟悉施工圖紙提供指導,以便進一步做好監理的預控工作,實現受監項目的各項性能達到設計、規範和合同的要求。
2.適用範圍
本作業指導書為標準版本(企業標準),作為我公司各項目監理部在從事本項工作的監理作業技術指導書。項目監理部可直接應用。
3.依據文件
3.1《城市居住設計規範》GB50010-2002;
3.2《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規範》GB50180-93(2002年版);
3.3《建築地基基礎設計規範》GB50007-2002;
3.4《混凝土結構設計規範》GB50010-2002;
3.5《建築抗震設計規範》GB50011-2001;
3.6《建築結構荷載規範》GB50009-2001;
3.7《高層建築混凝土結構設計技術規程》JGJ 3-2002;
3.8《建設工程監理規程》DBJ 01-41-2002;
3.9《監理資料管理作業指導書》SB01-2002。
4.熟悉圖紙程序
有關熟悉圖紙程序如下:收圖登記→按收圖登記熟悉圖紙(可按分工有重點、有範圍地和分專業地進行)→做好熟悉圖紙記錄(記在監理日誌上)→項目監理部根據各監理工程師熟悉圖紙記錄整理匯總成完整的熟悉圖紙記錄(列印成文)→通過建設單位提交設計單位→通過設計交底和協商對提出的問題和建議一一進行封閉,並做好記錄。
5.熟悉圖紙要求
5.1熟悉圖紙對應全面覆蓋。當前多為分批出圖,因此熟悉圖紙也應分批進行,同時要提醒和協助建設單位及時組織設計交底;
5.2每次熟悉圖紙要求監理人員均應做好記錄(記在本人的監理日誌上);項目監理部要將各監理人員分專業匯總整理成項目監理部的熟悉圖紙記錄。記錄格式按本作業指導書"監理熟悉圖紙記錄表"執行;
5.3對圖紙中使用的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要注意:①應具有鑑定資格單位出具的鑑定證書(有建設行政主管部門發布的項目也可注1、2);②應有其產品質量標準、使用說明和工藝要求,使用前應按其質量標準進行檢驗和試驗。
注1:"關於採用新技術、新工藝時,應審查其提供的鑑定證明和確認文件"("規程"第6.4.7.2款)。
該款所指"鑑定證明和確認文件",《資料管理規程》P.36規定:"凡使用新材料、新產品、新工藝、新技術,應有具有鑑定資格單位出具的鑑定證書,
注1,同時應有其產品質量標準、使用說明和工藝要求,使用前應按其質量標準進行檢驗和試驗。
注2:根據建設部第109號令《建設領域推廣應用新技術管理規定》,其中第六條規定:"推廣應用新技術和限制、禁止使用落後技術的發布採取以下方式:
《建設部重點實施技術》;
《推廣應用新技術和限制、禁止使用落後技術公告》;
《科技成果推廣項目》"等。
以上三種形式分別為三個級別定期發布。今後將根據以上公告進行審核,不再實行《新技術、新材料試點工程申報書》。
6.熟悉圖紙記錄及一般程序
6.1熟悉圖紙可按下表記錄
審圖表1監理熟悉圖紙記錄表 編號
項目監理部: 總監理工程師:
3、地下防水工程作業指導書
1.目的
為逐步實現我公司監理作業指導書標準化,從控制要點及程序操作,對地下防水工程的監理作業提供指導,通過監理運作進行有效監控,實現受監項目地下防水工程的各項性能達到設計、規範和合同要求。
2.適用範圍
本作業指導書為標準版本(企業標準),作為我公司各項目監理部在從事本子分部工程的監理作業技術指導書。項目監理部可直接應用,提倡針對工程特點進行適當增減後應用。
3.依據文件
3.1《地下防水工程質量驗收規範》GB50208-2002;
3.2《地下工程防水技術規範》GB50108-2001。
4.基本規定
4.1防水等級 防水等級分為4級,各級標準應符合表5.1的規定。
4.2特殊工序要求 地下防水工程由於無法通過檢測手段判定其是否合格,因此應作為"特殊工序"對待。應加強預控和工序監控,並按下列要求進行。
4.2.1地下防水工程施工前,施工單位應進行圖紙會審,掌握工程主體及細部構造的防水技術要求,並編制防水工程的施工方案;
4.2.2加強工序檢驗。建立各道工序的自檢、交接檢和專職人員檢查的"三檢"制度,並有完整的檢查記錄。未經監理單位對上道工序的檢查確認,不得進行下道工序的施工;
4.2.3必須由相應資質的專業方水隊伍進行施工;主要施工人員應持有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或其指定單位頒發的執業資格證書;
4.2.4所使用的防水材料,應又產品的合格證書和性能檢測報告,材料的品種、規格、性能等應符合現行國家產品標準和設計要求。
對進場的防水材料應按附錄A和附錄B的規定抽樣復驗,並提出試驗報告;不合格的材料不得在工程中使用;
4.3降水要求 地下防水工程施工期間,明挖法的基坑以及暗挖法的豎井、洞口,必須保持地下水位穩定在基底0.5m以下,必要時應採取降水措施。
4.4環境要求 地下防水工程的防水層,嚴禁在雨天、雪天和五級風及其以上時施工,其施工環境氣溫條件宜符合表5.5的規定。
防水層施工環境氣溫條件 表5.5
5.防水混凝土
5.1適用範圍
本節適合於防水等級為1~4級的地下整體式混凝土結構。不適用環境溫度高於80℃或處於耐侵蝕係數小於0.8的侵蝕性介質中使用的地下工程;
註:耐侵蝕係數是指在侵蝕性水中養護6個月的混凝土試塊的抗折強度與在飲用水中養護6個月的混凝土試塊的抗折強度之比。
5.2檢驗內容和方法
防水混凝土的施工質量檢驗內容和方法應符合表6.7的規定。
防水混凝土施工質量檢驗內容和方法 表6.7
5.3材料
防水混凝土所用的材料應符合下列規定:
5.3.1水泥品種應按設計要求選用,不得使用過期或受潮結塊水泥;
5.3.2碎石或卵石的粒徑宜為5~40mm,含泥量不得大於1.0%,泥塊含量不得大於0.5%;
5.3.3砂宜用中砂,含泥量不得大於3.0%,泥塊含量不得大於1.0%;
5.3.4拌制混凝土所用的水,應採用不含有有害物質的潔淨水;
5.3.5外加劑的技術性能,應符合國家或行業標準一等品及以上的質量要求;
5.3.6粉煤灰的級別不應低於二級,摻量不宜大於20%;矽粉摻量不應大於3%;,其它摻合料的摻量應通過試驗確定。
5.4配合比
防水混凝土的配合比應符合下列規定:
5.4.1試配要求的抗滲水壓值應比設計值提高0.2Mpa;
5.4.2水泥用量不得少於300kg/m3;摻有活性摻合料時,水泥用量不得少於280kg/m3;
5.4.3砂率宜為35%~45%,灰砂比宜為1:2~1:2.5;
5.4.4水灰比不得大於0.55;
5.4.5普通防水混凝土坍落度不宜大於50mm,泵送時入泵坍落度不宜大於100~140mm。
5.5拌制和澆築
混凝土拌制和澆築過程控制應符合下列規定:
5.5.1拌制混凝土所用的材料品種、規格和用量,每工作班檢查不應少於兩次。每盤混凝土各組成材料計量結果的偏差應符合表6.4.1的規定。
混凝土組成材料計量結果的允許偏差(%) 表6.4.1
註:累計計量僅適用於微機控制計量的澆拌站。
5.5.2混凝土在澆築地點的坍落度,每工作班至少檢查兩次。混凝土的坍落度試驗應符合現行《普通混凝土拌合物性能試驗方法》GBJ-80的有關規定。混凝土實測的坍落度與要求坍落度之間的偏差應符合表6.4.2的規定。
混凝土坍落度允許偏差(mm) 表6.4.2
5.6抗滲試件
防水混凝土抗滲性能,應採用標準條件下養護混凝土抗滲試件的試驗結果評定。試件應在澆築地點製作。
連續澆築混凝土每500m3應留置一組抗滲試件,且每項工程不得少於兩組。採用預拌混凝土的抗滲試件,留置組數應視結構的規模和要求而定。
抗滲性能試驗應符合現行《普通混凝土長期性能和耐久性能試驗方法》GBJ 82的有關規定。
5.7檢驗數量
防水混凝土的施工質量檢驗數量,應按混凝土外露面積每100 m2抽查1處,每處10 m2,且不得少於3處;細部構造應按全數檢查。
6.卷材防水層
6.1適用範圍
本節適合於受侵蝕性介質或受震動作用的地下工程主體迎水面鋪貼的卷材防水層;
6.2材料
應採用高聚物該性瀝青防水卷材和合成高分子防水卷材。所選用的基層處理劑、膠粘劑、密封材料等配套材料,均應與鋪貼的卷材材性相容。
6.3基層處理
鋪貼防水卷材前,應將找平層清掃乾淨,在基面上塗刷基層處理劑;當基面較潮溼時,應塗刷溼固化型膠粘劑或潮溼界面隔離劑。
6.4卷材厚度
防水卷材厚度選用應符合表8.4的規定。
防水卷材厚度 表8.4
6.5卷材接縫
兩幅卷材短邊和長邊的搭接寬度均不應小於100mm。採用多層卷材時,上下兩層和相鄰兩幅卷材的接縫應錯開1/3幅寬,且兩層卷材不得相互垂直鋪貼。
6.6冷粘法
冷粘法鋪貼卷材應符合下列規定:
6.6.1膠粘劑塗刷應均勻,不露底,不堆積;
6.6.2鋪貼卷材時應控制膠粘劑塗刷與卷材鋪貼的間隔時間,排除卷材下面的空氣,並輥壓粘接牢固,不得有空鼓;
6.6.3鋪貼卷材應平整、順直,搭接尺寸正確,不得有扭曲、皺摺;
6.6.4接縫口應用密封材料封嚴,其寬度不應小於10mm。
6.7熱熔法
熱熔法鋪貼卷材應符合下列規定:
6.7.1火焰加熱器加熱卷材應均勻,不得過分加熱或燒穿卷材;厚度小於3 mm的高聚物該性瀝青防水卷材,嚴禁採用熱熔法施工;
6.7.2卷材表面熱熔後應立即滾鋪卷材,排除卷材下面的空氣,並滾壓粘結牢固,不得有空鼓、皺摺;
6.7.3滾鋪卷材時接縫部位必須溢出熱熔膠,並應隨即刮封接口使接縫粘結嚴密;
6.7.4鋪貼後的卷材應平整、順直,搭接尺寸正確,不得有扭曲。
6.8保護層
卷材防水層完工並經驗收合格後應及時做保護層。保護層應符合下列規定:
6.8.1頂板的細石混凝土保護層與防水層之間宜設置隔離層;
6.8.2底板的細石混凝土保護層厚度應大於50mm;
6.8.3側牆宜採用聚苯乙烯泡沫塑料保護層,或砌磚保護牆(邊砌邊填實)和鋪抹30 mm後水泥砂漿;
6.9檢驗
卷材防水層的施工質量檢驗數量,應按鋪貼面積每100 m2抽查1處,每處10 m2,且不得少於3處。
6.10檢驗內容和方法
卷材防水層施工質量檢驗內容和方法 表8.10
4、模板分項工程作業指導書
1.目的
為逐步實現我公司監理作業指導書標準化,從控制要點到程序操作,對模板分項工程的監理作業提供指導,通過監理運作進行有效監控,實現受監項目模板分項工程的各項性能達到設計、規範和合同要求。
2.適用範圍
本作業指導書為標準版本(企業標準),作為各項目監理部從事本分項工程的監理作業
3.依據文件
3.1《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範》GB50204-2002;
3.2《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及驗收規範》GB50204-92;
3.3《鋼結構設計規範》GBJ 17-88;
3.4《木結構設計規範》GBJ 5-88;
3.5《建築結構荷載規範》GB 50009-2001;
3.6《建築地基基礎設計規範》GB50007-2002;
3.7《建築施工扣件式鋼管腳手架安全技術規範》JGJ 130-2001;
3.8《建築施工門式鋼管腳手架安全技術規範》JGJ 128-2000;
3.9《建築施工手冊》第一冊(第三版)及有關雜誌文章、論文等。
註:以上依據文件,以下簡稱"據"X.X,例如"據"3.4即表示依據文件為"3.4《鋼結構設計規範》"
4.控制要點
4.1模板工程作為混凝土結構工程的一個分項工程在施工過程中應列為關鍵項目(包括設計、製作、安裝和拆除)。
4.2模板及其支架應根據工程結構形式、荷載大小、地基土類別、施工設備和材料供應等條件進行設計(包括製作)。模板及其支架應具有足夠的承載能力、剛度和穩定性,能可靠地承受澆築混凝土的重量、側壓力以及施工荷載。
4.3在澆築混凝土之前,應對模板工程進行驗收。模板安裝和澆築混凝土時,應對模板及其支架進行觀察和維護。發生異常情況時,應按施工技術方案及時進行處理。
4.4模板及其支架拆除的順序及安全措施應按施工技術方案執行。
4.5模板安裝檢驗見表4.5-1
模板安裝檢驗一覽表 表4.5-1
模板安裝應滿足下列要求:
4.5.1模板的接縫不應漏漿;在澆築混凝土前,木模板應澆水溼潤,但模板內不應有積水;
4.5.2模板與混凝土的接觸面應清理乾淨並塗刷隔離劑,但不得採用影響結構性能或妨礙裝飾工程施工的隔離劑;
4.5.3澆築混凝土前,模板內的雜物應清理乾淨;
4.5.4對清水混凝土工程及裝飾混凝土工程,應使用能達到設計效果的模板。
註:固定在模板上的預埋件、預留孔和預留洞,其偏差應符合表注1-1的規定。
預埋件和預留孔洞的允許偏差表 表注1-1
註:檢查中心線位置時,應沿縱、橫兩個方向量測,並取其中的較大值。
模板安裝允許偏差應符合注1-2的規定
現澆結構模板安裝的允許偏差及檢驗方法表 表注1-2
註:檢查軸線位置時,應沿縱、橫兩個方向量測,並取其中的較大值。
4.6模板拆除檢驗見表4.6
模板拆除檢驗表 表4.6
註:底模拆除時的混凝土強度要求見下表:
底模拆除時的混凝土強度表 表注2-1
4.7施工方案審查要點
4.7.1在監理規劃中應列為關鍵工序進行監控;並及時編製作業指導書或執行公司頒發的本標準版本作業指導書;
4.7.2要求施工單位在施工組織設計中也列為關鍵工序進行管理和監控;並及時編制本分項施工方案。按程序報批後對操作層進行書面和口頭交底,並報監理備案(技術交底);
認真審批施工方案,審批要點詳見表4.7
審查方案要點提示表 表4.7
註:模板的型式應與質量目標相適應問題: 影響混凝土外觀及尺寸偏差的重要因素是模板的型式和管理及人員素質。據調查統計:模板型式與結構長城杯成功率為:
模板型式與結構長城杯成功率 表注3-1
模板設計:
七種荷載:《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及驗收規範》第二章第二節及附錄一仍可使用,只是部分分項係數應按新的相關設計規範作調整;
應繪製必要的施工圖及說明;
豎向結構(柱和牆)新澆築混凝土對模板側面壓力F的計算應注意:V,t0和β1的取值,見下表:
採用扣件式鋼管作為模板支架時,其承載能力及穩定性計算可根據"依據文件"3.7進行。
5.控制程序
5.1編制監理規劃時明確本項工程為關鍵工序;要求施工單位在施工組織設計時也明確本項工程為關鍵工序,以求步調一致;
5.2實施本項作業指導書或根據需要作適當修改補充(或稱監理細則);要求施工單位編制本項施工方案;
5.3審批施工組織設計和本項工程施工方案;在施工單位報審前注意強調需經本單位技術負責人審批;
5.4向施工單位作交底(作為監理細則時);
5.5按作業指導書進行4M1E(人、機、料、法、環)的預控和監控。督促施工單位在施工中嚴格按批准的施工方案施工;在全面監控的同時,尤其要作好主控項目或關鍵控制點的管理和監控。表5.5為實施過程中監控項目內容一覽表:
實施過程中監控項目內容一覽表 表5.5
5、砼工程裂縫控制作業指導書
1.目的
為逐步實現我公司監理作業指導書標準化。從控制要點及程序操作,對砼工程結構裂縫控制的監理作業提供指導。通過有效監控防止或減少砼工程、特別是大體積砼和平面尺寸較大的砼現澆結構出現有害裂縫;並有助於受監項目現澆砼結構的各項性能達到設計和規範要求。
2.適用範圍
本作業指導書為標準版本,用於各項目監理部在從事涉及上述砼現澆結構(摻膨脹劑型)的監理運作。項目監理部可直接應用,也可根據實際需要進行補充應用。
3.依據文件
3.1本公司《砼工程裂縫控制作業指導書(B版)》(SB02-2002);
3.2《混凝土外加劑》GB8076-1997;
3.3《混凝土外加劑應用技術規》GBJ119-88;
3.4《地下工程防水技術規範》GB50108-2001;
3.5《粉煤灰混凝土應用技術規範》GBJ 146-90;
3.6《砼膨脹劑》JC476-2001;
3.7《普通砼配合比設計規程》JGJ 55-2000,J64-2000;
3.8《混凝土中摻用粉煤灰的技術規程》DBJ-10-93;
3.9《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範》GB50204-2002。
4.控制要點
4.1原材料
原材料控制要點提示表 表1
4.1.1.礦渣水泥比普通水泥收縮大,特別是後期,但前者水化熱低,有利於大體積砼,一般底板多為大體積砼,且便於水養,故必要時可選用礦渣水泥;隨著加入WTO國外產品的進入,對於要求較高的工程,必要時可選用進口的球狀或調粒水泥,以改善流動性、強度和耐久性。
4.1.2JC476-2001[表1]對限制膨脹率規定如下(作為主控指標):
4.1.3有資料表明活性高於粉煤灰的超細礦渣粉能改善和易性、提高保水性、強度,尤其是長期強度,並降低水化熱,減少溫差應力。因此超細礦渣粉是高性能砼的功能組分之一。
4.1.4外加劑出廠檢測或復驗項目如下(GB 8076-1997)
外加劑檢測項目表 表2
4.1.5產品出廠必須具備:產品術說明書、合格證、檢驗報告;
4.1.6復驗以封存樣進行。如要求現場取樣,應事先在供貨合同中規定,並在生產和使用單位人員在場的情況下於現場取平均樣。復驗除按本表項目檢驗外(勻質性指標),尚應進行新拌和硬化砼性能指標(兩種均做為型式檢驗)。新拌和硬化砼性能指標檢驗按依據文件3.2(GB 8076-1997)表1進行。
4.2配合比
審查配合比要點提示表 表3
4.2.1"粉煤灰混凝土設計強度等級的齡期,地上工程宜為28d;地面工程宜為28d或60 d;地下工程宜為60d或90d;大體積混凝土工程宜為90d或180d。在滿足設計要求的條件下,以上各種工程採用的粉煤灰混凝土,其強度等級齡期也可採用相應的較長齡期";《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範》GB50204-2002,採用60d或90d齡期強度依據:《粉煤灰混凝土應用技術規範》(GBJ146-90),第4.1.2條:第7.1.1條;
4.2.2抗滲標號依據: 《地下工程防水技術規範》 (GB50108-2001);實踐經驗表明:用42.5水泥,以C35砼28d強度為限來控制水泥用量是適當的。
4.2.3京建材[1999]518號文規定限制膨脹劑量≤8%,使用普通膨脹劑,不能滿足補償收縮及含鹼量控制的要求,因此必須使用低鹼低摻高效膨脹劑。通過對膨脹劑的檢驗和砼試配既滿足補償收縮要求,又符合脹脹劑用量≤8%的規定。脹脹劑用量應按GBJ119規定是按等量取代全部膠凝材料的內摻法計算。
4.2.4配合比的確定應按照《普通砼配合比設計規程》JGJ 55-2000,J64-2000確定。
4.2.5採用聚丙烯防裂(杜拉縴維)纖維,摻量為0.7~0.9kg/m3,該纖維是一種以聚丙烯為原料,經獨特工藝進行表面處理的高強聚丙烯纖維。在水泥漿中具有極好的分散性,且化學性質穩定,耐酸鹼性好,與基本材料有極強的粘結力,當其摻入到混凝土原材料中攪拌,可以迅速地與混凝土材料混合,分布均勻徹底,每cm3水泥漿內約20多條纖維絲,因此在混凝土內部構成一種較有效的二級加強效果。阻裂能力可達到一個數量級。造價增加極少。
4.3砼分包商
4.3.1現場攪拌時
4.3.1.1根據方案規定核查現場材料(包括各種外加劑和摻和料)複試結果,並按計劃進行見證取樣檢驗。
4.3.1.2檢查攪拌設備及計量裝置的完好性和控制精度。
4.3.1.3檢查管理和操作人員上崗證和管理制度。
4.3.2.4審核配合比及其試配報告。
4.3.2採用商品砼時考察廠家
4.3.2.1軟硬體;
4.3.2.2原材料質量情況;
4.3.2.3價格;
4.3.2.4生產能力等。
4.4施工方案
4.4.1在監理規劃中應列為關鍵工序進行監控;並及時編製作業指導書或認真執行公司頒發的本標準版本作業指導書。
4.4.2要求施工單位在施工組織設計中也列為關鍵工序進行管理和監控;並及時編制本分項施工方案。按程序報批後對操作層進行書面和口頭交底,並報監理備案。
4.4.3認真審批施工方案。審批要點:
審查方案要點提示表 表4
4.5砼設計指標、溫度筋
4.5.1強度等級
4.5.1.1底板及地下外牆:宜為C30,最大不應>C40,且宜採用後期強度(60d或90d,大體積砼90 d或180 d),有利於控制裂縫;
4.5.1.2抗滲標號:應根據地下工程防水技術規範 (GB50108-2001)確定(詳表5)。
註:防滲砼設計抗滲等級按下表確定:
防滲砼設計抗滲等級表 表4.5
4.5.1.3地下牆體:重點考慮地下外牆和內筒牆,抵抗主溫度應力的水平溫度筋在符合設計規範的條件下,儘量按細而密原則配筋,間距應為150mm;水平構造(溫度)鋼筋的配筋率宜在0.4~0.6%。
5.控制程序
5.1編制監理規劃時明確本項工程為關鍵工序(作為地下剛性防水項目應作為特殊工序);要求施工單位在施工組織設計時也明確本項工程為關鍵工序(特殊工序),以求步調一致;
5.2實施本項作業指導書或根據需要作適當修改補充(或稱監理細則);要求施工單位編制本項施工方案;
5.3審批施工組織設計和本項工程施工方案;在施工單位報審前注意強調需經本單位領導審批;
5.4向施工單位作交底;
5.5在5.1 -5.3過程中穿插組織專題會議,各方通過討論以便統一認識;並進行必要的考察(對商品砼供應商等)。
5.6按作業指導書進行4M-1E(人、機、料、法、環)監控。督促施工單位在施工中嚴格按批准的施工方案施工;在全面監控的同時,尤其要作好關鍵控制點的管理:
5.6.1砼的設計指標
5.6.1.1強度等級爭取協調至C30或C35;齡期為60d或90d。
5.6.1.2抗滲標號按地下工程防水技術規範(GB50108-2001)確定。抗滲標號定得太高將增加水泥用量,會增加裂縫的機率。
5.6.2膨脹劑的型號與摻量。
5.6.3養護措施。
5.7監控中要加強巡視和旁站工作,並作好記錄(文字音像等)。
6、大體積砼工程作業指導書
1.目的
為逐步實現我公司監理作業指導書標準化;為大體積砼工程施工的監控及操作提供作業指導。通過有效監控防止出現有害裂縫,並有助於砼結構的各項性能達到設計和規範要求。
2.適用範圍
本作業指導書為標準版本,作為我公司各項目監理部在從事本分項(子項)工程的監理作業指導書。項目監理部可直接應用,也可根據實際需要進行補充修改後應用。
3.依據文件
3.1本公司《砼工程裂縫控制作業指導書》SB02-2002;
3.2《混凝土外加劑》GB8076-1997;
3.3《混凝土外加劑應用技術規》GBJ119-88;
3.4《混凝土外加劑應用技術規》DBJ 01-61-2002;
3.5《地下工程防水技術規範》GB50108-2001;
3.6《粉煤灰混凝土應用技術規範》GBJ 146-90;
3.7《砼膨脹劑》JC476-2001;
3.8《普通砼配合比設計規程》JGJ 55-2000;
3.9《混凝土中摻用粉煤灰的技術規程》DBJ-10-93;
4.術語
4.1大體積混凝土
混凝土結構物實體最小尺寸等於或大於1m,或預計會因水泥水化熱引起混凝土內外溫差過大而導致裂縫的混凝土。
4.2特殊過程
過程的結果不能通過其後的檢驗和試驗完全驗證的過程。
4.3關鍵過程
對工程質量有重要影響的過程。
4.4裂縫深度
表面裂縫、淺層裂縫、縱深裂縫和貫穿裂縫。
5.控制要點
5.1大體積混凝土的若干設計構造要求
5.1.1的強度等級宜在C30~C35,最高不應超過C40;當摻用礦物摻合料(粉煤灰、磨細礦渣粉等)時並應利用後期強度(60d或90d,大體積砼90 d或180 d),有利於控制裂縫。
粉煤灰對混凝土強度增長效應表 表5.1-1
5.1.2抗滲標號,根據地下工程防水技術規範 (GB50108-2001)的規定,只取決於工程埋置深度,而不再考慮具體水位(詳表5.1-2)。
防滲砼設計抗滲等級按下表確定:
防滲砼設計抗滲等級表 表5.1-2
5.1.3基礎底板若受力筋能滿足變形構造要求的,不再增加溫度筋;構造筋不能起到抗變形作用的,應增配溫度筋;一般全截面配筋率不小於0.3%,應在0.3~0.5%之間。
5.1.4重點考慮地下外牆和內筒牆,抵抗主溫度應力的水平溫度筋在符合設計規範的條件下,儘量按細而密原則配筋,間距應為150mm;水平構造(溫度)鋼筋的配筋率宜在0.4~0.6%。
5.1.5合理分層、分塊(即合理設置後澆縫),可以減輕內約束作用,縮小約束範圍。
5.2配合比
審查配合比要點提示表 表5.2-3
6.控制程序
6.1編制監理規劃時明確本項工程為關鍵工序(作為地下剛性防水項目應作為特殊工序);要求施工單位在施工組織設計時也明確本項工程為關鍵工序(特殊工序),以求步調一致;
6.2實施本項作業指導書或根據需要作適當修改補充(或稱監理細則);要求施工單位編制本項施工方案;
6.3審批施工組織設計和施工方案;在施工單位報審前注意強調需經本單位領導審
6.4向施工單位作交底;
6.5在7.1-7.3過程中穿插組織專題會議,各方通過討論以便統一認識;並進行必要的考察(對商品砼供應商等)。
6.6按作業指導書進行4M1E(人、機、料、法、環)監控。督促施工單位在施工中嚴格按批准的施工方案施工;在全面監控的同時,尤其要作好關鍵控制點的管理:
6.6.1砼的設計指標(目的是降低水化熱和收縮)
6.6.1.1強度等級:爭取協調至C30或C35;齡期為60d或90d。
6.6.1.2抗滲標號按地下工程防水技術規範(GB50108-2001)確定。抗滲標號定得太高將增加水泥用量,會增加裂縫的機率。
6.6.2膨脹劑的型號與摻量(高效補償收縮型,降低含鹼量);
6.6.3養護保溼、保溫措施(確保限制膨脹率和控制兩個溫差);
6.7監控中要加強巡視和旁站工作,並作好記錄(文字音像等)。
7、高性能砼工程作業指導書
1.目的
為逐步實現我公司監理作業指導書標準化,從控制要點及程序操作,對高性能砼工程的監理作業提供指導,通過監理運作進行有效監控,實現受監項目高性能砼工程的各項性能達到設計、規範和合同要求。
2.適用範圍
本作業指導書為標準版本(企業標準),作為我公司各項目監理部在從事高性能砼工程的監理作業指導書。項目監理部可直接應用,也可根據工程特點進行必要的增減後應用,以更好地滿足針對性和操作性要求。
3.依據文件
3.1《高強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CECS104:99;
3.2《高性能混凝土技術》馮乃謙、邢鋒編著;
3.3《高性能混凝土應用技術規程》第三稿;
3.4有關雜誌文章、論文等;
3.5《高強混凝土作業指導書》SB305-2003。
4.術語
4.1高性能化的普通混凝土
混凝土的水膠比>0.38,強度等級為C20~C50的普通混凝土。經過調整粗、細骨料級配,降低空隙率;並根據需要摻入部分超細粉;混凝土單方用水量≤185kg/m3,水泥用量≥250 kg/m3;並用高效減水劑調整流動度,滿足施工要求。硬化後的混凝土比原來基準混凝土的耐久性高
4.2高性能混凝土
高性能混凝土的水膠比≤0.38,強度等級≥C50。高性能混凝土中,除水泥、砂石、水外,必須摻有一定量的礦物超細粉和高效減水劑。使其有高體積穩定性、高抗滲性、高耐久性和高工作性。
4.3礦物質超細粉
顆粒粒徑≤10μm的礦物質粉體,如矽粉、Ⅰ級粉煤灰、磨細礦渣、天然沸石粉和偏高嶺土粉。可以單一使用或複合使用。新開發的礦物質超細細粉必須經過試驗後使用。
4.4高效減水劑
具有對水泥分散能力強、減水率高、改善和提高混凝土耐久性並能控制坍落度損失的化學外加劑。
5.原材料
5.1水泥
5.1.1高性能化的普通混凝土所採用的水泥應符合GB175-1999《矽酸鹽水泥,普通矽酸鹽水泥》和GB1344-1999《礦渣矽酸鹽水泥,火山灰質矽酸鹽水泥和粉煤灰矽酸鹽水泥》的有關規定;
5.1.2高性能混凝土應採用≥42.5等級的水泥,且應符合GB175-1999《矽酸鹽水泥,普通矽酸鹽水泥》的有關規定。
5.2骨料
5.2.1細骨料應選用質地堅硬、級配良好的中粗河砂或人工砂,其細度模數應大於2.6,吸水率<2.0%,含泥量應小於1.5%。配製C80及以上等級混凝土時, 其含泥量應小於1.0%。細骨料的其它質量指標應符合《普通砼用砂質量標準及檢驗方法》JGJ52的規定。
5.2.2粗骨料應選用級配良好的石灰巖、花崗巖、輝綠巖等碎石或碎卵石。巖石的立方體抗壓強度應與所配製的高性能混凝土抗壓強度等級之比不低於1.5,或其壓碎值QA<10%。僅當有可靠依據時,方可採用卵石配製。
配製高性能混凝土粗骨料的最大粒徑≤25mm,配製C80及以上等級混凝土時,最大粒徑≤20mm。粗骨料宜採用二記配(宜明確列出二個粗骨料尺寸)。
配製高性能混凝土時,粗骨料中針片狀顆粒含量應小於5%,不得混入風化顆粒,含泥量應小於1.0%("依據文件"3.1規定:"含泥量不應大於1.0%。配製C80及其以上等級混凝土時, 含泥量不應大於0.5%。當泥為非粘土質石粉時,允許含量可適當放寬")。
5.3礦物質超細粉
礦物質超細粉應根據配製混凝土的技術要求選擇其中品種和確定其摻量。超細粉可以是單一組分,也可以由兩組分複合而成。
5.4 高效減水劑
5.4.1用於配製高性能化的普通混凝土、高性能混凝土的高效減水劑應符合GB8076的要求,且在較低摻量時應具有儘可能高的減水率。
5.4.2高效減水劑對水泥應有好的適應性。可通過水泥淨漿試驗,在相同摻量下,水泥淨漿流動性大、不泌水、不扳結,且淨漿流動度經時損失小。則與該種水泥適應性好。
5.5有害物質
5.5.1混凝土中可溶(有效)鹼總含量(Na2O%+0.658K2O%)應低於3.0kg/m3,應符合《CECS53:93混凝土中鹼含量的限量》標準。
5.5.2混凝土中CL-含量不得大於水泥用量的0.2%;在潮溼環境或有侵蝕性離子條件下,CL-含量不得大於水泥用量的0.06%。
6.技術要求
6.1 強度、坍落度及含氣量
6.1.1強度按GBJ81-85進行抗壓強度試驗時,必須滿足以下規定:試件尺寸100×100×100mm(換算成150×150×150mm試件的強度);試件強度試驗的齡期,沒有指定的情況下為28d;如有指定時,按設計施工者指定的齡期進行。
6.1.2坍落度及相應擴展度 出機坍落度及相應擴展度按表6.1。
坍落度及擴展度(cm) 表6.1-1
6.1.3含氣量按表6.1-2設計單位指定含氣量時,允許誤差也為±1.5。
含氣量表 表6.1-2
6.2在施工地點取樣測定的Cl-含量應<0.3kg/m3;但設計和施工單位認可的情況下,Cl-含量可在0.6kg/m3以下。
6.3抗硫酸鹽腐蝕應滿足設計要求的等級,如表6.3-1
抗硫酸鹽腐蝕等級 表6.3-1
註:硫酸鹽溶液濃度,可根據所處環境而定。
6.4體積穩定性
高性能化普通混凝土、高性能混凝土的乾燥收縮值≤5~8×10-4;自收縮值≤(400~800)×10-6。控制混凝土體積穩定性,首先抑制其收縮;應選擇適宜品種的水泥。從抑制收縮來說,粉煤灰矽酸鹽水泥>矽酸鹽水泥>礦渣矽酸鹽水泥。控制單方混凝土用水量≤185 kg/m3,水泥用量≥300 kg/m3。選用粒徑和級配良好的石灰石骨料。
7.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設計
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設計應首先考慮混凝土的耐久性要求,結合施工工藝對拌合物工作性的要求、結構對強度要求等因素選擇相應參數(參考附錄進行),並通過試配、調整與性能檢測,確認滿足使用要求後,方可用於正式施工。對於強度等級≥C80的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設計,需要對粗骨料嚴格篩選,找出堅硬緻密的石灰石碎石或輝綠巖碎石,級配好,空隙率低,再與5~10mm的碎石按9:1搭配使用。混凝土的水膠比會更低,需要減水率更高、能控制坍落度損失的減水劑。為此要求應使用矽酸鹽水泥。
8.施工與驗收
8.1原材料管理
8.1.1原材料應由專人按技術質量的要求採購,專人管理,採購人員和施工人員之間對各種原材料應有交接記錄。
8.1.2各種原材料應有固定的堆放地點和明確的標誌,標明材料名稱、品種、生產廠家和日期。堆放時應有堆放分界標誌,以免誤用。
8.1.3砂、石骨料的水分,對混凝土性能有明顯的影響,應準確測定因天氣變化引起砂、石骨料含水量的變化,以便及時調整施工配合比。袋裝粉狀材料(水泥、超細粉和粉狀高效減水劑)要注意防潮,液體外加劑要注意防止沉澱和分層。
8.2高性能混凝土與高性能化普通混凝土的拌制
8.2.1必須採用強制式攪拌機拌制;
8.2.2原材料計量應準確,嚴格按照設計配合比進行稱量,其最大允許偏差應符合下列規定(按重量計):
高強混凝土原材料計量的允許偏差表 表8.2
8.2.3嚴格測定砂、石骨料的含水率,一般情況下每班抽測2次,雨天應隨時抽測,並按測定結果調整混凝土配合比;
8.2.4化學外加劑可採用粉劑和液體外加劑,當採用液體外加劑時,應從混合物用水量中扣除溶液中的水量;當採用粉劑時,應適當延長攪拌時間,一般不少於30秒;
8.2.5拌制第一盤混凝土時,可增加水泥和砂子用量10%,保持水灰比不變,以便攪拌機持漿;
8.3混凝土運輸與澆築
8.3.1長距離運輸混凝土宜採用混凝土車運輸。在裝混凝土前應認真檢查攪拌車,排盡車內存留的涮車積水;
8.3.2混凝土運輸和澆築過程中嚴禁加水;
8.3.3攪拌運輸車到現場應高速旋轉20~30秒後再將混凝土拌合物餵入泵車受料鬥;
8.3.4澆築高性能混凝土應振搗密實,宜採用高頻振搗器垂直點振。混凝土較粘稠時,應加密振點分布;
8.3.5混凝土的泵送施工應按照JGJ/T10"泵送混凝土施工技術規程"中的規定進行;
8.3.5.1泵送施工應根據施工進度,加強組織調度工作,確保連續均勻供料;
8.3.5.2混凝土自由傾落高度不宜超過2m;當拌合物較粘稠時,在不出現分層離析的條件下,允許增加傾落高度,但應以4 m為限;
8.3.5.3泵送混凝土時,輸送管路起始水平管段長度不應小於15m。除出口處可採用軟管外,輸送管路的其它部位均不得採用軟管。輸送管路用支架、吊具等加以固定。高溫或低溫環境下,輸送管路應分別用溼簾和保溫材料覆蓋;
8.3.5.4向下泵送混凝土時,管路與垂線的夾角不宜小於12°,而引起阻塞;
8.3.5.5混凝土一般宜在攪拌後90min內泵送完畢,交擁堵和氣候炎熱等情況下應採取特殊措施防止混凝土坍落度損失;
8.3.5.6混凝土應保持連續泵送,必要時可降低泵送速度以維持泵送的連續性。如停泵時間超過15min,應每隔4~5min,應將管中混凝土清除,並清洗泵機。
8.3.5.7在冬季澆築混凝土時,應制定冬期施工措施,並保證混凝土拌合物入模溫度不小於10℃。
8.4混凝土的養護
8.4.1高性能混凝土用水量小,早期養護很重要,應避免混凝土失水引起早期裂縫,影響質量。混凝土澆築完畢後應立即用塑料布或草簾覆蓋,並在終凝後立即進行灑水養護;立面牆施工時可在澆築24~48h後略為鬆開模板,並澆水養護。保持混凝土表面溼潤,養護不少於7或14晝夜;
8.4.2因高性能混凝土的膠凝材料用量較大,應注意採取養護措施防止混凝土因溫度變化而引起的開裂。養護期間應控制混凝土內部最高溫度不超過75℃;應採取措施縮小混凝土的內外溫差;還應防止混凝土表面溫度受環境因素影響(如暴曬、氣溫驟降等)而發生劇烈變化。
8、特殊、關鍵項目及旁站監理作業指導書
1.目的
為逐步實現我公司監理作業指導書 (質量體系第三層次文件) 標準化,在對監理項目的過程控制中,從監控特殊工序、關鍵工序、旁站操作程序以及文字記錄等方面,提供監理運作指導。通過對特殊工序和關鍵工序的有效監控以及對涉及結構安全的關鍵工序或部位實施旁站監理,在質量及安全上實現受監項目各項性能達到設計、規範和合同預期目標的要求。
2.適用範圍
本作業指導書為標準版本(企業標準),作為我公司各項目監理部在對特殊工序和關鍵工序進行監控和旁站活動的不通指導文件。項目監理部可直接應用,也可根據實際需要進行補充應用。公司有關部門將以此作為定期檢查或內審的重要依據。
3.依據文件
3.1《建設工程質量管理條例》(簡稱"條例",包括"條例釋義");
3.2《房屋建築工程施工旁站監理管理辦法(試行)》(建市[2002]189號,簡稱"辦法");
3.3《質量管理體系標準》;GB/T19000-2000;GB/T19000-2000;GB/T19004-2000(簡稱"標準");
3.4《質量體系內部審核員國家通用教程》(中國認證人員國家註冊委員會編,簡稱"教程");
3.5《建設工程監理規範》GB50319-2000(簡稱"規範");
3.6公司《監理資料管理作業指導書》標準版本(SB01-2002(簡稱"指導書");
3.7公司質量手冊(簡稱"手冊");
4.術語
4.1特殊工序
當結果不能通過其後的檢驗和試驗完全驗證,或無法檢測,或需實施破壞性檢測才能驗證的過程。
4.2關鍵工序
對工程質量有重要影響的過程。
註:以上4.1、4.1兩項均指受監工程中的項目(分項工程)。
4.3項目監理部
監理單位派駐工程施工現場負責履行委託監理合同的監理組織機構("規程"P.4)
4.4旁站
是指對工程施工中有關地基和結構安全的關鍵工序或關鍵部位,進行連續不斷地監督檢查或檢驗的監理活動。
4.5過程控制
過程控制不僅指使過程處於受控狀態所採取的控制技術或活動,還應確定哪些是直接影響生產、安裝和服務的過程,制訂並實施控制計劃,保證這些過程處於受控狀態。
4.6受控狀態
"受控狀態"是指對影響過程質量的所有因素,包括工藝參數、人員、設備、材料、加工和測試方法、環境等加以控制。
5.旁站項目操作程序和要求
5.1旁站監理的部位、工序
需要實施旁站監理的關鍵部位、關鍵工序,在基礎工程方面包括:土方回填,混凝土灌注樁澆築,地下連續牆、土釘牆、後澆帶及其他結構混凝土、防水混凝土澆築,卷材防水層細部構造處理,鋼結構安裝;在主體結構工程方面包括:梁柱節點鋼筋隱蔽過程,混凝土澆築,預應力張拉,裝配式結構安裝,鋼結構安裝,網架結構安裝,索膜安裝 ("辦法"第二條)。
5.2編制旁站監理方案
在編制監理規劃時,應當制定旁站監理方案,明確旁站監理的範圍、內容、程序和旁站監理人員職責等。旁站監理方案應當送建設單位和施工企業各一份,並抄送工程所在地的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或其委託的工程質量監督機構。
5.3旁站監理內部操作程序
5.3.1建立嚴格的旁站監理工作制度。在項目監理部內部進行詳盡的監理技術交底,明確旁站監理的內容、部位或工序,並將有關內容通知施工單位,以便進行工作安排;
5.3.2旁站監理人員應備有詳盡的旁站監理記錄。記錄檢查內容、發現的問題、問題的處理以及處理效果。所有記錄應閉合;
5.3.3進行旁站監理工作交接,合理安排,保證監理工作的連續性,確保施工現場始終處於監理控制之下。
5.4單位間書面程序
施工單位根據監理單位制定的旁站監理方案,在需要實施旁站監理的關鍵部位、關鍵工序進行施工前24小時,應當書面通知監理單位派駐工地的項目監理部。項目監理部應當安排旁站監理人員按照旁站監理方案實施旁站監理。
5.5指導與實施人
旁站監理在總監理工程師的指導下,由現場監理人員負責具體實施。
5.6旁站監理人員職責
旁站監理人員的主要職責如下("辦法"第六條 ):
5.6.1檢查施工單位現場質檢人員到崗、特殊工種人員持證上崗以及施工機械、建築材料準備情況;
5.6.2在現場跟班監督關鍵部位、關鍵工序的施工,執行施工方案以及工程建設強制性標準情況;
5.6.3核查進場建築材料、建築構配件、設備和商品混凝土的質量檢驗報告等,並可在現場監督施工單位進行檢驗或者委託具有資格的第三方進行復驗;
5.6.4做好旁站監理記錄和監理日記,保存旁站監理原始資料;
5.7旁站監理記錄
旁站監理人員應當認真履行職責,對需要實施旁站監理的關鍵部位、關鍵工序在施工現場跟班監督,及時發現和處理旁站監理過程中出現的質量問題,如實準確地做好旁站監理記錄。凡旁站監理人員和施工單位現場質檢人員未在旁站監理記錄(見10.2)上簽字的,不得進行下一道工序施工;
5.8旁站監理的權力
旁站監理人員實施旁站監理時,發現施工單位有違反工程建設強制性標準行為的,有權責令施工單位立即整改;發現其施工活動已經或者可能危及工程質量的,應當及時向監理工程師或者總監理工程師報告,由總監理工程師下達局部暫停施工指令或者採取其他應急措施;
5.9旁站監理記錄
旁站監理記錄是監理工程師或者總監理工程師依法行使有關籤字權的重要依據。對於需要旁站監理的關鍵部位、關鍵工序施工,凡沒有實施旁站監理或者沒有旁站監理記錄的,監理工程師或者總監理工程師不得在相應文件上簽字。在工程竣工驗收後,監理單位應當將旁站監理記錄存檔備查。
6.一般特、關項目操作程序和要求
6.1關鍵項目的範圍
為協調好質量控制的預控工作,一般應根據工程特點,與承包單位共同協商確定。通常情況下列項目為關鍵項目:
6.1.1結構性項目
包括地基處理;土方回填;深基坑支護;模板工程;砼工程;大體積混凝土工程;鋼筋連接;預應力結構;鋼結構工程(包括網架結構、索膜結構),預製構件安裝,幕牆工程等……";此外,深基坑支護(包括地下連續牆、土釘牆);大型塔式起重機的固定基座;高層內外架子(包括懸挑架、大跨度懸空架、升級架等),也應視同關鍵項目;
6.1.2功能性項目
屋面和廁浴間防水;廁浴間通風道等;
項目監理部在編制監理規劃(質量計劃)時,為協調好質量控制的預控工作,一般應根據工程特點, 經與施工單位共同協商確定設置特殊與關鍵項目;
6.2特殊項目的範圍
一般工程地下防水是特殊項目(包括卷材、防水砼和後澆帶處理等); 某些工程如結構加固,若不進行結構檢驗,則應視為特殊項目;
6.3文件對應的要求
對於協商確定的特殊項目和關鍵項目,應分別列入監理規劃(監理單位)和施工組織設計(施工單位)中,雙方項目應對應一致,且施工單位對這些項目必須編制單項"施工方案",經本系統上級領導(技術管理體系)審批再報監理審定後執行,並要作書面交底(技術交底報監理備案);其它非特殊項目或非關鍵項目的"施工方案"一般可只作備案,不一定要審批;
6.4作業指導書的對應要求
對於特殊項目和關鍵項目,監理一般應編寫"作業指導書",以便於監理的規範運作和加強監理力度;
以上三款為預控階段的工作,要求做到"三對應",即:監理規劃與施工組織設計兩份技術文件(質量體系文件)中的特殊項目和關鍵項目應對應一致;施工單位編報的施工方案應與施工組織設計所列特殊項目和關鍵項目應對應一致;並進行書面技術交底;監理單位編制的作業指導書應與監理規劃作所列特殊項目和關鍵項目應對應一致;
6.5實施監控階段要求
實施監控階段應做好:
6.5.1總監應明確實施監控執行人;
6.5.2執行人按經監理批准的施工方案以及有關規範、規程進行監控;實施監控前由執行人參照旁站基本要求編寫計劃(可寫在監理日誌上),經總監批准後實施(對應載體上簽署意見);
6.5.3執行人在監理日誌上做好監控實施記錄。
6.6關鍵工序監控程序:
6.6.1根據確定的關鍵工序和關鍵部位,制訂了文字化方案(詳細規定操作方法),以指導操作或規範工藝方法;
6.6.2使用合格的設備和工具並在適宜的環境下進行施工;
6.6.3應符合有關規範、標準、施工方案及施工現場質量管理制度等規定和要求;
6.6.4應對適當的過程參數和產品特性進行監控,這些被監控的參數和特性都是經過策劃,對最終產品有著重要影響的,監控可以採用儀表、安排檢測點以及應用統計技術等方法;
6.6.5需要時,對過程和設備進行認可;
6.6.6技藝的評定準則應以最明了的方式表示,即文字標準、標樣或說明;;
6.6.7對設備進行必要的維護,使所有在用設備處於完好的狀態。
6.7特殊工序的監控程序:
主要通過控制工藝參數及影響參數波動的各種因素。因此,對影響施工質量的4M1E提出了更嚴格的控制要求:
6.7.1特殊工序的質量控制以加強過程控制為主,輔以必要的多頻次的工序檢驗;
6.7.2從工序流程分析著手,找出各環節影響質量特性的主要因素。研究控制方法,配備適當手段,進行工序過程的系統控制。遵循"點面結合"的原則,在系統控制的基礎上,對關鍵環節進行重點控制;
6.7.3根據產品的工藝特性,加強工藝方法的試驗驗證(如鋼筋機械連接的工藝檢驗)。總結經驗,制定明確的技術和管理文件,並認真執行,以便嚴格控制工藝參數及影響參數波動的各種因素,使工序處於控狀態;
6.7.4特殊工序操作,檢驗人員要經過技術培訓和資格認證;
6.7.5特殊工序所用工藝材料、被加工物資應實行嚴格控制,必要時應進行復驗。使用中的各種工作介質應定期分析、調整和更換,保證其成分在規定的範圍內;
6.7.6必須使用計量檢定有效期內的合格設備和測量器具,並積極採用先進的檢測技術和控制手段,對影響質量特性的主要因素進行快速、準確的檢測和調整,力爭實現自動控制,以減少人的因素引起的質量波動;
6.7.7應對影響加工質量的工作環境進行控制,如溫度、溼度、塵埃和安全性等,滿足方案要求,必要時應加以驗證;
6.7.8嚴格按方案、規程操作,控制影響參數波動的各種因素在規定的允許範圍內,並記錄實測數據。監督人員應在記錄上簽字,以表明實施了監督。記錄應予保存。
7.旁站監理方案
7.1旁站監理方案
旁站監理方案應包括旁站監理的範圍、內容、程序和旁站監理人員職責等,在編制方案時也可參照下表進行。
旁站監理方案表
註:1. 旁站監理實施前執行人應做好準備工作:熟悉經監理審批的對應施工方案;國家相關規範、地標或企標(包括工藝標準)等,並將監控點摘錄在日誌上;
2. 監控要點或過程參數可參見相關作業指導書、施工圖及相關規範。
3. 相關規範編號詳見下表:
7.2:旁站監理記錄表
回填土旁站監理記錄
表旁專1 編號: ______________
混凝土灌注樁澆築旁站監理記錄
旁專表2 編號
土釘牆旁站監理記錄
表旁專4 編號
後澆帶澆築旁站監理記錄
表旁專5 編號
防水混凝土澆築旁站監理記錄
旁專表6 編號
註:見證計劃取樣數及實際見證數在"/"前為強度試件,"/"後為抗滲試件。
卷材防水及細部構造旁站監理記錄
旁專表7 編號
鋼結構安裝旁站監理記錄
旁專表8 編號
混凝土澆築旁站監理記錄
表旁專10 編號
預應力張拉旁站監理記錄
表旁專11 編號
裝配式構件安裝旁站監理記錄
旁專表12 編號
鋼網架結構安裝旁站監理記錄
旁專表13 編號
9、記錄控制程序
1.目的
對記錄進行控制和管理,為保證質量體系有效運行以及相關活動或服務的可追溯性及採取糾正預防和改進措施提供依據。
2.適用範圍
適用於質量體系運行記錄及質量活動記錄的控制和管理。
3.職責
各部門文件資料管理員負責對本部門的記錄進行整理、歸檔。
4.工作程序
4.1記錄的範圍
4.1.1質量體系共有的記錄:內部審核記錄,管理評審記錄,文件控制記錄,培訓記錄,檢驗、監測、測量和試驗設備的校準記錄,設備管理記錄,信息交流記錄,糾正預防和改進措施相關記錄等。
4.1.2與質量活動有關的記錄:不合格項處置記錄,可追溯記錄,統計技術應用記錄,質量計劃相關記錄,顧客服務及投訴記錄等。
4.2記錄的形式及要求
4.2.1記錄的形式可以是卡片、表格、圖表、報告;也可以是拷貝、磁帶、軟盤或膠片。
4.2.2記錄的樣式及內容要求在相應的體系文件中規定。
4.2.3填寫要求:填寫及時,內容正確完整,字跡應清晰,能準確識別,籤全名;不得隨意更改、塗抹,如發現數據填寫錯誤,要用劃線的方式進行更正,並籤名、註上日期。
4.3記錄的收集、標識和歸檔
4.3.1各部門文件資料管理員應及時收集、匯總各類記錄,保持順序號或日期、頁碼的連續便於查閱。
4.3.2對於體系文件規定的記錄,其歸檔方式應便於存取檢索。
4.4記錄的保存和銷毀
4.4.1各部門按期限要求保存記錄,對於保存期超過一年的記錄經總工同意後,可集中保存,但需標識清楚所屬的部門,記錄的名稱和年份。
4.4.2記錄應保存在安全、乾燥的地方,便於檢索並注意做好防火、防蟲蛀、防潮等工作;對於保存在磁帶、軟盤中的記錄還要做好防壓、防磁、防曬等,並及時備份,防止貯存的內容丟失。
4.4.3記錄不得隨意銷毀,過期的記錄須經所在部門主管核實後方能處置。
4.5記錄的查閱、借閱
4.5.1經記錄保存部門負責人同意,相關部門可在記錄保存處查閱所需記錄,如需借閱,需經雙方負責人同意,進行登記,限期歸還。
4.5.1如合同中有要求,經保存部門負責人核實後,記錄可提供給顧客或其代表查閱。
4.6記錄樣式的批准、更改及發放
4.6.1記錄樣式及其《文件更改申請單》由與該記錄相關的文件批准人批准,記錄樣式的批准採取背面籤名的方式;改版後的記錄樣式因附有經批准的《文件更改申請單》,背面可不再籤名。
4.6.2各部門將更改後的記錄樣式及批准後的《文件更改申請單》交辦公室管理。
4.7外來記錄的控制
外來的記錄(如供應商提供的原材料出廠檢驗報告、計量檢定報告、環境監測報告等)由相關部門保存,如果沒有特別規定保存期為3年。
5.相關文件(無)
6.相關記錄
6.1《記錄匯總表》。
6.2《文件更改申請單》。
6.3《文件和資料領用申請單》。
記 錄 匯 總 表
表碼:
編號:
編制: 審批:
10、文件控制程序
1.目的
保證公司在質量管理體系運行中,所有質量活動場所使用有效版本的文件(包括適當範圍的外來文件),以防止使用失效或作廢的文件。
2.適用範圍
本程序適用於質量管理體系運行中,有關質量活動的文件的控制和管理。
3.職責
3.1質量體協管理辦公室負責質量管理體系文件的控制和管理。
3.2總工辦負責技術性文件的控制。
3.3各使用部門應加強對文件的識別和保管。
4.工作程序
4.1文件的分類
技術性文件;管理性文件。
4.1.1外來文件
國家及上級機關頒發的有關法規、法令、政策等文件;行業可直接引用或執行的規範、規則、技術標準等;顧客提供的資料、來函及傳真件、電話記錄等。
4.1.2內部形成文件
質量手冊、程序文件、作業指導書;僅限於各部門內部使用的部門內部文件
4.1.3受控文件和非受控文件
4.1.3.1有效文件由質量體協管理辦公室在文件上加蓋"受控"印章,以便於識別;
4.1.3.2有效文件未經蓋章為非受控文件,不得在與質量體系運行有關的工作場所使用。發至外單位或顧客的質量手冊應註明受控的標識。
4.1.4由質量體協管理辦公室建立文件和資料清單目錄,在每年初提出有效版本的清單及文件修改一覽表。
4.2文件的編號
4.2.1質量手冊的編號
4.2.2程序文件的編號
參照《質量管理體系文件編號規定》執行。
4.2.3管理性文件和技術性文件按公司行文統一編號。
4.2.4質量記錄的編號
參照《質量管理體系文件編號規定》執行。
4.3文件的起草
4.3.1質量手冊由質量管理體系辦公室組織起草。
4.3.2程序文件由主管該項工作的部門組織起草。
4.4文件的審核、批准和發布
4.4.1程序文件、作業指導書由主管部門審核,管理者代表批准發布。
4.5文件的發放
4.5.1有效文件的發放按分級管理原則,辦公室負責將文件分發至部門,部門分發至各有關崗位。
4.5.2文件破損,影響使用時,可由部門文件資料員向辦公室申請置換,補發完好的有效文件,但必須上交破損的有效文件並由辦公室負責銷毀。
4.5.3如文件丟失,應向辦公室主任提出書面申請,經批准後由文書補發。丟失的文件一旦找回,應立即上交行政部並銷毀。
4.6文件的更換和換頁
4.6.1由提出修改的部門填寫"有效文件更改申請單",說明理由,交質量體系管理辦公室審核,經原批准者同意後,按本程序4.3和4.4規定執行。
4.6.2各部門文件資料員負責按"部門有效文件領用登記表"收回需更改的文件,交辦公室換發更改後的有效文件。
4.7文件的換版與作廢
4.7.1有效文件經多次修改或經內部評審需大幅度修改時,可進行換版。原版次有效文件相應作廢。按原發放範圍、發放程序換發新版本。
4.7.2換發新版時,原版次有效文件由部門文件資料員收回交辦公室作好標記並及時銷毀。需作資料保留的,由部門填寫"舊版文件留用申請單"交辦公室主任同意經登記並加蓋"作廢"印章後方可留用。
4.8文件的歸檔與管理
4.8.1有效文件發布後,由辦公室按公司《檔案管理實施辦法》進行歸檔。
4.8.2所有存入軟盤的有效文件應進行適當標識、編目,由辦公室主任指定專人保存。更改或換版時及時修正。
4.9外來文件的控制
4.9.1上級頒發的指導性文件,由辦公室管理,但應控制其有效性。
4.9.2直接引用的各類外來文件,其歸口職能部門按本程序受控文件管理的有關規定控制其有效性,並報辦公室備案。
4.9.3客戶提供的資料或文件,由各主管部門參照本程序確定自行管理辦法,控制其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