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家發現非酒精性脂肪肝可由腸道細菌引起

2020-12-11 科學網

中國科學家發現非酒精性脂肪肝可由腸道細菌引起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9/23 14:42:23

首都兒科研究所袁靜研究員、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劉翟研究員和軍事醫學科學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楊瑞馥研究員等人合作發現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NAFLD)可由由腸道細菌引起。相關論文2019年9月19日在線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細胞—代謝》。

研究人員發現高產乙醇肺炎克雷伯菌(HiAlc Kpn)與中國隊列中高達60%患有NAFLD的個體相關。通過口腔管飼將HiAlc Kpn的臨床分離株轉移到小鼠體內,誘導了NAFLD。同樣,使用含有HiAlc-Kpn菌株的微生物菌群,將糞便微生物菌群移植(FMT)移植到小鼠中,該菌群是從NASH誘導的NAFLD個體中分離出來的。但是,在FMT之前選擇性消除HiAlc Kpn株可防止受體小鼠出現NAFLD。

這些結果表明,至少在某些NAFLD病例中,腸道微生物組的改變會由於內源性酒精產量過高而導致疾病。

據了解,NAFLD的潛在病因被認為是多種多樣的。腸道微生物群的變化已得到研究,並被認為至少導致了某些疾病,儘管其因果關係尚不清楚。

附:英文原文

Title: Fatty Liver Disease Caused by High-Alcohol-Producing Klebsiella pneumoniae

Author: Jing Yuan 13, 14

Chen Chen 13,Jinghua Cui 13,Jing Lu 13,Chao Yan 13,Xiao Wei,Xiangna Zhao,NanNan Li,Shaoli Li,Guanhua Xue,Weiwei Cheng,Boxing Li,Huan Li,Weishi Lin,Changyu Tian,Jiangtao Zhao,Juqiang Han,Daizhi An,Qiong Zhang,Hong Wei
Minghua Zheng,Xuejun Ma,Wei Li,Xiao Chen,Zheng Zhang,Hui Zeng,Sun Ying,JianXin Wu,Ruifu Yang,Di Liu

Issue&Volume: 19 September 2019

Summary: 

The underlying etiology of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 is believed to be quite varied. Changes in the gut microbiota have been investigated and are believed to contribute to at least some cases of the disease, though a causal relationship remains unclear. Here, we show that high-alcohol-producing Klebsiella pneumoniae (HiAlc Kpn) is associated with up to 60% of individuals with NAFLD in a Chinese cohort. Transfer of clinical isolates of HiAlc Kpn by oral gavage into mice induced NAFLD. Likewise, 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 (FMT) into mice using a HiAlc-Kpn-strain-containing microbiota isolated from an individual with NASH induced NAFLD. However, selective elimination of the HiAlc Kpn strain before FMT prevented NAFLD in the recipient mice.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at least in some cases of NAFLD an alteration in the gut microbiome drives the condition due to excess endogenous alcohol production.

DOI: 10.1016/j.cmet.2019.08.018

Source: https://www.cell.com/cell-metabolism/fulltext/S1550-4131(19)30447-4

相關焦點

  • 腸道微生態與酒精性肝病的雙向影響
    酒精性肝病是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疾病。在美國大約三分之二的成人飲酒,其中20%屬於過度飲酒(男性每周超過14次、女性每周超過7次)。在這些人群中,90%會發展為脂肪肝,進一步發展為脂肪性肝炎、肝纖維化(佔50%)及肝硬化(佔25%)。約50%的肝硬化是由酒精性肝病所引起。
  • Gut Microbes:解析酒精性脂肪肝發生新機制與防治策略
    E2是酒精性脂肪肝發生的重要機制,並提出防治策略。前期研究顯示食藥用真菌茯苓多糖(WIP)能夠通過調節腸道菌群改善糖尿病肥胖小鼠糖脂代謝(Chin J Nat Medicines, 2019)。本研究首先發現茯苓多糖(WIP)能夠有效降低酒精性脂肪肝小鼠肝臟中甘油三脂(TG)的堆積和炎症的水平。
  • Nature:吃太多水果、果汁,得脂肪肝的原因被發現了
    很多人覺得脂肪肝是喝酒導致的,實際上,越來越多的人,從不也喝酒,也會得脂肪肝(非酒精性的),主要就是一種東西吃太多了——果糖 對於非酒精性脂肪肝來說,果糖是最大的隱患,果糖只能由肝臟來代謝,吃多了會對肝臟產生巨大的負擔。 果糖如何誘發脂肪肝?以往科學家,似乎還沒有找到一個明確的解釋。
  • 胰島素抵抗會促進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肝臟脂肪的生成
    胰島素抵抗會促進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肝臟脂肪的生成 2020-12-09 22:1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十字花科蔬菜可以預防或減輕脂肪肝症狀
    況且,在現今這個物質極大豐富的時代,由飲食習慣導致的疾病越來越多,如非酒精性脂肪肝(簡稱NAFLD)。據2015年的《中國脂肪肝防治指南(科普版)》顯示,中國成人脂肪肝患病率已達到12.5%~35.4%,也就是每4個中就有1個脂肪肝患者。如今已經2020年了,這一比例只多不少。非酒精性脂肪肝和肥胖、糖尿病等疾病一樣,已經成為全球性的健康問題。
  • 脂肪肝到肝癌只要4步,這種益生菌或可逆轉
    地衣芽孢桿菌可恢復腸道菌群平衡,緩解肝臟脂肪變性。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一種與胰島素抵抗(IR)和遺傳易感密切相關的代謝應激性肝損傷。隨著肥胖和代謝症候群的流行,NAFLD已成為我國第一大慢性肝病和健康查體肝酶異常的首要原因,據《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防治指南(2018更新版)》統計,中國成人NAFLD患病率超31%,嚴重危害人民生命健康[1]。但是,仍有不少人存在這樣的誤區「脂肪肝不是疾病,不需要治療。」其實,NAFLD若不及早幹預延緩進程可造成不可逆肝損傷。
  • 科學家成功治癒小鼠酒精性肝炎,精確編輯腸道菌,比抗生素有效
    在本報告中,作者Schnabl等人發現,一種在健康人中常見的腸道細菌——糞腸球菌所分泌的毒素(cytolysin),與酒精性肝病患者的臨床結果緊密相關——約90%的cytolysin陽性患者在入院後180天內死亡,而cytolysin陰性患者的這一比例是4%。
  • 微生物所腸道解木糖擬桿菌抗脂肪肝機制研究獲進展
    前期研究中發現靈芝來源的小分子通過靶向調節腸道菌群的組成、結構,重建健康腸道菌群,發揮減肥、降糖、降脂作用(J. Med. Chem.,2018)。通過培養組比較給藥前後小鼠腸道微生物組變化,獲得一株給藥後顯著增加的腸道狄氏副擬桿菌(Nat. Commun.2020)。
  • 從脂肪肝到肝癌只有四步!醫生:這三類人最危險,做好2件事可逆轉
    這些年,我國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發病率越來越高,它包括了單純性脂肪肝,以及由其演變而成的脂肪性肝炎、脂肪性肝纖維化、肝硬化甚至肝癌,已經超過了病毒性肝炎和酒精性肝病,成為最常見的慢性肝病[1,4]。 所以,遠離脂肪肝,已經不是戒酒這麼簡單了!
  • 凝結芽孢桿菌對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治療或可起到積極作用
    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一種常見的慢性肝病。臨床表現主要包括無炎症的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肝炎以及肝硬化。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腸道微生物群控制代謝功能,參與NAFLD的發病機制[1-4]。
  • 脂肪肝是怎麼回事 六種因素引起脂肪肝
    2、肥胖有的時候過度的飲食會引起脂肪肝的效果,其實過度的肥胖也是會引起這種現象的發生的,約有一半的肥胖者有合併脂肪肝的傾向,其主要原因是肥胖者血液中含有大量游離的脂肪酸,源源不斷地運往肝臟,大大超過了肝臟的代謝能力,引起肝臟脂肪堆積而造成肥胖性脂肪肝。
  • 脂肪肝究竟是怎麼回事?
    久而久之,不良的生活習慣,小心脂肪肝找上你。說到脂肪肝,可能大家都不會陌生,體檢查出輕度脂肪肝的大有人在。那麼究竟什麼是脂肪肝? 肝臟是由一個個小小的肝細胞組成,肝細胞有很多本領,其中一個就是合成脂肪並轉運脂肪入血,如果前者能力增加、後者能力減退,肝細胞內會堆積大量脂滴。想像一下吃過的美味鵝肝……嗯,對了,這就是脂肪肝。
  • 即使輕度的脂肪肝也會增加個體的死亡風險!
    非酒精性脂肪肝通常是由肥胖所引起的,其影響著大約25%的美國和歐洲成年人的健康,這種肝臟疾病代表了歐洲國家人群最常見的慢性肝臟疾病,小規模的臨床研究結果表明,在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中,晚期肝纖維化是患者死亡率最重要的組織預測子,但截止到目前為止,研究人員一直缺少肝臟組織學的基於人群水平的相關數據。
  • 誰說脂肪肝是胖子的「專利」?
    脂肪肝並非是一種獨立的疾病,而是各種原因引起的肝臟脂肪蓄積過多的一種臨床病理症候群,通俗地講,脂肪肝是指肝臟中積聚太多脂肪。根據是否飲酒,將脂肪肝分為酒精性脂肪肝和非酒精性脂肪肝。研究表明,長期大量飲酒嗜酒者,酒精性脂肪肝的發生率明顯較高。可經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纖維化發展為肝硬化,嚴重者發展為肝衰竭或肝細胞癌。
  • 寶藏級物質:腸道微生物群
    肝性腦病是肝硬化失代償期的併發症之一,有研究發現肝功能受損後,機體可通過腸-肝軸調節膽汁的分泌,導致腸道供血減少和蠕動減慢,從而引起腸黏膜的破壞和腸道菌群失衡。改變的腸道菌群進一步促進了肝損傷後併發症的產生。而目前,肝性腦病的治療尚無特效藥物,常用的藥物有乳果糖、克拉丁醇、利福昔明及益生菌、益生元等,這些藥物主要作用是調節腸道微生物群來改善肝臟或神經系統症狀的功能。
  • 深度解析 | 腸道菌群與慢性肝病,肝癌|慢性肝病|腸道菌群|微生物群...
    發病率  目前由於疫苗接種計劃和有效抗病毒治療不斷發展,B肝和C肝肝硬化的發病率正在下降,但由於以下兩個原因導致另兩種肝病發病率不斷上升:1、肥胖,導致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發病率增加2、飲酒,導致酒精性肝病的發病率增加。
  • 饒慧瑛:跟蹤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臨床試驗-藥物分類
    賈寒, 饒慧瑛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 北京大學肝病研究所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發病機制目前尚未完全闡明,主要是「二次打擊」假說,第一次打擊是肝內脂肪過度堆積,第二次打擊是由於脂質毒性引起的氧化應激和炎症反應。
  • 腸道菌群與脂質代謝
    腸道菌群參與宿主的許多生理和病理過程,包括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某些營養物質和藥物化合物的代謝、宿主免疫的發育、腸道炎症狀態等等。腸道菌群失調與多種人類代謝性疾病有關,比如肥胖、糖尿病和非酒精性脂肪肝等。那麼,腸道微生物是否參與調節脂質代謝呢?
  • 劉宏偉/劉雙江組Cell Reports發表腸道解木糖擬桿菌抗脂肪肝機制
    圖1挖掘關鍵、核心腸道微生物的新策略前期研究中發現靈芝來源的小分子通過靶向調節腸道菌群的組成、結構,重建健康腸道菌群,發揮減肥、降糖、降脂作用(J. Med. Chem.,2018)。通過培養組比較給藥前後小鼠腸道微生物組變化,獲得一株給藥後顯著增加的腸道狄氏副擬桿菌(Nat.
  • ...總結氧化應激在非酒精性脂肪肝發病機理中的作用的綜述(值得收藏)
    iNature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已成為全球最常見的慢性肝病,並且與氧化應激的存在密切相關。脂質代謝紊亂會導致肝臟脂質積聚,從而影響不同的活性氧(ROS)生成器,包括線粒體,內質網和NADPH氧化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