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忍辱負重 [rěn rǔ fù zhòng]
基本釋義:為了完成艱巨的任務,忍受暫時的屈辱。
出處:《三國志·吳書·陸遜傳》:「國家所以屈諸君使相承望者;以僕有尺寸可稱;能忍辱負重故也。」
典故:
公元221年,蜀主劉備不顧將軍趙雲等人的反對,出兵攻打東吳,以奪回被東吳襲奪的戰略要地荊州(今湖北江陵),並為大意失荊州而被殺的關羽報仇。東吳孫權派人求和,劉備拒絕。於是孫權任命年僅38歲的陸遜為大都督,率領5萬兵馬前往迎敵。次年初,劉備的軍隊水陸並進,直抵夷陵(今湖北宜昌東南),在長江南岸六七百裡的山地上,設置了幾十處兵營,聲勢十分浩大。陸遜見蜀軍士氣高漲,又佔據有利地形,便堅守陣地,不與交鋒。當時,東吳的一支軍隊在夷道(今湖北宜昌西北)被蜀軍包圍,要求陸遜增援。陸遜不肯出兵,並對眾將說,夷道城池堅固,糧草充足,等我的計謀實現,那裡自然解圍。陸遜手下的將領見主將既不攻擊蜀軍,又不援救夷道,以為他膽小怕戰,都很氣憤。眾將領中有的是老將,有的是孫權的親戚,他們不願聽從陸遜的指揮。於是陸遜召集眾將議事,手按寶劍說:「劉備天下知名,連曹操都畏懼他。現在他帶兵來攻,是我們的勁敵。希望諸位將軍以大局為重,同心協力,共同消滅來犯敵人,上報國恩。我雖然是個書生,但主上拜我為大都督,統率軍隊,我當克盡職守。國家所以委屈諸位聽從我的調遣,就是因為我還有可取之處,能夠忍受委屈,負擔重任的緣故。軍令如山,違者要按軍法從事,大家切勿違反!」陸遜這一席話,把眾將領都鎮住了,從此再也不敢不聽從他的命令了。陸遜打定主意堅守不戰,時間長達七八個月。直到蜀軍疲憊不堪,他利用順風放火,取得了最後勝利。劉備逃歸白帝城,不久病死。
相關成語:含垢忍辱 委曲求全 臥薪嘗膽 忍無可忍 報仇雪恥 報仇雪恨
2.一曝十寒 [yī pù shí hán]
基本釋義:曝:曬。 原意是說,雖然是最容易生長的植物,曬一天,凍十天,也不可能生長。比喻學習或工作一時勤奮,一時又懶散,沒有恆心。
出處:先秦·孟軻《孟子·告子上》:「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典故:
戰國時代,百家爭鳴,遊說之風,十分盛行。一般遊說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學問、豐富的知識,尤其是以有深刻生動的比喻,來諷勸執政者,最為凸出。孟子也是當時的一個著名辯士,在「孟子」的「告子」上篇中有這樣一段記載:,孟子對齊王的昏庸,作事沒有堅持性、輕信奸佞讒言很不滿,便不客氣的對他說:「王也太不明智了,天下雖有生命力很強的生物,可是你把它在陽光下曬一天,卻放在陰寒的地方凍它十天,它那裡還活著成嗎?我跟王在一起的時間是很短的,王即使有了一點從善的決心,可是我一離開他,那些奸臣又來哄騙他,他又會聽信他們的話,叫我怎麼辦呢?」,按著,他使打了一個生動的比喻:「下棋看起來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專心致志,也同樣學不好,下不贏,奕秋是全國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兩個徒弟,其中一個專心致志,處處聽奕秋的指導;另一個卻老是認為有大天鵝飛來,準備用箭射鵝。兩個徒弟是一個師傅教的,一起學的,然而後者的成績卻差得很遠。這不是他們的智力有什麼區別,而是專心的程度不一樣啊;」,補充說明:這是一個很有教學意義的故事,我們要學習一樣東西、做好一件事情,是非專心致志、下苦功夫不可的。若是今天做一些,把它丟下了,隔天十天再去做,那麼事情怎樣做得好呢?求學、做事的能否成功,這也是個決定因素之一,故後來的人便將孟子所說的「一日暴之,十日寒之」精簡成「一暴十寒」一句成語,用來比喻修學、做事沒有恆心,作輟無常的一種說法。用來比喻人在學習上抓的不緊,不能堅持,也就不能取得成績。例如一個人,對於求學很是隨便,學習的時間少,荒廢的時間多,我們便說:他這種一曝十寒的作法,那裡能學到什麼東西呢?
相關成語:兩天曬網 十日寒之 半塗而廢 水滴石穿 有始有終 日積月累
3.瞠目結舌 [chēng mù jié shé]
基本釋義:瞠:瞪著眼;結舌:說不出話來。瞪著眼睛說不出話來。形容窘困或驚呆的樣子。
出處:清·霽園主人《夜譚隨錄》:「因耳語其故;公子大駭;入艙隱叩細君;細君結舌瞠目。」
相關成語:張目結舌 啞口無言 面面相覷 應對如流
4.環肥燕瘦 [huán féi yàn shòu]
基本釋義:形容女子形態不同,各有各好看的地方。 也借喻藝術作品風格不同,而各有所長。
出處:宋·蘇軾《孫莘老求墨妙亭詩》:「杜陵評書貴瘦硬,此論未公吾不憑;短長肥瘦各有志,玉環飛燕誰敢憎。」
相關成語:燕瘦環肥
5.英雄豪傑 [yīng xióng háo jié]
基本釋義:指才能超眾或勇武超群的人。
出處:明·方汝浩《禪真逸史》第四十回:「如今秦王功蓋天下,四海揚名,英雄豪傑,莫不歸附。」
相關成語:雲龍風虎 無名小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