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刷微博的時候,看到了一條新聞,一瞬間吸引了我的眼球。一個4歲小男孩在家裡學會了拼寫2000個單詞,爆火網絡。憑實力被央視新聞點名,不少網友直呼:我學了那麼多年英語,居然不如一名寶寶?
又是一個別人家的孩子,再看看自家孩子,還在玩泥巴。人都是有好奇心的,我也想一探究竟。於是找到了孩子媽媽的採訪,一口氣看下來,就一句話:把握孩子語言發展關鍵期,義不容辭。
不得不感嘆,即使出生在普通家庭的孩子,依然能被培養成優秀的人,這都源於父母超前的教育意識。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家庭是孩子最好的學校。
德國語言學家洪堡特說,語言是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的體現。有教育學家做過實驗,拿著一幅畫著太陽的畫,問孩子是什麼?基本都能說出是太陽,當再問像什麼,就有不少的孩子說不出,再問還像什麼的時候,能回答的就更少了。這說明孩子的想像力需要重視,因為想像力在思維能力和創作力方面實在是太重要了。
把握孩子語言智力發展的關鍵期,你的孩子在4歲也可以拼2000個單詞,甚至更多。根據神經學的研究,在嬰幼兒時期,大腦皮層的聽覺、視覺、言語功能突觸構建速度迅速,語言的刺激提升了突觸的存活,留下來的突觸再建立新的突觸,形成穩固豐富的神經網絡。
相反,語言刺激比較少的神經元,就不能保存下來了。所以,寶寶的語言發展在早期的環境刺激是非常重要的。
傳統育兒觀導致孩子語言發展遲緩
在一個家庭教育調研裡面,分別有一段跟奶奶和年輕媽媽的對話。採訪者問,奶奶,您平時是怎麼教育孫子的?奶奶回答說,吃好睡好,身體健康最重要。然後接著又說,沒事就帶孩子在小區轉轉。採訪者應著,嗯,還有其他的嗎?奶奶說,沒了。採訪者又問,那您平時和孩子交流嗎?她笑著說,這麼小的孩子能懂啥,除了吃,啥也不會。
接下來採訪者與年輕媽媽的對話:您孩子多大了?她說3歲6個月。採訪者說,孩子應該很會說話吧。她說是啊,一天到晚說個不停,就是不太清楚。接著採訪者問,您平時怎麼培養孩子的呢?她說,買了很多玩具,一般讓孩子自己玩,晚上睡覺前講講童話故事。後面又問她平時怎麼和孩子交流,年輕媽媽說沒有刻意,孩子問回答就行了。
從這次調研中不難看出,在隔代教育中,基本都是滿足孩子的吃喝拉撒為主,對於教育孩子也是沿襲了上一代的教育方式。然而,她們忽略了,原來的教育是為了培養勞動力而配置的教育資源,而現在不是培養勞動力的時代。年輕媽媽是知道孩子需要培養的,可是她們並不知道孩子的語言是需要充分交流才能得到更好的發展。所以,傳統育兒觀念是導致孩子語言發展遲緩的一道屏障。
看不到口型導致語言發展遲緩
我們都知道孩子要學會說話,需要不斷模仿和豐富的語言刺激。可是很少有人知道在聽和說之間,還有一樣是孩子說話的必須模仿的能力,那就是口型。如果家長仔細觀察就不難發現,從幾個月開始,孩子就特別喜歡盯著跟他說話人的嘴巴。為什麼?因為他在學習不同發音的口型變化,而很多家長都不太重視,認為只要和孩子說話就行。可是沒有哪個孩子是可以光憑聽,就學會說話的。所以,孩子經常性的看不到口型也是導致語言發展遲緩的一大原因。
豐富的語言刺激發展
無論你家孩子是剛出生還是五歲、六歲,都要用對牛彈琴的方式,和孩子進行充分的交流。即使孩子現在只能給你回應咿咿呀呀,嗯嗯哦哦,也要不厭其煩地對他說話。這種真人面對面的交流方式是培養孩子語言最好的方式。其實孩子也最喜歡爸爸媽媽和他說話,你們的聲音比電視裡那些何時能有都有吸引力。你們緩慢的節奏,抑揚頓挫的音調,拖長的尾音,他會覺得很有意思。就算他現在還不能說,也不能停止跟孩子的交流,因為他正在積累說話的技巧。保證每天一定的詞彙量,包含重複。
增強孩子語言器官能力
孩子說不出話,很大的原因是發聲器官,像嘴巴、口腔、舌頭、喉嚨等器官還沒有發育好,這就需要家長的引導和幫助。例如,發聲可以先讓孩子聽聽大自然的聲音,像颳風、流水、浪濤等等,動物叫聲有貓叫聲、狗叫聲、雞叫聲。爸爸媽媽們可以先示範給孩子看,然後再引導孩子說出來。
在孩子語言發展過程中,會出現破句現象,也就是常見的結巴現象。為了不讓孩子留下說話結巴的後遺症,碰到這種情況怎麼辦?可以用這兩個方法。第一,讓孩子用吸管吸麵條,為了防止孩子覺得無趣,爸爸媽媽可以採取比賽的方式進行;第二,吹樂器、吹口哨或吹氣球,孩子是很喜歡吹氣球的,爸爸媽媽再加點遊戲,孩子就會更樂意了。很多孩子就是通過這幾個方式很好地幫助孩子改善了破句的現象。
語言能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為家長,是一定要學習相關方面的知識的。家長要是不學習,就不可能會懂孩子,家長不付出,孩子就不可能會優秀,家長不努力,孩子就只會原地踏步。未來,孩子不會怨恨你,但你卻無法原諒自己。
在孩子的語言培養過程中,你又採取了怎樣的方法呢?歡迎評論區留言,我們一起來探討相關育兒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