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前的曾經為一條朋友圈裡的新聞感十分惋惜,沒想到八年之後,這個新聞有了一個圓滿的結局。
這個新聞是關於曾經北大的數學天才——柳智宇。
北大數學系,一直都是學霸的天下
能夠進入這裡,其思維邏輯,思考方式,都是我們這樣的人無法比擬的
但,做的事情,也讓很多人吃驚
以天才之名,讓普通人望其項背
柳智宇出生於湖北省武漢市。
母親是在湖北省首屈一指的重點高中——華師一附中的物理老師,父親則是一味工程師。
作為高級知識分子的父母給予了柳智宇優良的基因,因此柳智宇從小就展露出過人的天賦。
天才的故事我們肯定聽到過很多,但是柳智宇最讓我感到獨特的地方在於他的孤獨。
唯有天才和瘋子能享受孤獨,這句話是尼採說的。
但是年幼的天才兒童柳智宇,卻並不能對這種孤獨感到享受。
他每天身處於孤獨的海洋中,既體會不到痛苦,也體驗不到喜悅,有的只是茫然。
這種茫然讓他對周圍的一切失去了興趣:看電視、玩遊戲都不感興趣。
作為高級知識分子的父母很看重對柳智宇的教育,很早就讓他接觸到了數學這門學科。
這個時候,作為天才的他就展現出了過人的天賦。
——任何讓同齡人抓耳撓腮的數學難題,到了他手裡就迎刃而解。
這種高階的邏輯維度仿佛給每天身處在孤獨之中的柳智宇打開了一扇大門。
就好像身處茫茫雪原找不到方向的人,這個時候看見一團火炬,就本能地朝著那個地方走下去。
緊接著,就是在外人看來"天才兒童"的故事。
輕鬆考上最好的高中,獲得各種各樣的獎項,然後保送進中國最好的大學——北京大學。
中國十幾億人口,天才的數量也是一個天文數字。
在外人看來,其實每個天才好像也就千篇一律。
輕鬆拿到別人想都不敢想的成績,上最好的高中,保送進最好的大學……
但是他們每個人又是不同的,比如柳智宇。
他就是天才中孤獨的個例。
即便頂著"數學天才"的盛名保送進了北大,他內心的孤獨依舊沒有得到一個很好的安頓。
獨上高樓,望斷天涯路
按照正常天才故事的發展情節,進入了大學之後的天才們便會如魚得水,更加登峰造極。
數學天才柳智宇也的確做到了這一點。
他在大學畢業時,收到了來自麻省理工學院MIT全額獎學金的錄取通知書。
天才之路,註定一路鋪滿了鮮花與掌聲。
但是就在此時,柳智宇卻沒有好好地將天才之路走下去。
他向自己的父母,向自己的大學老師,
向麻省理工學院的教授說出了自己的選擇——出家。
原來,柳智宇進入大學之後,依舊無法很好的安頓自己內心的孤獨。
曾經排解孤獨的數學也逐漸在他的眼裡失去了光芒。
在大學四年裡,他生活的不像是一個理工生,反而更像是一名哲學系的學生。
每周都要去寺廟做義工,每天思考著一些的哲學的問題。
加入了學校的神學社修習禪學和佛學。
最終,他找到了安頓孤獨的最終歸宿——孤獨
再次入世
當年看了這則新聞著實讓我挺遺憾的。
遺憾的不是柳智宇浪費了自己的天賦,
而是我們所生活的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世界。
像我們這種普通人一輩子忙忙碌碌追尋的也就是那點東西。
但是對於像柳智宇這樣的天才來說,所謂的名利和財富,
就像是盛在碗裡的米飯,隨便動動嘴就能吃到。
但是他卻選擇了出家,去追尋自己的答案。
答案是什麼,當年的我不得而知。
但這個故事最近有了一個圓滿的結尾。
——柳智宇再次入世。
在寺廟裡修行了八年的柳智宇再次入世,考取了心理諮詢師的證書,成了一名心理諮詢的老師。
為塵世眾人解決心理問題,告訴大家自己追尋多年的答案。
總結:
這個時代悲哀的地方在於它的浮躁,在於世人的追名逐利。
但是我們也依舊要透過悲哀看到,還有一批像柳智宇這樣的人。
名牌大學畢業後甘願成為一名村官為中國的扶貧事業貢獻一份自己的力量。
甘願去偏遠的山區支教,去幫助那些渴望獲得知識的孩子。
有家國情懷,在今年疫情做嚴重的地方,奮鬥在一線的
他們都不為浮雲遮望眼,追求自己想追求的東西。
願今後更多的中國青年也能擺脫社會浮躁的氣息,找到自己人生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