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日報數字報刊平臺-讓文明之風吹遍新農村(圖)

2020-12-18 天津日報

  近日,全國精神文明建設表彰大會在北京召開,西青榮膺「全國文明城區」稱號。同時,第六屆全國文明村鎮的表彰名單中,精武鎮付村赫然在列。

  近年來,付村緊緊圍繞文明村創建標準,搶抓機遇、借勢發展,充分發揮緊鄰大學城的區位優勢,實施付村商業街改擴建和學畔馨園商業街招商引資項目,成功實現村集體經濟從第一、二產業向第三產業的轉型,經濟收入以每年超過10%的幅度持續增長。截至2020年底,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了6800萬元,村民人均經濟收入近5萬元。農村經濟的發展、村民物質生活的改善,也為精神文明建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創新治理模式 引導文明風尚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的思想觀念也隨之發生變化,轉變思維,探索現代化鄉村治理新模式是當務之急。付村於2019年4月1日公布實施了《付村居民文明基金管理辦法》,成立付村鄉風文明促進會,下設文明倡導會、紅事會和白事會,對村內的紅白事和不文明行為進行指導和監督。辦法中出臺的《付村居民文明公約(試行)》,採取積分制管理辦法,專人負責對村內的不文明行為進行監督和檢查,車輛亂停亂放、垃圾亂堆亂倒、廣告亂貼亂畫等影響環境的不文明行為都有了管理標準與制度約束。同時,該村還將村內居民的不文明行為與其可享受的權益掛鈎,引導居民文明參與,樹立文明新風尚。「村民打開手機就能了解黨總支開展活動狀況和學習內容,打開電視就能看到社區黨建、視頻監控、三務公開等各類動態。」智能管理已逐步融入到付村村居民的生活中,付村黨總支副書記劉偉介紹說:「為實現村居民生活的便利化,我們搭建了付村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智慧平臺。平臺通過電視屏、手機屏、電腦屏,實現了三屏合一的信息互通與共享。平臺分為智慧黨建、垃圾分類、網格管理、圖書借閱、老人家食堂、智能腕錶、積分管理、綜治管理八大板塊。村居民通過手機端和電視端了解村內的規章制度、村務公開、黨員管理、點擊投票、反映情況、信息諮詢和查看自家文明積分等事項。管理員通過平臺對上述情況進行統計匯總、分類落實到各部門進行及時處理,並在後臺進行文明積分的增減,村居民一旦出現不文明行為造成文明積分的扣減,可及時獲知。」智慧平臺的投入使用,使村內各項工作的開展做到了有規可守、有序可循,推動鄉風文明建設不斷發展。

  倡導志願服務 凝聚文明力量

  於洪霞是付村志願者中普通的一員,每月她都會來到劉繼甫老人家中,為老人理髮。

  「這是我們付村組織的一個『鄰裡守望、有我有他』義剪活動,為行動不便的老人們提供免費上門理髮服務。」付村志願服務隊負責人李春萍告訴記者。

  「年紀大了,腿腳不好,去理髮店不方便,我們老人就圖個簡單清爽就好,每次孩子們估摸著我們頭髮長了,就來給我們免費剪頭髮,真是想到我們心坎上了!」剛理完髮的劉繼甫笑著說。

  志願服務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誌。付村作為市級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試點村,始終著眼「凝聚群眾、引導群眾、以文化人、成風化俗」,不斷加強志願服務隊伍建設。目前付村註冊志願者1500餘人,擁有「黨員志願者」「社區課堂」「環保衛士」「文娛團體」「文明新風」「巾幗力量」「愛心送餐」「科技服務」「普法志願者」等9支成熟的志願服務隊伍,充分利用志願服務資源,參與村內疫情防控工作、創建全國文明城區、垃圾分類、愛國衛生運動等志願活動,將理論宣傳、政策學習、黨群教育、社區課堂、文化培訓、道德養成、新風促進、百姓故事、全民閱讀、科技普及等方面融入其中,不斷深化「志願+」模式,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富足。

  打造宜居環境 感受文明魅力

  在付村富家灣小區的噴泉廣場上,三三兩兩的村民聚在一起,一邊在健身器材旁鍛鍊身體,一邊嘮嘮家常。村民楊淑華正帶著3歲的小孫子玩耍,「今天天氣好,太陽這麼足,帶孩子下樓來曬曬太陽。」「小區裡基本看不到什麼垃圾,每天都有保潔打掃,還有保安巡邏。在這種氛圍裡,我們村民也都很自覺,環境好了我們住著也舒心。」……

  道路乾淨整潔、樓宇綠植環抱、文娛設施完善,舒適宜居的環境讓村民們感受到付村和諧文明的魅力。

  近年來,付村按照「社區道路硬化、街道亮化、能源清潔化、垃圾汙水處理無害化、村莊綠化美化、生活健康化」六個標準為目標,累計投入資金近千萬元建設和改造居住區環境,共計綠化面積約5萬平米,種植和補種各種樹木3000餘株,每年投入約50萬元,居住區綠化率達40%以上。為確保環境治理成果,付村形成以網格員、巡邏隊員為主,以保潔人員和志願者為輔的治理模式,對居住區的環境衛生和不文明現象進行日常巡查,發現問題及時與相關人員和部門進行溝通處理,確保出現問題不隔時,發現矛盾和不文明現象不隔夜,各類問題能得到及時解決,不斷提升居民的文明意識,以家家戶戶乾淨整潔的「小環境」構建美麗和諧的社會「大環境」,凝心聚力,營造文明氛圍。

  付出就會有收穫,發展中的付村取得了一系列驕人成績:2013年天津市一級治保會、2014年天津市優秀志願服務團隊、2015—016年西青區綜治先進集體、2017年西青區爭創文明社區重點單位、2013—2019年連續七年被評為西青區五星級黨支部、2019年度被西青區委授予先進黨組織、2020年度被市委組織部授予五星村、2017年天津市節水型小區和天津市2015—2017年度「文明村鎮」等榮譽稱號、2018—2020年度天津市文明村鎮、2020年第六屆全國文明村鎮。

  不斷加快新農村建設、豐富村民的文化生活、提高村民的生活質量,加大鄉村精神文明建設創建力度,全面提高村民文明素質和農村文明程度,一直以來,付村扎紮實實開展工作,在穩健發展中,一點一滴積累、一步一個腳印,讓文明之風如春雨般,慢慢浸潤每個角落。

相關焦點

  • 天津日報數字報刊平臺-榜樣天津(圖)
    未來,玉屏旅遊將不忘初心,始終以用戶體驗與反饋為基準,研發符合市場需求的新產品矩陣,憑藉深厚的品牌積澱、多業態並存的產業鏈、成熟的業務優勢,力爭為廣大遊客提供更優質、更專業、更便捷的產品與服務,將自身打造成中國旅遊界的實力品牌。
  • 衡陽:讓「廉」「節」之風吹遍校園
    紅網時刻衡陽9月9日訊(通訊員 伍巧遇)為弘揚優良傳統,營造祥和文明、風清氣正的節日氛圍,進一步推進學校清廉校園建設,9月8日上午,衡陽市蒸湘區實驗小學黨支部組織全體師生開展了「廉節揚正氣,清風潤校園」活動。
  • 天津日報數字報刊平臺-青麻記憶
    2020年8月31日,我閱讀了《天津日報》「滿庭芳」欄目中的李顯坤《層層苘葉光》一文,方知農作物「青麻」還有另外一個名字──苘麻,查字典,方知此物竟古來有之。  李先生在文中以李時珍的《本草綱目》這一文言文,解釋了苘麻之形象:「苘麻,今之白麻也,多生於溼處,人亦種之。
  • 蘭州市教育局發出倡議書——從點滴小事做起,讓文明之風吹遍蘭州大地
    今年是蘭州市全力爭創第六屆全國文明城市的「衝刺年」,為充分展現蘭州文明新風貌,展示蘭州城市新形象,蘭州市教育局8月26日向全市廣大師生及家長發出「小手拉大手 共創文明城」倡議:文明創建從我做起,文明習慣從我做起,餐桌文明從我做起,垃圾分類從我做起,衛生健康從我做起。
  • 天津日報數字報刊平臺-用英文系統介紹中國傳統文化故事(圖)
    在這六冊書中,張慈贇先生將錯綜複雜的事件和人物概括成可讀性強的故事,其中囊括了探究人類起源和信仰的神話故事、集合古人智慧與謀略的「三十六計」、凝結璀璨文明的歷史著述、具有深遠影響的歷史人物、濃縮漢語精華的成語故事、意蘊悠長的中國畫以及巧奪天工的古代建築。該系列內容通俗易懂,語言樸實流暢,用詞準確地道,文章一氣呵成。
  • 天津日報數字報刊平臺-遠逝的稻草垛(圖)
    殊不知,稻草在我們農村,曾是千家萬戶用於炊事的主要柴薪,草和糧同樣寶貴,是我們生存活命的根本。  我的家鄉地處平原,沒有山峰丘陵,缺少枯柴野枝,燒鍋煮飯大都用莊稼的秸稈。「稻既登倉,禾秸雜沓,翁命收積為垛。」記得每年秋收之後,我的父母就非常珍惜地將從脫粒機裡吐出的稻草儲存起來,以備日常燃用。
  • 天津日報數字報刊平臺-弘揚傳統文化 播撒藝術種子
    成員們全情投入創排「雙軌並行」康居工程主題的新節目。日前,這支長期紮根基層的隊伍被授予「第八屆全國服務農民、服務基層文化建設基層文藝院團先進集體」稱號。面對這份榮譽,團長孫國付誠懇地說:「這是對以前的肯定,更是對今後的激勵。」  2006年,西青區馨儂一笑曲藝團成立,孫國付是負責人。作為董湘昆先生的弟子,他有一身演唱京東大鼓的好本領;而農民出身,又讓他心懷家鄉熱土和父老鄉親。
  • 天津日報數字報刊平臺-高瞻遠矚謀發展 脫貧攻堅譜新篇
    今年是脫貧攻堅戰的收官之年。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持續向貧困宣戰,推動著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反貧困工程走向勝利。這一偉大的歷史性成就離不開現代化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記錄了習近平總書記從國家治理的高度謀劃脫貧攻堅的重要論述,其中蘊含著深刻的中國特色扶貧理論的創新。
  • 天津日報數字報刊平臺-做有溫度有情懷的教師(圖)
    2017年,面對新一輪課改「三新一舊」的挑戰,李榮榮積極參加市區級和石鳳瑜名師工作室的每次教研培訓,向優秀的同仁借鑑經驗,加強備課組教研功能,和同組教師認真探討,不斷總結摸索適合本校生物教學的方法和導學案。  辛勤的付出,換來累累碩果。李榮榮在潛心教研、辛勤工作之時,也收穫了很多。
  • 天津日報數字報刊平臺-弘揚「紅馬甲」奉獻精神
    新興街新時代文明實踐黨員志願者走進保潔隊慰問新市民,為所有保潔隊員贈送冬季疫情防控包,包含口罩、消毒巾、免洗洗手液等,深入推進秋冬疫情防控相關工作,築牢社區安全防線。  南營門街道「感恩有你」新時代文明實踐志願服務活動在街道文化活動中心舉行。活動以宣講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和市委十一屆九次全會精神拉開序幕。
  • 天津日報數字報刊平臺-為科學編制「十四五」規劃建言獻策
    天津近期出臺了企業家參與涉企政策制訂實施辦法,建議進一步明確企業家參與涉企政策制訂的範圍、人數及代表產生方式,同時全面了解擬出臺政策可能涉及的其他部門、其他省市的相關政策情況,做到政策措施切合實際、統籌兼顧、協調連貫。  二是轉變行政觀念,以服務代替管理並輔之以科學的容錯機制,充分發揮廣大幹部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鼓勵主動作為、敢於擔當。
  • 天津日報數字報刊平臺-2018—2020年度天津市文明校園建議名單
    南開大學  天津師範大學  天津醫科大學  天津工業大學  天津理工大學  天津財經大學  天津外國語大學  河北工業大學  天津職業技術師範大學  天津城建大學  天津農學院  天津中醫藥大學  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
  • 天津日報數字報刊平臺-讀其書想其人(圖)
    1949年1月19日,一位姓陶名心如的先生突然造訪位於北京東四牌樓七條胡同的一處住宅,這處地方正是彼時就讀於燕京大學的我的父親周汝昌之借寓住所。那時的父親是以「插班生」的特例再次考入燕園,雖然讀的是西語系,可是心氣已經開始挪移,正熱衷於遍尋有關《紅樓夢》作者曹雪芹家世的各種資料,其《紅樓新證》撰稿也已初見雛形。
  • 天津日報數字報刊平臺-尋找一片樹葉(圖)
    以之為主線,使此次拍攝成為一次訪古的過程。攝製組努力尋覓著歷史的訊息,在節目籌備階段,擔任外景主持人的黃宗英也為此請教專家,閱讀史籍,在與歷史對話之前做足了功課。初期在河北、內蒙古一帶拍攝明長城時,這些準備還大多能派上用場,思緒也經常在歷史和風俗民情上停留。但在進入羅布泊後,她卻驚奇地發現,對話者由歷史悄然換作自然。明長城大多保存完好,有的還經過修繕,被開發為旅遊項目。
  • 天津日報數字報刊平臺-集思廣議共謀高質量發展大計
    本報訊 (記者 袁廣齊 劉鑫 孫承聖 趙金輝)12月9日,靜海2020·企業家大會在區會議中心召開,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民營企業家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和天津2020·企業家大會精神,向企業家匯報,請企業家建言。來自全區75位企業家代表圍繞「圓滿『十三五』,擘畫『十四五』」主題,為靜海高質量發展建言獻策。
  • 每日新報數字報刊平臺-寒顫(圖)
    剛剛過去的雙休日,寒冷程度開始加劇,氣溫一跌再跌,在冷空氣強勢影響下,全國首個寒潮也如約到來,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也創下新低,就連南方地區,也在這次冷空氣影響下,有望迎來今冬初雪。昨天,本市迎來入冬以來最冷清晨。
  • 每日新報數字報刊平臺-童樂書香 津彩悅讀(圖)
    為了給孩子們開闢閱讀陣地,培養孩子們的閱讀興趣,共建「書香天津」,本市開展了各種面向兒童的閱讀服務活動。近日,天津市少年兒童讀書月體驗展示活動暨「小書迷王國」繪本館啟動儀式,就在美麗的天津市少年兒童活動中心(天津市少年宮)紅橋區域舉行。  天津市少年兒童活動中心在天津肯德基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下,精心構建了「小書迷王國」繪本館。
  • 寧海農村生活垃圾實行「智」分類 - 寧波日報社數字報刊平臺
    本報訊(記者孫吉晶 寧海縣委報導組蔣攀 通訊員龐巧)昨天,在北京舉行的全國農村公共服務典型案例發布會上,公布了23個各具地方特色的第二批全國農村公共服務典型案例。寧海縣「構建『智引擎』,打造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新模式」上榜,寧海還作為全國5個代表之一,在會上作交流發言。
  • 天津日報數字報刊平臺-先生之風西南聯大群英譜(25)
    共同維持北大   就在1921年,羅常培因失去生活來源,不得不離開北大,去天津南開中學教書。1924年,友人介紹,他到剛剛成立的西北大學做國學專修科主任兼教授,教文字學。1927年,他又任教於中山大學,開「聲韻學」「聲韻學史」等課程。
  • 天津日報數字報刊平臺-風行一時月份牌(圖)
    近代中國「五口通商」以來,洋商洋貨跨海而至,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上海鴻福來票行(彩票專銷店)推出了《滬景開彩圖》,這是目前所知第一幅正式標明「月份牌」字樣的廣告畫海報。  傳統農曆(陰曆)紀年法在民間根深蒂固,最初的月份牌上多採用農曆與西曆(公曆)並行的方式。孫中山先生倡導「步武泰西,參行新法」,力主採用西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