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信息|範仲淹與宋學的復興

2021-03-01 人大出版社學術守望者

範仲淹的慶曆新政開宋學精神的「革新政令」與「創通經義」之兩端,並且寄其精神於學校。「革新政令」至荊公而止,「創通經義」與興辦學校則使儒學得以復興,成就了宋元明時期的新儒學。範仲淹可謂宋代復興儒學的第一人。

範仲淹具有鮮明的民本意識,這與其青少年時期的經歷有關。他少小而孤,從母在異姓家中長大,《范文正公集·年譜》記載他二十一歲始寄居長白山僧舍苦學,在此之前可能因貧寒而無緣於讀書,當他二十七歲登進士第時,仍是「長白一寒儒」。這種經歷使他深知民間疾苦、社會利病。他「少有大節」,「慨然有志於天下」,在進入仕途後,始終「憂其君」「憂其民」,而「憂其君」也是憂君主不能「進賢授能」,為民行善政。

「民」在範仲淹的思想中,就是士、農、工、商「四民」。在他所作的《四民詩》中,他對農(「制度非唐虞,賦斂由呼吸。傷哉田桑人,常悲大弦急。一夫耕幾壟,遊墮如雲集。一蠶吐幾絲,羅綺如山入」)、工(「可甚佛老徒,不取慈儉書。竭我百家產,崇爾一室居」)、商(「桑柘不成林,荊棘有餘春。吾商則何罪,君子恥為鄰」)在當時所受的壓迫、所處的窘境,給予了深深的理解和同情(流傳較廣、童稚能誦的《江上漁者》「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裡」,也是他「憂其民」的心懷袒露)。他所希望的是進行改革:「琴瑟願更張,使我歌良辰。」

作為「四民」之一的「士」,是範仲淹自身所處的一個階層。他認為「士」在社會中所應得到的待遇是:「前王詔多士,鹹以德為先。道從仁義廣,名由忠孝全。美祿報爾功,好爵縻爾賢。黜陟金鑑下,昭昭媸與妍。」(《四民詩》)也就是說,君主要以仁義忠孝、賢能功績為標準而授予「士」之爵祿,「進賢授能」,與君主「共理天下」。但是,當時的境況卻是「此道日以疏,善惡何茫然」(《四民詩》),也就是說,自秦漢以來,儒家之「道」日益荒疏,善惡失去準衡,「士」之升遷黜陟不是以仁義忠孝、賢能功績為標準。雖然「君子不斥怨,歸諸命與天」,但是「術者乘其隙,異端千萬惑」,由此造成了士風與吏治的敗壞:「學者忽其本,仕者浮於職。節義為空言,功名思苟得。天下無所勸,賞罰幾乎息。」這種境況給儒學帶來的危害是:「禆灶方激揚,孔子甘寂默。六經無光輝,反如日月蝕。」(《四民詩》)這裡的「禆灶」(春秋時期鄭國言「陰陽災異」者,子產以「天道遠,人道邇」批判之)喻指佛老。範仲淹在此所說的佛老「激揚」、孔學「寂默」、「六經無光輝」,也正是稍後王安石與張方平的那段問答所反映的情況:「一日,(荊公)問張文定公曰:『孔子去世百年生孟子,亞聖后絕無人,何也?』……文定曰:『儒門淡薄,收拾不住,皆歸釋氏焉。』公欣然嘆服。」(宗杲:《宗門武庫》)在佛老激揚、「儒門淡薄」的情況下,範仲淹發出了復興儒學的呼聲:「大道豈復興,此弊何時抑?」儘管是「昔多松柏心,今皆桃李色」,但是「願言造物者,回此天地力」。範仲淹的慶曆新政,就是要擔當「造物者」之功,「回此天地力」,復興儒學。

在範仲淹的思想中,民本、士風、吏治與復興儒學是密切結合在一起的。要使「琴瑟更張」,百姓歌詠「良辰」,就必須端正士風,整飭吏治;而要整飭吏治,「舉縣令,擇郡守」,又必須「慎選舉」,即改革科舉考試的方法,不是以辭賦、墨義來取士,而是據經旨、策論來選拔真正的人才,「取以經濟之士」;而「取以經濟之士」,又必須「敦教育」,即興辦學校,「教以經濟之業」,授以「明體達用之學」。這種「明體達用之學」,已經不是「學者失其本」的「泛濫詞章」,也不是「功名思苟得」的進士場屋之學,而是能夠認明儒家之經旨而經世濟民之學;它所培養出來的「士」,雖然須通過科舉考試而進入仕途,但他們的目的不是考取「功名」、達身「富貴」(《范文正公集》卷二《鄱陽酬泉州曹使君見寄》:「吾生豈不幸,所稟多剛腸。身甘一枝巢,心苦千仞翔。志意苟天命,富貴非我望」),而是把儒家之道「舉而措之天下,能潤澤斯民」。這種儒家之「士」即孔門弟子曾參所謂「仁以為己任」者,把個人的禍福得失置之度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仕途的順逆沉浮不能改變其志向,故「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他們將此作為自身的終極關懷、內在價值,因此,他們雖然「進亦憂,退亦憂」,但仍不失為「道義之樂」。這種「明體達用之學」,就是宋代所復興的新儒學。

「宋初三先生」先後遊仲淹之門,他們受範仲淹的激勵、延聘和推薦,將其復興儒學的精神付諸治學和講學之中。據《范文正公集·年譜》,天聖三年(公元1025年),範仲淹在《奏上時務書》中已提出了「救文弊」「重三館之選」。兩年之後,他又在《上執政書》中明確提出了「慎選舉,敦教育」,「呈試之日,先策論以觀其大要,次詩賦以觀其全才」,「深思治本,漸隆古道」。此時他正在南京應天府掌府學,「常宿學中,訓督學者,皆有法度」,「明體達用」的教學之法在此時當已有其雛形。《范文正公集·年譜》引《東軒筆錄》云:公在睢陽(南宋時金改南京為睢陽)掌學,有孫秀才者索遊,上謁公,贈錢一千。明年孫生復謁公,又贈一千。因問:「何為汲汲於道路?」孫生戚然動色曰:「母老無以養,若日得百錢,則甘旨足矣。」公曰:「吾觀子辭氣非乞客,二年僕僕所得幾何,而廢學多矣。吾今補子為學職,月可得三千以供養,子能安於學乎?」孫生大喜。於是,授以《春秋》,而孫生篤學不舍晝夜,行復修謹,公甚愛之。明年公去睢陽,孫亦辭歸。後十年間,泰山下有孫明復先生,以《春秋》教授學者,道德高邁,朝廷召至,乃昔日索遊孫秀才也。(又見《宋元學案·泰山學案》附錄)這一段範仲淹與孫復的因緣際會,實乃宋代儒學復興的一個重要契機。範仲淹對索遊的「孫秀才」給予同情、幫助,補以學職,授以《春秋》,激勵他「安於學」,這與範仲淹因自身的苦學經歷而同情「寒儒」很有關係。《宋元學案·泰山學案》載:孫復「四舉開封府籍,進士不第,退居泰山,學《春秋》,著《尊王發微》十二篇」。孫復在睢陽兩次上謁範仲淹,當是孫復四舉而進士不第之時,他在泰山「學《春秋》」,當始於範仲淹在睢陽「授以《春秋》」。孫復不負範仲淹所望,在泰山苦學十年,成為復興儒學的「宋初三先生」之一。

附:

仲淹與宋學的復興(共2講)

主講人:李存山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主持人:梁  濤

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第1講:2020年10月24日(星期六)19:30 – 22:30

騰訊會議ID:159 397 506(備用:353 869 137)

第2講:2020年10月25日(星期日)19:30 – 22:30

騰訊會議ID:892 590 219(備用:957 696 853)

主講人介紹:

李存山,1951年生於北京市,1978至1984年在北京大學哲學系讀本科和中國哲學史專業的研究生。畢業後到中國社科院《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工作,曾任哲學編輯室主任、雜誌社副總編輯。2001年調入中國社科院哲學研究所,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現兼任中華孔子學會副會長、《中國哲學史》雜誌主編、國際儒學聯合會副會長。主要研究中國傳統哲學、儒家文化,著有《中國氣論探源與發微》、《商鞅評傳——為秦開帝業的改革家》、《中華文化通志·哲學志》、《智慧之門·老子》、《中國傳統哲學綱要》、《氣論與仁學》、《範仲淹與宋學精神》等,發表學術論文二百餘篇。

相關焦點

  • 安徽「範迷」來泰追尋範仲淹足跡
    日前,中國範仲淹研究會會員、北京大學客座教授沈德斌來泰追尋千年前範仲淹在泰足跡,為「範仲淹的家教家風」專題講座收集素材,並將出版專著。「我是看了『泰州發布』微信公眾號2020年12月8日的文章《泰州·家風傳承》,專程趕來的。」
  • 範仲淹史料陳列館在蘇大文正學院落成
    5月15日下午,範仲淹史料陳列館在蘇州大學文正學院開館,此次範仲淹史料陳列館的落成為更好地弘揚文正公精神提供了重要的傳承載體,也標誌著文正學院在深入挖掘範仲淹思想文化內涵、倡導學生在責任擔當的道路上又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 北宋名臣範仲淹,頗具家國情懷的一代先賢,我們是否已遺忘?
    範仲淹作為宋朝一代名臣,是文學家、政治家、還是軍事家。他的千古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成為膾炙人口、家喻戶曉的佳句。他的家國情懷和仁人志士節操,成為後世學習的典範。一代偉人曾經評價過範仲淹:中國歷史上有些知識分子是文武雙全,不但能夠下筆千言,而且是知兵善戰。範仲淹就是這樣的一個典型。
  • 復興中學總校長曹曉燕一堂講座 讓許多學生和家長抱頭而哭
    曹曉燕簡介百姓生活網法治中國頻道訊(記者 任文學)4月18日上午,石家莊市復興中學總校長曹曉燕在學校一樓會議室,舉行了一場「和孩子一起成長做真愛智慧父母」專題講座。200多名初、高中生及家長和復興中學全體班主任老師參加了活動。情到深處,讓在場許多學生和家長抱頭而哭。活動開始,一曲悠揚歡快的櫻花草讓大家心情愉快起來。曹曉燕校長講座課程從生命的內在系統、內在需求入手引領父母走進孩子的內在世界,探尋孩子生命奧秘,並透過體驗活動,體會言行對孩子的影響。
  • 範仲淹與北宋時代
    《範仲淹全集》範仲淹 撰李勇先 劉 琳 王蓉貴 點校中華書局千裡江山圖(局部) 北宋 王希孟繪【光明書話】李勇先、劉琳、王蓉貴點校的《範仲淹全集》由中華書局出版了。可以看出,該書不僅匯集了範仲淹的所有著述,還搜羅了大量與範仲淹相關的研究資料,是學習和研究範仲淹必不可缺的書籍。研讀該書,不僅能使我們對範仲淹及其影響有比較全面的認識,也有助於認識他所生活的北宋時代。每感激論天下事,奮不顧身範仲淹生於宋太宗端拱二年(989),逝世於宋仁宗皇祐四年(1052),正是北宋的前中期。
  • 講座回顧 | 信息溝通與制度文化
    2020年11月9日,中國人民大學「日知」系列講座第二十期在公共教學樓1203舉行。講座題目為《信息溝通與制度文化:以宋朝為例》,由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院長、國學院副院長鄧小南教授主講,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烏雲畢力格教授主持。本場講座同時於騰訊會議平臺線上直播。
  • 「高考移民 」範仲淹
    此時,範仲淹並沒有去蘇州祭祖歸宗,蘇州範家仍然不承認他這一門。天聖四年(1026),範母去世,將母親安葬於何處成了範仲淹的大難題,萬般無奈,他只好將母親葬在楚丘縣外公墓旁。《宋史·范仲淹傳》載:「母喪,去官。晏殊知應天府,聞仲淹名,召置府學。」「服除,以殊薦,為秘閣校理。」
  • 範仲淹:得志當為天下雨
    附錄:範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漢族。蘇州吳縣人。北宋傑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世稱「范文正公」。範仲淹二歲喪父,母親謝氏改嫁淄州長山人朱文翰,範仲淹遂改從其姓,取名朱說。範仲淹少年時期以顏回自律,發憤苦讀,曾寄居於醴泉寺讀書三年,劃粥為食,斷齏為蔬,簡約清淡,清苦嚴刻。範仲淹二十六歲及第,授廣德軍司理參軍,迎母歸養,改回本名。
  • 保靖縣復興學校:開展"守護花蕾▪關愛兒童"維護女童權益法制講座
    湖南教育新聞網·教育影像志訊(通訊員 丁雨薇)為進一步提高學生自我保護意識和法治精神,做好維護兒童合法權益工作,9月9日,保靖縣復興九年一貫制學校舉行了&34;維護女童權益法制專題講座。該校校長彭必文表示,本次活動增強了學生法治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強化了學生防侵害能力,復興學校將以此為契機
  • 詩人專欄丨范文正公——範仲淹
    範仲淹洞破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重視文章的政治教化作用,主張文章是政治重要的有機組成部分,關係到社會風俗的醇厚訛薄、國家的興衰成敗。在經世濟時思想的影響下,範仲淹反對宋初文壇的柔靡文風,提出了宗經復古、文質相救、厚其風化的文學思想。範仲淹的文章,立足點在於政而不在於文,在價值取向上與揚雄、王勃、韓柳以及宋初復古文論一樣,具有歷史意義和復古精神,對宋初文風的革新具有積極作用。
  • 範仲淹的十項改革綱領
    而改革觸碰到大官僚階級的利益,宋仁宗變法意志不堅定又聽信讒言,最後範仲淹被貶出京城,改革失敗。範公祠堂在踏上仕途的十餘年,範仲淹一直擔任地方小官,宋真宗天禧五年,公元1026年,範仲淹調往西溪鎮鹽倉鹽官,在那裡的時候,海潮浪做,不僅毀壞漁場,更是使很多人流離失所,為此,掀起修堤的風潮
  • 範仲淹去世後,他的子孫後代過得如何?範仲淹得以善終了嗎?
    而這句話的提出者,則是北宋時期的名臣範仲淹。說起範仲淹,這位北宋的名臣,在歷史上可是大大的有名。除了這篇《嶽陽樓記》之外,由他主導的慶曆新政,幾乎影響了北宋上百年的時間。北宋一朝,如果要評一個對北宋影響力的人物榜單,範仲淹絕對能夠名列前十。不過,相比於範仲淹一生的光輝成就,對於範仲淹的身後事,大家往往就沒那麼了解了。
  • 清平樂中皇后、範仲淹曾在此就讀,應天書院是中國教育史的明珠
    而與此同時,興辦私學之風興起,因為有一部分人認為只有復興教育,聚天下英才而育之,國家才有希望。日後聞名遐邇的「嶽麓書院」、「白鹿洞書院」、「嵩陽書院」都是誕生於這一時期。宋州虞城(今河南虞城)人楊愨,是一位熱心教育的大儒。他認為,天下大亂在於教化廢止,興辦教育是拯救萬民於水火的正道。於是,楊愨開始籌辦私學,創辦睢陽學舍,這項義舉也得到了當地歸德軍將軍趙直的支持。
  • 歷史:範仲淹,碧雲天,黃葉地
    這個26歲的年輕人就是範仲淹。《能改齋漫錄》記載了這個故事,也成為「不為良相,則為良醫」名言的來歷。  範仲淹兩歲時,父親範墉因病去世,母親謝氏貧困無依,只得改嫁給山東的一位朱姓大戶,他也改名為「朱說」。範仲淹成年後,從傲慢的朱家孩子口裡知道了自己的身世,激憤之下,發誓「男兒當自強」,要自立門戶,重振範家,「乃感泣辭母,去之應天府」求學。
  • 西溪鹽官範仲淹的「師友」與「畏友」
    時範仲淹守母喪丁憂亦居南都,受聘掌管府學,執教席,授生徒。應天府學在範仲淹的執掌下,制度健全,訓導有法,深受學子們的歡迎,最終發展成為著名的北宋四大書院之一。次年十二月,範仲淹守喪期滿,晏殊亦由南京內調,拜御史中丞。
  • 【萍院動態】王兆鵬教授應邀來校作講座
    6月2日,著名詞學理論家、中南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授王兆鵬應邀在我校學術報告廳作了題為《宋詞的深度閱讀》的專業講座。校黨委委員田常紅、圖書館館長劉建明、文學院副院長陳敢、科研處副處長徐小勇和150餘名師生聆聽了講座,講座由文學院院長易志文教授主持。講座在範仲淹宋詞《漁家傲》朗誦中開始。王教授以偵查破案的方法作比,認為現場勘察取證的方法在研究宋詞中同樣有用。
  • 五年級語文下冊《範仲淹的故事》教學設計告訴你有關範仲淹的故事
    引導學生把握課文內容,了解範仲淹刻苦讀書的故事,體會其以天下為己任的精神品質,領悟作者是怎樣通過人物的言行來表現人物的特點的。教學重點:引導學生讀懂課文,了解課文內容,體會他以天下為己任的精神品質。教學準備:查閱關於範仲淹的資料,了解範仲淹的一些故事。課時安排:第一課時教學過程(一)指導學習生字詞。1.指導小組合作學習。
  • 朗誦:範仲淹《嶽陽樓記》
    ·簡析《嶽陽樓記》是北宋文學家範仲淹應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請,於北宋慶曆六年(1046年)九月十五日為重修嶽陽樓寫的。滕子京是被誣陷擅自動用官錢而被貶的,範仲淹正是借作記之機,含蓄規勸他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試圖以自己「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濟世情懷和樂觀精神感染老友。這是本文命意之所在,也決定了文章敘議結合的風格。《嶽陽樓記》超越了單純寫山水樓觀的狹境,將自然界的晦明變化、風雨陰晴和「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結合起來寫,從而將全文的重心放到了縱議政治理想方面,擴大了文章的境界。
  • 【講座預告】10.24-10.30講座信息
    >        此講座信息來源:武漢地區高校蹭課聯盟,轉載請先聯繫微信whch666  並註明轉載自武漢地區高校蹭課聯盟2016年10月24日周一講座華中師範大學講座第二十六期「開放與交叉」主題學術講座【時間】10月24日(周一)上午9:00-11:00【地點】逸夫國際會議中心二樓會議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