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自強,今年60歲,剛剛退休,1989年3月至1990年3月期間,他曾駐守南沙永暑礁,是新中國成立後,最早一批駐守南沙的部隊,如今離開南沙永暑礁那片神奇的地方已經有22個年頭了。當再回想起在那裡度過的時光時,這位老兵緩緩地點起一根煙,深吸一口後,長嘆一聲感慨道:「永生難忘啊!」
■本報記者 胡誠勇 實習生 餘吉穗/文 本報記者 汪承賢/圖
守礁建站 潭門漁民幫了不少忙
1989年,37歲的蒲自強(下稱老蒲)被派駐南沙永暑礁。
永暑礁位於南沙群島西北部,環礁四周散布著大大小小的礁盤。上世紀80年代末,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權,我國要在永暑礁建立海洋觀測站。
守礁、建站,首先需要解決的就是住的問題,但礁石不同於島嶼,其大部分時間是藏在海平面以下1米至數米深,只有落大潮時才有一小點礁石露出水面。
「當時我們的大船根本靠不了岸,多虧了潭門漁民的幫助。」說到永暑礁早期的建設,老蒲對祖祖輩輩在南沙打漁的潭門漁民充滿了感激。他說,當初建設永暑礁需要從大陸舶運建材入礁。但礁上的港口太小,容納不了大噸級的運建材大船靠岸,幸好這個時候,潭門的漁老大們站了出來,主動將兩艘漁船供給部隊使用,50多名漁民還幫助卸貨。大家一起協力先把建材吊運到漁船上,再由漁船運進內港送到永暑礁。
1988年8月,觀測站正式工作。當年10月,有艘羅馬尼亞的商船路過時迷航了,發出求救信號。南沙氣象站收到求救信號後立即為它導航到安全地方,使其順利返航。事後,該商船給觀測站發來了感謝電報。
儲水鐵箱鋪上蓆子就是床
永暑礁上的官兵可以住營房,其他小礁盤上的守礁官兵,就只能住高腳屋了。
一開始,每個小礁上面駐守有5個人,而每座高腳屋只有20平方米。這高腳屋不僅要住人,而且還要儲藏食物、生活用品、水、油料,這麼多東西,空間狹窄可想而知。
「你猜,我們當時吃的淡水放到哪裡?」老蒲故意打趣地讓我們猜,接著又大笑地自問自答道,「其實啊,我們的床鋪就是水箱!」原來,為了少佔空間,官兵們把極其珍貴的淡水儲存在鐵製水箱中,人要睡覺時,就在水箱上鋪一層蓆子,這就是「床」了。
為節約用淡水 官兵一律剃光頭
海水中看不中用,礁上又不像島嶼可以打井,所有的淡水全部得靠補給船補給,所以對於駐礁官兵來說,淡水猶為寶貴。這就要求淡水用量一定要嚴格控制。
平時,水房的門是鎖著的,只有到了每天晚飯後,管水員才分水給大家,每人每天20斤。「這水管24小時哩,一滴都不能浪費!」老蒲強調說。這20斤水除了刷牙洗臉外,官兵們打球或者遊泳回來後,還得先用海水把身上的汗洗掉,再用淡水抹澡。
「是抹澡不是洗澡哦,這抹澡用過的水,最後還要拿去澆菜呢。」老蒲又再次強調說,洗頭浪費水,為了省水,島上的官兵,不管職務大小還一律剃光頭,太陽一曬,光頭一個個光溜溜的,還反光哩。
在永暑礁工程施工時,因工程用水量大,淡水補給不上,部隊只能對用水量加強控制,本來是一人一天的20斤用水量,必須堅持用半個月,等到補給船過來。
每逢下雨,是大家最高興的日子。一下雨,難得洗個澡的官兵們個個衝到雨中衝涼,還把所有能盛水的東西都拿來裝雨水,儘量不讓雨水白白流掉。
「大陸下雨往屋裡躲,南沙下雨往外跑,光著屁股不害臊———洗澡。」這是當年有個慰問團去南沙慰問時,駐礁部隊自編自導的一個「三句半」節目臺詞。當時,關牧村、殷秀梅等著名歌唱家們聽後,個個拍手叫好,說節目很有南沙特色。
來船無信件 幾天不高興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老蒲在這句詩後,自己加了句「來船無信件,幾天不高興」,用來形容南沙駐礁官兵期盼家書的情景。
永暑礁上有一個中國最南端的郵局,說是郵局,實際上只有一個信箱,平時由一名文書管理,信箱經常是被塞得滿滿的。
當時官兵們的信件是由「瓊沙號」補給船帶來的。每隔3個月,當要得知補給船快來到時,士兵們就紛紛站在港口翹首以盼。這時候,大家最為期盼的,其實不是吃的喝的東西,而是滿載思念的書信。
「在船到的那一天,如果有人臉色不對,不用猜都知道他沒有書信。」老蒲說,戰士們所有的思念全部寄托在那個小小的信封裡,如果沒收到信,那個人的心情可想而知。而收到信的戰士們,會個個興高採烈,一路狂奔回去讀信、回信。回信往往是爭分奪秒,通宵達旦,跟打仗似的。因為補給船晚上到達,很可能明天一早就離開,如果在此期間,回信沒來得及完成,那就只能再等三個月了。
邊上廁所邊釣魚
「白天兵看兵,晚上看星星。」在南沙流傳的這句話,非常形象地概括了駐礁官兵的精神生活。
老蒲說,剛去南沙的時候,還覺得這裡生活有點新鮮,但時間一長,就不是滋味了,尤其是「三不到」,即看不到電視,聽不到廣播,讀不到報紙,感覺人都與世隔絕了。
報紙3個月才能隨補給船運到,每次拿到手的報紙,就有1米高,都是3個月前的「新聞」。
在這種條件下,部隊為儘量豐富大家的娛樂生活,會不時組織一些紙牌、歌詠、打球、遊泳比賽活動。其中釣魚活動,最受大夥歡迎,而且總能在這上面找到樂子。
「說到這兒,就不能不說有些兵在高腳屋廁所內釣石斑魚的故事了。」老蒲像講故事般繼續向記者述說著他的經歷。當時,部隊在營區邊上建有一個高腳屋廁所,戰士們去上廁所時,常常一待就是一個小時。「開始我還奇怪呢,一看,原來大家都在一邊方便一邊釣魚。」
原來,廁所下面經常有很多石斑魚,大家隨便拿根線,一個魚鉤,纏上點麵食,就很容易釣到魚,有的戰士上個廁所就釣上20多條石斑魚。
老兵想當「榮譽市民」
22年過去了,如今,三沙市成立。「我作為一名南沙的老兵,真的非常高興,也感到莫大的慰藉,希望後來人繼續守好它。」
採訪最後,老蒲對記者說出了自己的一個願望:「要是我們這些南沙老兵能夠有個『三沙榮譽市民』稱號,那我將此生無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