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礁住高腳屋,水箱當床,曾在南沙永暑礁駐守的蒲自強講述22年前的...

2020-12-18 南國都市報數字報

  蒲自強,今年60歲,剛剛退休,1989年3月至1990年3月期間,他曾駐守南沙永暑礁,是新中國成立後,最早一批駐守南沙的部隊,如今離開南沙永暑礁那片神奇的地方已經有22個年頭了。當再回想起在那裡度過的時光時,這位老兵緩緩地點起一根煙,深吸一口後,長嘆一聲感慨道:「永生難忘啊!」

  ■本報記者 胡誠勇 實習生 餘吉穗/文 本報記者 汪承賢/圖

  守礁建站  潭門漁民幫了不少忙

  1989年,37歲的蒲自強(下稱老蒲)被派駐南沙永暑礁。

  永暑礁位於南沙群島西北部,環礁四周散布著大大小小的礁盤。上世紀80年代末,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權,我國要在永暑礁建立海洋觀測站。

  守礁、建站,首先需要解決的就是住的問題,但礁石不同於島嶼,其大部分時間是藏在海平面以下1米至數米深,只有落大潮時才有一小點礁石露出水面。

  「當時我們的大船根本靠不了岸,多虧了潭門漁民的幫助。」說到永暑礁早期的建設,老蒲對祖祖輩輩在南沙打漁的潭門漁民充滿了感激。他說,當初建設永暑礁需要從大陸舶運建材入礁。但礁上的港口太小,容納不了大噸級的運建材大船靠岸,幸好這個時候,潭門的漁老大們站了出來,主動將兩艘漁船供給部隊使用,50多名漁民還幫助卸貨。大家一起協力先把建材吊運到漁船上,再由漁船運進內港送到永暑礁。

  1988年8月,觀測站正式工作。當年10月,有艘羅馬尼亞的商船路過時迷航了,發出求救信號。南沙氣象站收到求救信號後立即為它導航到安全地方,使其順利返航。事後,該商船給觀測站發來了感謝電報。

  儲水鐵箱鋪上蓆子就是床

  永暑礁上的官兵可以住營房,其他小礁盤上的守礁官兵,就只能住高腳屋了。

  一開始,每個小礁上面駐守有5個人,而每座高腳屋只有20平方米。這高腳屋不僅要住人,而且還要儲藏食物、生活用品、水、油料,這麼多東西,空間狹窄可想而知。

  「你猜,我們當時吃的淡水放到哪裡?」老蒲故意打趣地讓我們猜,接著又大笑地自問自答道,「其實啊,我們的床鋪就是水箱!」原來,為了少佔空間,官兵們把極其珍貴的淡水儲存在鐵製水箱中,人要睡覺時,就在水箱上鋪一層蓆子,這就是「床」了。

  為節約用淡水  官兵一律剃光頭

  海水中看不中用,礁上又不像島嶼可以打井,所有的淡水全部得靠補給船補給,所以對於駐礁官兵來說,淡水猶為寶貴。這就要求淡水用量一定要嚴格控制。

  平時,水房的門是鎖著的,只有到了每天晚飯後,管水員才分水給大家,每人每天20斤。「這水管24小時哩,一滴都不能浪費!」老蒲強調說。這20斤水除了刷牙洗臉外,官兵們打球或者遊泳回來後,還得先用海水把身上的汗洗掉,再用淡水抹澡。

  「是抹澡不是洗澡哦,這抹澡用過的水,最後還要拿去澆菜呢。」老蒲又再次強調說,洗頭浪費水,為了省水,島上的官兵,不管職務大小還一律剃光頭,太陽一曬,光頭一個個光溜溜的,還反光哩。

  在永暑礁工程施工時,因工程用水量大,淡水補給不上,部隊只能對用水量加強控制,本來是一人一天的20斤用水量,必須堅持用半個月,等到補給船過來。

  每逢下雨,是大家最高興的日子。一下雨,難得洗個澡的官兵們個個衝到雨中衝涼,還把所有能盛水的東西都拿來裝雨水,儘量不讓雨水白白流掉。

  「大陸下雨往屋裡躲,南沙下雨往外跑,光著屁股不害臊———洗澡。」這是當年有個慰問團去南沙慰問時,駐礁部隊自編自導的一個「三句半」節目臺詞。當時,關牧村、殷秀梅等著名歌唱家們聽後,個個拍手叫好,說節目很有南沙特色。

  來船無信件  幾天不高興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老蒲在這句詩後,自己加了句「來船無信件,幾天不高興」,用來形容南沙駐礁官兵期盼家書的情景。

  永暑礁上有一個中國最南端的郵局,說是郵局,實際上只有一個信箱,平時由一名文書管理,信箱經常是被塞得滿滿的。

  當時官兵們的信件是由「瓊沙號」補給船帶來的。每隔3個月,當要得知補給船快來到時,士兵們就紛紛站在港口翹首以盼。這時候,大家最為期盼的,其實不是吃的喝的東西,而是滿載思念的書信。

  「在船到的那一天,如果有人臉色不對,不用猜都知道他沒有書信。」老蒲說,戰士們所有的思念全部寄托在那個小小的信封裡,如果沒收到信,那個人的心情可想而知。而收到信的戰士們,會個個興高採烈,一路狂奔回去讀信、回信。回信往往是爭分奪秒,通宵達旦,跟打仗似的。因為補給船晚上到達,很可能明天一早就離開,如果在此期間,回信沒來得及完成,那就只能再等三個月了。

  邊上廁所邊釣魚

  「白天兵看兵,晚上看星星。」在南沙流傳的這句話,非常形象地概括了駐礁官兵的精神生活。

  老蒲說,剛去南沙的時候,還覺得這裡生活有點新鮮,但時間一長,就不是滋味了,尤其是「三不到」,即看不到電視,聽不到廣播,讀不到報紙,感覺人都與世隔絕了。

  報紙3個月才能隨補給船運到,每次拿到手的報紙,就有1米高,都是3個月前的「新聞」。

  在這種條件下,部隊為儘量豐富大家的娛樂生活,會不時組織一些紙牌、歌詠、打球、遊泳比賽活動。其中釣魚活動,最受大夥歡迎,而且總能在這上面找到樂子。

  「說到這兒,就不能不說有些兵在高腳屋廁所內釣石斑魚的故事了。」老蒲像講故事般繼續向記者述說著他的經歷。當時,部隊在營區邊上建有一個高腳屋廁所,戰士們去上廁所時,常常一待就是一個小時。「開始我還奇怪呢,一看,原來大家都在一邊方便一邊釣魚。」

  原來,廁所下面經常有很多石斑魚,大家隨便拿根線,一個魚鉤,纏上點麵食,就很容易釣到魚,有的戰士上個廁所就釣上20多條石斑魚。

  老兵想當「榮譽市民」

  22年過去了,如今,三沙市成立。「我作為一名南沙的老兵,真的非常高興,也感到莫大的慰藉,希望後來人繼續守好它。」

  採訪最後,老蒲對記者說出了自己的一個願望:「要是我們這些南沙老兵能夠有個『三沙榮譽市民』稱號,那我將此生無憾!」

相關焦點

  • 南沙守島官兵換了四代高腳屋,用行動捍衛著祖國主權
    在祖國美麗富饒的南沙有一支英雄部隊30年前的「314」海戰他們為維護祖國神聖主權而戰>他們克服了常人難以想像的困難始終堅守在礁盤上人員輪換了100多批駐守的高腳屋也更換了四代一代代好男兒無私地把青春熱血撒在這片祖國的海域用實際行動捍衛了祖國主權
  • 南沙第四代「高腳屋」呼之欲出——《人民海軍駐守南沙20年紀實...
    可是在南沙要建起「高腳屋」,絕不是聽起來的那麼浪漫和輕鬆。汪洋大海上,官兵們無寸土之地可以立足,伴隨著高溫、高溼、颶風、狂濤,一座座「高腳屋」在人民海軍進駐的各個礁盤上堅強地矗立起來。到現在,南沙的「高腳屋」已經從第一代,第二代,發展到了第三代。  如今,南沙的第一代高腳屋,已經完全消失了;第二代高腳屋,也只剩下幾個生鏽的鐵架子,偶然還有海鳥過來歇息;現在官兵們住上的是第三代高腳屋。
  • 越開越豔的南沙太陽花:南沙守礁27年崢嶸歲月(圖集)
    隨著南沙群島填海工程的穩步推進,南沙永暑島(又稱永暑礁)的面積也隨之迅速增長,並在今年10月後取代太平島,成為我國南沙群島的第一大島。而就在10月17日,永暑島第110批守礁官兵與前來換防的第111批守礁官兵舉行交接儀式,標誌著南沙新一批守礁任務正式開始。
  • 南沙守礁者
    1988年2月5日,南沙群島第一座飄揚著五星紅旗的哨所陣地---永暑礁高腳屋誕生了。這是一種由竹竿作柱、篾席為牆、瀝青封頂的簡易竹棚高腳屋,戰士稱它為「海上貓兒洞」。這種高腳屋,「海風一吹,吱吱作響;海浪一撲,搖搖晃晃」。太陽曬一會兒,油氈直往下滴油。下起雨來,棚外棚內一個樣。不足10平方米的棚內,根本談不上有什麼生活設施,連洗澡都要靠天下雨,只有孤獨與寂寞相伴。
  • 中國南海守礁人的三代高腳屋 早期生活讓人心酸
    中國守礁官兵在南海島礁上的家,叫做高腳屋。高腳屋給守礁官兵留出了一塊高於海面的固定空間,使他們在島礁上生活成為可能。
  • 中國經略南海歷史系列之高腳屋
    30年來,南沙守礁官兵見證了南沙四代高腳屋的變遷,也是南沙30年發展的一個縮影和人民海軍的滄桑巨變。1988年2月5日,南沙第一座高腳屋在永暑礁誕生。這是一種以鋼釺為依託,竹竿作柱、篾席為牆,瀝青封頂簡易竹棚高腳屋,面積只有10平方米,空間十分狹小,加之海上補給困難,官兵們生活條件異常艱苦,被稱為海上貓耳洞。
  • 家國40年,我(家)的故事 | 四守南沙永暑礁
    素有「太陽海」之稱的南沙,高溫、高鹽、高溼,且多颱風,條件異常艱苦。初到永暑礁,中午最熱時,艦艇甲板溫度達到60攝氏度。這對於我這個新兵來說,一下子進入與世隔絕的孤礁獨堡,心理難以承受。到永暑礁的第二天,我乘小艇為南沙第一代高腳屋——竹棚高腳屋補給食品。以竹竿作立柱、篾席為牆、稻草鋪頂的簡易竹棚,孤零零立在海面上。高腳屋裡面積只有8平方米,空間十分狹小,屋內不能煮飯、燒開水,一日三餐全是罐頭。
  • 南沙高腳屋
    中國海軍自20世紀80年代駐守南沙。
  • 南海艦隊工程兵為南沙守礁士兵構築三代高腳屋
    南海艦隊工程兵為南沙守礁士兵構築三代高腳屋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6月12日 16:09 來源: 解放軍守礁部隊的高腳屋 [資料]
  • 第一次上礁就荷槍實彈……聆聽海防老兵的「守礁記憶」
    一代代海防官兵遠離親人和市井喧囂承擔日復一日的危險與寂寞肩負著守護萬裏海疆的重任第一次上礁就荷槍實彈南沙部隊有一個軍史館,百分之三十都是龔允衝將軍的資料,他是主動請纓去到南沙守礁,而且還獨自踏遍南沙很多區域。
  • 高腳屋的變遷
    ——等於第二代高腳屋可以拆走但是還留下來?對,留下來,一個是見證南沙發展的歷史,第二,也能讓我們守礁官兵時刻感受到守礁初期環境和生活是多麼艱苦。」如今,南沙的第一代高腳屋,已經完全消失了;第二代高腳屋,也只剩下幾個生鏽的鐵架子,偶然還有海鳥過來歇息;現在官兵們住上的是第三代高腳屋。
  • [大國軍藏——十件珍品的聲音導覽]南沙群島上的第一面五星紅旗
    每一件都講述著一個故事,見證著一段歷程,折射著一種精神,你想知道的答案也在其中。我們精選出十件珍貴文物,為每一件製作了獨一無二的「聲音導覽」。你可以帶著它去現場觀展,邊看邊聽,感受不一樣的博物館體驗。今天為你呈現第九件藏品:南沙群島上的第一面五星紅旗。特別講解員:侯勇。  你好,我是演員侯勇。
  • 觀眾感言「高腳屋」(我們的隊伍向太陽)
    在國防和軍隊成就展展廳中,南沙礁堡陣地設施今昔景觀前每天都吸引了大量小觀眾駐足觀看。  1988年,人民解放軍進駐南沙群島,官兵們居住的海上營房——第一代高腳屋,面積只有10平方米,它以鋼釺為依託,竹竿作柱、篾席為牆,瀝青封頂,高腳屋中沒有電燈電話,海上補給能力有限,官兵們很少能吃到新鮮蔬菜、食品,條件非常艱苦,官兵們形象地稱之為「海上貓耳洞」。
  • 32年前的戰鬥誓言,依舊響徹今天的南沙
    1988年1月31日永暑礁高腳屋升起第一面五星紅旗南沙衛士從此日夜守護這片藍色國土一代代南沙人在極其艱苦、惡劣的環境中戰鬥生活以對祖國的無比忠誠>書寫著愛國奉獻的動人篇章NO.133年前,艦艇編隊奔赴一片遼闊的海域。
  • 我國南沙群島駐守島礁全部開通手機服務
    對南沙守礁官兵來說,今年的中秋節將格外溫馨,他們可以通過手機問候親人,共敘相思。記者今天下午從軍民合建南沙群島移動通信基站竣工驗收儀式上獲悉,我國南沙群島海軍官兵駐守的島礁全部開通手機服務。中央軍委委員、海軍司令員吳勝利,海軍政治委員劉曉江,中國移動通信集團董事長王建宙、黨委書記奚國華等出席驗收儀式。
  • 組圖:南沙守島守礁部隊的昨日與今天
    原標題:組圖:南沙守島守礁部隊的昨日與今天 南沙第一代高腳屋。  原標題:組圖:南沙守島守礁部隊的昨日與今天守礁初期,換班補給物資都靠官兵肩扛手提運上高腳屋。南沙第一代高腳屋。  原標題:組圖:南沙守島守礁部隊的昨日與今天南沙第二代高腳屋。
  • 南海礁盤三代高腳屋今昔對比,我們的戰士們始終像鋼釘一樣牢牢地鉚...
    中國南沙群島的"高腳屋"指的是在南沙的礁盤上搭建的屋子,有三代質量類型,還有三種類型即日常駐守型、隨機駐守型和巡守型(即非駐守型如安達礁初期形態)。
  • 南沙守礁把狗逼瘋 揭秘中國南海守礁部隊艱苦生活
    陸軍第16集團軍副軍長安衛平在網絡上,講述了不曾被人知曉的南海守礁記,向網民介紹了中國南海守礁部隊曾經的艱苦生活。尤其是島礁上面極端孤獨寂寞的生活,對官兵是挑戰極限的嚴酷考驗。按照作者描述:一隻狗上礁三個月後就瘋了,一隻貓上礁不久不捉老鼠了。
  • 1992年,我國南沙群島駐島將士的苦樂生活,彩色照片彌足珍貴
    資料圖片:南沙島礁靠一艘艘的船運來物資進行補給(1992年攝)。1992年1月,海南省組成以省政府主要領導和當地駐軍首長為首的巡視慰問團,歷時近半個月,遠航南沙群島,宣示主權、慰問駐守南海諸島的解放軍將士,並於1月15日在曾母暗沙舉行了莊嚴的中國主權碑投碑儀式。新華社記者姜恩宇隨團赴南沙採訪,用相機記錄下了將士們苦中有樂、健康積極的生活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