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速擴張中的民宿行業卻並不如許多投資者想像中那麼美好。
以投資民宿為由頭,向民間投資者集資的金融玩法,正逐漸暴露出其在風險管控方面的隱憂:不受法律保護、急速湧入市場的過多房源導致供給遠大於需求、民宿運營企業能力和成本管控達不到預期……種種問題令不少參與民宿投資的散戶賠得血本無歸。
近日,有家民宿(現已更名為「有家美宿」)的投資人向澎湃新聞反映,其自去年下半年出資數十萬元加入了有家民宿推出的「合夥經營」模式,成為有家民宿的民宿投資人之後,幾乎月月虧損近萬元,而同樣處於虧損狀態的投資人有不下30名。
總共投資64萬元,每月虧損約萬元
「現在欲哭無淚,估計這樣下去投資人的投資款將虧到一分不剩。」李明(化名)是有家民宿「合夥經營」模式的一位投資人,他告訴澎湃新聞記者,部分有家民宿虧損的投資人加入了一個微信群,目前這個群裡已經聚集了30多名虧損的散戶投資者。
李明等人參加的是一個類似於民間眾籌的投資項目。2018年6月,有家民宿正式推出了這一投資模式,稱之為「合夥經營、全程託管」。
大致的投資邏輯是:個人投資者出資數十萬至數百萬元不等,投資期為5年,由有家民宿出面租下10至50處房源並進行統一裝修,再以短租的方式按日出租。所得收益由有家民宿和投資者按三七比例分成。
這一模式聽上去很美好。李明向記者出示了有家民宿的《投資人合作計劃書》,根據計劃書展示的投資人收益模型,投資人可獲得的年度總利潤高達25.86萬元,5年總利潤更是可高達129.31萬元。
被《投資人合作計劃書》上標註的高收益所吸引,李明總共投資了64萬元,擁有10套房源。
這64萬元投資款的用途包括:40萬元裝修委託費、16萬元租金、5萬元品牌授權委託費和3萬元履約保證金。「當初我是在今日頭條上看到有家民宿的投資廣告後決定投資的,打動我的原因是,廣告上說攜程領銜投資了有家民宿這家公司,我想,跟著攜程投資總沒錯吧。」李明說。
李明稱,
自己投資一個月後,便發現事實並非如《投資人合作計劃書》上寫得那樣,投資首月便出現嚴重虧損,此後月月都虧損一萬元左右
,「沒想到比P2P風險還大。」
而虧損的首要原因在於:所謂的「民宿」入住率極低。
「民宿」其實是短租,一被投訴就要停租
「投資前,有家民宿的人告訴我,能夠達到大約70%的平均入住率,按照這個入住率來計算並不會虧得這麼嚴重。但事實上,我的房源往往只能做到20%-30%左右的入住率。」李明說。
為何入住率如此之低?
在投資之後,李明發現,自己所投資的「民宿」和法律意義上的民宿根本不是一回事。
根據2017年10月公布的首個國家行業標準《旅遊民宿基本要求與評價》,在市場準入方面,要求民宿經營者必須依法取得當地政府要求的相關證照,並滿足公安機關治安消防相關要求。
李明等個人投資者通過有家民宿投資的「民宿」顯然並不符合上述條件,這些所謂「民宿」沒有任何證照,實際上是處於法律灰色地帶的「短租」。李明向記者展示了他所投資的房源,這些房源均位於普通的居民住宅樓裡,是典型的短租房。
雖然,在共享經濟快速發展的當下,短租已經成為了一種既成事實,但它畢竟沒有受到法律的保護。這也導致了李明等人投資的「民宿」時常會被住宅樓裡的其他居民投訴,而一旦遭到投訴,有關部門便會要求立即停止短租行為,這套房源便處於停租狀態。
「投資前我從來沒想過有這麼大的政策風險,有家民宿也沒有提示過。」李明說,實際上,短租的政策風險十分嚴重,他投資的10套房源始終有3至4套處於停租狀態,當月所得收益也因此為「0」。
質疑租金成本過高,「二房東」難賺錢
在李明看來,房源租不出去除了政策風險之外,還存在選址不佳、價格偏貴等諸多原因。
「投資以後我就提出我希望能選擇上海、廣州、杭州這些一線或者準一線城市的房源,但有家民宿的人告訴我一線城市都沒有,最後我分到的都是二三線城市的房源。」李明稱,他手裡的十套房源集中在蘇州、貴陽、武漢、成都等地,至於房源所處的具體位置,他也並沒有選擇權,「二三線城市原本需求就少,許多房源根本就是不適合做民宿。」
「有家民宿給我們這些投資人的解釋是:行業處於爬坡期,一年中市場有高峰和低谷。但我們從去年6、7月左右開始投資,直到現在,每個月都在大幅虧損,出租率也一直很低,完全看不到改善的跡象。」李明表示。
李明等幾位投資人質疑的還有房源租金成本過高的問題。李明以自己投資的一套位於成都的房源舉例,同小區同戶型的房源,某租房APP上顯示的成交價是2600元/月,但有家民宿給出的房租報價是3800元/月。李明認為,有家房源租房的成本比市場價高了三分之一,這就導致作為「二房東」的投資者盈利空間大大縮小。
「我們也不知道究竟是有家民宿的工作人員不懂市場行情,還是報給我們的租金成本價本身就有貓膩。」李明質疑,房租成本過高導致「民宿」對外銷售的單價也隨之上升,入住率難以增長。
李明等投資人提出的還有房源裝修成本報價過高等問題,他們認為,有家民宿並沒有對投資人的投資款如何使用給出清晰合理的說明。
無論是否虧本,有家民宿都要收走三成銷售額
令李明等人不滿的還有與有家民宿之間的分成方式。
根據李明所出具的合同,合同上寫著「甲方(投資人)享有上月訂單收入的70%收益」,這意味著其餘30%歸乙方(有家民宿)所有。
李明認為「收入的70%收益」這一表述有明顯歧義,包括他本人在內的投資人都認為是扣除房租等成本後利潤的30%歸有家民宿,但直至投資一個月後,才發現是銷售額的30%歸有家民宿。
也就是說,無論投資人有沒有虧本,有家民宿都要收走三成的銷售額。
李明說,除了三成銷售額之外,有家民宿還要向投資人收取銷售額6%的服務費。如此高額的收費導致投資人的虧損更為嚴重。
李明還強調,投資前,有家民宿方面完全沒有提示投資存在的風險,僅僅強調「高收益」。
有家民宿:虧損的投資人屬於少數
對於李明等投資人反映的虧損問題,有家民宿方面(今年1月,有家民宿啟用新的品牌名稱「有家美宿」)回復澎湃新聞稱,處於虧損的」民宿投資人」屬於少數。
但記者追問有家民宿共招募了多少個人投資者,募集多少資金?其中有多少投資人盈利、多少投資人虧損等問題,有家民宿並沒有給出回答,僅稱:「民宿投資人」並非金融性質的融資,「民宿投資人」並非法律意義上股東,有家是為有意願投資民宿的民宿投資者提供例如找房、管房、籌建、線上線下代運營等服務。
針對出租率低、部分房源無法出租,有家民宿回復稱:民宿受季節性影響很大,過去幾個月其實是民宿行業的淡季,但旺季時的出租率是極高的,全年平均就會達到百分之六七十,甚至更高。「民宿是受季節性影響很大的生意,過去幾個月其實屬於民宿淡季,再加上新房源上線是需要爬坡期的,我們預計在即將到來的旅遊旺季,這些民宿是有極大希望扭虧為盈的。」
當記者詢問有家民宿的經營業績情況時,有家民宿方面表示這「涉及商業機密」,「不便透露」,但表示:「攜程是有家的戰略投資方之一,梁建章(攜程聯合創始人、執行董事局主席)是有家民宿的董事長。」並稱公司「資金充足」。
澎湃新聞也就有家民宿投資人虧損一事詢問攜程,但攜程方面並未給出任何回復。
《投資人合作計劃書》中沒有風險提示
針對李明等投資人反映的房源租金成本高於市場價格,裝修報價或存在「貓膩」等問題,有家民宿方面表示:可以做民宿的房源品質與普通長租房源是不一樣的,同一小區不同位置不同樓層租賃價格存在不同差異,有家在幫助「民宿投資人」找房的時候會對中介機構掛出的房源進行篩選,所以租金會相對較高但絕不會高出30%。並且有家所租房源對例如wifi、家電等設備設施是有要求的,這些都會包括在租金裡。至於「民宿投資人」提供的參照房源是否屬於真實房源、掛牌租金是否為成交價都值得商榷。
對於裝修報價,有家民宿回應:每套房都有詳細的籌建清單,「因為每套房的籌建周期不同,我們已陸續向民宿投資人郵寄籌建清單。」
至於投資人提出的以銷售額分成而非利潤分成的質疑。有家民宿表示:「有家始終與民宿投資人承諾的是除去3%-6%(根據房源套數)平臺管理費後銷售額分成。」
此外,對於有家民宿方面是否告知過投資人該項投資可能存在的風險,有家民宿方面稱:「有家在今日頭條等媒體投放的項目廣告,都有明確提示項目風險。」不過,澎湃新聞在有家民宿的《投資人合作計劃書》中,並沒有找到任何風險提示,但計劃書中明確寫道:「投資收益安全透明」、「月月結帳分紅、保障穩定收益」、「投資風險低」等字樣。
公開資料顯示,有家民宿的創始人兼CEO為申志強,申志強也是螞蟻短租的創始人。2016年6月,攜程旗下的途家完成了對螞蟻短租的併購,螞蟻短租將成為途家的全資子公司,而螞蟻短租原控股股東58集團也因此成為途家的新股東。2018年2月,螞蟻短租CEO申志強宣布,將成立新民宿品牌「有家民宿」。
2018年6月,有家民宿宣布獲得來自攜程、途家、58產業基金數千萬美元的戰略投資,申志強任有家民宿CEO。同時,有家民宿宣布推出「合夥經營、全程託管」的投資模式,公開招募民間投資人。
2019年1月,有家民宿宣布啟用新的品牌名稱「有家美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