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少年宮迎建宮60華誕
350幅珍貴老照片展幾代人美好童年
27日下午,北京市少年宮邀請老組員和退休教師代表走進市少年宮新址,一同觀看「我們共同走過60年——教學成果匯報演出」,慶祝即將到來的市少年宮成立60周年紀念日。圖為中國足球名宿金志揚與老組員們觀看市少年宮60年歷史圖片展,饒有興致地回憶當年在少年宮的學習生活。記者 孫戉 攝
圖為1957年市少年宮第一期射擊訓練班進行實彈射擊。
27日,北京市少年宮舉辦「我們共同走過60年」教育成果展,以展示60年來的發展歷程和輝煌成就。據悉,這近百框珍貴的史料中有350幅老照片,它們是從近3萬張照片中精挑細選出來的,90%以上從未對外展出過。
走進市少年宮2號樓一層大廳,一幅幅具有年代特點的老照片映入眼帘。「為選出最具代表性的圖片,我們用了近一個月時間。」站在一組市少年宮興建初期、學生們清理院中雜草的照片前,已在這裡工作了28年的美術老師紀東熱淚盈眶,幾次哽咽,「市少年宮是北京最早的校外教育機構,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其發展史堪稱北京校外教育的歷史。」
軍事體育項目曾是市少年宮興趣小組的重要內容。在一張記錄1957年第一期射擊訓練班訓練場景的圖片中,4名女中學生手拿步槍趴在地上瞄準,神情極為專注。別看她們有的梳著長長的麻花辮,有的扎著兩個「小揪揪」,卻顯示出一派巾幗不讓鬚眉的氣概。旁邊一張手槍班訓練的照片中,則是幾名戴著紅領巾的女生在練習,她們右手握槍,英姿颯爽,威風凜凜。炮兵班活動的照片,記錄了學生們在部隊戰士的指導下研究六○炮的過程。「當時,那些槍裡裝的都是真子彈,由部隊提供,管理十分嚴格。」紀東介紹。
展出的圖片具有明顯的時代烙印。比如,上世紀五十年代市少年宮設有金工組,六十年代設有鉗工組,七十年代設有車工組,美術研究院刺繡工廠的老藝人也曾被請來輔導學生練習刺繡。那時候,市少年宮裡還常能看到大學教授的身影,他們教孩子們實驗氣墊發動機,帶孩子們到野外學習接收無線電……不難看出,市少年宮在開展科技、軍事、藝術等豐富多彩活動的同時,也一直非常重視對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的培養。
市少年宮興建於1956年,其前身是1952年建立的「北京市少年之家」。當時,想進市少年宮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兒,必須先由學校向區裡推薦,再參加市少年宮的考試。回憶起在市少年宮學習的六年,作為首批組員,瞿弦和、張筠英夫婦感慨良多。上初一時,他倆分別被母校北京二中、女十二中(現在的166中學)推薦至市少年宮,並在眾多參加考試的學員中脫穎而出,分別進入戲劇組和舞蹈組學習。張筠英告訴記者,當年教她們的老師來自舞蹈學院,基本功訓練特別嚴格。而且,老師會經常帶她們到舞蹈學院和大學生們一起上課,教學水準絕對一流。「少年宮的老師讓我們懂得文藝不是玩樂,而是事業,需要認真對待,這也讓我們受益終身。」一個甲子過去,夫婦倆對市少年宮念念不忘,稱其為「夢開始的地方」。
有數據顯示,60年來,已有20多萬名少年兒童從市少年宮走向社會,並活躍在全國的各行各業中,他們有的已成為享譽全國的體育運動健將、著名科學家和藝術家。這裡面,有桌球男子單打前世界冠軍莊則棟、圍棋名將張文東、機器人專家餘達太、人造衛星設計師汪紀亮。文藝界除了瞿弦和、張筠英夫婦外,還有姜昆、侯耀文、濮存昕、蔡國慶、屠洪剛、祝新運等。畫家有王庸、王明明,舞蹈理論家有馮雙白,書法家有蘇士澍等。
按照計劃,市少年宮的教育成果展將持續到2016年3月。與此同時,一批正在市少年宮學習的孩子的優秀書畫作品也在展出,作者年齡為7歲至14歲,其中不乏獲國際大獎的作品。(北京日報 記者 賈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