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寧古城,位於北京市延慶縣城東18公裡。其建制始於唐代,明永樂十二年(1414)設永寧縣於團山下,取《書經》"其寧唯永"之意。永寧為五帝時縉雲氏所都,戰國為燕地,漢屬夷輿縣,唐歸儒州,遼屬縉山縣,金為神峰鄉。
永寧古城,有玉皇閣、古街巷、天主教堂、古寺廟等景觀可供參觀,為延慶東部山區的交通樞紐,現為永寧鎮政府所在地。永寧城始建於唐貞觀十八年(公元645年),由大將軍尉遲恭(敬德)監修,叫寒江城。當時城池南面有一條大河,俗稱寒江。相傳,當年武藝超群的女將樊梨花曾經鎮守此城。
永寧古城,明朝初年,永寧稱"中所屯",也稱"終食屯",為屯兵之所。明永樂十二年(1414年),明成祖朱棣北巡,駐蹕於永寧西北15公裡的團山。明宣德五年(1431年),陽武侯薛祿奉命統兵前來永寧縣修城駐守。明正統四年(1439年),又在原土石城基礎上加以重建。城為正方形,周長六裡零十三步,高三丈五尺,間以磚石砌築。
永寧古城,明代永樂十二年(公元1414年)在此置永寧縣之後,才開始興建十三陵,故有"先有永寧城,後有十三陵"之說。據說,明成祖朱棣在北京稱帝後,想尋一塊陵寢寶地,就派劉伯溫四處勘查。劉伯溫來到永寧,一下子看中了九龍山。當時九龍山前有個村莊叫跑馬灣,村前還有條小河名叫泔水河。
永寧古城,天主教堂,除了古典的中式建築,永寧城內還有一座別致的西式建築--天主教堂,位於南街阜民街上的一條胡同口,始建於1873年,又叫耶穌聖心堂,是京郊最老最大的教堂。
永寧古城,古廟遺存,雖然玉皇閣和北街的修復讓永寧古城的風貌得以重現,但在一些老居民心中,從唐代起遺存的42座古廟更為寶貴。文革後,古廟多數毀壞廢棄,成了永寧人最大的缺憾。但也有火神廟、三義廟、龍王廟等古廟留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