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家是村裡,城市,是永寧古城。
出生在90年的我,還能趕上百貨大樓和供銷社的存在,也見證了他們是如何一步步走向了解體。曾經統一西裝的售貨員阿姨們,愛答不理的賣著不僅貴但是質量是絕對有保證的商品。而我當時所能看到的唯一高大上的百貨大樓就在永寧古城。
那時候,進城首先能看到的是一座頗為神秘的天主教堂,我小時候很害怕這裡,總覺得這裡面有鬼神,如果萬一不小心進去了,一種由森恐怖的感覺包圍著你。裡邊的教徒給人感覺總是怪怪的,和正常人不一樣。
再往城裡走,就能看到一座年頭已久的城樓,上面依稀可見「玉皇閣」三個字。據打過仗的老紅軍說,當年為了保衛永寧城,他們也曾和小日本拼過刀,就在這城樓上,那也是血雨腥風,場面極其慘烈。這永寧城得以保留下來,這些老紅軍也是用生命守護了這方土地呀!
我查了查百度百科,永寧的歷史也是由來已久:永寧城始建於唐貞觀十八年(公元645年),大約在遼金時期,這座唐代的永寧城毀於戰火。
明朝初年,永寧稱「中所屯」,也稱「終食屯」,為屯兵之所。明永樂十二年(1414年),延慶百姓已於明初被遷往關內,媯川大地日漸荒涼。朱棣見這裡山川秀美,沃野百裡,遂下詔,復置隆慶州並分置永寧縣;同時委派原禮部尚書趙羾,大批遷移山西百姓及犯罪官吏,開發建設延慶。
明宣德五年(1431年),陽武侯薛祿奉命統兵前來永寧縣修城駐守。明正統四年(1439年),又在原土石城基礎上加以重建。城為正方形,周長六裡零十三步,高三丈五尺,間以磚石砌築。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因大水致使城郭多處坍塌。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朝廷又派參將方振、總監工楊大節予以整修,城高增至四丈。明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參將張國柱再次修葺。
明代永樂十二年(1414年)在此置永寧縣之後,才開始興建十三陵,故有「先有永寧城,後有十三陵」之說。
關於永寧還有一個有趣的說:
據說,明成祖朱棣在北京稱帝後,想尋一塊陵寢寶地,就派劉伯溫四處勘查。劉伯溫來到永寧,一下子看中了九龍山。當時九龍山前有個村莊叫跑馬灣,村前還有條小河名叫泔水河。劉伯溫想,明朝皇帝姓朱,「豬」在這裡有泔水吃,再理想不過了。 朱棣視察後也欣喜萬分,決定遷移附近老百姓,興建陵寢。跑馬灣的村民不願搬家,就想出一個主意,把村名改成屠家營,還刻石、做舊,立於村邊。等劉伯溫再次帶人來時,發現村名變了,很是惱火。因為,「屠」就是殺呀。屠家是要殺豬的,那還了得!就把族長抓起來拷問究竟。
族長說,這個村的正名是屠家營,從元朝起就一直這麼叫;那時,駐紮在永寧的蒙古人整天在這個村屠宰牛羊,所以把村子叫屠家營,後來,老輩人還立了界碑呢。至於跑馬灣,只是個俗名罷了。
劉伯溫看過界碑後,十分無奈,便報告朱棣,打消了其在這裡建陵的念頭。
後來,朱棣就把明朝皇陵建於昌平縣十三陵一帶。1949年後,屠家營人將村名改為新華營。這個地名還在。
所以稱之為永寧古城,一點也不為過。
一個擁有悠久歷史的城市,一定不缺當地的美食。永寧古城也不例外!
我小時候最饞的是永寧的火勺,這應該算是這個地方獨有的吧。他不需要油,全靠火上炕。火還不是普通的煤氣或者餅鐺之類的,是一種我們當地特製的大油桶,中間掏空,放上泥,糊滿一圈,中間放上溼煤。
火點好之後,等溼煤變硬,發出炙熱的溫度,就可以把剛烙好的火勺一字豎著碼齊,碼滿整整一鐵桶。上邊再蓋上蓋兒,一會那種經過燒烤過的面的香味就傳出了了,聞著都覺得焦脆。更別提咬上一口了,那更是幸福之至。
火勺的製作過程也是極其講究的,他不同於普通的燒餅,是單純的麵餅,或者把餡料直接包在裡邊,它裡邊是有個空堂堂的大肚子,但是卻別具一格的有一個圓圓的「舌頭」在裡邊。
這個舌頭是一個獨立的面積子,上邊沾著永寧當地人獨制的秘方——由花椒麵,鹽和油調和合成的密料,花椒麵一定是整花椒用擀麵杖親子壓碎,而不是超市買的現成的花椒麵哦。
將這沾了料的「舌頭」包在火勺裡,導致剛出鍋的火勺有滋有味,不知能嘗到面被燒烤後的面香,還有一絲鹹麻,一絲乾脆,一絲椒香。
最重頭的是夾在火勺裡的「物料」和與火勺搭配的「伴侶」
辣片在現在人看來是十足的垃圾食品,可是在小時候的我們眼裡那就是人間美味啊。一張沾滿芝麻,自然和辣椒油的辣片夾在火勺裡,如果奢侈一把再加一根火腿腸,那就是我們當年的「巨無霸」啊。中午放學,如果家長不在,能來一個火勺加辣片,那真的會一上午都急不可耐地去享受這頓美味。
火勺的伴侶是什麼?你來猜一猜。
答案是丸子湯和豆腐腦。
永寧古城的丸子湯很簡單,醬油,鹽和香菜,開水衝泡,一碗熱氣騰騰的丸子湯出鍋了。但是他之所以好吃,是因為靈魂丸子是我們獨有的。
豆腐腦裡加上韭菜花,蒜末,和辣椒,最後一攪拌,味道濃鬱,排毒發汗。實在是藥食同補的佳品。
如今,二十多年過去了,永寧古城也發生了翻天地覆的變化,百貨大樓國營模式已經成為了過去式。大街上的隨便小超市也是種類齊全,什麼都買得到了。
天主教堂也被裝飾一新,基督教開始走進尋常百姓家,大家都有了信仰,也在勸人從善。基督教堂也對外開放,如果你去會有人接待,為你講講耶穌的故事。
玉皇閣也在幾年前被重新翻修,變成了永寧古城的標誌和景點。
火勺的工藝也進行了改進。
在外多年,回到家鄉,還是會吃幾個火勺,吃的是回憶,吃的是童年,吃的是那雖然艱苦卻格外容易滿足的歲月。
提起火勺,總是聯想著家鄉。
如今,家是永寧古城,城市,是他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