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中國衛星導航定位專家,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教授、博導許其鳳逝世,這是今年我國痛失的第19位兩院院士。
在這痛失的19位兩院院士中,共有8位院士在6所國內高校裡長期工作。其中,清華大學痛失院士最多,共送別三位院士。其餘的5位院士分別長期戰鬥在北師大、華中科大、東北農大、武大、東華大學。
在國內高校界痛失的8位院士中,1月逝世的是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葉輪機械與動力工程專家、清華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系教授蔣洪德。蔣洪德院士不僅在清華大學工作,還是清華大學的校友,其在1968年從清華大學燃氣輪機專業畢業。2004年,蔣洪德重返清華大學從事科研與教學工作。
「如果不走出自主創新的路子,這個產業永遠只能跟在GE、西門子、三菱後面打工。」蔣洪德曾多次在公開場合強調燃氣輪機基礎核心技術自主研發的迫切性。在回到清華大學工作後,他全身心投入到「自主研發、設計在全球具備競爭力的重型燃氣輪機裝備」事業中。
2月逝世的「高校界」院士有3位,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生態學家、北師大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孫儒泳;中國工程院院士、機械製造與自動化專家、華中科技大學機械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段正澄;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農業工程學家、東北農業大學工程學院教授蔣亦元。
孫儒泳院士除常年在北師大工作外,還和華南師範大學有交集,在2002年他同時被聘為華南師大教授、博導。
段正澄院士1957年畢業於華中工學院(現華中科技大學)機械系,後留校工作。他長期從事機械製造與自動化學科的教學與科研工作。1996年,段正澄將機械科學與放療醫學相結合,研發了國際首臺全身伽馬刀,全身伽馬刀可用於腫瘤患者的治療,目前已在全國上百家醫院使用,惠及近百萬人。
3月逝世2位高校界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大地測量學家、教育家、武漢大學教授寧津生;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李道增。李道增在1947年以高分考取清華大學電機系,後師從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轉入清華大學建築系。1952年畢業後留校任教,曾擔任清華建築學院第一任院長。
李道增曾表示:「文化是建築的靈魂,是最根本的」,他堅持中國建築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形成「新制宜主義的建築觀」。清華大學校園裡的標誌性建築------新清華學堂,就是他的代表作。
4月逝世的是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化纖領域奠基人、東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博導鬱銘芳。從參與研製紡出我國第一根合成錦綸6絲,到領銜開發第一根國產軍用降落傘用錦綸長絲......鬱院士第一批投身新中國化纖事業,到老驥伏櫪擔綱上海市重大工程,在解決國人穿衣問題和國防戰略上奮鬥終身。
6月逝世的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土木結構工程和防護工程專家、清華大學教授陳肇元。清華大學校友總會網站曾刊發文章介紹陳肇元教授,在文中陳肇元表示,「清華精神中最精華的內容就是我們的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