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獎,有84位院士、10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獲獎

2020-09-09 高校科技進展

陳嘉庚科學獎和陳嘉庚青年科學獎是由陳嘉庚科學獎基金會設立,中國科學院負責組織和評審,鼓勵科學家產出「原創性科學技術成果」,是我國影響力大、含金量高的重要科技獎項。

8月28日,陳嘉庚科學獎基金會官網發布了2020年度陳嘉庚科學獎和陳嘉庚青年科學獎獲獎名單,高原寧、施一公、馮小明、雒建斌等多位高校科學家名列榜單。

從歷屆獲獎名單來看,除今年獲獎的多位科學家以外,還有很多來自高校的科學家摘得過陳嘉庚科學獎和陳嘉庚青年科學獎。下面,高校科技進展就來盤點一下高校科學家在該獎項上的獲獎情況。

今年,高校8人,院士4人

根據《陳嘉庚科學獎基金會關於2020年度陳嘉庚科學獎和陳嘉庚青年科學獎獎勵的決定》,共有5位科學家獲得陳嘉庚科學獎,6位青年才俊獲得陳嘉庚青年科學獎。

獲獎名單顯示,5位陳嘉庚科學獎獲獎者中,有4位來自高校;6位陳嘉庚青年科學獎中,有4位高校青年才俊。本年度,高校共有8人摘得獎項。

陳嘉庚科學獎:北京大學高原寧教授的「實驗發現五夸克態」項目,四川大學馮小明教授的「新型優勢雙氮氧配體和高效不對稱催化」 項目,清華大學、西湖大學施一公教授的「剪接體的結構與分子機理研究」項目,清華大學雒建斌教授的「摩擦中微粒作用機制及超滑機理」項目,分別獲得數理科學獎、化學科學獎、生命科學獎、技術科學獎。


陳嘉庚青年科學獎:北京大學共有3位青年才俊獲得陳嘉庚青年科學獎的數理科學獎、化學科學獎、信息技術科學獎,南京大學有1位青年才俊獲得陳嘉庚青年科學獎地球科學獎。

據了解,獲得陳嘉庚科學獎的4位科學家,均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獲得陳嘉庚科學獎的4位青年才俊,均為80後青年科技人才。

歷屆,高校55人,佔比近半

據高校科技進展統計,自1988年設獎以來,已有101位科學家獲得陳嘉庚科學獎,26位青年才俊獲得陳嘉庚青年科學獎。

截至目前,高校共有55人獲得這個獎項,其中,42位高校科學家獲得過陳嘉庚科學獎,13位高校青年才俊獲得陳嘉庚青年科學獎。這些獲獎者,大都是人們廣為熟知的科技界「大咖」,比如,著名數學家吳文俊、物理材料學家薛其坤、免疫學家曹雪濤,以及「漢字雷射照排系統之父」——王選、「中國肝膽外科之父」——吳孟超、「中國量子化學之父」——唐敖慶,等等。

以時間維度進行統計,高校科學家獲得陳嘉庚科學獎最多的年份是在1997年,共有5人獲獎;1993年、1999年、2020年各有4人獲獎,1989年、1990年、2006年、2012年、2018年分別有3人獲獎,1991年、2008年、2010年、2014年各有2人獲獎,1996年和2016年分別有1人獲獎。

高校科學家獲得陳嘉庚青年科學獎最多的年份是2020年,共有4人獲獎;2012年、2016年各有3人獲獎,2014年和2018年分別有1人、2人獲獎。

以獎項維度進行統計,陳嘉庚科學獎設立的各個獎項(陳嘉庚科學獎後來調整為六個獎項)均有高校科學家獲獎;陳嘉庚青年科學獎除了生命科學獎獎項以外,其他五個獎項也都有高校青年才俊上榜。

陳嘉庚科學獎中,技術科學獎的高校獲獎者有9人,數理科學獎、醫藥科學獎的高校獲獎者各有6人,生命科學獎的高校獲獎者有5人,化學科學獎、地球科學獎和信息技術科學獎的高校獲獎者各有4人,信息科學獎、農業科學獎的高校獲獎者各有2人。

陳嘉庚青年科學獎中,數理科學獎的高校獲得者有4人,化學科學獎、信息技術科學獎的高校獲得者各有3人,地球科學獎、技術科學獎的高校獲得者各有1人。

總體來看,高校獲獎者大都集中在數學、物理、化學、信息技術、醫藥等領域相關獎項,且獲獎人數的佔比較高。這一顯著特點,充分體現出了高校在相關領域獨特的人才優勢和強大的科研實力,以及在人才培養及隊伍建設、高質量產出科研成果等方面作出的積極貢獻。

以高校維度進行統計,陳嘉庚科學獎獲得者最多的是北京大學,共有8人;清華大學的表現同樣不錯,共有8人榜上有名;北京協和醫學院、同濟大學各有4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山東大學、大連理工大學、中國農業大學的表現出色,分別有2人獲獎。此外,復旦大學、武漢大學、四川大學、吉林大學、電子科技大學14所高校均各有1人獲獎。

陳嘉庚青年科學獎獲得者最多的仍是北京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和南京大學分別有2人、3人獲獎,浙江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各有1位青年才俊摘得獎項。

在有獲獎科學家的24所高校中,北京大學表現出了強勁實力,清華大學、北京協和醫學院、南開大學、東南大學、國防科技大學等其他23所高校,同樣取得了很好的成績。

院士84人,10位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

陳嘉庚科學獎和陳嘉庚青年科學獎的歷屆授獎人數嚴格限定,獎項獲得者一般都是相關獎項的「重量級」科技人才,都是在相關領域取得了重大創新成果和作出重要貢獻的傑出科學家。

據不完全統計,該獎項的獲獎者中,共有84人是中國科學院院士或中國工程院院士,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74人、中國工程院院士13人(有3人為「兩院」院士)。

在這84位獲獎院士中,來自高校的院士共有36人。具體來看,中國科學院院士有30人,中國工程院院士9人,「兩院」院士3人。

高校科技進展還了解到,歷屆獲獎者中,有10人曾獲得過國家科學技術獎最高等級獎項——「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其中,有4位獲此殊榮的科學家來自高校。

從歷屆獲獎情況來看,高校獲獎者的人數和比例持續保持著「高位運行」,尤其是青年科技獎的高校獲獎者人數越來越多。不難看出,高校在保持自身人才優勢和科研能力的同時,青年科技人才隊伍也在日益壯大,高校會在重大原創性科學技術成果的產出上發揮重要作用,作出重要貢獻。

附:獲獎者完整名單

作者:李偉

來源: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

相關焦點

  •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科學家手模牆」亮相中國科技館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王小謨院士、趙忠賢院士,中國科協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書記處第一書記懷進鵬,中國科協副主席、書記處書記孟慶海,中國科協黨組成員、中國科技館館長殷皓,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副主任高洪善出席。
  •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揭曉 得主800萬獎金要交稅嗎?
    1月10日,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午在人民大會堂舉。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共評選出296個項目和12名科技專家。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黃旭華和中國科學院院士曾慶存分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據央視新聞報導,經學科專業評審組、評審委員會和獎勵委員會三級評審,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共評選出296個項目和12名科技專家。兩名廣東籍院士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國家科學技術獎作為全國科技界的的重磅獎項,一直受到各界關注。
  • 阿里青橙獎名單公布,23位院士、2位圖靈獎得主推薦
    9月9日,2020年阿里巴巴達摩院青橙獎獲獎名單公布,梁文華等10位青年科學家獲得達摩院的1000萬元獎金。這群平均年齡不足32歲的科研後浪收到了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的鼓勵:「你們處在最好的時候,要記得把握機遇。」
  • 科技股有猛料:2019年國家科學技術獎揭曉 涉及這些股
    今天上午,中共中央、國務院在北京隆重舉行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除了評選出兩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外,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還評選出了296個獲獎項目和10名獲得國際科技合作獎的外籍專家。獲獎項目團隊中,青年人才漸漸成為生力軍,企業作為技術創新的主體地位和作用也顯著加強。
  • 201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揭曉 歷屆「最高獎」給了誰
    中新網1月10日電 綜合消息,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10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核潛艇專家黃旭華,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大氣科學家曾慶存,共同榮獲本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每人獎金800萬元人民幣。
  • 國家科學技術獎出爐 上海在自然科學獎上有新突破
    國家科學技術獎最新出爐,上海這兩方面有新突破剛結束的2019年,從航天事業再到深海探索,我國的科技創新取得了一系列突破。1月10日,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共評選出296個項目和12名科技專家,合計308項(人),授獎總數比2018年增加23項。
  • 10位諾獎得主30位院士參與 「科學素質與全球挑戰」電視論壇在京舉行
    12月8日,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和中國中央廣播電視總臺CGTN共同舉辦的「科學素質與全球挑戰」電視專題論壇在京舉行。中宣部副部長、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臺長兼總編輯慎海雄,中國科學技術協會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書記處第一書記、中國科學院院士懷進鵬,「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出席論壇並致辭。
  • 北京大學7位教師、6位校友獲2020年「科學探索獎」
    11月14日,2020年「科學探索獎「頒獎典禮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舉行。來自9大領域的50位獲獎人依次從饒毅、潘建偉、鄔賀銓、程泰寧等發起人手中接過獎盃。獲獎者每人將在未來5年內獲得騰訊基金會總計300萬元人民幣的獎金。北京大學共有7位教師、6位校友獲獎,13位北大人在各自領域脫穎而出。
  • 10位盟員獲上海市科學技術獎!
    10位盟員獲上海市科學技術獎!全國創新爭先獎是繼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之後,國家批准設立的又一重大科技獎項,是僅次於國家最高科技獎的一個科技人才大獎。該獎主要表彰在科學研究、技術開發、重大裝備和工程攻關、轉化創業、科普及社會服務方面作出卓越貢獻、在國內外具有影響力的優秀科技工作者和優秀科研團隊。
  • 985高校男神博導,獲人工智慧領域最高榮譽,中英美百餘位院士"點讚"!
    近日,被譽為"中國智能科學技術最高獎"的"2020年度第十屆吳文俊人工智慧科學技術獎"獲獎名單公布。其中,天津大學智能與計算學部郭曉傑老師榮獲第十屆吳文俊人工智慧優秀青年獎。Hopcroft教授(圖靈獎得主、IEEE馮諾依曼獎章得主)、牛津大學Andrew Zisserman教授(英國皇家協會院士、計算機視覺最高獎得主)、麻省理工學院 William T.
  • 2017「CCF科學技術獎」全公布,6位獲獎人帶來獨家經驗分享 | CNCC...
    在30餘場特色活動中,以2016國家獎與2017CCF科學技術獎成果交流會最為吸引雷鋒網記者的目光。2016國家獎與2017CCF科學技術獎成果交流會由中國計算機學會科學技術獎評獎委員會主辦。本次活動邀請到2016年國家獎獲獎項目以及2017CCF科學技術獎獲獎項目代表所在團隊核心人員進行項目介紹,並與聽眾進行充分交流。
  • 獎項「瘦身」、優中選優 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呈現新特點
    央廣網北京1月12日消息(記者朱敏 夏震宇)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這幾天,有兩位老人刷屏了朋友圈,他們就是201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者——我國核潛艇先驅者之一的黃旭華院士和我國著名大氣科學家曾慶存院士。
  • 美國高中生最高榮譽總統學者獎:28位華裔學生獲獎
    ­  據美國《世界日報》報導,當地時間6月24日晚,161名學藝兼優的美國應屆高中畢業生,聚集在華府聯邦政府梅隆大禮堂,獲頒教育部第54屆總統學者獎獎章。2018年,共有28位華裔學生獲此殊榮。
  • 50位青年科學家獲「科學探索獎」 每人300萬可自由支配
    據「科學探索獎」管理委員會透露,本次獲獎人名單較去年更為多元化,其中女性獲獎人增至5位、35歲及以下獲獎人6位,港澳地區首次放開申請後,亦有3位科學家獲獎。  作為國內首個由網際網路企業設立的科技公益項目,「科學探索獎」於2018年由馬化騰攜手饒毅、楊振寧、施一公、潘建偉等知名科學家共同發起。
  • 上海52項重大科技成果榮獲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
    上海52項重大科技成果榮獲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經國務院批准,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共評選出296個項目和12名科技專家,合計308項(人),曾慶存院士、黃旭華院士獲201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上海市共有52項牽頭或合作完成的重大科技成果榮獲國家科學技術獎,佔全國獲獎總數的16.9%,連續18年獲獎比例超過10%。52項獲獎項目中,上海市牽頭完成26項,佔上海獲獎項目總量的50%。
  • 50位科學家獲獎,「科學探索獎」將改變什麼?
    10月6日,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發,英國物理學家羅傑•彭羅斯因為證明黑洞存在,成為該領域三位獲獎者之一。獎項頒布後,著名華人人工智慧學者李飛飛發推特祝賀,彭羅斯是她兒時的偶像,因為彭羅斯她才有今天的成就。彭羅斯,這位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在1989年出版了《皇帝的新腦:關於計算機、大腦和物理定律》一書。這本書講的是,人類意識、計算機算法、量子力學之間的種種關係。
  • 最強高校又一看點:33位最高科技獎獲得者本科畢業高校!
    2000年以來,在所有科學技術方面的獎項當中,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是級別最高、分量最高、權威最高的獎項。自設立以來,只有33位科學家獲此殊榮。這些獲得者是傑出科學家中的傑出代表。如果獲獎者畢業於某所高校,所在高校自然覺得十分榮耀,也說明其培養人才能力強大。那麼,又有哪些高校畢業生曾經登上此項最高獎項榜單呢?這得拿事實與數據說話。
  • 唯一華人,「四院院士」戴宏傑入選諾獎指標「引文桂冠」獎
    9 月 23 日,擁有 Web of Science、InCites 等著名論文及期刊索引平臺的科睿唯安公司(Clarivate Analytics)宣布了 2020 年「引文桂冠獎」得主,預測在今年或未來可能獲得諾獎的科學家。共有 24 位科學家入選,其中包含知名華人學者戴宏傑。
  • 27位!盤點歷屆山東科學技術最高獎獲得者,你認識幾個?
    齊魯網·閃電新聞7月4日訊 日前,2019年度山東省科技創新大會在濟南舉行,省科學技術獎獲獎項目(人選)共245項(人),其中最高獎獲獎者為山東省農業科學院研究員萬書波。山東省科學技術獎每年評審一次,旨在獎勵在科學技術進步活動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個人、組織,重點獎勵有助於提高我省科技自主創新能力,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科技成果。
  • 這位常州院士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今天,201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南京理工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澤山和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病毒病所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侯雲德,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