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揭曉 歷屆「最高獎」給了誰

2020-12-16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1月10日電 綜合消息,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10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核潛艇專家黃旭華,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大氣科學家曾慶存,共同榮獲本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每人獎金800萬元人民幣。

國家科學技術獎是為了獎勵在科學技術進步活動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公民、組織,包括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和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五個獎項。其中,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是中國科技界的最高榮譽,每年授予人數不超過2名。至今,共有33人登上了我國科技界的最高領獎臺,他們分別是:

201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人:黃旭華 曾慶存

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核潛艇專家黃旭華。孫自法 攝

黃旭華院士是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第七一九所名譽所長,他畢生致力於中國核潛艇事業的開拓與發展,是中國核潛艇事業的先驅者和開創人之一,先後擔任中國第一代核潛艇工程副總設計師和總設計師,成功研製出中國第一代核潛艇,為中國海基核力量實現從無到有的歷史性跨越做出卓越貢獻。

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大氣科學家曾慶存。孫自法 攝

曾慶存院士是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國際數值天氣預報奠基人之一,為現代大氣科學和氣象事業的兩大標誌——數值天氣預報和氣象衛星遙感做出開創性貢獻。他始終以國家需求為己任,潛心基礎研究,著力原創,並為國家培養出大批大氣科學、地球流體力學和氣象業務的高層次人才。

2018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人:劉永坦 錢七虎

著名雷達與信號處理技術專家 劉永坦 哈工大供圖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劉永坦是中國對海探測新體制雷達理論與技術奠基人和引領者,40年來,這位著名雷達與信號處理技術專家致力於中國新體制雷達事業的發展,為中國築起了「海防長城」。

著名防護工程專家 錢七虎 孫自法 攝

著名防護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錢七虎是中國現代防護工程理論奠基人, 創建了中國防護工程學科和人才培養體系,他以科技強軍、鑄盾報國為畢生追求,對中國防護工程各個時期的建設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為中國鑄就堅不可摧的「地下鋼鐵長城」立下不朽功勳。

2017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人: 王澤山 侯雲德

著名火炸藥學家 王澤山 朱志飛 攝

王澤山曾於1993年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又於1996年和2017年兩次摘得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自詡為「80後」的他頭腦靈活、精力充沛,依然奮戰在國防科研事業第一線。

著名分子病毒學家 侯雲德

侯雲德是中國分子病毒學、現代醫藥生物技術產業和現代傳染病防控技術體系的主要奠基人。他從事科研工作60餘年間,曾率先研發出中國首個基因工程藥物——重組人幹擾素α1b,應用於上千萬名患者的臨床治療;他率領團隊成功應對近十年來國內外發生的多次重大傳染病疫情,包括2009年中國H1N1流感大流行的防控應對和科技攻關。

2016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人: 趙忠賢 屠呦呦

著名物理學家 趙忠賢 中新社發 孫自法 攝

趙忠賢,我國高溫超導研究的奠基人之一。他是國際上最早認識到柏諾茲和繆勒關於「在Ba-La-Cu-O中存在可能高達35K 超導性」(後獲諾貝爾獎)的重要意義的少數幾位學者之一,此外,他還發現系列50K以上鐵基高溫超導體並創造55K紀錄。

著名藥學家 屠呦呦 (中藥所供圖) 中新社記者 鍾欣 攝

屠呦呦,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青蒿素研究中心主任。她多年致力於中醫藥研究實踐,帶領團隊攻堅克難,研究發現了青蒿素,解決了抗瘧治療失效難題,為中醫藥科技創新和人類健康事業作出巨大貢獻。

2015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人:空缺

2014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人:于敏

著名核物理學家 于敏 新華社記者 王新慶 攝

于敏是我國著名的核物理學家,我國核武器研究和國防高技術發展的傑出領軍人物之一。在倡導、推動國防高科技項目尤其是我國慣性約束核聚變研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是我國慣性約束聚變和X光雷射領域理論研究的開拓者。

2013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人:程開甲 張存浩

著名物理學家 程開甲 圖片來源:中國日報網

程開甲院士是我國著名物理學家,是我國核試驗科學技術的創建者和領路人,為我國核武器事業和國防高新技術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

著名物理化學家 張存浩 中新社發 任晨鳴 攝

張存浩院士是我國著名物理化學家,我國高能化學雷射的奠基人、分子反應動力學的奠基人之一。

2012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人: 鄭哲敏 王小謨

著名力學家 鄭哲敏 陸欣 攝

鄭哲敏院士是國際著名力學家,我國爆炸力學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是中國力學學科建設與發展的組織者和領導者之一。他闡明了爆炸成形的機理和模型律,解決了火箭重要部件的加工難題,發展了一門新的力學分支學科——爆炸力學。

著名雷達專家 王小謨 陸欣 攝。

王小謨院士是我國著名雷達專家,現代預警機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他主持開展低空雷達技術攻關,研製成功我國第一部中低空兼顧雷達,並在國際雷達裝備同臺競技中為國產雷達贏得了世界聲譽。

2011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人:吳良鏞 謝家麟

著名建築學家、城鄉規劃學家和教育家 吳良鏞 孫自法 攝。

吳良鏞院士是我國著名的建築學家、城鄉規劃學家和教育家,人居環境科學的創建者,同時也是新中國建築教育的奠基人之一。

著名物理學家 謝家麟 孫自法 攝

謝家麟院士是國際著名物理學家,我國粒子加速器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他多次就中長期發展規劃提出重要建議和指導意見,對促進我國加速器領域的發展發揮了重大作用。

2010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人:王振義 師昌緒

著名血液學專家 王振義 中新社發 侯宇 攝

王振義院士,血液學專家,在60餘年的從醫生涯中,為醫學實踐和理論創新作出了重大貢獻,他成功實現了將惡性細胞改造為良性細胞的白血病臨床治療新策略,奠定了誘導分化理論的臨床基礎;確立了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治療的「上海方案」,闡明了其遺傳學基礎與分子機制,樹立了基礎與臨床結合的成功典範;建立了我國血栓與止血的臨床應用研究體系。

著名材料科學家 師昌緒 中新社記者 孫自法 攝

師昌緒院士一直致力於材料科學研究與工程應用工作,在國內率先開展了高溫合金及新型合金鋼等材料的研究與開發。他的成果使我國航空發動機渦輪葉片由鍛造到鑄造、由實心到空心邁上兩個新臺階,成為繼美國之後第二個自主開發該關鍵材料技術的國家,迄今為止已大量應用於我國戰機發動機。

200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人:孫家棟 谷超豪

航天技術專家、「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 孫家棟 新華社記者 楊武敏 攝

孫家棟院士,為我國突破衛星基本技術、衛星返回技術、地球靜止軌道衛星發射和定點技術、導航衛星組網技術和深空探測基本技術做出了重大貢獻;為創建和發展我國人造衛星總體技術、衛星航天工程管理技術和深空探測技術,做出了系統的、創造性的成就和貢獻。

著名數學家 谷超豪 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官網

谷超豪,著名數學家,在當今核心數學前沿最活躍的三個分支:微分幾何、偏微分方程和數學物理及其交匯點上做出了重要貢獻。

2008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人:徐光憲 王忠誠

著名的化學家和教育家 徐光憲 圖片來源:新華社

徐光憲院士是我國著名的化學家和教育家。他基於對稀土化學鍵、配位化學和物質結構等基本規律的深刻認識,發現了稀土溶劑萃取體系具有「恆定混合萃取比」基本規律,在20世紀70年代建立了具有普適性的串級萃取理論。該理論已廣泛應用於我國稀土分離工業。

神經外科專家 王忠誠 圖片來源:新華社

王忠誠是新中國培養的第一代神經外科專家,也是我國神經外科的開拓者之一。在半個世紀的醫學生涯中,他為我國神經外科事業的發展壯大、走向世界做出了創新性貢獻。

2007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人:吳徵鎰 閔恩澤

著名植物學家 吳徵鎰 圖片來源:新華社

吳徵鎰院士是著名植物學家,從事植物學研究和教學七十年,是我國植物分類學、植物系統學、植物區系地理學、植物多樣性保護以及植物資源研究的著名學者。

石油化工催化劑專家 閔恩澤 新華社記者 李濤 攝

閔恩澤院士主要從事石油煉製催化劑製造技術領域研究,是我國煉油催化應用科學的奠基者,石油化工技術自主創新的先行者,綠色化學的開拓者,在國內外石油化工界享有崇高的聲譽。

2006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人:李振聲

著名遺傳學家、小麥育種學家 李振聲 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

李振聲院士主要從事小麥遺傳與遠緣雜交育種研究,取得了令人矚目的科學成就,同時開展了農業發展戰略研究。

2005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人:吳孟超 葉篤正

肝臟外科學家 吳孟超 圖片來源:新華網

吳孟超,肝臟外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他創立了肝臟外科的關鍵理論和技術體系,開闢了肝癌基礎與臨床研究的新領域,創建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肝臟疾病研究和診療中心,培養了大批高層次專業人才。

著名氣象學家 葉篤正 新華社記者 楊武敏 攝

葉篤正院士,氣象學家。他開創青藏高原氣象學,創立大氣長波能量頻散理論、東亞大氣環流和季節突變理論、大氣運動的適應尺度理論,開拓全球變化科學新領域,對我國現代氣象業務事業發展作出卓越貢獻。

2004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人:空缺

2003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人:劉東生 王永志

中國環境學專家、地質學家 劉東生 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官網

劉東生院士是我國地球環境科學研究領域的專家。他在中國的古脊椎動物學、第四紀地質學、環境科學和環境地質學、青藏高原與極地考察等科學研究領域中,特別是黃土研究方面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使中國在古全球變化研究領域中躋身世界前列。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 王永志 中新網記者 陸欣 攝

王永志是航天技術專家,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的開創者之一和學術技術帶頭人。多年來在我國戰略火箭、地地戰術火箭以及運載火箭的研製工作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特別是在載人航天工程中做出了重大貢獻。

2002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人: 金怡濂

高性能計算機領域的著名專家 金怡濂 圖片來源: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

金怡濂院士是我國高性能計算機領域的著名專家,是我國巨型計算機事業的開拓者之一。半個世紀以來,金怡濂作為技術開發的主要負責人,先後提出多種類型、各個時期居國內領先或國際先進水平的大型、巨型計算機系統的設計思想和技術方案,並組織科技人員共同刻苦攻關,予以實現,取得了一系列創造性、突破性的成果,為我國高性能計算機趕超世界先進水平做出了卓越貢獻。

2001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人:王選 黃昆

著名計算機應用專家 王選 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官網

王選院士是著名的計算機應用專家,主要致力於文字、圖形、圖象的計算機處理研究。他的成果結束了我國沿用上百年的鉛字印刷,推動了我國報業和印刷出版業的發展。他的漢字雷射照排技術佔領國內報業99%和書刊(黑白)出版業90%的市場,以及80%的海外華文報業市場,創造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著名的物理學家 黃昆 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官網

黃昆院士是世界著名的物理學家,他對固體物理學作出了許多開拓性的重大貢獻。是我國固體物理學和半導體物理學的奠基人之一。

2000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人:吳文俊 袁隆平

著名的數學家 吳文俊 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官網

吳文俊院士是著名的數學家,他的研究工作涉及到數學的諸多領域。在多年的研究中取得了豐碩成果。其主要成就表現在拓撲學和數學機械化兩個領域。他為拓撲學做了奠基性的工作。他的示性類和示嵌類研究被國際數學界稱為「吳公式」,「吳示性類」,「吳示嵌類」,至今仍被國際同行廣泛引用,影響深遠,享譽世界。

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的雜交水稻專家 袁隆平 駱雲飛 攝

袁隆平院士是世界著名的雜交水稻專家,是我國雜交水稻研究領域的開創者和帶頭人,為我國糧食生產和農業科學的發展做出了傑出貢獻。他的主要成就表現在雜交水稻的研究、應用與推廣方面。

相關焦點

  •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揭曉 得主800萬獎金要交稅嗎?
    來源:新京報網原標題: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揭曉,得主800萬獎金要交稅嗎?省級人民政府、國務院部委和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以上單位,以及外國組織、國際組織頒發的科學技術等方面的獎金,免納個人所得稅。1月10日,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午在人民大會堂舉。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共評選出296個項目和12名科技專家。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黃旭華和中國科學院院士曾慶存分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 2019年度陝西省最高科學技術獎出爐
    陝西省政府辦公廳日前發布《陝西省人民政府關於2019年度陝西省科學技術獎勵的決定》,授予楊紹卿院士、安芷生院士、郝躍院士2019年度陝西省最高科學技術獎。根據《陝西省科學技術獎勵辦法》規定,經陝西省科學技術獎各專業評審組評審、陝西省科學技術獎勵委員會審定和陝西省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陝西省政府決定授予楊紹卿院士、安芷生院士、郝躍院士2019年度陝西省最高科學技術獎;授予「新型雜化納米生物功能材料應用基礎研究」等8項成果陝西省自然科學獎一等獎;授予「渭河流域萬年來特大洪水事件及其氣候水文特性研究」等22項成果陝西省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 201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揭曉!這才是我們要追的星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今天(10日)上午在人民大會堂舉。中國工程院院士黃旭華和中國科學院院士曾慶存分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他眼含淚花說:「人們常說忠孝不能雙全,我說對國家的忠,就是對父母最大的孝。」黃旭華院士在辦公室查閱資料(2017年12月15日攝) 新華社記者 熊琦 攝在核潛艇極限深潛試驗中,黃旭華親自上艇參與試驗,成為當時世界上核潛艇總設計師親自下水做深潛試驗的第一人。
  • 科技股有猛料:2019年國家科學技術獎揭曉 涉及這些股
    今天上午,中共中央、國務院在北京隆重舉行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除了評選出兩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外,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還評選出了296個獲獎項目和10名獲得國際科技合作獎的外籍專家。獲獎項目團隊中,青年人才漸漸成為生力軍,企業作為技術創新的主體地位和作用也顯著加強。
  • 這個獎,有84位院士、10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獲獎
    陳嘉庚科學獎和陳嘉庚青年科學獎是由陳嘉庚科學獎基金會設立,中國科學院負責組織和評審,鼓勵科學家產出「原創性科學技術成果」,是我國影響力大、含金量高的重要科技獎項。8月28日,陳嘉庚科學獎基金會官網發布了2020年度陳嘉庚科學獎和陳嘉庚青年科學獎獲獎名單,高原寧、施一公、馮小明、雒建斌等多位高校科學家名列榜單。
  • ...2020春運正式啟動 黃旭華、曾慶存獲201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2020春運正式啟動,鐵路售票已超4億張自2019年12月12日鐵路春運售票開始以來,鐵路部門已累計售票4.12億張,平穩度過節前售票高峰。售票量最高日發生在1月3日,售2月1日(正月初八)的票,全渠道售出1637萬張,其中鐵路12306網售出1443萬張,佔全渠道售票88%。詳情點擊>>黃旭華、曾慶存獲201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今天(10日)上午在人民大會堂舉。
  • 2017年度山東省科學技術最高獎頒給了這倆人!
    5月17日上午,全省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濟南舉行。海軍航空大學信息融合研究所的何友院士、山東省眼科研究所的史偉雲教授獲得2017年度山東省科學技術最高獎。在上午的大會上,除了何友院士和史偉雲教授獲得2017年度山東省科學技術最高獎。
  • 訪201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曾慶存
    來源:新華網新華網北京1月10日電 題:科研報國永不悔 攀上珠峰踏北邊 ——訪201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曾慶存新華網記者 陳聽雨2019年12月30日,北京正是數九寒天。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一間普通的會議室,座無虛席。
  • 2020甘肅省三支一扶考試公基知識點:2019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2020甘肅省三支一扶考試公基知識點:2019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計劃報考2020甘肅省三支一扶考試的考生們已經在備考階段了,在備考的同時大家一定要把握好知識點的輕重,因為三支一扶考試內容涵蓋面廣,涉及到時事、政治、法律、經濟、管理、扶貧、科技、人文
  • 2019年度「國家三大獎」揭曉,湖南大學強勢崛起,全國第4
    2019年度「國家三大獎」即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技進步獎已經揭曉。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每評審一次,根據《關於深化科技獎勵制度改革的方案》,三大獎每授獎總數超過300項。經學科專業評審組、評審委員會和獎勵委員會三級評審,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共評選出296個項目和12名科技專家。國家自然科學獎46項:一等獎1項,二等獎45項;國家技術發明獎65項:一等獎3項,二等獎62項;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185項:特等獎3項,一等獎22項(含創新團隊1項),二等獎160項。
  • 教育部擬提名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項目公示—新聞—科學網
    教育部擬提名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項目公示 根據《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關於
  • 2019年上海市科學技術獎揭曉,聚焦服務國家戰略
    上海科技成果呈現多點開花之勢,聚焦服務國家戰略。5月19日上午,2019年度上海市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上海展覽中心召開。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從會上獲悉,2019年度上海市共評選出308項(人)授予上海市科學技術獎。
  • 獎項「瘦身」、優中選優 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呈現新特點
    央廣網北京1月12日消息(記者朱敏 夏震宇)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這幾天,有兩位老人刷屏了朋友圈,他們就是201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者——我國核潛艇先驅者之一的黃旭華院士和我國著名大氣科學家曾慶存院士。
  • 上海52項重大科技成果榮獲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
    上海52項重大科技成果榮獲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經國務院批准,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共評選出296個項目和12名科技專家,合計308項(人),曾慶存院士、黃旭華院士獲201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上海市共有52項牽頭或合作完成的重大科技成果榮獲國家科學技術獎,佔全國獲獎總數的16.9%,連續18年獲獎比例超過10%。52項獲獎項目中,上海市牽頭完成26項,佔上海獲獎項目總量的50%。
  • 中國粒子加速器之父去世 曾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中國粒子加速器之父去世 曾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2016-02-21 03:44:56  昨天早晨8點12分,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著名加速器物理學家、2011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原副所長謝家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6歲。
  • 歷屆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都有誰,他們才是我們的國家脊梁
    2020年度的國家科技獎已經開始評審。很高興看到鍾南山院士領導的團隊也入圍其中。而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是我國頒發的所有獎項中最具含金量的一個。歷屆獲得者,無一不是為我們國家強盛、民族振興做出卓越貢獻的人。堪稱國家支柱、民族脊梁。
  • 第三屆吳文俊人工智慧科學技術獎在深圳揭曉
    第三屆吳文俊人工智慧科學技術獎在深圳揭曉   中新網深圳10月28日電(記者 鄭小紅)第三屆吳文俊人工智慧科學技術獎,28日在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揭曉。
  • 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揭曉,這些農業科技真耀眼
    1月10日,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在京揭曉,共評選出296個項目和12名科技專家。國家自然科學獎授獎項目46項,國家技術發明獎授獎項目65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授獎項目185項。中國船舶集團所屬719所名譽所長黃旭華院士、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曾慶存院士,摘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10名外籍專家榮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
  • 「中國科幻最高獎」銀河獎揭曉,最佳長篇小說獎首次空缺
    記者丨何安安10月24日,有「中國科幻最高獎」之稱的第31屆中國科幻銀河獎在成都揭曉。「閱文杯」第31屆中國科幻銀河獎頒獎典禮在成都少城劇場舉行。第31屆「閱文杯」銀河獎以「回歸創作」為主題。銀河獎是我國創立最早的科幻獎項,由 四川科幻世界雜誌社有限公司主辦,設立於1985年,是公認的中國科幻最高獎,包括《三體》、《逃出母宇宙》等國內頂尖科幻作品均獲得過相關獎項。
  • 海信網絡科技獲得中國智能科學技術最高獎
    來源:金融界網站近日,被業界譽為「中國智能科學技術最高獎」的2020年度第十屆吳文俊人工智慧科學技術獎獲獎名單正式公布,海信網絡科技公司參與的研究成果「多源高維數據協同表徵及應用」榮獲人工智慧科技進步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