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1月12日消息(記者朱敏 夏震宇)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這幾天,有兩位老人刷屏了朋友圈,他們就是201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者——我國核潛艇先驅者之一的黃旭華院士和我國著名大氣科學家曾慶存院士。事實上,除了最高獎之外,國家科學技術獎其他獎項近幾年也發生了一些新變化。
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共評選出296個項目,這個數字在歷年獲獎總數中並不算高。其中,國家自然科學獎46項,國家技術發明獎65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185項,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10名外籍專家。那麼,今年的獲獎項目有什麼新特點?
2017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深化科技獎勵制度改革的方案》,明確規定國家科學技術獎「三大獎」每年總數從原來的不超過400項減少至不超過300項。「瘦身」的背後是更加注重質量。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副主任高洪善表示,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共評選出296個項目,可謂優中選優。他介紹:「自然科學獎是側重基礎研究方面的,發明獎和進步獎是側重於技術的開發與應用方面的。我們既有對標,自然科學獎的對標就是世界科技前沿,對標世界先進水平。我們也有一些技術的發明獎和進步獎,有些技術買也買不來、求也求不來,這些就可能是填補國內空白的一些技術。」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在2019年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這個特殊年份裡,科學家這個群體更為令人肅然起敬。高洪善表示:「在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系列活動中,共和國勳章總共授予了8人,其中來自於科技界的就有5人,這5人中的4人曾經獲過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還有1位就是黃旭華院士今年獲最高獎。國家榮譽稱號總共授予了28人,來自科技領域的有7人,佔到1/4。」
近年來,獲獎名單中基礎研究領域的項目備受關注。今年46個獲自然科學獎的項目涵蓋能源、農業、醫學等方面。此次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獲得者、南開大學化學學院教授周其林院士多年深耕金屬催化的有機合成反應、不對稱催化、手性藥物合成等方向的研究工作。在合成化學的前沿研究領域,周其林和他的團隊經過20年的探索,發現了高效的手性螺環催化劑,不僅拓寬了不對稱催化領域,還將手性分子的合成效率提高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周其林介紹:「我們做到了一個最高效率的手性催化劑,它的催化轉化數達到455萬,也就是一個催化劑分子可以創造455萬個手性產物分子。這個結果是2011年發表的,到現在為止沒有人超過。很多藥物都是從天然產物改造過來的,比如青蒿素這些分子,它的結構非常複雜,需要發展它的合成方法,然後用這些方法合成它的類似物,這樣才能找到有用的藥物分子。做基礎研究想的問題不是說幾年以後,要想一二十年以後的事,甚至是百年以後的事情。」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基礎研究領域,越來越多的青年科學家脫穎而出。高洪善指出,從今年的國家自然科學獎成果完成人平均年齡來看,青年人才已成基礎研究領域的生力軍。他介紹:「國家自然科學獎獲獎成果完成人平均年齡是44.6歲。第一完成人平均年齡是52.5歲,分別比2018年都下降了2歲和2.6歲。超過60%的完成人為年齡不足45歲的青年學者,有7項成果的第一完成人年齡不到45歲,團隊平均年齡不足45的項目有26項,佔比56.5%。今年自然科學獎獲獎最年輕的團隊,平均年齡只有35歲。」
今年的獲獎名單中,還有一個特別的獲獎項目。一檔著名電視欄目——《急診室故事》醫學科普紀錄片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團隊第一完成人方秉華介紹,這部紀錄片用最真實的病例為觀眾普及了最有價值的急救醫學知識:「這個作品的鏡頭觸及了常人一般無法觸及的急診搶救室、急診監護室、急診手術室等那些所謂的被封閉的場合。所以這種真實的場景既具有很強的科學普及性,又有直觀性,比較生動。不迴避發生在急診病例處理當中的一些敏感問題,不預設結論,也不預導觀點,而是把鏡頭直接呈現給觀眾,讓觀眾自己去思考。」
科學普及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作為一部優秀的科普代表作,《急診室故事》的播出引發觀眾的深入思考,也讓觀眾對醫生這個職業有了更全面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