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201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南京理工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澤山和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病毒病所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侯雲德,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年近九旬的侯雲德,是我國分子病毒學和基因工程藥物的主要奠基人,主導建立了舉國體制協同創新的傳染病防控技術體系,成功應對了近十年來國內和國際數次的重大傳染病疫情。
侯雲德,1929年7月13日出生於江蘇常州。自幼家境貧苦,10歲就從事家庭副業,靠半工半讀上學,又擺過攤,捕過魚,養過雞,但他發奮求學。12歲時以全校第一的優異成績畢業於凱樂小學。1943年考入當時全國有名的省立常州中學。
他在病毒學領域功勳卓著,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首批醫學衛生工程學部院士,1998年任中國工程院副院長,令省常中百年辦學史熠熠生輝。
「我是正宗的常州人,出生在縣學街。在省常中讀書的時候,印象最深的是母校總是引導學子志存高遠,報效國家;無論做人做事,講究誠實,勇於追求真理。當然,從學術的角度說,省常中當時有一大批名師,教學水平高,這為我以後搞科研奠定了厚實的基礎。」在常僅逗留一天的侯雲德開門見山。
在侯雲德的記憶裡,最喜歡的老師是史紹熙。「我可不是因為他後來當校長才推崇他,而是因為他的物理教得實在是棒,邏輯性特別強,還給我們補充很多課外的內容,基礎牢見識多啊。數學老師也特別優秀,比如教幾何的金品,思路清晰,條理分明。這些老師教的可都是科學的思維方法啊。」
高中畢業,侯雲德報考數家大學皆中,「當時家境不良,有意讓我去中紡集團屬下的一所高校就讀,記得無須學費還能有所貼補,工作也有保障。不過,我還是選擇了學制七年的同濟大學醫學院。年輕人的理想總該高遠一點吧——而且我二哥也學醫。」
命運就這樣展開了徵程。「你了解醫學嗎?覺得醫學是理科範疇,對吧?」老人親切地向記者發問。隨之話鋒一轉:「醫學是應用科學,有很多東西要靠背,相對而言數學、物理用得比較少。但是搞科學研究,邏輯推理是非常重要的,要有一種科學態度。所以,我喜歡物理、數學,對學醫同樣有極大的幫助。比如,大學時候的考試,就給你五張病理切片,放到顯微鏡下去看,說出正常與否,不正常又當如何判斷。或者,拿一個病患的實例進行討論,給出結論,這都是非常見功力的。因為思維能力不強的人,只能抓住零碎的東西。所以,我非常想告訴現在的年輕學生,要把基礎打紮實,要多學一些東西,學習千萬不要功利。」
省常中的另一個強項是創造精神的培養。侯雲德以三年半的留蘇生涯將這一特色體現得淋漓盡致。大學畢業後他被分配到北京中央衛生研究院微生物系病毒室工作,1958年被選派到蘇聯醫學科學院伊凡諾夫斯基病毒學研究所攻讀副博士學位。當時在蘇聯拿到副博士學位至少要6年才能接著拿博士學位,而侯雲德卻首開蘇聯病毒研究所歷史之先例,在蘇聯醫學科學院組織的專家委員會無記名投票中,通過了各個部門答辯,越過副博士學位直接授予蘇聯醫學博士學位。
侯雲德的傑出貢獻是發現仙臺病毒有不同的變異株,並證明它對人的致病性,發現該病毒在單層細胞培養上的急性細胞融合現象,並闡明了機理。以後,美國學者在此基礎上發展了仙臺病毒細胞融合技術,作為20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雜交瘤細胞的重要技術之一。
「你肯定想知道這個發現從何而來,我先打個比方,我們在進行比較的時候,只有當其他的要素都得到固定,那麼針對其中一個變量要素進行比較,才有可比性,比出來的東西才有價值。當時,我發現用於試驗的小白鼠出了問題,別看只只都是精心挑選的7至9克重,試驗的過程都一樣,可有的反應就是不對勁。究竟什麼是變量要素呢?我發現原因在於小白鼠來自不同的養殖場,深入探究,在其中一個養殖場送來的小白鼠身上發現了仙臺病毒。我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導師給的題目根本沒做,就追蹤這個新發現。」侯雲德記憶猶新,當年的新發現果然就一鳴驚人。
拿到博士學位的侯雲德自然得到蘇聯人的盛情挽留,蘇聯人給出了優厚的待遇,但他卻義無反顧地選擇了回國。記者正想再次用省中的愛國情懷進行註解,老人卻一擺手笑著說:「回來好,回來沾光,中國改革開放,提供了多好的機遇啊。蘇聯那時的年輕人啊,後來不少都跑到美國去了,可惜了啊。」這分真純,更顯得親切感人。
回來是更寬的天地,侯雲德1986至1996年連任三屆我國「863」生物技術領域首席科學家,1999年任病毒生物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及世界衛生組織病毒參考和研究中心主任。不過,他沒有停留於對眾多成就的表述,反倒是叮嚀了一句:「我希望現在的孩子啊,多向美國人學學,再添點創新味就更好了!」
簡介:
1929年7月13日 出生於江蘇省武進(今屬常州市)
1948年 畢業於江蘇省省立常州中學
1948年考入同濟大學醫學院
1955年 畢業於武漢同濟醫學院
1956~1957年 入北京俄語學院留蘇預備部學習
1958~1962年 在蘇聯莫斯科伊凡諾夫斯基病毒學研究所學習,並越過副博士學位直接獲蘇聯醫學科學博士學位
1962年 在中國醫學科學院病毒學研究所(今屬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工作
1973~1985年 任病毒學研究所感冒氣管炎研究室主任
1977年 晉升為副研究員,抗病毒治療研究室主任
1983年 晉升為研究員
1984~1997年 任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病毒學研究所所長
1984年 任國家「863」高技術發展規劃生物技術領域專家委員會首席科學家
1986~1990年 任中國微生物學會副主席
1986~1992年 任國際幹擾素和其他細胞素研究協會理事
1988年 連任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病毒學研究所所長
1989年 兼任病毒基因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1994~1998年 任中國工程院醫學衛生工程學部主任
1987~1996年 連任三屆中國「863」高技術研究計劃生物技術領域專家委員會首席科學家
1996~1999年 任中華醫學會病毒學會主席
1998年 任中國工程院副院長
1999年 任病毒生物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1996~1999年 中華醫學會病毒學會主席
這位常州人也是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
他被稱為「中國巨型計算機之父」!
金怡濂(1929.9.5-),原籍江蘇常州,中國高性能計算機領域著名專家,中國巨型計算機事業開拓者,「神威」超級計算機總設計師。
1951年畢業於清華大學電機系,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現任國家並行計算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中國計算機學會名譽理事。
2003年2月28日,第三屆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胡錦濤總書記親自主持。金怡濂院士是本屆最高科學技術獎的唯一獲獎者,江澤民主席向金怡濂頒發了獲獎證書和500萬元的獎金。
半個世紀以來,金怡濂作為主要技術負責人,先後提出多種類型、各個時期居國內領先或國際先進水平的大型、巨型計算機系統的設計思想和技術方案,並組織科技人員共同攻關,取得了一系列創造性的成果,為我國高性能計算機技術的跨越式發展和趕超世界計算機先進水平作出了重要貢獻。
至此,已有兩位常州籍院士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來源:常報新媒體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