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地:北京市昌平區天壽山麓
活動強度:1.5吧,行程22公裡左右。
行程:德勝門乘坐872路公交車直達明十三陵
線路小Tips:很遠很遠的,說實話,
推薦理由:明十三陵是明朝遷都北京後13位皇帝陵墓的總稱,依次建有長陵(明成祖)、獻陵(明仁宗)、景陵(明宣宗)、裕陵(明英宗)、茂陵(明憲宗)、泰陵(明孝宗)、康陵(明武宗)、永陵(明世宗)、昭陵(明穆宗)、定陵(明神宗)、慶陵(明光宗)、德陵(明熹宗)、思陵(明毅宗)。國家5A級景區,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帝後陵寢最多的皇陵建築群之一。目前只有長陵,昭陵,定陵,神道四個景區開放,現在發掘的只有定陵。
明十三陵位於北京市昌平區天壽山腳下。東,西,北四面環山。風景區是一個統一的整體,每個墳墓都是獨立的。每個墳墓都建在一座山前。長陵是明十三陵之首明成祖朱棣之墓,也是明代最大的帝王陵墓。每個墓是一個獨立的單位,陵寢規格大同小異。每個墳墓都建在一座山前。墳墓之間的距離只有半公裡,多的八公裡。除了位於西南角的思陵,其餘的都呈扇形排列在長陵周圍。在中國傳統風水學理論的指導下,明十三陵從選址到規劃設計,十分注重陵墓建築與自然山河水草的和諧統一,追求形同"天造地設"的完美境界,用以體現"天人合一"的哲學觀點。
明朝是漢族建立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從公元1368年起,朱元璋在應天(今南京)稱帝並建立了大明王朝,到崇禎皇帝公元1644年三月在景山上吊自盡,歷時276年。有16位皇帝。除朱元璋葬於南京中山的明孝陵。朱允文在"靖難"戰役中失蹤;朱祁鈺在奪門之變後被葬於玉泉山外,其餘十三位皇帝被埋葬在昌平天壽山,故被稱為"十三陵"。先後建造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和一個太監陵墓。這裡除埋葬13位皇帝外,還有23位皇后,2位太子,三十餘名妃嬪和一位太監。它是當今世界上保存最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
德陵是明朝第十五任皇帝熹宗朱由校和張皇后的聯合墓葬。建德陵時,由於崇禎皇帝朱由檢(明熹宗朱由校之弟)剛剛登基,明朝正面臨著嚴峻的政治和經濟危機,所以財政,物力和人力上遇到了巨大的困難 。首先,國庫緊缺,資金不足。當時,負責公墓建設的工部尚書薛鳳翔曾請求發放帑銀百萬兩,但崇禎皇帝在募集資金後只湊夠了五十萬兩白銀,並反覆"叮嚀告誡,以期速成"。根據計劃,將使用200萬兩白銀建造。為了不影響建築工期,後來在朝大臣紛紛捐款贊助陵工,才使這座墓地卻勉強建成了。
永陵,永陵明朝第十一位皇帝世宗朱厚熜及陳氏、方氏、杜氏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寢。朱厚熜的年號"嘉靖"史稱嘉靖皇帝,他在位45年,是最長在位的明朝皇帝之一,僅次於神宗皇帝朱翊鈞的在位時間48年。由於朱厚熜在位時間長,嘉靖皇帝的永陵建築規模僅次於明成祖的長陵陵,迄今保護較好。
明景陵是指明朝第五位皇帝宣宗朱瞻基與皇后孫氏的合葬陵寢,宣宗在治國方面相當成功。他繼承了前幾代人的與民休息的政策,並一再下令開放倉庫以幫助受災民眾,並使無災地區的土地受益。在宮廷生活中,他注重節儉,反對鋪張浪費。
明長陵是明十三陵之首。這是明朝的第三位成祖文皇帝朱棣(年號永樂)和徐皇后合葬的陵墓。在明十三陵中,建築規模最大,營建時間最早,地面建築也保存得最為完好。
明朝第四位皇帝仁宗昭皇帝朱高熾(洪熙)和皇后張氏的陵寢,在長陵的旁邊,陵墓系統節儉。它的神道從長嶺神道北部的悟空橋北側分支出來,長約1公裡。途中有一個空石橋。途中建有單空石橋一座。路面為中鋪城磚,兩側墁碎石為散水,十分儉樸。由於獻陵陵制不追求奢華,所以,前人在述及明陵時有"獻陵最樸,景陵最小"之說,它為此後的明陵建築樹立了楷模。
是明朝第十四代皇帝光宗貞皇帝朱常洛(年號泰昌)和皇后郭氏、王氏、劉氏的合葬陵寢。慶陵耗帑銀150萬兩。工程質量精細,除玄宮全部用石料外,其"後、中、前殿",有"重門相隔"。其陵園建築由神道、陵宮及陵宮外附屬建築三部分組成。
裕陵是明朝第六位皇帝英宗朱祁鎮和皇后錢氏、周氏的合葬陵寢。明英宗朱祁鎮,宣宗長子。臨終遺詔止殉,結束了宮人殉葬的殘酷制度。五月,陵寢玄宮建成,八月,英宗葬裕陵。
明茂陵,是明朝第八代皇帝憲宗純皇帝朱見深(年號成化)和王氏、紀氏、邵氏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寢。清初,茂陵的建築物保存完好,而且祾恩殿內的陳設也保存較多。
泰明泰陵,位於筆架山東南麓,這裡又稱"施家臺",或"史家山",是明朝第九代皇帝孝宗敬皇帝朱祐樘(年號弘治)及皇后張氏的合葬陵寢。泰陵陵事的籌劃是在明孝宗去世之後。《明武宗實錄》記載,武宗即位後,即著手籌辦孝宗喪事。禮部左侍郎李傑、欽天監監副倪謙和司禮監太監戴義對武宗說:"茂陵西面有個叫施家臺的地方,是個建陵的吉地,大行皇帝的陵寢可以在那營建。"工科右給事中許天錫也向武宗建議,派廷臣中精通風水術的人,前去復視一次。他還提議:"如有疑,必移文江西等處。廣求術士,博訪名山,務得主勢之強,風氣之聚,水土之深、穴法之正、力量之全,如宋儒朱熹所云著,庶可安奉神靈,為國家祈天永命之助。"禮部亦贊成這個提議。於是,武宗命太監扶安、李興、覃觀及禮部右侍郎王華等人前往施家臺看視,最後確定在那裡營建孝宗陵寢。明朝弘治皇帝朱祐樘還是中國封建社會皇帝中唯一一個只有一個女人的皇。
明康陵,位於金陵是明朝第十代皇帝武宗毅皇帝朱厚照(年號正德)和皇后夏氏的合葬陵寢。建陵用時1年,總體布局沿襲前制,呈前方後圓形狀。明末,康陵曾遭到燒毀,在清朝乾隆年間,曾被整修。
定陵是明代第十三位皇帝神宗顯皇帝朱翊鈞(年號萬曆)的陵墓。這裡還葬有他的兩個皇后。該陵坐落在大峪山下,位於長陵西南方,主要建築有祾恩門、祾恩殿、寶城、明樓和地下宮殿等。佔地182000平方米。它是十三陵中唯一一座被發掘了的陵墓。
明昭陵位於大峪山東麓,是明朝第十二代皇帝穆宗莊皇帝朱載垕(年號隆慶)及其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寢。昭陵是十三陵中第一座大規模復原修葺的陵園。
思陵約建於1642年,本是思宗寵妃田貴妃之妃園寢。明朝滅亡後,李自成命人將明思宗及皇后周氏合葬于田貴妃之墓,為攏絡人心並改名思陵,使思陵成為明十三陵中唯一一座帝後與妃嬪合葬之陵,而相較於明朝諸陵,思陵的規模也較小。思陵附近亦有明思宗貼身太監王承恩陪葬墓。這應該是一個太監最大的榮幸了。
這裡是戶外驢友的天堂,也是熱愛旅行者的樂土,歡迎大家一起討論,探尋更省錢、省時、安全的戶外線路。最後希望大家都能夠愛護環境,做文明出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