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十三陵,現今保存最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

2020-12-19 騰訊網

目的地:北京市昌平區天壽山麓

活動強度:1.5吧,行程22公裡左右。

行程:德勝門乘坐872路公交車直達明十三陵

線路小Tips:很遠很遠的,說實話,

推薦理由:明十三陵是明朝遷都北京後13位皇帝陵墓的總稱,依次建有長陵(明成祖)、獻陵(明仁宗)、景陵(明宣宗)、裕陵(明英宗)、茂陵(明憲宗)、泰陵(明孝宗)、康陵(明武宗)、永陵(明世宗)、昭陵(明穆宗)、定陵(明神宗)、慶陵(明光宗)、德陵(明熹宗)、思陵(明毅宗)。國家5A級景區,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帝後陵寢最多的皇陵建築群之一。目前只有長陵,昭陵,定陵,神道四個景區開放,現在發掘的只有定陵。

明十三陵位於北京市昌平區天壽山腳下。東,西,北四面環山。風景區是一個統一的整體,每個墳墓都是獨立的。每個墳墓都建在一座山前。長陵是明十三陵之首明成祖朱棣之墓,也是明代最大的帝王陵墓。每個墓是一個獨立的單位,陵寢規格大同小異。每個墳墓都建在一座山前。墳墓之間的距離只有半公裡,多的八公裡。除了位於西南角的思陵,其餘的都呈扇形排列在長陵周圍。在中國傳統風水學理論的指導下,明十三陵從選址到規劃設計,十分注重陵墓建築與自然山河水草的和諧統一,追求形同"天造地設"的完美境界,用以體現"天人合一"的哲學觀點。

明朝是漢族建立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從公元1368年起,朱元璋在應天(今南京)稱帝並建立了大明王朝,到崇禎皇帝公元1644年三月在景山上吊自盡,歷時276年。有16位皇帝。除朱元璋葬於南京中山的明孝陵。朱允文在"靖難"戰役中失蹤;朱祁鈺在奪門之變後被葬於玉泉山外,其餘十三位皇帝被埋葬在昌平天壽山,故被稱為"十三陵"。先後建造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和一個太監陵墓。這裡除埋葬13位皇帝外,還有23位皇后,2位太子,三十餘名妃嬪和一位太監。它是當今世界上保存最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

德陵是明朝第十五任皇帝熹宗朱由校和張皇后的聯合墓葬。建德陵時,由於崇禎皇帝朱由檢(明熹宗朱由校之弟)剛剛登基,明朝正面臨著嚴峻的政治和經濟危機,所以財政,物力和人力上遇到了巨大的困難 。首先,國庫緊缺,資金不足。當時,負責公墓建設的工部尚書薛鳳翔曾請求發放帑銀百萬兩,但崇禎皇帝在募集資金後只湊夠了五十萬兩白銀,並反覆"叮嚀告誡,以期速成"。根據計劃,將使用200萬兩白銀建造。為了不影響建築工期,後來在朝大臣紛紛捐款贊助陵工,才使這座墓地卻勉強建成了。

永陵,永陵明朝第十一位皇帝世宗朱厚熜及陳氏、方氏、杜氏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寢。朱厚熜的年號"嘉靖"史稱嘉靖皇帝,他在位45年,是最長在位的明朝皇帝之一,僅次於神宗皇帝朱翊鈞的在位時間48年。由於朱厚熜在位時間長,嘉靖皇帝的永陵建築規模僅次於明成祖的長陵陵,迄今保護較好。

明景陵是指明朝第五位皇帝宣宗朱瞻基與皇后孫氏的合葬陵寢,宣宗在治國方面相當成功。他繼承了前幾代人的與民休息的政策,並一再下令開放倉庫以幫助受災民眾,並使無災地區的土地受益。在宮廷生活中,他注重節儉,反對鋪張浪費。

明長陵是明十三陵之首。這是明朝的第三位成祖文皇帝朱棣(年號永樂)和徐皇后合葬的陵墓。在明十三陵中,建築規模最大,營建時間最早,地面建築也保存得最為完好。

明朝第四位皇帝仁宗昭皇帝朱高熾(洪熙)和皇后張氏的陵寢,在長陵的旁邊,陵墓系統節儉。它的神道從長嶺神道北部的悟空橋北側分支出來,長約1公裡。途中有一個空石橋。途中建有單空石橋一座。路面為中鋪城磚,兩側墁碎石為散水,十分儉樸。由於獻陵陵制不追求奢華,所以,前人在述及明陵時有"獻陵最樸,景陵最小"之說,它為此後的明陵建築樹立了楷模。

是明朝第十四代皇帝光宗貞皇帝朱常洛(年號泰昌)和皇后郭氏、王氏、劉氏的合葬陵寢。慶陵耗帑銀150萬兩。工程質量精細,除玄宮全部用石料外,其"後、中、前殿",有"重門相隔"。其陵園建築由神道、陵宮及陵宮外附屬建築三部分組成。

裕陵是明朝第六位皇帝英宗朱祁鎮和皇后錢氏、周氏的合葬陵寢。明英宗朱祁鎮,宣宗長子。臨終遺詔止殉,結束了宮人殉葬的殘酷制度。五月,陵寢玄宮建成,八月,英宗葬裕陵。

明茂陵,是明朝第八代皇帝憲宗純皇帝朱見深(年號成化)和王氏、紀氏、邵氏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寢。清初,茂陵的建築物保存完好,而且祾恩殿內的陳設也保存較多。

泰明泰陵,位於筆架山東南麓,這裡又稱"施家臺",或"史家山",是明朝第九代皇帝孝宗敬皇帝朱祐樘(年號弘治)及皇后張氏的合葬陵寢。泰陵陵事的籌劃是在明孝宗去世之後。《明武宗實錄》記載,武宗即位後,即著手籌辦孝宗喪事。禮部左侍郎李傑、欽天監監副倪謙和司禮監太監戴義對武宗說:"茂陵西面有個叫施家臺的地方,是個建陵的吉地,大行皇帝的陵寢可以在那營建。"工科右給事中許天錫也向武宗建議,派廷臣中精通風水術的人,前去復視一次。他還提議:"如有疑,必移文江西等處。廣求術士,博訪名山,務得主勢之強,風氣之聚,水土之深、穴法之正、力量之全,如宋儒朱熹所云著,庶可安奉神靈,為國家祈天永命之助。"禮部亦贊成這個提議。於是,武宗命太監扶安、李興、覃觀及禮部右侍郎王華等人前往施家臺看視,最後確定在那裡營建孝宗陵寢。明朝弘治皇帝朱祐樘還是中國封建社會皇帝中唯一一個只有一個女人的皇。

明康陵,位於金陵是明朝第十代皇帝武宗毅皇帝朱厚照(年號正德)和皇后夏氏的合葬陵寢。建陵用時1年,總體布局沿襲前制,呈前方後圓形狀。明末,康陵曾遭到燒毀,在清朝乾隆年間,曾被整修。

定陵是明代第十三位皇帝神宗顯皇帝朱翊鈞(年號萬曆)的陵墓。這裡還葬有他的兩個皇后。該陵坐落在大峪山下,位於長陵西南方,主要建築有祾恩門、祾恩殿、寶城、明樓和地下宮殿等。佔地182000平方米。它是十三陵中唯一一座被發掘了的陵墓。

明昭陵位於大峪山東麓,是明朝第十二代皇帝穆宗莊皇帝朱載垕(年號隆慶)及其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寢。昭陵是十三陵中第一座大規模復原修葺的陵園。

思陵約建於1642年,本是思宗寵妃田貴妃之妃園寢。明朝滅亡後,李自成命人將明思宗及皇后周氏合葬于田貴妃之墓,為攏絡人心並改名思陵,使思陵成為明十三陵中唯一一座帝後與妃嬪合葬之陵,而相較於明朝諸陵,思陵的規模也較小。思陵附近亦有明思宗貼身太監王承恩陪葬墓。這應該是一個太監最大的榮幸了。

這裡是戶外驢友的天堂,也是熱愛旅行者的樂土,歡迎大家一起討論,探尋更省錢、省時、安全的戶外線路。最後希望大家都能夠愛護環境,做文明出行者。

相關焦點

  • 世界文化遺產明十三陵在北京,那你知道甘肅也有十三陵嗎?
    我們都知道明十三陵位於北京市,體系完整、氣勢磅礴,是自永樂七年就開始修建,到明朝最後一帝崇禎葬入思陵止,歷經230多年才完成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監墓的修建。中國明十三陵是中國皇家陵寢的典範,中國古代建築的優秀範例。
  • 中國十大帝王陵墓之明十三陵
    標誌牌明十三陵明十三陵位於北京以北30公裡的昌平縣境內,地處東、西、北三面環山的小盆地之中,陵區周圍群山環抱,中部為平原,陵前有小河曲折蜿蜒,陵區面積約120餘平方公裡。長陵長陵,是成祖朱棣的陵寢,始建於1409年,是明朝帝陵中建築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尤其是舉行祭祀儀式的祾思殿,木構件全系名貴的金絲楠木加工而成,堪稱古建瑰寶。目前殿內舉辦有「定陵出土文物精品展覽」。定陵,是明十三陵朱翊鈞和兩皇后的合葬墓,是我國按計劃進行考古發掘的第一座帝陵。定陵地宮建築,深邃神秘。
  • 百年前明十三陵老照片:朱棣陵墓破敗不堪,但清朝派的守陵人還在
    這是一組拍攝於百年前的照片,從中我們可以看到當時的十三陵依舊還有守陵人身影,但是外國人可以自由出入。)明十三陵是因為朱棣及其以後共計十三位皇帝埋葬這裡,故得名,它位於北京昌平區境內天壽山南麓。
  • 遊記:昌平明十三陵第一陵,長陵,昭陵
    以前我最不愛去十三陵,即使是拉團免費入園,即使我去十三陵周邊,也就去十三陵水庫、蟒山,要不就是陪朋友去德陵附近的公墓給他家人掃墓。陵墓有啥好看的?不就是墳地唄。我又看不見寶貝更那不走的,鬧心!單位發了年卡一看,上面免費的景區有明十三陵和昭陵,那就去轉一圈,反正不花錢,時間多得是。明長陵位於北京市昌平區,距北京故宮五十公裡。陵區南起石牌坊,北倚天壽山主峰。
  • 明十三陵,走在曾經封閉的禁區路上,還能感受威嚴(旅遊攻略篇)
    北京市5A級景區共有8個,今天我們繼續「雲上遊」,明十三陵位於北京市昌平區天壽山麓,總面積120餘平方公裡,距離天安門約50公裡。自永樂七年(1409)五月始作長陵,到明朝最後一帝崇禎葬入思陵止,其間230多年,先後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監墓。
  • 中國世遺最多城市,同時還有5個遺產預備名單,世遺排名全球第一
    在我國55項世遺中,哪個城市入選的世遺最多呢?北京擁有7處世界遺產,是中國擁有世遺最多的城市,同時也是全球擁有世界遺產最多的城市。北京的世界文化遺產分別是:故宮、長城、周口店北京人遺址、天壇、頤和園、明十三陵和大運河。
  • ...盜墓的皇帝,挖掘明十三陵,死後自己陵墓也被盜,屍骨扔在臭水溝
    但是,你見過盜墓的當朝皇帝麼?下面這位大清最有福氣的皇帝,生前喜歡盜墓,不為金銀,只為一稀有之物。自己死後陵墓也被盜,屍體被扔在臭水溝之中。這位皇帝就是號稱大清最英明神武,創造所謂的康乾盛世的皇帝乾隆,而且也是大清最有福氣的皇帝呢?這主要是因為,乾隆一登基接手的是父親雍正皇帝留下來的強盛,並且蒸蒸日上的大清王朝,當時的國庫是滿的,而且不用怎麼努力就創造了所謂的乾隆盛世。
  • 「古蹟探真」為何明代皇帝陵寢為紅牆黃瓦 妃子墳卻是紅牆綠瓦
    明十三陵有著悠久的歷史人們在驚嘆古代帝王墓葬群的宏偉壯觀之餘又愈覺得它非常神秘仔細觀察過的人會發現明十三陵的皇帝陵寢為紅牆黃瓦而妃子墳卻是紅牆綠瓦這究竟是為什麼這其中又有什麼講究且聽文旅君為您仔細講來「天子丹」與「尚赤」禮制
  • 國際博物館日丨明十三陵 · 時光中的琥珀
    十三陵神路,即長陵神路,是長陵陵寢建築的前導部分。總長約7.3公裡。明朝時由南而北,依次建有石牌坊、三空橋、大紅門、神功聖德碑亭、石像生、欞星門、南五空橋、七空橋、北五空橋等系列神路墓儀設施及橋涵建築。始建於明正統初年,明嘉靖十九年(1540)完成。現除橋涵建築已殘壞外,其他墓儀設施保存較好。1989年至1995年,十三陵特區辦事處對神路先後實施了三次大規模的保護性工程及環境整治工程。
  • 明朝十六帝,北京明十三陵,另外三座哪去了?
    明長陵是北京十三陵之首陵,朱棣及皇后的合葬墓。此後至明思宗崇禎帝朱由檢共十四位皇帝,除明第七帝景泰帝朱祁玉葬於北京西郊金山外其餘皇帝均葬於天壽山。明第七帝景泰帝朱祁鈺為何葬在北京西郊的金山?1435年九歲明英宗朱祁鎮繼皇帝位。
  • 古墓有著9處盜洞,是何種墓葬方式,使得眾多唐三彩保存完整?
    按理說,在唐朝的墓葬中發現唐三彩並不是一件怪事,但在一個有著數個盜洞墓葬中發現眾多依舊保存完整的唐三彩這就比較奇怪了。在上個世紀時,位於西安一處工地上的工人們發現了異常,挖掘過程中一塊較大的青石板赫然出現在眾人眼前。
  • 探訪明帝陵 走近那些未開放的明代帝王陵寢
    明景陵是明朝第五位皇帝宣宗朱瞻基與皇后孫氏的合葬陵寢,後世稱朱瞻基和他的父親、在位不到一年的明仁宗朱髙熾所統治的時期為「仁宣之治」。不過,朱瞻基喜愛鬥蟋蟀,因此也被稱為「蟋蟀天子」。景陵是十三陵中除思陵外最小的一座帝王陵,而且景陵緊挨十三陵中面積最大的長陵,顯得更加小巧。
  • 江西古代名人墓最全匯總!總共1713處!你家鄉有多少
    大批文化名人「過化」江西,甚至最終選擇落籍江西,死後埋葬在江西,使江西各地名人 墓葬星羅棋布,風格各異,造就了江西名人墓文化,成為獨具魅力的江西方志文化的一道靚麗風景線。據統計,截至2010年7月30日,江西省共登記古墓葬1713處,包括名人墓、貴族墓、墓葬群和僧塔等著名墓葬。
  • 皇帝下葬後,地宮內最後一名工匠如何出來?網友:老祖宗聰明
    古代皇帝的陵寢,往往跟活人住的房子一樣,非常寬敞,甚至是金碧輝煌。在古代沒有大型機械前提下,往往得幾年、幾十年才能完成。等皇帝壽終正寢後,墓門一封,才算大事完成。後面還要派守墓人,防止被盜。據說成吉思汗的陵墓,完全沒有地面建築,所以埋葬後,把參與施工的工人殺了,就再也沒有人知道位置了。
  • 清東陵盜寶後,背上盜墓將軍之名的孫殿英為何會「放過」明十三陵
    在歷史上,自從中國的第一位皇帝秦始皇為自己修建地宮開始,歷朝歷代的各個帝王們都十分重視自己地宮的修建,而盛放棺槨及殉葬財寶的地方則更是帝王墓冢中最神秘的環節,為了防盜,他們不惜堆起高高的封土,設置數以千計的守陵士兵,制定最為嚴苛的法律,甚至有些殘忍的君王還會為了保守秘密刻意殺掉為自己建墓的工匠,而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帝國的清朝也在帝王墓的修建中吸收了歷朝歷代的經驗教訓,在防盜措施上真可謂是處心積慮
  • 來到明十三陵附近,走一走那著名的神路也著實不錯
    >前段時間對坐落在北京的寺廟產生了興趣,便去了一趟雍和宮以及紅螺寺,因為在北京這兩個寺廟相對來說是香火較為旺盛的地方,也因為這個原因便對北京的其他寺廟稍微做了一些調查,因為我住在昌平區附近所以就特別留意了一下昌平區的和平寺,想著既然就在昌平區離得應該不算太遠,就想著去看看,因為我每到一個地方遊玩的時候,總有用手機百度地圖查看附近的習慣,那次快要到達的時候,發現附近居然是明十三陵
  • 中國最「賺錢」的古墓,躺收3億門票收入,當地卻說:都是假東西
    導語:中國最「賺錢」的古墓,躺收3億門票收入,當地卻說:都是假東西說到北京,相信我們都不陌生。北京作為我們的首都,有著三千多年的古都歷史,不僅如此,北京歷史遺蹟眾多,旅遊景區豐富。而今天小編所介紹的這個景區相信很多人也曾去過,它之前還是一個不被人熟知的墓葬群,後來被開發為我國最「賺錢」的古墓,但當地人卻透漏景區古墓中的東西都是假東西,也就是說都是仿品,這是怎麼回事?我們一起來了解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