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陽市大瑤鎮楊花完小推廣環保小妙招:垃圾可兌換禮品
(楊花完小的學生將班上的垃圾送到多寶屋)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6月11日訊(通訊員 潘夢芝 石自行 記者 王文) 「老師,我這裡有四節廢電池,我想兌換一顆棒棒糖。」「我想換一支鉛筆,我從家中帶來了三節廢電池。」 ……6月10日上午8點不到,瀏陽市大瑤鎮楊花完小門衛室裡,十餘個學生拿著自己收集來的有害垃圾前來兌換禮品,小小的門衛室一下子變得熱鬧非凡。 同樣的一幕,在楊花完小的每個上學日要發生兩次:早晨、傍晚。
為了幫助學生們從小樹立良好的環保意識,掌握垃圾分類知識,科學處理有害垃圾,該學校自去年起,開始實施「有害垃圾兌換禮品」制度,鼓勵學生們將在家中及生活中發現的有害垃圾收集起來,交到學校,學校再統一科學處理。
(楊花完小學生拿家裡的廢電池兌換禮品)
「學生們可以拿這些有害垃圾在每天的上學前和放學後到門衛室兌換鉛筆、橡皮、本子、棒棒糖等禮品,」該校校長張慕楚說。而除了集有害垃圾兌換禮品外,2017年,該校還建設了多寶屋,對學校每天產生的垃圾進行分類儲存。多寶屋的建成,一改過去學校露天垃圾池臭氣刺鼻的「舊貌」,給師生們創造了更優質的校園環境。
在瀏陽的學校,垃圾分類產生的效益遠遠不止這些。淳口鎮山田中學五年級學生小迎(化名)自今年春季開學起,每個月都收到了一筆來自全校師生共同捐贈的助學金,幫助他的家庭緩解了不少壓力。
小迎父親病故,母親有智力障礙,無法工作。家庭無固定收入,一家人日子過得緊巴巴。
(山田中學的垃圾分揀中心)
考慮到小迎的特殊情況,學校決定將每個月垃圾回收所得資金用於資助小迎,幫助小迎獲得更好的學習和生活條件。
「截止到目前,小迎共收到了800餘元,錢不是很多,但是我們將繼續堅持做下去,一方面是提高學生們的環保意識,一方面也幫助特殊情況學生解決了部分問題。」該校相關負責人表示。
自2017年起,瀏陽市教育局在全市各學校開展垃圾分類教育。各學校積極響應,創新開展形式,諸如收集有害垃圾兌換禮品、賣廢品資助貧困學生等都是學校在垃圾分類教育方面進行的有益探索和生動實踐。
(山田中學的學生在分揀垃圾)
據市教育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全市各學校幼兒園在校園內公共區域共配備分類垃圾桶2100餘個,420所學校在教室、辦公室配備了有蓋分類垃圾桶;29所學校自編了環保主題的校本教材。
同時,該局還通過「開展垃圾分類知識教育、完善垃圾分類設施、開展志願服務和社會實踐」三大行動,繼續推進建立包括生活垃圾分類知識教育的生態文明教育的長效機制,確保學校生活垃圾分類教育覆蓋率達100%,對垃圾分類知曉率達到100%、參與執行率達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