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企業在中國》(2018 年)報告日前出爐。該報告屬於中國澳大利亞商會、澳大利亞中國工商業委員會、畢馬威會計師事務所和墨爾本大學聯合研究計劃的一部分。它是在對中國澳大利亞商會(AustCham)和澳大利亞中國工商業委員會(ACBC)成員企業的調研結果基礎上分析撰寫的。
這份研究報告由墨爾本大學和KPMG 澳大利亞共同完成,調研的受訪者包括在中國開展業務或與中國有業務往來的澳大利亞企業,有165 家企業參與了調研。雖然近期澳大利亞企業在中國遇到了一些新的挑戰,但這份調研的結果顯示出了令人振奮的樂觀趨勢。報告顯示,三分之二澳大利亞受訪企業表示,計劃增加在中國的投資。
該報告稱,不僅2/3 的受訪企業表示計劃增加在中國的投資,60%的企業還希望擴充在華團隊。受訪者普遍認為,當前以及未來2年的盈利能力依然強勁,理由是中國中產階層的崛起、持續的經濟增長以及「一帶一路」倡議。72%的受訪企業認為中國是一個具有挑戰的投資目的地。僅有不到20%的受訪者認為盈利能力前景不佳。同樣值得注意的是,有一半的受訪企業將「一帶一路」計劃視為屈指可數的巨大商業機會。
83%的受訪企業提到,在中國開展業務時,人力資源成本是他們在成本方面最關心的問題。28%的受訪企業表示中美貿易戰對其業務產生了負面影響。66%的受訪企業認為中澳自由貿易協定為在華澳資企業營造了良好的商業環境。
澳中雙邊貿易達到創紀錄水平。按美元價值計算,中國目前是澳大利亞最大的出口目的地,出口量是排名第二的日本的兩倍半。雖然礦產出口仍然是澳大利亞出口收入的重要支柱,但澳大利亞對中國的服務出口正在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長。
該報告認為,中國商業環境充滿挑戰的比例顯著上升(72%),但這其中仍有偏見的成分。教育和資源仍然被認為是相對容易開展業務的兩大行業。在盈利能力方面,超過三分之二的受訪公司表示他們能夠實現盈利或收支平衡。教育和金融似乎是最賺錢的兩大行業,醫療健康業的公司盈利表現好壞參半。
中國澳大利亞商會主席Vaughn Barber 表示:「在過去一年中,儘管全球外國直接投資總體水平下降,但我們看到中澳雙邊貿易達到創紀錄水平,加上投資環境保持良好,大多數成員公司在中國市場上的表現都很成熟,他們了解經濟增長預測和「一帶一路」倡議的發展所帶來的長期機遇。當然,也要密切關注一些新風險。
「對於目前在華經營的澳資企業而言,中國是其進行全球投資的主要目的地。事實上,81%的受訪企業表示中國是其三大優先國家之一,而將近一半的企業(45%)表示中國是他們的第一優先國家。在計劃增加在華投資的企業(66%)中,絕大多數企業(75%)這樣做是為了給未來的發展機會做好準備。這還體現在招聘人數的增加上,60%的在華企業希望增加員工人數。」他說。
儘管企業對中國市場的未來充滿信心,但顯著改變的市場需求、不斷上升的勞動力成本和市場準入門檻這些問題仍然令人擔憂。本地合作夥伴的要求已經很大程度上不再是澳企關心的主要問題。
澳大利亞中國工商業委員會全國主席John Brumby 評論說:「許多澳資企業開始意識到現在或者將來都沒有其他市場能和中國市場的機遇相提並論。對於希望進入中國的企業來說,明白中國是個快速變化且競爭激烈的市場這一點至關重要。企業需要考慮許多文化、監管、政治和環境因素。為了在中國市場取得成功,澳企必須將中國視為戰略性的長期優先選擇,投入適當的高級資源,並以中長期的視角進行投資。」
該報告顯示,澳企認為,自2017 年以來,風險發生了新變化。消費者需求低迷已經上升為最高風險,其次是新型資產泡沫和政府政策支持不足的風險級別變得更高。經濟波動加劇不再被在海外經營的澳企視為最高風險。地緣政治不穩定、某些行業產能過剩和公共部門債務這幾方面的風險級別則明顯降低。
Sidney Myer 商務主席以及墨爾本大學商業和經濟學系主任Paul Kofman 教授表示:「中國實際GDP 的增長率可能會從2013 年的7.8%下降到2018 年預計的6.6%,但此次增速放緩相當溫和。這對中國的貿易夥伴來說是有利的,可避免投機泡沫和貿易波動。」
研究結果顯示,企業對於中澳自由貿易協定的潛在利益持續持樂觀態度,57%的受訪企業表示,中澳貿易自由協定對其自身業務產生了積極影響。絕大多數澳資企業(84%)表示,雙邊關係會對兩國之間的貿易產生強烈或中等影響。
KPMG 澳大利亞的亞洲及國際市場部合伙人Doug Ferguson 評論說:「對澳洲商人而言,澳中兩國穩定的外交關係是直接影響其經營環境的關鍵因素。幸運的是,近幾個月來,我們看到了關係改善的信號,這很是鼓舞人心,在上海舉辦的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的澳企商業活動是向前邁出的重要一步。」
責任編輯:葛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