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寶寶就醫,家長應該怎麼描述寶寶病史

2020-12-23 騰訊網

1.家長說的話自帶情緒,醫生聽不懂:

寶爸寶媽帶著孩子來醫院看病,和醫生總是交流不好,並且說話總是帶著焦急的情緒,非常激動。家長急於表達自己的心情了,但是說的話卻對醫生診斷沒有任何意義,還會影響醫生的對寶寶身體狀況的判斷。

比如說:家長上來就非常著急地對醫生說:「醫生快給我的孩子看看!!孩子老是咳嗽!」、「醫生,我的孩子老是發燒!每次發燒都燙手!」、「醫生你說,我的孩子為什麼老是不好好吃飯」……這些都是家長慣用的表達。反過來你是醫生的話,應該怎麼理解這個「老」字,頻率是多少?每周幾次?每天幾次?每個人對於這個詞的理解都不一樣,作為醫生來說,很難衡量。還有就是「燙手」是個什麼概念?每個人感覺到「燙手」的溫度是不一樣的,這會給醫生誤以為這孩子發燒已經到了40度以上了,是不是需要緊急治療了,要不要送到急救室?

要想讓醫生能夠在短時間內準確地了解孩子情況,就應該向醫生提供準確的信息。否則,家長的激動,只是用程度副詞表達了一個情感。家長特別著急,醫生特別能理解,但家長沒有向醫生提供任何有用的信息,醫生也無法作出有效的診斷。很多時候沒有達到看病的效果,不是因為醫生沒有好好看病,而是因為家長可能不知道怎樣去整理這些信息,然後提供給醫生。

所以寶爸寶媽帶著寶寶去醫院看病,首先要做的是冷靜,這樣才能客觀準確地描述寶寶的疾病狀況。

2.描述病情要做到簡潔、準確:

寶爸寶媽帶孩子去醫院看病,醫生給每個病人的時間都是有限的。所以家長要在較短的時間內,簡練、準確地向醫生描述孩子的病情。孩子的病史大都很簡單,大部分都是幾天之內的事情,即使長也就幾個月的時間,不可能像成年人的病史那麼長,所以家長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把孩子的病史提供給醫生。

首先要回顧病史。什麼時候發現孩子不正常的?到目前為止,是一個什麼樣的發展狀態?回顧家長發現疾病的時間,絕對是不能猜測發生疾病的時間。因為誰也不可能在疾病發生的一剎那發現。千萬不要和醫生說可能一天前就生病了,或者你認為孩子有問題的時候是哪天,回顧病史不需要推理。還需要考慮,現在病史和過去病史是否有關係?比如一位家長說:「這是孩子一年來第10次發燒了」而另一位家長說:「孩子很少生病,昨天發燒了。」通過兩位家長的描述,醫生就能夠判斷孩子的發燒是偶然,還是反反覆覆,進而做針對性治療。再比如,「孩子昨天摔了,今天哭鬧不止」,醫生馬上就會想到做什麼樣的檢查了。

其次孩子生活的環境中是否有類似的疾病狀況。比如流感,孩子不一定是第一個發病者,他所在的幼兒園、學校、家裡,有沒有類似的症狀?我們嬰兒幾乎不會是第一發病者,所以,一定要注意環境中是否有類似的疾病。

再者描述時用數據,數量化描述。在描述過程中,不能用虛詞老、總等這種數量副詞。因為醫生到聽了會一臉疑惑的,不能明白具體頻率的。比如這一種情況是一天咳嗽三次,一次咳嗽三聲;另一種情況是一天咳兩次,一次咳至少30分鐘。這兩種情況都描述成老咳嗽你讓醫生怎麼判斷。這兩種咳嗽的頻率不一樣,嚴重程度也不一樣,那麼對應的疾病也不一樣,治療方式肯定也不一樣的。

最後是疾病變化的趨勢,是見好,還是加重了?這個時候,家長一定要實話實說,重了就是重了,輕了就是輕了,好了就是好了,不好就是不好,不要誇大或者隱瞞。不要認為用一些表示嚴重的詞,用一些表示嚴重的語氣 ,就會引起醫生的重視。比如,孩子昨天發燒溫度很高,今天發燒溫度下降了,就描述成今天又發燒了,溫度很高,那麼醫生會認為現在病情的狀況在上升。這麼誇大地說,反而可能治療錯了,不該打針的打針了,不該掛靜脈點滴的掛點滴了,不需要住院的住院了,對孩子來說可能是個損傷。

3.如果有病歷或者吃過藥,帶上病歷和藥物說明書:

孩子生病好幾天了,如果需要再次帶孩子去醫院,一定要把之前吃的藥都帶上,並且帶上病歷和檢查結果。

因為對於寶爸寶媽來說,發病情況能描述個大概,但是對於孩子所吃的藥物名稱不一定能記住,而且藥物名還分商品名和成分名之分。也許你說的是一種藥,而醫生以為是另一種藥,畢竟家長們更多關注商品名,而醫生更關注成分名。

之前給孩子看病的醫生可能沒有上班,是另外一位醫生,那麼他可以根據病歷快速地了解孩子的病情並準確地判斷。即使還是之前的醫生,隔幾天再來看時醫生可能已經忘了看過這個孩子,忘記了病情,畢竟醫生每天要給很多小孩子看病,不可能記住那麼多。所以帶上病歷是非常重要的。

只要做好了這三點,對於寶寶看病恢復健康是有很大幫助的,並且也會讓醫生對病情有更準確的判斷。

願所有的寶寶健康快樂成長!!

相關焦點

  • 寶寶「恐醫」看病難,收好這份「帶娃就醫手冊」,家長們有備無患
    經歷過一次醫院體驗的寶寶們,都會記得看病的痛苦,所以當再一次進入到熟悉的場所時,寶寶們往往都會激烈的反抗,甚至大哭大鬧讓家長們也束手無策。,家長應該做到理解,多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不要在寶寶哭鬧的時候就大聲斥責寶寶,或是給孩子貼標籤「你不勇敢」之類的話語。
  • 寶寶生病了-家長不應該無理取鬧!
    1.家長要對寶寶生病有個清晰的認識,相信醫生的判斷:寶寶生病後是否應該立即治療?很多家長都認為生病了,那就趕緊去醫院進行治療,我們又不是專業的醫生,不管治療後有沒有弊病,反正找醫生吃藥就行了,讓寶寶快速恢復健康。但這其實都不對。
  • 「大頭寶寶」的背後:寶寶溼疹,家長應該怎麼辦?
    起因來源於1月7日,有博主曝光,一家長因給孩子使用福建歐艾嬰童健康護理用品有限公司生產的「益芙靈多效特護抑菌霜」,僅5個月大的女嬰變成重達22斤的「大頭娃娃」,並有發育遲緩、多毛、臉腫大等症狀。據報導,家長帶著嬰兒到權威醫院檢查得知,寶寶極可能是因為使用了激素藥膏所致。此時,家長懷疑是女兒使用的「益芙靈多效特護抑菌霜」存在問題。
  • 寶寶發燒 家長更應該關注精神狀態
    有的家長可能會認為,如果寶寶發低燒,說明疾病不嚴重,不需要看醫生,反之,如果寶寶發高燒,那麼疾病就比較嚴重,需要馬上看醫生。也有的家長可能會用冰敷或者酒精擦浴的方法給寶寶退燒。還有的家長,因為寶寶發燒沒有馬上好轉,一天之內反覆幾次帶寶寶看醫生。但其實,這樣的觀點和行為是錯誤的,不利於寶寶身體康復。因此,我們有必要上一節寶寶發燒的課程,了解發燒的原因和正確的應對方法,給寶寶更好的照顧。
  • 寶寶整天摸頭、揪頭髮玩?要重視,這是寶寶發出的就醫信號!
    寶寶出生到學會說話,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並且小寶寶即使會說話了,但表達能力還是欠缺,這個時候,爸爸媽媽就應該用心去觀察寶寶的日常情況,比如經常做的動作等。Nemo是一個很乖的寶寶,除了睡眠不好之外,別的狀況幾乎沒有。但是有一天我發現,他特別愛摸頭、揪耳朵旁邊的頭髮玩兒,覺得奇怪,多了個心眼,就帶著找醫生去了。
  • 寶寶從床上摔下來,媽媽第一反應得到醫生肯定:很多家長做錯了
    寶寶是所有家長手心裡的寶貝,在寶寶出生之後,他們的一舉一動都是家長們關注的焦點。畢竟剛出生的寶寶都比較脆弱,沒有自理能力,需要家長們時時看護。但是家長也並不是萬能的,一天二十四小時,總有懈怠的時候,而寶寶們的戰鬥力又超乎想像,或許就是那走神的一秒鐘,他們就會有意外出現。
  • 寶寶尿片上有這個應馬上就醫, 家有嬰兒的家長要看看
    幫寶寶換尿片時,如果尿片上有下圖這個,應馬上就醫,因為寶寶很可能患上了尿路感染!提起尿路感染有點羞羞的,似乎這是個成人病,平時沒注意「那兒」的衛生?還是做了不可描述的事……寶寶也會尿路感染麼?因為嬰兒無法講話,所以症狀不明顯,家長在這方便一定要多加注意。如果反覆發作,有可能導致腎臟慢性損傷,甚至需要透析。預防方法就是在嬰先尿尿或大便後,不但要換掉尿布,也要以不刺激皮膚的肥皂清洗屁股,以免讓細菌藏在陰部。如果是女嬰的話,使用衛生紙時千萬不要由下往上擦,以免肛門細菌感染尿道。
  • 寶寶經常吐奶警惕是肺炎
    小寶寶天天吐奶 患上吸入性肺炎    據了解,嬰兒吐奶是一個很普遍的現象,但是家長一定要警惕吐奶引起的嗆奶。據介紹,重醫兒童醫院每年都會收治上千例嗆奶引發的肺炎或窒息的小嬰兒,另外,嬰兒吐奶嗆奶也可能是自身疾病造成。因此,家長一定要注意觀察寶寶日常生活細節,一旦發生異常,要帶寶寶及時就醫。
  • 寶寶從床上摔下來,媽媽第一反應獲醫生肯定:大多數家長都做不到
    她並沒有迅速抱起寶寶,而是先用一個娃娃吸引寶寶的注意力,看到寶寶動手去夠娃娃的時候,才長籲一口氣,將寶寶抱起來,帶著寶寶去醫院。開始我還很疑惑表姐怎麼在寶寶摔倒的時候這麼淡定,等到了醫院聽完醫生的話之後,我才明白,表姐的行為有多麼的機智。
  • 家人排隊幾小時,寶寶就醫卻遭拒,寶爸:鬥雞眼太醜,咋不給治
    裡面聚集著很多抱著寶寶的家長,排隊等待就醫。前幾天娃身體不舒服,帶著寶寶去醫院。前面有一個爸爸抱著寶寶,媽媽在旁邊逗寶寶。這一等就是好幾個小時,期間一直聽到寶媽說:你說咱閨女長得這麼好看,咋是個鬥雞眼,一會一定要讓醫生好好瞧瞧。要不然以後影響她的顏值,可咋整。終於等到他們了,醫生看了一下寶寶的眼睛,就說沒事,正常現象,讓下一個人進來。
  • 寶寶便秘了,家長究竟應該怎麼辦呢?
    寶寶便秘小妙招寶寶的身體狀況是媽媽最擔心的問題,便秘是最常見的寶寶問題之一,當寶寶好幾天不拉便便,很多媽媽就會非常擔心,那麼寶寶便秘了我們究竟應該怎麼辦呢?配方奶餵養的寶寶,嘗試選擇不同的品牌或含益生菌的配方,或許能有些改善。
  • 寶寶咳嗽吃什麼好 寶寶咳嗽吃這些
    對於每位媽媽來說寶寶的健康是尤為重要的,寶寶由於抵抗能力差,所以會常常生病,那麼寶寶咳嗽吃什麼好呢?寶寶咳嗽的原因有什麼呢?寶寶咳嗽怎麼護理呢?相信一定有很多人都很關心這些問題吧,那麼就請大家看下文吧。
  • 寶寶哮喘伴隨什麼樣的症狀時就需要及時就醫?
    哮喘的寶寶容易在夜間,或者是清晨出現喘鳴。當然,並不是所有的喘鳴都是哮喘。如果寶寶連續出現三次或者是以上喘鳴發作之後,大多數可以診斷為哮喘。在幾次喘鳴發作之間,寶寶一般病情是穩定的,但是由於寶寶經常會感冒,所以,喘鳴的發作頻率也會增多的,尤其是嬰兒和三歲以下的幼兒。
  • 寶寶應該什麼時候早教?在家早教家長應該怎麼做?培養天才寶寶
    隨著早教的普及,許多家長對孩子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和可能性有了一定的認識。若早期教育抓得恰當,甚至可能培養出超常的兒童。抓周物品清單不同物品有著不同的寓意,作為媽媽,應該提前了解媽媽應該尊重寶寶,讓寶寶做自己喜歡的事,日後成為有用之才。
  • 五個月寶寶偶爾抖動像打冷戰怎麼回事?正常,但不要低估這些情況
    剛開始宮宮還不是很在意,但看多了幾次這樣的情況後,就擔心寶寶的發育是不是出現了問題,和老公一商量就帶著寶寶去了醫院檢查,原來寶寶發育沒問題,這都是小寶寶正常的現象,等稍大身體發育完善這樣的現象就會漸漸消失,這才讓宮宮和老公放心下來。
  • 寶寶總「揉眼睛」暗示什麼?這4個「信號」,家長要留心寶寶了
    相信很多家長都會注意到,寶寶會時不時的揉眼睛,這樣看起來很可愛。但很多時候寶寶身體出現不舒服的時候,寶寶會使用肢體語言去表達,很多媽媽會忽略這些動作信號。這個揉眼睛的動作媽媽看起來是很正常的現象,可如果寶寶經常性地揉眼睛,那可要留心了,這4個信號可能代表著不同的情況。
  • 囟門是寶寶的健康「指向標」:出現這4種情況,要及時就醫
    老人通常告訴年輕的父母,那裡叫「滷門」,不能隨便摸,不然寶寶會變笨。 於是,一知半解的父母只會小心的護著,卻不知,滷門還是寶寶的發育及健康情況的「指向標」。 前幾天,閨蜜雯雯就因此在醫院鬧了個笑話。雯雯的兒子5個月了,那天,她帶著兒子去醫院例行檢查。
  • 寶寶出牙不適家長應該怎麼應對?
    寶寶一般在六個月—十二個月左右開始出牙,到三歲左右出齊,也有晚的寶寶十七個月左右才出牙,當然也有早的寶寶,我朋友家寶寶四個月的時候就開始出牙了。所以媽媽並不用過於擔心寶寶出牙晚。寶寶出牙時牙齦癢是正常現象。他會喜歡咬東西,家長只要把「牙膠」洗乾淨,然後讓寶寶咬,就可以舒緩他的牙齦不適。也可以用乾淨紗布套在家長手指上給寶寶輕輕按壓。
  • 寶寶一打針就哭,爸媽應該怎麼哄?
    寶寶為什麼會怕打針?1.本能反應針頭扎進身體,當然會引起人體的不適,這種感覺別說是對寶寶,即使大人也不會覺得很舒服。所以寶寶會害怕、會抗拒,其實是很自然的事情。3.大人緊張有的大人帶寶寶打針前就各種擔心,其實,情緒是會傳染的,朝夕相對的寶寶,也會感知到大人的緊張和擔憂。如果大人都不能淡定,寶寶怎麼可能泰然處之。這些事,讓寶寶更怕打針!1.欺騙寶寶:我們出去玩!
  • 寶寶感冒出現這種症狀,就要及時就醫,不然後果會很嚴重
    在季節交替的過程中,流行性感冒就會大行肆虐,在這個時候,免疫力比較差的寶寶就成了它們攻擊的對象,在這個時間段,醫院到處都是抱著孩子的媽媽們,面對流行性感冒,只要做好一定的措施,就不用抱著孩子在醫院苦苦掛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