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號原創內容,未經授權任何平臺不得轉載,違法必究。
當寶寶開始說話的時候,每個媽媽都希望先叫「媽媽」,此時再苦再累都覺得值得了。
如果寶寶先叫的是「爸爸」或者「奶奶」,估計沒有哪一個媽媽是開心的,畢竟是自己十月懷胎辛苦生下來的。
芽芽媽的鄰居是一位寶媽,去年生下了孩子後就辭去工作在家專職帶孩子。孩子學說話的時候,她一直教孩子說媽媽,結果孩子一開口卻叫了爸爸,這讓她感到十分鬱悶。
芽芽媽聽後大笑,其實孩子先叫誰都是一樣的,因為孩子還沒有成熟的意識,所以叫出爸爸也不需要驚訝,但你們知道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嗎?
1
為什麼大多數孩子都是先叫爸爸?
美國科學家芭芭拉·戴維斯為了了解寶寶們最早的說話方式,週遊了許多個國家,對世界各地牙牙學語的嬰兒進行了分析。他發現寶寶們咿呀學語時非常相似,像「ba」「da」「ma」等音,都是寶寶最早發出的聲音。許多嬰兒傾向於先說「ba」「da」然後才是「ma」。
因為早期語音通常是由嘴唇、下巴和軟顎同時運動產生的,這就是嬰兒們發出「ba」和「da」等聲音的原因。而「ma」需要運動嘴唇和下巴,但要放鬆軟顎,這是一個更為複雜的動作。
其實寶寶們第一次發出「ba」或「ma」的聲音時,並不知道那是什麼意思,只是單純的學會了這個發音而已,並不是因為寶寶和誰親就先叫誰。
所以,媽媽們就不要再吃醋啦。
寶寶學語言的速度有快有慢,但多數會遵循一定的時間規律。
1-2月齡寶寶會咿呀學語;
2-6月齡寶寶會出聲笑和尖叫;
8-9月齡寶寶可囫圇發出類似爸爸、媽媽的音調;
10-12月齡寶寶會叫爸爸、媽媽;
18-20月齡寶寶能理解20-30個簡單字,能理解陌生人50%以上的語言;
22-24月齡寶寶會說兩個字的短語,明白50個以上的單字,可理解陌生人75%以上的語言;
直到30-36月齡,可理解陌生人全部語言。
2
如何教寶寶說話?
1
0—1歲階段
說給寶寶聽:把日常生活中的每件事,通過生動形象的語言和相應的動作傳達給寶寶。
製造發聲的機會:當寶寶想表達要人抱、要喝奶、尿布溼了時候,讓寶寶他用「咿、呀、哈、嗚」等聲音把這些願望說出來。
2
1—2歲階段
多給予刺激促使孩子講話:把身邊的物品指給寶寶看,告訴他這些東西的名稱、用途、形狀等,隨後問寶寶這是什麼,用簡單的單字、易發音詞語輔助寶寶邊認邊仿說。
滿足要求晚半拍:寶寶想要某種東西,不要馬上滿足他,而是把它拿在手裡,鼓勵孩子說出自己想要什麼。
3
2—3歲階段
可以與寶寶進行問答遊戲,或者和寶寶一起練習看圖說話的小故事,既可以促進邏輯思維能力的發展又可以促進語言表達的發展。
同時,帶寶寶與同齡或大齡小朋友互動,促進社交語言的發展。
3
教寶寶說話別犯這4種錯
01刻意糾正寶寶發音錯誤
要遵循孩子語言發展規律,慢慢加以引導,千萬不要過於刻意、嚴厲的糾正寶寶的發音錯誤,否則可能會讓寶寶對說話變得反感,甚至是不願意說話。
02過分滿足寶寶的要求
爸爸媽媽過度滿足寶寶要求的方法使寶寶的語言發展緩慢,因為他不用說話,家人就能迅速明白他的意圖,並達到他的要求了,因此寶寶失去了說話的機會。
03用疊音字教寶寶說話
雖然,類似「喝奶奶(nāi)」的說法充滿了童趣,但對於2歲以上的寶寶來說,直接說「喝奶」會更好。
寶寶用兒語是因為其語言發展限制了他準確表達自己的意思,有些家長卻以為寶寶只能聽懂這些兒語或覺得有趣,也用同樣的語言與寶寶講話,這樣做就很可能拖延了孩子過渡到說完整話的階段。
04語言環境太過複雜
如果你家的家庭成員來自不同的地方,那麼請為了孩子統一說普通話,包括老人。如果孩子每天聽到的都是不同的方言,這也會導致寶寶不願意開口說話。
寶寶學說話是一場靜待花開的旅程,多運用肢體語言,有趣的手勢,誇張的表情,多跟寶寶交流,剩下的就是耐心等待了。寶寶會給你「驚喜」,儘管「驚喜」來臨的日子有早有晚。
今日話題:你家寶寶是先叫媽媽還是先叫爸爸?
參考文獻
[1].抓住寶寶學習語言的前三年[J].父母必讀,2017(04):96-97.
[2]王琪.你家寶寶語言發育達標了嗎[J].家庭醫學,2018(02):12-13.
[3]井曼.陪著寶貝「嘮嘮嗑」[J].時尚育兒,2017(12):106.
[4]丁香媽媽.寶寶說話早聰明還是說話晚聰明[J].江蘇衛生保健,2020(0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