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神獸還是小時候的時候,有一次滿足吐泡泡的她含糊不清地冒出一句「BaBa」,空氣瞬間停止,她爸呆呆地看著我,緩衝了10秒後,抱著神獸又是親親又是中了頭等獎的「歐耶」興奮樣,直到現在還拿這事吹一吹。
曾經有個同事說,她家寶寶小時候先叫的媽媽,是因為爸爸天天給寶寶洗腦,結果把她累慘了,三更半夜孩子要喝水,媽媽媽媽的叫,爸爸一臉委屈地說「孩子叫你呢」...
懷孕那會兒,我媽和我說先讓神獸叫媽媽,因為孩子先叫誰就跟誰親,我媽果然是經歷過五十載風雨歲月的戰鬥機,連我的下一代都安排好了,可惜我沒有遺傳到她一丁點的戰鬥值,在「孩子先叫誰」的問題上,我一直保持公平公正的態度,說白了就是愛叫誰叫誰,反正被叫的那個人多擔待,多受累。
先叫「爸爸」還是「媽媽」有什麼不同呢?
據科學研究表明:現實生活中,有55.3%的家庭會先叫「爸爸」,先叫「媽媽」的僅佔一小部分。
這個調查結果想必讓很多媽媽忿忿不平,自己任勞任怨,起早貪黑地照顧寶寶,結果卻不如那個掛名爸爸,一種背叛之感油然而生。其實,媽媽們真的冤枉他們了。
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者分別對美國和中國8-16月齡的寶寶做了研究。研究者發現,大多數寶寶最先叫的是「爸爸」。
在全世界各種語言中,「媽媽」的發音比較一致,基本都是mama,而「爸爸」發音相對豐富,有papa、baba、dada等等。
我們來看,爸爸的第一字母「b」和媽媽的第一字母「m」,前者是塞音,發音無需氣流振動聲帶,而後者是鼻音,發聲時氣流不僅要振動聲音,還要從鼻腔處通過,結果很顯然,這兩個輔音相比,「b」更容易發出,寶寶先叫爸爸也就不足為奇了。
寶寶學說話階段,家人的引導作用很重要,如果先教寶寶說「爸爸」多,那麼寶寶先喊「爸爸」的可能性會更大。
一般來說,爸爸早上出門上班,家裡人都會說「寶寶,爸爸上班去了,和爸爸說byebye」,晚上爸爸下班回來,家裡人又會說「爸爸下班回來了」,如此不斷重複,久而久之,寶寶就會把「爸爸」這個詞輸入大腦,進而更快喊出「爸爸」。
反觀媽媽下班回家更多的時間花在做家務上,那這段時間就是爸爸陪伴寶寶,這時開心激動的心情會刺激寶寶的大腦,讓寶寶對爸爸印象更加深刻,增加了先叫「爸爸」的可能性。
科學研究表明,人體生理結果不同的限制,通常女寶會比男寶更早學會說話。
主要是因為男孩血液中的後葉催產素(直接影響語言發育功能的一種化學物質)比女孩少,加之女孩的心理和生理年齡會比男孩早熟,所以在語言表達能力及組織能力上,男寶會稍微遜色女寶。
男孩早起發育會比女孩晚1.5年,也就是說,男孩5歲時的發育水平相當於女孩3歲半的發育水平。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差別呢?這和男孩女孩智力發育的時間有關係。
英國阿爾斯特大學名譽教授查德·林恩從1994年開始跟蹤同一批孩子的智力成長一直持續到今天。他的研究發現:在孩子11歲之前,女孩的智商得分平均比男孩高差不多1分,而在11-16歲之間,男孩子們開始發力,直到16歲以後,男孩子們的智商會比女孩平均高1.8分。
男孩早起發育會比女孩晚1.5年,也就是說,男孩5歲時的發育水平相當於女孩3歲半的發育水平。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差別呢?這和男孩女孩智力發育的時間有關係。
男孩和女孩之間的智商雖然有所差異,但這種差異真的太小太小,可以忽略不計。
其實,無論是先叫誰,都說明了寶寶的語言能力在正常發展,不值得慶祝好好吃一頓嗎?
當然,媽媽們也不要氣餒,其實在寶寶咿呀學語的階段,他/她們說的【話】並沒有任何意義,他/她們只是在自然而然地練習聲帶、練習口腔和舌頭的配合。因此,寶寶的咿咿呀呀指的也並不一定是父母,也許只是看到了吃的,也許只是看到了其他有意義的東西。
當4-6月齡的寶寶無意識的發出「Ba/Ma」等音,請放下手機,和寶寶多交流。研究表明,ao、ou、ai的音是這個階段的寶寶能接受和訓練中發出的音。
到寶寶10-12個月,經過反覆多次訓練,寶寶能講出第一批有意義的單詞,例如:爸爸、媽媽、玩具、衣服等。這時候的寶寶是理解詞語背後的意義,「媽媽」是面前這個人,「衣服」是身上穿的,「玩具」是手上玩的。
親愛的媽媽們,沒有開口先叫你不等於以後不和你親,長大後誰和誰親還不一定呢,讓爸爸們等著瞧吧。
大可不必糾結寶寶是先叫爸爸還是媽媽,當寶寶說出了第一句時,給她/他一個愛的抱抱和誇獎,鼓勵寶寶能讓他們提高自信,勇敢表達!
自從神獸先叫了爸爸後,喝奶換尿不溼陪玩餵飯遛娃都是爸爸來,因為每次都是「BaBaBaBa」的叫,減輕了我的負擔,何樂而不為呢。
如果喜歡我們的內容,請幫忙分享到朋友圈,順手點個[贊]。想要獲得更多信息,請關注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