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每個男孩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欺負過人」,或者「被人欺負過」,即使現在有了「校園暴力承諾書」,但「孩子打架」這種現象可是一點沒少。「孩子打架」這種現象是家長最不願意遇上的了,打贏了,賠禮道歉,丟人;打輸了,傷筋動骨,心疼。
【案例】
我們今天就來講一下關於「孩子打架」的案例,莫女士的兒子是個非常斯文的孩子,講文明、懂禮貌,就是平常寡言少語,奉行「沉默是金」。
後來上了小學,成績還不錯,老師都挺喜歡他,可就是衣服上總帶些泥土,莫女士覺得這很反常,她知道兒子不是淘氣的孩子,也不喜歡運動,怎麼會沾上泥土呢?後來又發現孩子身上有淤青和擦傷,神情也很落寞。不用說,這肯定是在學校挨打了。
一開始孩子還不敢說,一再逼問之下才道出了實情,問他還沒還手?怯生生的不敢回答。最後,莫女士決定把這件事告訴老師,讓老師來處理,並且告訴兒子,下次受欺負了,要去找老師。
怎麼樣?各位讀者們,是不是覺得有點似曾相識的感覺?這就是大多數中國家庭的常態,只顧抓成績,讓孩子忍受,於是造成長大後,這兩種孩子的差距不是一星半點,打架時一聲不吭的孩子成了一個個逆來順受的「羔羊」,最後找一個所謂的「穩定工作」,平平淡淡地度過一生。
反觀那些在暴力中選擇還手的孩子,一般來說都是十分勇敢的,比起穩定但受制於人的「就業」,他們更崇尚去選擇「創業」,結果也都不錯。
其實我們細心觀察的話,就會發現一個現象,那些沉默寡言、唯唯諾諾的孩子總是被人欺負的,而那些雷厲風行、風風火火的孩子卻不見得有校園暴力的煩惱,即使他不聰明,也不強壯,但那些傷人者都是繞著他走。
為啥?四個字,趨利避害。那些逆來順受的孩子們一般來說都是膽子比較小的,「不許告訴家長和老師,要不然我明天還打你!」人家這麼一威脅,他就麻爪了,變成了一根韭菜,人家隨時想割就割。
有那些勇於還手的孩子們在面對霸凌時肯定會讓對方吃點苦頭的,兩方相較之下,自然是「不還手」的孩子更受霸凌者「青睞」。
首先,不要責備孩子
這點包含兩個小點。一個是平時不要經常過分的責備孩子,一犯錯就吼他,一犯錯就吼他,容易把孩子變得膽小怕事,不敢還手。第二個是在孩子受欺負之後不要去責備他,我見過很多「恨鐵不成鋼」的家長,孩子被欺負了之後自己先「數落」一頓,「你怎麼這麼廢物?!」「你能不能硬氣點?!」,這豈不是揠苗助長了嘛?
其次,鍛鍊孩子身體
我們可以在不忙的時候帶孩子一起出去去跑跑步、遊遊泳鍛鍊一下身體,或者乾脆帶孩子去學習一些搏擊課程,讓孩子變得強健起來,霸凌者自然避而遠之。
然後,教會孩子拒絕
有很多的霸凌者是披著一副友好面貌出現的,他們會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請求,讓孩子把零食和玩具「分享」出來,如果孩子不懂得拒絕,對方就會變本加厲,逐漸演變成霸凌。
最後,打開心扉
就像我們在前面說的那樣,不敢還手的孩子在遇到霸凌的時候也不敢跟家長和老師說,所以讓對方越來越放肆,而那些內向的孩子多半和家長平時的溝通也比較少,所以才造成了一種不善言辭的情況。我們可以和孩子進行一些溝通,互相分享一下在工作單位和學校裡發生的趣事,讓孩子變得開朗起來。
我是一名從事教育工作十餘年的人民教師,也是擁有一兒一女的80後寶媽。為你分享育兒路上的經驗和乾貨,助力你養育出馬爸爸嘴裡擁有「四商三觀三力」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