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打時是還手還是一聲不吭。長大後大有區別,家長要上點心

2020-09-05 瑩媽育兒

相信在對孩子教育的過程中,即使脾氣再好的家長有的遇到一些孩子犯了不可理喻的錯誤時還是會忍不住打孩子,更別提那些沒辦法控制自己脾氣的暴躁父母了。

之前就有人提倡「棍棒底下出孝子」,打孩子時他們的這幾種反應可是在長大後有很大的區別。

第一種:默默忍受,忍氣吞聲。

相關區別,關於性格

很多孩子在被打的時候都會現在不吭聲,同時也不求饒,就這麼隨著家長打到夠。這會讓孩子形成一種懦弱和自卑的性格,同時也在向家長發出一種危險的信號。

當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可能會在心裡默默的產生仇恨和憎惡的情緒,會等著有一天能夠找機會對施暴者進行報復回去。很容易讓孩子的心理變得陰暗晦澀。

關於行動上

因為從小經常被家長打,所以他們面對外人總是膽小和害怕,同時在做事上面也會顯得非常的小心翼翼,還總是一昧的忍讓和退縮,成為最容易受欺負的對象。

第二種:和家長還手,打不過的話就求饒

有不少皮孩子其實犯錯是比較多的,可能會形成一些先還手後求饒的表現。

相關區別,關於性格

這類的孩子性格是比較開朗和活潑的,因為知道自己被打了但是還能夠和家長「你來我往」,還是比較樂觀的。

長大後這類的孩子不會特別的調皮,往往會相對來說變得比較的穩重和負責。

關於行動上

這類的孩子如果在家習慣了和家長互搏的話,那麼如果之後在校園裡接受暴力行為他們也可能會以同樣的方式去解決,也就是大家傳統的「以暴制暴」。長大之後做事也會比較的雷厲風行,大方迅猛一點。

「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理念到底正不正確呢?當然不。

這個觀點其實是之前我國孩子處於封建社會的情況下提出的,這在最開始的時候是為了讓「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所以採用這種極端的方法去進行對孩子的教育。

但是如果演變至今還有家長延續的話,那當然是錯誤的。

1:經常打孩子是家長自私的表現

為什麼這麼說,其實有的時候家長因為生氣而要打孩子但是其中讓家長生氣的原因並不是全都在孩子身上。

現在很多家長會出現一種遷怒的現象。在一天的工作不順或者是遇到什麼事情之後就會在孩子一點小小的舉動怒火一點就著。用打孩子來當做發洩情緒的工具,這不是自私的表現是什麼?

曾經遇到過一個被家暴的小孩,全身上下沒有一個地方是能看的,都是淤青和傷口,但是她一個女孩成績優異也很乖巧,根本沒做出什麼壞事,被打的原因竟然是因為自己的媽媽只要一打麻將輸錢就會使勁的抽孩子用她來撒氣。

邊打還邊罵她就是個喪門星和丟財蟲。孩子這個人都被她打得快精神恍惚了。

2:打孩子對孩子沒有促進作用

很多家長會覺得打了孩子他們就會聽話了他們就會好好學習了,但是這是真的嗎?

並不,打了孩子之後如果逆反心理嚴重的孩子只會變得更加的叛逆,即使是沒有反抗的還是他們的屈服也只是暫時的,因為害怕疼,害怕父母繼續打下去的感受,所以打孩子並沒有對他們起到什麼推動作用,更多的是讓他們身心受到傷害。

如果父母真正的想讓孩子變好的話,絕對不會用打孩子來教育他們。

溝通才是教育孩子最好的辦法。因為家長會打孩子,首先就是因為一些不明不白的原因導致彼此產生了誤會。孩子犯錯其實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但是也分大錯和小錯,可以避免的,可以改正的錯誤。


如果家長在孩子犯錯的時候就已經給孩子定了「死罪」,那是一種不明智的表現。

事實證明,受到教育程度越高的家長,出現打孩子的概率就越小。因為他們懂得用溝通去和孩子化解一些不必要產生的矛盾。

所以現在的家長們一定要注意及時的摒棄一些糟粕老舊不合時宜的傳統教育觀點,教育孩子的方式其實是有很多種的,打並不能解決任何的問題。想要把孩子教育得更好,還得靠父母們自行的去摸索適合自家孩子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才能把優秀發展最大化。

相關焦點

  • 打架還手和一聲不吭的孩子,長大後有哪些區別呢?爸媽要正確引導
    但老公回來,卻覺得郝女士錯了,老公認為孩子被欺負了一定要「還手」,不然長大後怎麼辦。最終,郝女士和老公決定告訴兒子的班主任,也教育了自己的兒子在受到欺負的時候,不要默默忍受。現在是法制社會,我們不提倡以暴制暴,但對於孩子來說,打架還手和一聲不吭的娃長大後差的可不是一星半點。那麼這兩種孩子長大後會有什麼區別呢?
  • 挨打喜歡還手和被打後一聲不吭的孩子長大後區別差的不是一星半點
    在孩子容易闖下的禍裡,父母最擔心的就是孩子和別人打架,因為打架不僅容易傷害他人,更容易讓自己也受傷。打架還手和默默忍受的孩子,長大後區別很大,差得不只一星半點莫女士的兒子從小就性格溫吞,看上去也斯斯文文的,身邊的人也經常開玩笑說他生了一副小姑娘的性格。
  • 孩子打架時是還手,還是一聲不吭,長大後的區別差得不是一星半點
    幾乎每個男孩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欺負過人」,或者「被人欺負過」,即使現在有了「校園暴力承諾書」,但「孩子打架」這種現象可是一點沒少。「孩子打架」這種現象是家長最不願意遇上的了,打贏了,賠禮道歉,丟人;打輸了,傷筋動骨,心疼。
  • 打架還手的孩子與一聲不吭的孩子,長大後的區別,不只是一星半點
    無論是老師還是家長,面對孩子打架的時候,絕大多數都覺得要給孩子講道理,但真的要這樣做嗎?有的孩子還在懵懂期,甚至經常闖禍,父母每天都為他們擔憂,孩子闖下的禍,父母就會擔心將來為他們承擔更多讓自己的孩子受傷。孩子打架是默默的接受還是選擇還手呢?長大後確實有區別,差的不只是一星半點兒。
  • 打架還手的孩子和一聲不吭的孩子,長大後的區別,不只差一星半點
    當問到他有沒有還手時,孩子怯怯地說不敢還手,所以那幾個孩子每次都來欺負他。莫女士雖然心疼兒子,但是也認為還手打回去不是最佳選擇,畢竟打架鬥毆是違反校紀校規的。但是莫女士的丈夫卻不贊成兒子的做法,丈夫認為雖然不提倡以暴制暴,但是打架還手的孩子和一聲不吭的孩子,長大後的區別,不只差一星半點。最後,莫女士和丈夫決定將孩子被欺負的事情告訴老師,也教育兒子不能每次都默默忍受暴力。
  • 孩子被人打後,是敢於還手還是忍氣吞聲?兩者長大後的差距很明顯
    相信每個人都會與人爭吵過起過衝突,甚至是動過手打架過。正是因為經歷過,才方知動手打架是極為不好的事情。但是孩子控制情緒的能力往往遠不及大人,所以孩子打架的事情才會屢見不鮮。孩子被人打後,是敢於還手還是忍氣吞聲?
  • 孩子被打,到底「還手」還是「沉默」?長大後是兩種人生
    孩子在成長中難免會做出讓大人頭疼的事情,比如和同學發生爭執,偶爾也會出現打架鬥毆的場景,這也是校園中很常見的衝突事件, 孩子對這些事件處理的方式不同,有些是選擇給予對手還擊,還有些孩子只能默默承受,被同學打了也不會還手,那麼孩子面對這樣的事情如何正確的處理也是家長們應該重視的。
  • 被欺負後立刻還手的孩子,和默不作聲的孩子,長大後區別不止一點
    孩子進入校園讀書後,就會有自己的小社會。在這個小社會裡,有各式各樣的小朋友。最讓家長擔憂的就是調皮愛欺負人的小朋友將「黑手」伸向自家娃,畢竟家長身長莫及。孩子遇到欺凌,是奮起反抗還是默不作聲,關乎的不止當下,還將影響未來。
  • 打架「還手」和打架「不還手」的孩子,長大後的區別不是一星半點
    孩子成長過程中,會發生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我們做父母的沒辦法全部及時應對。例如孩子和別人打架了,有的孩子被人欺負了,會選擇勇敢的還手,而有的孩子不敢還手,只能默默忍受。面對不敢還手的孩子,父母如何教會孩子解決方法就很重要了。
  • 吃飯時有這3種表現的孩子,長大後多半自私自利,家長要上點心了
    教育是一件很有彈性,要隨機應變,不可套用固執的事情,特別是家庭教育,孩子漫長欸都成長過程當中,父母不可能天天時時刻刻呆在孩子身邊監督孩子,孩子幹了什麼錯事,有什麼想法也不可能什麼都和自己的父母說。同樣地,吃品也可看人品,一個人在餐桌上的吃飯習慣禮儀,也可以看出一個人的人品。父母們也可以多多留意自己的孩子的餐桌上的表現,吃飯時有這3種表現的孩子,長大後多半自私自利,家長可就要上點心了。
  • 孩子「被打」不還手,是懦弱還是教養?家長要找對教育「平衡點
    孩子在當時被打感覺到疼,覺得委屈,但孩子並不會記仇,還是想著以後要一起玩。孩子在被欺負後反應不過來,他們的能力還處理不了發生的事情。孩子比較膽小,被欺負後感到害怕,不敢還手。不論孩子為什麼被打,也不論孩子被打後的反應如何,作為父母,都要對孩子進行教育,為孩子的安全和成長負責。而教育要秉承的關鍵和原則,也是家長要找到的「平衡點」就是—「保護好自己的安全,確保自己不受到傷害。」
  • 告訴孩子:被欺負要「打回去」有多重要?孩子還不還手區別很大
    孩子在學校裡,和同學之間發生衝突或者打打鬧鬧都是在所難免的。但是孩子是在一個綜合的大環境中成長,學校中發生的事情也會引起孩子的一些心理變化,嚴重時如學生打架,可能會導致被欺負的孩子性格怯懦,膽量變小等影響。
  • 孩子被打,應該還手打回去嗎?
    每個父母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被欺負、也沒有任何一個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變得冷血暴力。關於「孩子被打,應該教育孩子還手嗎?」這個話題,不同的觀點爭論一直眾說紛紜。認為不要打回去的觀點,一般有這樣的幾種理由:「不要打回去,打人不好孩子,應該告訴老師或者大人,讓大人來判斷和解決問題。」
  • 「打」與「不打」孩子,長大後的區別很顯著,爸媽要注意
    大多數家長認為棍棒下面出孝子,所以只要孩子有錯誤,就立刻暴跳如雷,恨不得將孩子所有的缺點都拎出來指責,情急了還會暴打孩子一頓打與不打孩子,全在父母一念之間,這兩者之間的區別,父母要知道:>經常挨揍的孩子,長大後變成什麼樣子了第1: 心理壓力經常挨打的孩子接受到的是父母的不斷否定和打壓,並且在身體和心理上都承受著壓力,長時間處於陰霾的孩子,心理會扭曲,逐漸開始否定自己,並且很容易導致心理疾病。
  • 孩子挨打時出現以下反應,暗示家長該住手了,再打下去麻煩大
    但是有孩子後,還是被打臉了。當孩子屢次不改,明知有危險還非要去做,說多少次也不聽的時候,我在心裡想的是老祖宗的手藝不能丟,該打還要打。真的,有時打一頓效果好多了,棍棒也是教育孩子的一種方法。有些孩子確實應該打,但是一味的打,不僅沒有效果,反而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危害。孩子挨打時出現以下反應,暗示家長該住手了。① 充滿憤怒,和家長對著打如果孩子在挨打時,充滿憤怒,就和家長對著打。
  • 孩子被打,究竟要不要還手?
    【孩子被打,究竟要不要還手】朋友的孩子是一個活潑開朗的孩子,可是媽媽卻說他是「窩裡橫」,一到外面受人欺負,從來都不敢反抗,不管是比他大的,還是比他小的孩子打了他,他都不還手,有時似乎是寬宏大量,可更多的時候,他是在壓抑自己的委屈。朋友說:「雖然我很明確地告訴他,打人是不對的行為,但是看到他被打時忍氣吞聲的樣子,我心裡很不是滋味。
  • 同樣是被人欺負,"還手"和"不還手"的孩子,長大有何區別?
    同樣是被人欺負,&34;和&34;的孩子,長大有何區別?養娃對於每個家庭來說,都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挫折。而家長的引導,決定孩子未來性格的形成。下面筆者來說兩個例子,看看同樣是被欺負,&34;和&34;的孩子,長大有何區別?
  • 從小被打大的孩子,和沒挨過打的孩子,長大後區別不止一星半點
    那麼從小就挨打的孩子和沒挨打的孩子有區別嗎?其實是有的,可能還不止一星半點兒。,和沒挨過打的孩子,長大後區別不止一星半點1,孩子心理成熟度不同從小就被父母打大的孩子,心理髮育會更加成熟,因為孩子害怕挨打,在一些事情上就會更加小心翼翼,不管做什麼都是全方面的去考慮自己是否做的對父母是否會生氣,孩子心靈會快速成長。
  • 打架還手的孩子和默默忍受的孩子,長大後的區別,可不是一星半點
    ,他也不還嘴也不還手,大家都說小明是個「受氣包」。小明長大後也是特別的內向,因為從小就總挨欺負的原因,幹什麼事情都是沒有自信。天天給父母惹麻煩,不是和這個吵架了,就是和那個打架了,小飛父母一接到老師電話就知道老師要說啥,帶著錢給人家賠醫藥費就完了。長大後的小飛也是十分有衝勁,幹事果敢堅強,很快就給領導和同事留下一個好印象,這也跟小飛從小的性格有關係。
  • 孩子被打,支持「還手」的那麼些家長有沒有考慮過這些問題?
    文|空谷幽蘭育兒作為家長,從孩子出生的那一刻就希望他們可以健健康康、快快樂樂的長大,哪一位家長都不希望看到孩子受半點委屈。但隨著孩子逐漸長大,也開始有了自己的社交圈子,比如幼兒園、遊樂園,哪怕是小區樓下的小公園,都有可能成為他社交圈子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