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在對孩子教育的過程中,即使脾氣再好的家長有的遇到一些孩子犯了不可理喻的錯誤時還是會忍不住打孩子,更別提那些沒辦法控制自己脾氣的暴躁父母了。
之前就有人提倡「棍棒底下出孝子」,打孩子時他們的這幾種反應可是在長大後有很大的區別。
第一種:默默忍受,忍氣吞聲。
相關區別,關於性格:
很多孩子在被打的時候都會現在不吭聲,同時也不求饒,就這麼隨著家長打到夠。這會讓孩子形成一種懦弱和自卑的性格,同時也在向家長發出一種危險的信號。
當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可能會在心裡默默的產生仇恨和憎惡的情緒,會等著有一天能夠找機會對施暴者進行報復回去。很容易讓孩子的心理變得陰暗晦澀。
關於行動上:
因為從小經常被家長打,所以他們面對外人總是膽小和害怕,同時在做事上面也會顯得非常的小心翼翼,還總是一昧的忍讓和退縮,成為最容易受欺負的對象。
第二種:和家長還手,打不過的話就求饒
有不少皮孩子其實犯錯是比較多的,可能會形成一些先還手後求饒的表現。
相關區別,關於性格:
這類的孩子性格是比較開朗和活潑的,因為知道自己被打了但是還能夠和家長「你來我往」,還是比較樂觀的。
長大後這類的孩子不會特別的調皮,往往會相對來說變得比較的穩重和負責。
關於行動上:
這類的孩子如果在家習慣了和家長互搏的話,那麼如果之後在校園裡接受暴力行為他們也可能會以同樣的方式去解決,也就是大家傳統的「以暴制暴」。長大之後做事也會比較的雷厲風行,大方迅猛一點。
「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理念到底正不正確呢?當然不。
這個觀點其實是之前我國孩子處於封建社會的情況下提出的,這在最開始的時候是為了讓「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所以採用這種極端的方法去進行對孩子的教育。
但是如果演變至今還有家長延續的話,那當然是錯誤的。
1:經常打孩子是家長自私的表現
為什麼這麼說,其實有的時候家長因為生氣而要打孩子但是其中讓家長生氣的原因並不是全都在孩子身上。
現在很多家長會出現一種遷怒的現象。在一天的工作不順或者是遇到什麼事情之後就會在孩子一點小小的舉動怒火一點就著。用打孩子來當做發洩情緒的工具,這不是自私的表現是什麼?
曾經遇到過一個被家暴的小孩,全身上下沒有一個地方是能看的,都是淤青和傷口,但是她一個女孩成績優異也很乖巧,根本沒做出什麼壞事,被打的原因竟然是因為自己的媽媽只要一打麻將輸錢就會使勁的抽孩子用她來撒氣。
邊打還邊罵她就是個喪門星和丟財蟲。孩子這個人都被她打得快精神恍惚了。
2:打孩子對孩子沒有促進作用
很多家長會覺得打了孩子他們就會聽話了他們就會好好學習了,但是這是真的嗎?
並不,打了孩子之後如果逆反心理嚴重的孩子只會變得更加的叛逆,即使是沒有反抗的還是他們的屈服也只是暫時的,因為害怕疼,害怕父母繼續打下去的感受,所以打孩子並沒有對他們起到什麼推動作用,更多的是讓他們身心受到傷害。
如果父母真正的想讓孩子變好的話,絕對不會用打孩子來教育他們。
溝通才是教育孩子最好的辦法。因為家長會打孩子,首先就是因為一些不明不白的原因導致彼此產生了誤會。孩子犯錯其實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但是也分大錯和小錯,可以避免的,可以改正的錯誤。
如果家長在孩子犯錯的時候就已經給孩子定了「死罪」,那是一種不明智的表現。
事實證明,受到教育程度越高的家長,出現打孩子的概率就越小。因為他們懂得用溝通去和孩子化解一些不必要產生的矛盾。
所以現在的家長們一定要注意及時的摒棄一些糟粕老舊不合時宜的傳統教育觀點,教育孩子的方式其實是有很多種的,打並不能解決任何的問題。想要把孩子教育得更好,還得靠父母們自行的去摸索適合自家孩子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才能把優秀發展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