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觀念中,打罵孩子被認為是最正確的教育方式,很多家長希望孩子懂事孝順,將來有所作為,所以從小對孩子管教嚴厲,不敢怠慢。但有的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恩威並施,所以孩子也很守規矩,但有的家長沒有分寸,盲目打罵,對孩子造成了很大傷害,因此,父母管教孩子,方法很重要。
案例:
常常在家中聽見鄰居打罵孩子的動靜,管教孩子的原因往往是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可鄰居偏偏不依不饒,非要對孩子施壓打罵,起初我還會勸一勸,可後來我發現鄰居根本不聽,索性放棄了。
直到昨天,我才意識到鄰居家已經很久沒有動靜了,問過鄰居後才知道,他們家孩子由於忍受不了父母的打罵,離家出走了,這讓我很驚訝。
大多數家長認為棍棒下面出孝子,所以只要孩子有錯誤,就立刻暴跳如雷,恨不得將孩子所有的缺點都拎出來指責,情急了還會暴打孩子一頓。雖然嚴厲管教孩子有利於規範孩子,但如果處理方法不當,或沒有分寸節制,那麼就會給孩子帶來很大的壓力,並且對孩子的心理也會造成不小的傷害。
而如果父母能夠做到及時收斂,恩威並施,不使用暴力,那麼對於孩子也是有利的。打與不打孩子,全在父母一念之間,這兩者之間的區別,父母要知道:
第1: 心理壓力
經常挨打的孩子接受到的是父母的不斷否定和打壓,並且在身體和心理上都承受著壓力,長時間處於陰霾的孩子,心理會扭曲,逐漸開始否定自己,並且很容易導致心理疾病。
而不經常挨打的孩子經常會受到父母的認可,心靈的滿足感較大,壓力和傷害相對較小,將來患上心靈疾病的概率較低。
第2: 抗壓能力
總是被父母打的孩子由於從小生活在非打即罵的環境,會適應這種暴力而殘酷的氛圍,從而逐漸習慣接受困難和挑戰,將來步入社會,也會更好更快地適應社會的險惡。
而經常被父母寵愛的孩子由於沒有經歷過大風大浪,對於挑戰和麻煩會極其不適應,將來進入社會很容易被各種困難擊倒,沒有抗壓能力。
第3:性格習慣
長期挨打的孩子會不斷受到外界的摧殘,心理會逆反,但卻又不敢輕易反抗,只能默默承受,長期下去,孩子的性格會變得軟弱無能,玻璃心,毫無安全感,做事也畏畏縮縮。
而不挨打的孩子往往會受到父母的鼓勵和認可,性格更開朗,做事也更加有勇氣,在父母的幫助下,孩子做事會更有底氣,與人交往也會更自信。
第4: 行為方式
俗話說,家長什麼樣,孩子什麼樣。一個喜歡用暴力解決問題的家長,孩子也不會太溫順乖巧,比如,長期挨打的孩子,在日常處理問題的時候,往往也會通過暴力解決。但如果家長不經常打孩子,那麼孩子將來處理問題時也會細心寬容。不同的教育方式決定了孩子的行為方式,家長們要反省注意。
對於孩子來說,家長不僅僅是監管者,更是朋友和保護傘,如果連基礎的關心和愛護都做不到,那麼孩子又如何健康成長呢?想要孩子成為積極向上的人,不僅僅需要家長以身作則,更要調整對待孩子的方式。要知道,善意溫柔永遠比暴力粗魯更得人心,孩子不是附屬品,而是獨立的個體,擁有一個溫馨有愛的家庭環境,是每個孩子的心願,也是每個家長的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