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與「不打」孩子,長大後的區別很顯著,爸媽要注意

2020-08-09 家有二寶育兒經

傳統觀念中,打罵孩子被認為是最正確的教育方式,很多家長希望孩子懂事孝順,將來有所作為,所以從小對孩子管教嚴厲,不敢怠慢。但有的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恩威並施,所以孩子也很守規矩,但有的家長沒有分寸,盲目打罵,對孩子造成了很大傷害,因此,父母管教孩子,方法很重要。

案例:

常常在家中聽見鄰居打罵孩子的動靜,管教孩子的原因往往是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可鄰居偏偏不依不饒,非要對孩子施壓打罵,起初我還會勸一勸,可後來我發現鄰居根本不聽,索性放棄了。

直到昨天,我才意識到鄰居家已經很久沒有動靜了,問過鄰居後才知道,他們家孩子由於忍受不了父母的打罵,離家出走了,這讓我很驚訝。

大多數家長認為棍棒下面出孝子,所以只要孩子有錯誤,就立刻暴跳如雷,恨不得將孩子所有的缺點都拎出來指責,情急了還會暴打孩子一頓。雖然嚴厲管教孩子有利於規範孩子,但如果處理方法不當,或沒有分寸節制,那麼就會給孩子帶來很大的壓力,並且對孩子的心理也會造成不小的傷害。

而如果父母能夠做到及時收斂,恩威並施,不使用暴力,那麼對於孩子也是有利的。打與不打孩子,全在父母一念之間,這兩者之間的區別,父母要知道:

經常挨揍的孩子,長大後變成什麼樣子了

第1: 心理壓力

經常挨打的孩子接受到的是父母的不斷否定和打壓,並且在身體和心理上都承受著壓力,長時間處於陰霾的孩子,心理會扭曲,逐漸開始否定自己,並且很容易導致心理疾病。

而不經常挨打的孩子經常會受到父母的認可,心靈的滿足感較大,壓力和傷害相對較小,將來患上心靈疾病的概率較低。

第2: 抗壓能力

總是被父母打的孩子由於從小生活在非打即罵的環境,會適應這種暴力而殘酷的氛圍,從而逐漸習慣接受困難和挑戰,將來步入社會,也會更好更快地適應社會的險惡。

而經常被父母寵愛的孩子由於沒有經歷過大風大浪,對於挑戰和麻煩會極其不適應,將來進入社會很容易被各種困難擊倒,沒有抗壓能力。

第3:性格習慣

長期挨打的孩子會不斷受到外界的摧殘,心理會逆反,但卻又不敢輕易反抗,只能默默承受,長期下去,孩子的性格會變得軟弱無能,玻璃心,毫無安全感,做事也畏畏縮縮。

而不挨打的孩子往往會受到父母的鼓勵和認可,性格更開朗,做事也更加有勇氣,在父母的幫助下,孩子做事會更有底氣,與人交往也會更自信。

第4: 行為方式

俗話說,家長什麼樣,孩子什麼樣。一個喜歡用暴力解決問題的家長,孩子也不會太溫順乖巧,比如,長期挨打的孩子,在日常處理問題的時候,往往也會通過暴力解決。但如果家長不經常打孩子,那麼孩子將來處理問題時也會細心寬容。不同的教育方式決定了孩子的行為方式,家長們要反省注意。

對於孩子來說,家長不僅僅是監管者,更是朋友和保護傘,如果連基礎的關心和愛護都做不到,那麼孩子又如何健康成長呢?想要孩子成為積極向上的人,不僅僅需要家長以身作則,更要調整對待孩子的方式。要知道,善意溫柔永遠比暴力粗魯更得人心,孩子不是附屬品,而是獨立的個體,擁有一個溫馨有愛的家庭環境,是每個孩子的心願,也是每個家長的義務。

相關焦點

  • 從小被爸媽打,和從沒被打過的孩子,長大後差距明顯,父母別大意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前言在傳統封建的中國,教育都是用棍棒打出來的,可是這真的是正確的教育方式嗎?從小被爸媽打,和從沒被打過的孩子,長大後差距明顯,父母別大意。為什麼從小被爸媽打的孩子會沒有從沒被打過的孩子優秀?1、 常被打的孩子更容易叛逆:孩子在青春期都是有逆反心理的,經常打孩子就和對孩子施加&34;其實沒有多大的區別。
  • 從小被爸媽打,和從沒被打過的小孩,長大後差距明顯,父母別大意
    從小被爸媽打,和從沒被打過的孩子,長大後差距明顯,父母別大意。劉女士對自己兒子從小的教育就是"挨打",不聽話要挨打,犯錯了也要挨打,劉女士認為孩子只有感受到疼了難受了才會改正。劉女士的兒子在學習上只要學習成績上有退步回家就要被打手板,這是他們家從小的規矩,劉女士曾說過不打是不會長記性的。
  • 長大打光棍的孩子,多半會有這樣的爸媽,現在糾正還不晚
    可不就是,當了父母之後,擔心的問題不止是孩子的吃穿、教育問題,還有婚姻狀況。當爸的就怕兒子,娶不著媳婦。作為女性,說實在的,在挑選對象的時候。家庭經濟情況是一回事,但是更重要的為人、性格。長大打光棍的孩子,多半有這樣的爸媽,現在糾正還不晚。
  • 孩子被打時是還手還是一聲不吭。長大後大有區別,家長要上點心
    相信在對孩子教育的過程中,即使脾氣再好的家長有的遇到一些孩子犯了不可理喻的錯誤時還是會忍不住打孩子,更別提那些沒辦法控制自己脾氣的暴躁父母了。之前就有人提倡「棍棒底下出孝子」,打孩子時他們的這幾種反應可是在長大後有很大的區別。
  • 「常被打」和「從不被打」的孩子,長大後的區別,真不是一丁半點
    中國父母一直秉承著「棍棒底下出孝子」的理念,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會使用一些暴力行為,讓孩子屈服,甚至常常會把孩子打得求饒。雖然有很多家長已經學會了蹲下來和孩子進行溝通,但是還是有很多孩子在暴力環境下長大,並且在成為父母后也奉行著「棍棒教育」,想要用家長的身份來壓制住孩子。
  • 挨打喜歡還手和被打後一聲不吭的孩子長大後區別差的不是一星半點
    在孩子容易闖下的禍裡,父母最擔心的就是孩子和別人打架,因為打架不僅容易傷害他人,更容易讓自己也受傷。打架還手和默默忍受的孩子,長大後區別很大,差得不只一星半點莫女士的兒子從小就性格溫吞,看上去也斯斯文文的,身邊的人也經常開玩笑說他生了一副小姑娘的性格。
  • 孩子有這3種表現,父母一定要打,如果不打,將來老後孩子打你
    再苦也不能苦孩子,這觀念國內父母植入得很深,導致了很多家長對孩子的溺愛。但。。。如果孩子有這3種表現,一定要打,不打就代表你沒威信,孩子就會不服你的管教,長大就更麻煩了。有次去同事家吃飯,她早早就在廚房忙碌了,我到她家後,奶奶怕兒媳婦忙不過來了就去廚房幫忙了。同事的兒子拿著玩具走過廚房,非要拉著奶奶陪去樓下玩。奶奶哄著說,現在忙著呢,等吃完飯就陪你玩好嗎?沒想到,奶奶話剛說完,孫子就不高興,開始發脾氣,並不斷的用玩具打奶奶。我不管,我就要你陪我玩。她媽媽看不過去了,就大力打了幾下孩子的手。
  • 打架還手和一聲不吭的孩子,長大後有哪些區別呢?爸媽要正確引導
    但老公回來,卻覺得郝女士錯了,老公認為孩子被欺負了一定要「還手」,不然長大後怎麼辦。最終,郝女士和老公決定告訴兒子的班主任,也教育了自己的兒子在受到欺負的時候,不要默默忍受。現在是法制社會,我們不提倡以暴制暴,但對於孩子來說,打架還手和一聲不吭的娃長大後差的可不是一星半點。那麼這兩種孩子長大後會有什麼區別呢?
  • 從小被打大的孩子,和從未被打過的孩子,長大後差距一目了然
    長大後差距明顯小凱和小澤兩人從小就一起玩得很好,算是非常鐵的兄弟倆,但各自出身於不同家庭。總之就是不能動手打孩子。小澤爸媽在教育孩子時,往往不探究前因後果,只要覺得孩子錯了,就會執行「棍棒底下出孝子」這樣的教育觀念。
  • 熊孩子很欠揍,爸媽不打孩子,還能怎麼辦?
    14歲的男孩小健,跟家人鬧矛盾後,沒錢生活,他偷拿舅舅的高檔酒賤賣,一萬多元一瓶的酒,竟然被賣成了白菜價,舅舅損失慘重,爸媽只好替子擔責。除了這些典型的熊孩子外,居家的熊孩子也很能作,確實挺欠揍。比如:小孩子不聽爸媽的話,在牆上拿水彩筆胡亂圖畫;老師安排的家庭作業,孩子拖拖拉拉邊玩邊寫,寫到半夜都寫不完;爸媽交代的事情,孩子偏不執行,故意跟爸媽對著幹。
  • 經常把這三句話掛嘴邊的孩子,長大後大多數不孝順,父母要注意
    爸爸媽媽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長大後,能成為一個懂事,孝順的好孩子。經常把這三句話掛嘴邊的孩子,長大後大多數不孝順,父母要注意一、「都是我的,誰也不許碰!」如果過了這個年齡段,依然還是以自我為中心的話,家長就要足夠注意了。如果放任孩子這種「自我為中心」的想法,很容易讓孩子養成自私的毛病,不懂得分享,甚至只強調索取,不懂得付出和感恩,長大了也會什麼事情都先想著自己而忽略對爸媽的照顧。
  • 為什麼不能打孩子?有一種情況該打就打,娃可能長大後更優秀
    當孩子犯錯時,到底要不要打孩子呢?有的父母認為肌膚止痛能讓娃長記性,不打不成器,而有的父母則認為簡單粗暴的體罰只會破壞親子關係,到底要不要打呢?,樹立父母的威嚴性,還能規範孩子的行為,讓其意識到不對,建立一個正確的規則感和價值觀,他們可能長大後更加優秀,更能約束自身的行為。
  • 從小被打大的孩子,和沒挨過打的孩子,長大後區別不止一星半點
    本文原創,版權歸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以前的孩子是被父母打出來的,現在的孩子都是被父母寵出來的,隨著時代的進步,曾經一些傳統的教育理念也都得到了摒棄,其中就包括棍棒教育。現如今,大多數父母教育孩子的時候總是會被孩子氣的半死,但不管怎樣,孩子犯了多大的錯誤都不會動手去打,父母更喜歡用語言去教育。
  • 打孩子的爸媽,想過孩子什麼時候會還手嗎?這一刻不是不會來
    文丨福林媽咪網上總聽到一些爸媽調侃打孩子的教育方式,「趁著孩子還小,能打就多打,不然,等孩子長大了就打不過了。」沒想到,這話還真「應驗」了。可這時候,鳴鳴的叛逆脾氣也「犯」了,非要把手機再搶回來,這樣的爭奪下,鳴鳴爸爸就打了鳴鳴。事情發展到這裡,可能很多爸媽會覺得「打得好」,可實際情況還是有變的。被打後的鳴鳴並沒有認識到錯誤,他甚至「回敬」了自己的爸爸。
  • 李玫瑾教授:孩子有這4個行為時,該打就打,長大後不容易改正
    孩子出生後,父母有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把孩子培養成優秀的人是父母義不容辭的責任。有些家長對教育有誤解,李玟瑾在一個節目中談到了這個問題。她說:很多家長在一些不應該控制的方面對孩子要求很嚴格,卻忽視了應該管理的方面。在孩子小的時候,不應該嬌生慣養,而是要培養他學會獨立,俗話說,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意思是經歷越多的磨難,成功率就會越高。
  • 孩子被打後,為什麼不贊成讓孩子打回去
    就是別人打了你,你一定要打回去。大部分人認為只有這樣,自己的孩子才不會被欺負。但是當你的孩子被打後,「打回去」真的是最好的選擇嗎?下面我們來分析為什麼讓孩子「打回去」不好。一、讓孩子打回去,潛臺詞是責怪孩子無能。
  • 爸媽注意了!懲罰孩子不要打屁股
    NO.1:儘量控制自己不打孩子  不打孩子應該是一個理想的狀態。當孩子犯錯誤時,家長不要急於打孩子,因為衝動地打孩子,效果往往適得其反。這時候,你可以向孩子說出自己此刻的感受,讓孩子知道你對他剛才行為的不滿。比如,告訴孩子「我現在心情不好!」「你這樣做我很不滿意!」「我不喜歡你這樣沒禮貌!」「你的表現很讓我傷心!」
  • 經常被打和從未被打過的孩子,長大後差距明顯,值得父母深思
    長大後有何差距?,很多孩子都是一樣,經常被打和從未被打的孩子,長大後差距真的特別明顯,值得父母深思。而沒有被父母打過,一直生活在幸福友愛的環境中孩子的抗壓能力和承受能力就比較脆弱,長大後一旦遇到點壓力可能就會承受不住。
  • 寶寶打不還手、被欺負就會哭,爸媽如何改變「慫孩子」
    最近有朋友向堂媽抱怨:「我家寶寶特別慫,小朋友打她從來不還手。我很焦慮,擔心她上幼兒園會被欺負。」很多家長也有類似的擔憂:寶寶打不還手,被欺負就會哭,長大後會不會一直被欺負呢?今天堂媽請來心理諮詢專家為大家解答這個問題。
  • 小兒推拿李波:寶寶不聽話就要打屁股?注意,孩子屁股打不得
    小兒推拿李波:寶寶不聽話就要打屁股?注意,孩子屁股打不得!!今天,我想跟大家聊聊關於「打屁股」的這件事兒。在中國,極大一部分的父母都存在「不聽話打屁股」的觀念。就包括小編在內,從小也是被家長口中「信不信我打你」這句經典名言「嚇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