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10日,中央電視臺「尋找最美教師」大型公益活動頒獎典禮,94歲的葉嘉瑩先生獲評「最美教師」。
主持人任志宏在頒獎詞中說,葉嘉瑩先生,「一顧詩傾城,再顧詩傾國,從讀詩到寫詩,從品詩到講詩,詩讓我們的心靈不死。詩詞教育是關於生命的自我救贖。她這一生顛沛流離,唯一的根深深地扎在了中華古典文學這片美麗的土地上。」
葉嘉瑩先生是南開大學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長、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加拿大皇家學會中國古典文學院院士,她把一生都獻給了中國的古典詩詞與文化,是古典文學的泰鬥。
葉嘉瑩先生沒來頒獎現場,她在視頻中說,「我們作為老師,像韓退之所說的,是傳道、授業、解惑,所以我們責任重大!」
一顧詩傾城,再顧詩傾國。
葉嘉瑩先生從事教育事業七十多年,一生致力於中國古典詩詞的教研和傳播,不僅精於傳統詩詞學,更融中西文化學識於一爐,著述多達40多部。
向世界傳播中國傳統文化,葉嘉瑩先生做出了重要貢獻,並且在傳統文化和古典文學方面培養了大批的人才,深受學生愛戴,她不愧是貼近時代的一位大師和先生。
媒體評論說,葉嘉瑩是當代唯一被稱為「士」的女先生 。
《魯豫有約》節目,稱葉嘉瑩先生是「穿裙子的士。」
葉嘉瑩先生九十多年的生命歷程中,除了她在學術方面的教書育人,更有她的高尚情操,足以感動世人。
2018年6月3日,葉嘉瑩先生將自己的全部財產1857萬元,捐贈給南開大學教育基金會,用於設立「迦陵基金」,支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研究。
葉先生沒有來到捐贈現場,由其助理南開大學文學院副教授張靜代為捐贈。
葉先生這樣說:「君子憂道不憂貧,所以我從來不為自己的得失而煩惱。我自己內心有我的理想,有我的操守。我覺得這樣我就活得很平安,也很快樂。」
2018年12月8日,中央電視臺公布了感動中國2018候選人物,葉嘉瑩先生名列其中。
葉嘉瑩的名字,很多人還很陌生,因為她從事的傳統文化和古典文學領域,在當今非常冷門。
感動中國年度人物的網絡投票環節中,葉嘉瑩的票數並不高,因為知道她的人實在太少。
2019年1月18日,感動中國2018年度人物頒獎盛典,葉嘉瑩落選。這也正是葉嘉瑩的品格,淡薄名利。
2017年4月22日,葉嘉瑩先生走進中央電視臺《朗讀者》節目。
董卿評價葉嘉瑩先生:「她是白髮的先生,她是詩詞的女兒,她是中國古典文化的傳承者、傳播者,也是很多人通往詩詞國度的路燈和燈塔。她的一生命運多舛卻才情縱橫,顛沛流離卻度人無數。」
1924年7月,葉嘉瑩出生於北京的書香之家,從小喜愛中國古典詩詞,少年就開始吟詩作詞。
葉嘉瑩15歲時所寫《秋蝶》,才情初露,「幾度驚飛欲起難,晚風翻怯舞衣單。三秋一覺莊生夢,滿地新霜月乍寒。」
1941年,17歲的葉嘉瑩就讀大學期間,因戰亂與父親失聯,更遭遇了喪母之痛。
1948年,葉嘉瑩隨丈夫遷居臺灣,第二年,葉嘉瑩丈夫入獄,自己和幼女也被拘。
1966年,葉嘉瑩被臺灣大學派往美國講學,1969年,遷居加拿大溫哥華。
1976年3月,葉嘉瑩大女兒夫婦因車禍遇難,悲痛難抑。「平生風度有顏開,風雨逼人一世來。」
葉嘉瑩先生痛定思痛:「把一切建立在小家、小我之上,不是一個人終極的追求與理想。」
2016年3月3日,葉嘉瑩先生做客《魯豫有約》節目,專題節目名稱就是《葉嘉瑩:92歲穿裙子的士》。
提及當年的顛沛流離,葉嘉瑩先生眼溼淚光。
九十多歲穿裙子的士。
一世飄零感不禁,未減歸來老驥心。
以無生之覺悟為有生之事業,以悲觀之心情過樂觀之生活。
1978年,葉嘉瑩先生向中國政府提出回國講學申請。
1979年,葉先生的申請得到了批准,從此開始了每年利用假期越洋回國講學的忙碌生涯。
三十多年來,葉先生應邀到北京大學、南開大學、天津大學、南京大學、復旦大學等幾十所大學講學。
2013年,葉嘉瑩先生決定定居南開大學學校為其專門建造了一棟中式書院——迦陵學舍。
2015年10月,迦陵學舍正式啟用,集教學、科研、藏書於一體,陳列了葉嘉瑩先生帶回的大量寶貴文史資料,供研究者使用。
柔蠶老去應無憾,要見天孫織綿成。
葉嘉瑩先生的一生,全都用在了中國古典詩詞的研究與傳播之中,她在《朗讀者》節目中說:「這麼好的東西怎麼能不講給年輕人知道?你不能講給青年人知道,你不但對不起下面的青年人,你上也對不起古人。」
葉嘉瑩先生坦言:「我已經九十多歲了,在我離開世界以前,我要把中國傳統中最寶貴的一部分留下來」。
2016年,葉先生獲得2015-2016年度「影響世界華人大獎」終身成就獎。
2018年4月,葉先生入選改革開放40周年最具影響力的40位外國專家之一。
葉嘉瑩先生一生命運多舛,但她志向高尚、精神高潔,詩作給人力量,多難、真實和審美的一生,將教育後人,代代相傳。
國家精神造就者,當如女傑葉嘉瑩。
葉嘉瑩說,這輩子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教書,如果有來生,我還是教古典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