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進程
戰爭的整個進程,包括1894-95年冬季的威海衛之戰的詳細過程可以從上述幾位作者的文字裡找到線索。日軍於1月26日從榮成灣登陸,4天後在未受阻擾的情況下到達了威海衛地區。隨後的幾天,日軍開始進攻中國炮臺的後路。步兵、炮兵和海軍密切配合,只受到了微弱、無組織的抵抗。所有的海岸炮臺都一步步地被攻佔了,大部分炮臺中的21釐米至28釐米炮都完好無損。一些火炮被日本海軍炮兵用來對付他們從前的主人,這或許是歷史上少數幾個海岸炮臺如此使用的例子之一。
需要強調的是,日本炮兵對克虜伯炮非常熟悉,因為他們在旅順[1]佔領的炮臺裡也有相同的武器。日本戰艦也參與了對中國最後控制的幾座炮臺的炮擊,它們位於劉公島、黃島[2]和日島上。2月5日日本伊東中將將日島作為下一個炮擊目標,炮擊直到天黑才結束。炮彈沒有對炮臺造成任何重大傷害。更激烈的進攻於2月7日爆發,日軍用大陸上前中國炮臺的克虜伯炮轟擊並摧毀了一門日島的8英寸阿姆斯特朗炮。島上的彈藥庫也著了火。接下來的幾天雙方繼續交火。這種狀況對守軍的情緒造成了極大影響,2月8日和12日日島和劉公島的守軍發生了譁變。另一份波蘭波茲南的日報[3]報導了2月9日守軍的這種無望處境。2月17日中國人最終投降(圖28),一個月後,馬關條約籤訂。中國作為戰敗的一方失去了朝鮮,將臺灣和本土的一些領土割讓給日本。西方國家也要求更多的條約特權。大英帝國得到機會租借了日軍撤退後的威海衛地區,首府城市為愛德華港(Port Edward)。
在英國租借威海衛期間[4],編寫了一份對之前中國炮臺及其武備保存狀態的詳細調查文件。我們前述的兩座炮臺都被認為裝備了9.2英寸埃爾斯威克炮[5]。後來他們又起草了一份建造新的防禦設施和武備的計劃[6];原先的炮臺被認為已廢棄。最後根據新的計劃只在劉公島的山頂建造了一座新炮臺,名為「旗頂山」(Summit),或許這是對原已存在但未裝備火炮的一座炮臺的重建,原中國設計的炮位是28釐米的克虜伯榴彈炮。然而,其原計劃的9.2英寸炮卻沒有安裝。其炮位的設計頗似標準的英國中軸炮架火炮的炮臺。現在此炮臺被稱為「百夫長」[7]或是旗頂山,裝設了複製的克虜伯炮,並作為甲午戰爭博物院室外展覽的一部分向遊客開放。
圖28日本海軍炮兵正在一門俘獲的克虜伯24釐米炮前慶祝佔領劉公島或日島炮臺(https://china-underground.com/2017/03/08/amazing-japanese-war-prints-sino-japanese-war/)
圖29南京的一門未辨識的火炮。注意特殊的裝甲護罩和速射化的單動式炮尾閂機構。這裡看不到俯仰機部分。注意其類似劉公島9.2英寸炮的開口形狀。江上的戰艦或許是中國巡洋艦「肇和」(左)和「海圻」(右),這表示這張照片或許是在1913年二次革命期間拍攝,當時中國艦隊正在炮擊南京(Piotr Kurzawa收藏)
圖30南京,6英寸液壓速射炮臺的位置(Perry-CastañedaLibrary Map Collection)
圖31南京,下關炮臺的詳細地圖。紅色標註的是2門6英寸隱現式火炮的炮位。綠色的是4門4.7英寸炮((臺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圖32下關炮臺的4.7英寸炮(Axis歷史論壇)
圖33南京。象山炮臺和前下關炮臺的位置(亞洲歷史資料中心)
圖33-2象山炮臺,1938年被日軍俘獲的同一門火炮(https://iss.ndl.go.jp/books/R100000039-I001598234-00)
圖34新式的6英寸隱現式火炮的操作。E.W.Lloyd and A.G. Hadcock,《炮兵:發展與現狀》)
其他地方和新的火炮設計
有一個證據表明在中國的另一處也有隱現式火炮。1900年的英國情報部報告也讓我們頗感意外地提到了南京。[8]需要強調的是那裡並不臨海,而是在江邊(圖30)。第二個讓人感到意外的地方是這裡的兩個炮位裝備的6英寸炮是速射化的尾閂系統(Q.F.)。1906年一份更詳細的報導稱這座炮臺裝備了後膛炮。[9]這就是直到近期為止對此事的全部發現。但幸運的是,幾個月前筆者在一個拍賣網站上發現了這門炮的一張照片(圖29)。這張照片是一個外國人在1911年的辛亥革命或不久之後拍攝的,當時南京是新成立的民國的臨時政府所在地。我們在這張照片中再次有了意外的發現。首先,裝甲護罩的形狀與目前所知的所有形式都不一樣。它不是通常批量生產的6英寸隱現式炮臺的拱形,而是中央平坦,邊上呈錐面,火炮開口處則為弧形。似乎這是《工程師》(The Engineer)雜誌[10]和2個月後的《美國科學》(ScientificAmerican)[11]中所描述的那種「新型隱現式炮架」(圖34和35)。不久之後美國專利局接受了一份阿姆斯特朗公司申請的類似的結構設計,名為「操作隱現式火炮的裝置」。當然,這個申請一年之前就提交了,這是在那些雜誌上的文章發表之前。這些文件對新型的結構進行了描述,它在以前系統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進。最重要的不同是堅固的鉚接鋼板盒式炮架結構,以及新式的駐退和俯仰系統。一系列繪圖(裝填狀態和抬起狀態)後來在英國[12]和法國[13]的期刊上發表。
回到這張照片上來;對比以上這些繪圖有一個顯著的不同。雖然所有的繪圖都畫了一門速射炮,並顯示了標準的杜斑鳩(De Bange)式尾閂,但只有我們的照片顯示的是真正意義上的速射式尾閂。所有特別的裝置,如託架、槓桿和特別形狀的手柄,以及鉸接的螺式炮閂都出現了。炮管的形狀與英國的Mark IV型或VI型後膛炮類似。顯然,這張照片展現了一個非常少見的,或許是首次發現的例子,一個新式的液壓炮架設計結合了一門真正的速射尾閂火炮。在英國軍隊裡,從後膛炮到速射炮的轉變從1895年之後開始。如火炮協會在1896年報告的那樣,速射炮在三種不同的隱現式炮架上測試。[14]因為江南製造局有阿姆斯特朗的6英寸速射炮製造許可,所以要將後膛炮改為速射炮非常容易,更不用說該工廠極為精通此道。一份中國文件證明這些火炮製造於1895年。[15]它們於1898年被裝設在下關,在一處江邊渡輪碼頭、火車站、長江江岸和秦淮河之間的位置上,此炮臺名為下關東炮臺。這裡還裝設有4門4.7英寸阿姆斯特朗炮。[16]今日這裡的遺蹟已不存;炮臺原址於1960年廢棄,現在在一所小學裡,不對外開放,並且正準備重新開發,但其現在的位置仍名為東炮臺街!
然而這並不是這個令人激動的故事的結尾。兩門火炮都在1937年被日軍俘獲了,運到了日本[17],或許於次年在大阪作為戰利品,與其他中國岸防炮和武備一起向公眾展覽。有趣的是,他們俘虜這些火炮的位置並不是原先的東炮臺,而是在另一個幕府山要塞[18]中的象山炮臺上[19](圖33)。這是民國政府修建的一個新炮臺,是1932年開始的重組並部分重新武裝海岸防禦計劃的一部分。原先火炮在下關的位置因為靠近煤炭碼頭和火車站,過於繁忙而被關閉了,因為這不利於保守軍事機密。
這就是對中國的隱現式火炮目前所知的幾乎全部信息,除了一個小的間接支線。一份1892年的江南製造局產品列表包含了兩門380磅隱現式火炮[20]。在貝爾福德勳爵(LordBeresford)的回憶中也寫到有兩門這種口徑的火炮將於1899年被裝設在隱現式炮架上[21]。但記錄顯示它們直到1905年仍被儲藏在倉庫中[22]。或許是由於某項被拒收的訂單或出口計劃?
圖35埃爾斯威克的老式和新式6英寸隱現式炮架對比。注意新式炮架無耳軸的炮管裝設方式。(《工程師》)
日本方面
就日本而言,該國情報部門第一次對阿姆斯特朗液壓炮架的報導出現於1892年[23]。次年日本駐英公使向其政府報告了英國向澳大利亞出口火炮的計劃,並寄送了附帶的操作手冊[24]。1903年,兩門從劉公島俘獲的9.2英寸炮都裝設在了新的日本炮臺裡,為此而進行的建設工作從1897年開始[25](圖36)。這就是淡路島上由良要塞的高崎炮臺[26]。其以英國方式建造,圓形的炮位後部敞開。此後這兩門炮的歷史可以在日本亞洲歷史資料中心的網上檔案中檢索到。1903年頒行[27]並下發[28]了距離表,以及一份製造商編撰的操作手冊復件[29]。1918年一門炮的尾閂進行了修理[30]。次年發布了修訂文件[31]。這座炮臺或許直到1935年由良要塞廢棄時仍可用於作戰。此後它即像其他炮臺一樣被廢棄,解除了武裝。今天這座日本炮臺被保存了下來,沒有武裝,可以自由進入參觀。
圖36日本高崎炮臺的圖紙,從劉公島俘獲的9.2英寸炮即安裝在此處。(亞洲歷史資料中心)
圖37無出處的圖片,一門9.2英寸炮裝設在開放炮位上被日軍進行試驗。(http://www.fredsakademiet.dk/ordbog/zord/z28.htm)
圖38日島,英國軍官檢查8英寸炮位。注意前部的序列號為24406(張黎源收藏)
感謝
筆者需要感謝陳一川在研究方面,中國大陸和臺灣資料的翻譯方面,以及對南京當地遺址的考察方面的幫助;感謝Dag Schmidtke對翻譯的校正和資料的分享;David Moore對翻譯的校正和技術上的建議;Charles Robbins對資料的分享;Akira Takizawa對日本資料的翻譯;以及Charles Blackwood的製圖和制表。
作者簡介
皮奧特·庫爾扎瓦在波茲南的體育大學取得學士學位,並在同地的經濟和商業大學取得碩士學位。他的本職工作為20年以上的戶外和個人防護產品經理。他發表的作品包括波蘭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的野戰掩體,並對波蘭19世紀和20世紀的炮臺系統感興趣。他同樣對同時期的中國海防炮臺有著濃厚的興趣。
參考文獻
Baur, G. (2005) China um 1900: Aufzeichnungen eines Krupp-Direktors. Böhlau Verlag, Kölnand Weimar.
Beresford, C. (1899) Break-up of China: withan account of its present commerce, currency, waterways, armies, railways,politics and future prospects. Harper &brothers, New York and London.
Inouye, J. Ogawa Kazumasa (1895) The Japan – China War:The Fall of Wei-Hai-Wei - Compiled from Official and other sources. Kelly & Walsh,Yokohama.
王記華:《甲午戰爭殘炮身世辨疑》,《中國港口博物館館刊》2016年增刊第一期。
Olender, P. (2014) Sino-Japanese Naval War1894-1895. MMP Books, Sandomierz.
Rodgers, W.L. (1907) A study of attacks uponfortified harbors. Artillery Notes no. 28.
Vladimir [pseud] (1896) The China-Japan warcompiled from Japanese, Chinese, and foreign sources. CharlesScrobners Sons, NewYork.
魏允恭:《江南製造局記》,1969年臺灣文海出版社。
Wright, R.N.J. (2000) The Chinese Steam Navy1862-1945. Chatham Publishing,London.
[1]此後俄佔旅順時期,再度於1905年被日軍包圍。
[2]也被稱為望臺島,現在與劉公島相連。
[3]Głos Wielkopolski, 1895, No. 33, p.4. Source: http://www.wbc.poznan.pl/dlibra/plain-content?id=213864
[4] 1898-1930
[5]Transfer of territoryat Wei-hai-wei by China to Great Britain. Signed in 1898 June 2, CAB 37/47/37
[6]Report on the proposeddefences of the naval establishment at Wei-hai-Wei. Signed in…, CAB 37/48/72
[7]被稱為百夫長,中文為旗頂山,因此也常被稱為旗頂山炮臺。
[8]China. The defences ofYangtze. 1900,p.15, ADM 231/32/588
[9]Military report on thedefences of the Yang-tzu Region. 1906, p.37, WO 33/405
[10]The Engineer: March 11th, 1892, p.211-212
[11]Scientific American: May 14th, 1892, p.310-311
[12]E.W. Lloyd, A.G.Hadcock: Artillery: Its Progressand Present Position: In Two Parts, with Appendix, J. Griffin & Company, 1893, frontpieces
[13]Albert Grasset: La Défense des côtes. Berger-Levraut, Paris 1899, p.360 bis
[14]Ordnance committeepresident. Annual report for theyear 1896, pages 59-63, platesXII-XIV
[15](臺灣)「中研院」近史所:13-03-15-034
[16](臺灣)「中研院」近史所:13-03-15-033
[17]Report (5) onimplementation of military preparation for occupied fortress along Yangzi Jiangcoast, JACAR C04120505800
[18]Report (4) on implementationof military preparation for occupied fortress along Yangzi Jiang coast, JACAR C04120505700
[19]字面意思是:大象山
[20]魏允恭:p398
[21]Beresford, op. cit,p.331
[22]魏允恭:p737
[23]From ArtilleryConference. Test to transfer 24 cm cannon to Armstrong type hidden headartillery carriage, JACAR C07041221300
[24]Kawase Minister in U.K.notified that the South Australia colonial government made a proposal to sellcannons, JACAR B07090255100
[25]Civil engineering ofTakasaki Battery from Corps of Engineers, 2nd District , JACAR C03023084700
[26]Modifying home positionof artillery emplacement at Takasaki Artillery Battery of Yura Fortress, JACAR C02030523900
[27]Establishment of rangetable for Armstrong type 35 caliber 24 cm (9.2-inches) tilting carriage cannon, JACAR C07041719400
[28]Sending range table ofArmstrong type 35 caliber 24 cm elevating cannon, JACAR C09123026900
[29]Manuals for Armstrongtype 24 cm cannon,JACAR C07041723200
[30]Repairing breech andbreech block of Armstrong 24 cm cannon with up-and-down gun carriage, JACAR C03022444000
[31]Amendment of thestandard for the An-type 35-caliber disappearing carriage with 24 cm cannons, JACAR C0203096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