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父母都想擁有一個健康、快樂,又能與自己建立良好情感聯繫的孩子,看著夫妻二人複製出來的「產品」,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樣子,這種天倫之樂,別提有多開心了。事實上,寶寶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對親子依戀類型對號入座了。
有關人員做了標準的「陌生情境」實驗得出了一個結論,親子依戀的類型有3種區分:
1、安全型依戀
當寶寶在媽媽身邊時,內心會感受到足夠的安全,可以在完全陌生的空間裡進行積極的玩耍和探索,可以積極和陌生人接觸。一旦媽媽離開了現場,從他的外表可以呈現出不安和煩惱,想要媽媽看著他玩耍。當媽媽回來時,他才可以安心繼續平靜的玩耍和遊戲。
2、反抗型依戀
這種類型的孩子在感知到媽媽離開後,就會大聲喊叫,極力反抗。等到媽媽回到他的身邊,他表現出無所適從,左右為難的樣子,一邊想讓媽媽安撫他,又在行為上拒絕和媽媽接觸,還時不時的瞅媽媽一眼。
3、迴避型依戀
這類寶寶把媽媽當空氣,大人在不在場他都無所謂。事實上,這類寶寶沒有和父母建立起特殊的親情關係。
親子依戀關係關鍵期要抓住,3種類型其中一項,錯過影響孩子智力
三種類型裡面第1個是比較樂觀積極的依戀形式;而後面兩個就相對消極和不良了。親子依戀關係是一個巴掌拍不響的,需要母子雙方相互好感才行。
那麼,影響親子依戀關係的關鍵因素是什麼呢?
關鍵因素是平時媽媽和孩子交往時的態度、行為和寶寶自身的特質。如果媽媽在對待寶寶時充滿了愛心、責任心、較敏感,她的寶寶通常會歸屬到安全型依戀的範疇。否則,很容易劃到反抗型和迴避型依戀。
研究結果證實,有時候媽媽對寶寶的態度也會受到寶寶自身特質的強烈影響。寶寶平時性格樂觀,見人就微笑,也喜歡被人抱的孩子更易感染媽媽,挑撥媽媽開心的情調,獲得更多的母愛。相反,對於不太喜歡媽媽擁抱,不易接近,不喜歡讓人碰的孩子,獲取的母愛會減少。所以,媽媽對寶寶的不同的態度,使得孩子形成了不同親子依戀類型。
親子依戀關係一旦確立,寶寶常會表出積極快樂、活潑好動、樂於嘗鮮(新環境、陌生人或新事物)。寶寶會養成健康積極的情緒和情感,自信、勇敢及敢於求知探索的個性也隨之而來,能很好的促進寶寶的智能發展。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和父母加強溝通的需要,情感性依戀就很不必要了。在接觸陌生的環境或事物時,寶寶膽怯時需要父母給他們提供保障。如果要孩子缺少了對父母的關愛和依戀,就會形成寶寶得不到應對陌生環境的種種刺激,讓他對外界的相處失調,無所適從,對寶寶的健康發展起到影響,還會影響身體的免疫力,降低防病能力。
現實中,不是每一個家庭都能做到滿足寶寶的需求,有些情況下還會產生誤解。當寶寶飢餓哭鬧時,父母或看護人以為這個寶寶難養,很難哄他睡覺,這會讓孩子不是太信任他們。寶寶的「需求」和「滿足」寶寶所需之間,存在一定的「代溝」是正常的現象,那麼有求必應,事事滿足,反倒對寶寶沒有太大的益處。但是,我們這裡不是鼓勵增加這種「代溝」或「分歧」,差距太大也不好,有些新手父母,不知道該如何照料寶寶,或因為工作疲憊不堪、精神(生活)壓力大,態度忽冷忽熱,無心顧及寶寶,讓寶寶內心不安,表現出啼笑、不敢嘗試新事物、新的語言表達和行動發育遲緩,不敢正視陌生人等。
你對親子依戀關係的建立有什麼看法?你的寶寶屬於哪個類型呢?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留言。可馨育兒,一個有溫度的自媒體。喜歡我們的內容,記得收藏關注分享哦。圖片來源網絡,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