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看到媽媽離開大哭,不是不懂事,而是在建立「安全依戀關係」

2020-12-23 凝媽悟語

文 | 凝媽

周末的時候,帶二寶去理髮,回來的路上二寶在媽媽的臂彎裡睡著了。媽媽準備把二寶送到奶奶家,還有事情要辦理。下車後,把二寶遞給奶奶。本以為他睡著了,也不會因為看到媽媽離開而難受。但是一下車,二寶就醒了,還是要眼睜睜地看著媽媽離開,不禁放聲大哭起來,邊哭邊喊「找媽媽」。而且還特別生氣,一個勁地用拳頭砸門,表示自己的不滿,情緒特別激烈。

看到二寶的樣子,心疼不已,但也感覺二寶太粘人了,怎麼還不懂事。快速辦完事情,一個多小時後回到二寶身邊。二寶正坐在沙發裡吃東西,看到媽媽,馬上笑臉相迎,開心地說著「媽媽要接寶寶回家了」。看到寶寶這種情況,那顆懸著的心也放下了。

很慶幸,二寶雖然會在媽媽離開時哭,但是情緒會很快平穩下來,在看到媽媽時也能表現出開心的樣子。從心理學上來說,二寶已經和媽媽建立起了安全依戀關係。

美國心理學家Ainsworth將嬰兒和照顧者之間的關係分為三種不同的類型:安全型、迴避型和反抗型,後兩種類型都是不安全依戀類型。

安全型的孩子和母親感情融洽,和母親分離時悲傷,積極尋找母親,而與母親重聚時能很快緩解悲傷和不安,並能重新積極地玩耍和探索。

越來越多的父母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有研究表明,孩子在兒童期、青春期、成年後的諸多心理問題都和幼年時的成長經歷有關,所以我們要關注孩子幼兒的情感發展,對孩子以後很好的適應社會提供堅實的基礎。

建立安全依戀關係有助於提升幼兒發育商

蓋澤爾認為,年齡幼小的嬰兒談不上「智力」,只能提「發育」,這是針對嬰幼兒的身體、心理髮育而言的,用這種方法對嬰兒進行評價叫發育評價,所以用發育代替智力,其結果用發育商來表示。

發育商表現好,也就是智力好,通俗來講就是孩子很聰明。

北京市朝陽區煤炭總醫院兒科健康體檢中心曾經做過一項測試,隨機抽取200名1~2歲幼兒 ,這些幼兒均住在北京城區,生長發育正常。調查發現,有137人符合安全型依戀類型,有63人符合不安全依戀類型。同時得出安全性依戀的幼兒在發育商方面表現更好的結論:

安全型依戀幼兒在大運動、精細動作、適應能力、語言能力以及社會行為方面明顯優於不安全依戀的幼兒。安全型依戀幼兒更樂於探索未知事物,更樂於通過觀察母親的日常行為來學習社交,更有耐心觀察母親說話時的發音方式來主動學習語言。同時安全型依戀幼兒即使母親不在場時仍表現為情緒較穩定愉悅,注意力較集中,與其他撫養人仍有良好互動。

所以,和孩子建立安全依戀關係,是媽媽們應該努力的方向。

不要錯過建立安全依戀關係的關鍵期

1969年,Bowlby系統創建了依戀理論,並將兒童早期依戀情感和社會化的發展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從出生到3個月:屬於無差別的社會反應階段,嬰兒不能對不同的人做出區別,不管是對母親還是陌生人,在受到高興刺激的時候都會微笑。二寶在2個月的時候,有好多朋友來看他,他就沒有畏懼感,不管誰逗引他,他都會報以微笑。

第二個階段是3-6個月:屬於有差別的社會反應階段,這時嬰兒開始認母,如果看到母親會特別開心,見到陌生人會因為感到害怕而大哭。有句古話叫3月認母,他這時能夠區別母親和別人的不同,看到母親,能夠追視,直到看不見為止,但是對其他人就沒有這種表現。

第三個階段是6個月-2歲:屬於特殊的情感聯結階段,對母親更加關注,如果母親在會高興,母親離開會大哭,期待母親重新回到自己的身邊。如果此時有固定的人照料嬰兒,嬰兒會與其建立穩定的依戀關係。這個階段是建立親子依戀關係的關鍵期。

這一點在二寶身上表現也很明顯,平時主要是媽媽和奶奶照料他,如果其他人和他在一起時間久了,他就會感到沒有安全感,尤其是在晚上,他喜歡和媽媽、奶奶在一起。

第四個階段是2歲以後屬於目標調整的夥伴關係階段,如果已經建立了良好的依戀關係,他能夠懂得母親的情感、需要和願望,知道母親愛他,還會調整情緒和行為取悅母親。如果孩子能達到這個狀態,爸爸媽媽們就該放心了。

從不同階段可以看出,孩子在2歲左右看到媽媽離開還會大哭,不是他不懂事,而是他正在建立安全依戀關係。

建立安全依戀關係要注意7個法則

母乳餵養研究表明嬰兒在吸吮母乳的過程中不僅滿足生理需要,同時獲得安全感。母乳餵養對安全型依戀關係的建立十分重要。很多不能建立起安全依戀關係的幼兒,就是因為母親為職業女性,在他6個月之前回到工作崗位,無法實現純母乳餵養。

所以,要堅持母乳餵養,至少純母乳餵養6個月,如果有條件可以餵到2歲。如果是職業女性,也不要急於斷奶,可以採用背奶的方式,在早上和晚上時親喂,平時也讓寶寶喝媽媽給準備好的母乳。

母子同房睡覺研究表明夜間與父母同睡的幼兒,出現睡眠障礙的機率比與祖輩或保姆同睡的機率低,與父母尤其與母親同睡的幼兒更易建立安全型的依戀關係。良好的睡眠可以促進幼兒的生長發育,有利於身心健康。

所以,在2歲前,媽媽儘量和孩子同一個房間睡覺,讓孩子感到安全。孩子在這個年齡段也經常醒來,同一個房間睡覺,更方便照顧。至於是同床還是孩子的單獨睡小床都是可以的,只要保證孩子安全都沒有大的妨礙。

給予孩子高質量的陪伴據研究,母親平均每周大於21h的高質量陪伴是建立安全型依戀的重要條件。我們都知道陪伴孩子,但不是說你在孩子身邊就是高質量陪伴了,如果你陪著孩子,孩子自己玩,你在玩手機,這肯定不是高質量陪伴。

正確的高質量陪伴是一心一意投入地陪伴孩子,和孩子進行親密的肢體接觸,用深情的眼神進行交流,用溫柔的聲音和孩子說話,和孩子做一些有趣的遊戲互動。孩子在這樣的陪伴狀態下,才會感到充足的安全感,才能建立安全依戀關係。

滿足孩子的合理要求要識別孩子的生理、心理需求,及時給予回應,讓孩子感到父母對他的關注和關愛。比如孩子在只能用哭表達自己的時候,我們不要使用所謂的哭聲免疫法,認為孩子哭一哭就好了,而是馬上給予回應,檢查孩子的身體,是否存在吃喝拉撒痛的問題,解決孩子當前遇到的問題,孩子才能迅速從悲傷的情緒中走出來。

給孩子提供開放的環境現在很多父母因為考慮到安全問題,會讓孩子在限定的空間中活動,不捨得讓孩子探索,凡事都給孩子準備好,孩子容易形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習慣。當面對新的環境時,孩子容易膽小害怕,缺乏一定的自理能力和適應新環境的能力。

所以,要經常帶孩子外出接觸更多的人和事,讓孩子提前適應不同的新環境,激發孩子探索新事物的欲望。平時還要鍛鍊孩子的自理能力,比如吃飯、穿衣、上廁所,讓孩子減少對父母的過度依賴。

和孩子分離時,給孩子一個相聚的預期父母難免要和孩子分離,分離的時候,孩子會不開心,會用哭鬧錶達自己的情緒。這時不要偷偷溜走,不要不管不顧地直接走開,也不要訓斥孩子,這些做法都會讓孩子心靈受到傷害。

正確的做法是告訴孩子「媽媽要出去一下,大約1個小時就會回來!」讓孩子知道媽媽不是永遠不回來,而是消失一會兒還會重新出現。孩子開始有些半信半疑,還會哭鬧,經歷過幾次之後,孩子就會發現媽媽沒有欺騙自己,真的在約定的時間回來了,也就會習以為常。

保持均衡一致的教養方式家庭成員要對孩子保持一致的教養方式,不能是媽媽做一套、媽媽做一套、奶奶做一套,讓孩子感到無所適從。時間長了之後,他會把對自己有利的人當作自己信賴的對象,不利於安全依戀關係的建立。

比如當孩子想要媽媽陪他睡覺的時候,媽媽在忙,爸爸就訓斥了孩子,讓孩子自己睡覺,媽媽聽到孩子哭,立馬回來陪孩子睡覺,孩子就會對爸爸有排斥心理。有很多家庭是媽媽照顧孩子多一些,爸爸很少照顧孩子,孩子就會和爸爸疏遠。所以,要想建立安全的依戀關係,爸爸媽媽都要多陪伴孩子。

@凝媽悟語:幫助孩子建立安全的依戀關係,讓孩子有安全感,有助於提升孩子的發育商,孩子更聰明。孩子在2歲之前是建立安全依戀關係的關鍵期,在這個階段,父母同心協力,給孩子高質量陪伴,讓孩子健康發展。

二胎寶媽,高育嬰師,個性化訓練指導師,多平臺原創作者。愛孩子、愛生活,願與萬千媽媽分享育兒經驗,關注我,獲取更多育兒知識。

相關焦點

  • 建立健康安全的親子依戀關係,提高孩子的安全感,從孩子出生開始
    世界上的孩子各有各不同,有的孩子獨立自信落落大方,而有的孩子卻十分依戀父母,尤其是媽媽,做什麼事都想圍繞在媽媽周圍,一刻也不想離開。只要父母離開一會兒,孩子就會大哭大鬧,更有甚者不吃不喝。對這種孩子,父母們很是頭疼。
  • 親子關係:如何建立良好的依戀關係?
    依戀是寶寶開始對經常照顧者產生的一種依賴。這種親子依戀關係分為兩種類型:安全型依戀和不安全依戀。其中不安全依戀可分為反抗型依戀及迴避型依戀。一旦媽媽離開了,他會時不時的用眼神去尋找媽媽,等待媽媽出現,以媽媽作為他的安全港灣。這種類型的孩子在媽媽離開後,就會大哭大叫,極力反抗。等到媽媽回到他的身邊,他表現出很矛盾,一面想讓媽媽安撫他,另一面又拒絕和媽媽接觸,但會時不時地瞅媽媽一眼。這類小朋友剛上幼兒園時就會哭很長時間。
  • 闢謠:父母離開孩子不哭鬧是乖巧懂事?很可能是「迴避型依戀」
    按理說,兩歲孩子正是會黏著媽媽跑的時候,洋洋卻總是對媽媽很冷漠。小玉走到洋洋身邊,他也不看一眼,小玉走開了,他也不會「趕路」,更不會像其他孩子那樣大哭大鬧 不讓媽媽走。即便是這樣,小玉還驕傲的對鄰居說自家孩子多乖巧多懂事。對此,有人表示羨慕,有人卻認為,這孩子怕是有點什麼問題。
  • 如何給寶寶建立安全的依戀關係!
    其實,寶寶在生長過程中,心理狀態也在不斷發生變化,隨著寶寶的心智發展逐漸變得成熟,不同階段寶寶對媽媽的依戀特性是不同的。寶寶的依戀心理發展寶寶對人的依戀情感是在較長的時間中逐漸建立的。從出生到3個月,這階段寶寶對待周圍的人沒有明顯的差別,見了誰都會哭、會笑,不論誰逗他,他都會做出同樣的反應。
  • 媽媽離開時兩三歲寶寶大哭,媽媽怎麼做寶寶不受傷,更獨立、自信
    1.父母心軟會強化寶寶的大哭行為當寶寶用大哭的方式要挾父母時,如果媽媽因為寶寶的哭鬧放棄出門,寶寶的目的就達到了。,媽媽不出門陪寶寶將是寶寶行為的強化物,下次,他還會這麼做。媽媽為難了自己,也不利於寶寶學會接受分離。可見,媽媽的讓步並不是正確的做法。
  • 寶寶2歲前建立安全依戀關係很重要,家長需做好孩子的「僕人」
    1、迴避型就是父母在不在身邊影響都不大,媽媽離開時,他的反應表現很平常,等媽媽再回來,他好像忘記了媽媽,雖然有時候也會很開心,但時間很短暫,就是一副有你沒你跟我關係不大的感覺,其實這種孩子還沒明白媽媽對自己的重要性,還未形成親子依戀。
  • 如何建立孩子安全感?依戀關係才是關鍵,最理想的依戀類型是這種
    第三步,媽媽離開,寶寶產生分離焦慮,陌生人努力安慰和引導寶寶繼續玩兒。第四步,媽媽重新回到寶寶身邊。通過對眾多孩子行為的觀察、記錄、分析,安斯沃斯將嬰幼兒的依戀分成三種類型:安全型依戀、反抗型依戀與迴避型依戀。
  • 寶寶為啥不黏媽媽?多數是因為依戀關係沒建立好,看完這篇就懂了
    但寶寶為啥會不黏媽媽呢?其實,很多數的情況下都是因為媽媽和寶寶的依戀關係沒有建立好,看完這篇你就懂了。所以,寶寶就會對他產生了固定依戀的關係,人一離開之後寶寶就會感覺到不安,甚至會大哭大鬧。、八個月大的時候,和自己頻繁接觸到的人就已經開始建立起固定的依戀關係。
  • 在寶寶三歲之前,媽媽和寶寶應該建立哪種依戀關係更好呢?
    如果兒童沒有這種依戀心,就可能成為恐懼和驚慌體驗的犧牲品,或者將產生精神萎縮現象,這種現象的痕跡可以保留一生,並影響到兒童的愛好和意志。」兒童依賴媽媽或者他的撫養人,是一種正常的心理需要。如果媽媽(或者其他養育人)和寶寶建立了安全依戀,寶寶就會自然地走向獨立。
  • 您家的依戀關係,安全嗎?
    如果媽媽對寶寶的需要比較敏感,能夠有規律地及時滿足孩子的需要,他們就會對媽媽形成基本信任感,建立對媽媽的安全依戀(secure attachment)。3依戀明確期6~8個月到18~24個月,當母親離開時,寶寶表現出明顯的分離焦慮。這個階段寶寶特別黏媽媽,這是正常的。 我想每個父母都經歷過自己要離開時寶寶的各種哭鬧。 正常的孩子,在6~18個月,都會體驗到分離焦慮。不同的是,和媽媽成功建立起安全依戀的寶寶,能夠適度表達分離焦慮,比較容易安慰,有比較強的探索性和獨立性。
  • 「媽媽,陪我一起玩!」孩子總粘著媽媽,要建立安全型依戀關係
    因為媽媽整天陪伴著孩子,孩子形成了依賴,所以不只是陪伴孩子時間多少的問題,而是陪伴的對象太單一,使得孩子離不開媽媽。如果平時是家裡好幾個人一起陪伴著孩子,那麼他不會一離開媽媽就感到不安。安全型依戀,指的是孩子離開了父母也能正常活動。孩子不會過分依賴媽媽,在家是媽媽的好寶寶,到了幼兒園也能和老師、同學相處愉快。性格外向、沉穩,不會任性、胡鬧,情緒波動較小。
  • 這三種依戀型關係,你家寶寶屬於哪種?
    寶寶一歲左右的時候我們就可以判斷出寶寶的親子依戀關係啦!最好的判斷辦法就是讓寶寶在一個陌生的環境和陌生小朋友一起玩玩具,媽媽走開幾分鐘!著名的美國心理學家馬麗.艾因沃斯就做過這樣的一個陌生情景實驗!得出寶寶們會有三種不同的表現:第一 安全依戀型關係!
  • 養育孩子,如何建立安全的依戀關係
    最近剛讀完《依戀的修復:喚醒創傷兒童的愛》,這本書是美國心理醫生丹尼爾.A休斯以依戀理論為基礎寫得關於依戀對兒童發展的重要性,養育者如何與兒童建立安全的依戀關係。這本書我在一年前開始接觸,開始讀起來很困難,無法進入,只能停下來,等一段時間再回來。
  • 如何與孩子建立安全型依戀關係?
    安全型依戀使得個體在一生之中都更容易與他人建立並維繫較好的關係。這是因為安全型依戀的個體信任他們的「依戀對象」(不管是父母、老師還是戀人),相信他們會在需要的時候給自己提供支持。而也正是因為知道父母(或未來的戀人)是時刻歡迎他們回來的避風港,安全型依戀的個體也更勇於探索世界。
  • 孩子粘人不等於不獨立,建立安全型依戀關係很重要
    幸福習習社:孩子粘人不等於不獨立,建立安全型依戀關係很重要 大家好,我是幸福習習社沐言。,建立安全型依戀關係很重要 心理學家把孩子與媽媽的依戀關係分為安全型依戀和不安全型依戀兩種。 如果孩子粘媽媽,喜歡跟媽媽在一起,媽媽離開就想哭,媽媽回來後,又可以跟媽媽親親抱抱,馬上恢復狀態,這都是很正常的,屬於安全型依戀。
  • 四種親子依戀關係 養出四種孩子(二)
    親子依戀關係中,扮演主角和佔主動地位的,當然是爸爸媽媽。想要建立好的親子依戀關係,父母分工,各有不同。根據寶寶在陌生情境中的不同反應,心理學家安斯沃斯將寶寶的依戀分為安全型、迴避型、反抗型和混亂型四種依戀類型。下面,我列出了四種具體的親子依戀表現。我們能夠很清楚地看到,四種不同的親子依戀關係,滋養出了四種不同的孩子。
  • 「依戀」關係的建立,對寶寶有多重要?
    依戀是指嬰兒與母親之間的一種特殊的、持久的感情聯繫,它是母親與嬰兒之間充滿深情的、積極的相互關係。如何建立安全的依戀情感呢?濟南市婦幼保健院高危兒門診副主任醫師、兒童康復中心主任韓炳娟給您支招。  嬰兒喜歡同他所依戀的對象接近,是最為明顯的依戀情感的表現形式。
  • 爸媽不在時,孩子不哭鬧是乖巧懂事?別忽視了「迴避型依戀」
    其他的孩子在媽媽要出去上班的時候都是又哭又鬧的,但是小玉即使出門上班孩子看到了,也只是看一眼並沒有表現出什麼不舍的情緒。小玉將孩子這種不同的表現告訴了鄰居,鄰居說那是因為她的孩子乖巧懂事,但小玉卻感覺不一樣,孩子的這種表現並不是因為他有多懂事,而是孩子好像出現了一點心理上的問題,而是迴避型依戀的典型特徵。
  • 如何與孩子建立安全型依戀關係?
    四歲的兒童能理解,不同人對同一事件有不同的看法,這是因為每個人的信念不同。直到六歲時,兒童才意識到看到或聽到同一事件的兩個人,對事件的解釋可能完全不同。還是那句話,青少年兒童心理治療最大的障礙反而不是孩子的不配合,不是問題有棘手,最根本的根源以及治療中最大的障礙基本都是父母!我可以逼著你去上各種你不喜歡的培訓班,可以逼著你遠離你最好的朋友,給你花很多的錢買很貴的衣服,但是要想我陪你療愈,那是不可能的。依戀是指嬰兒和照看者之間一種互惠的、持續的情感聯結。
  • SNBB育兒小課堂丨什麼是安全型依戀?培養安全型依戀寶寶的秘訣!
    很多寶寶在見到媽媽之前很聽話很獨立,自己玩遊戲,自己吃飯,甚至自己穿衣服。可是一看到媽媽,立刻成為了襁褓裡的小嬰兒,各種撒嬌賣萌,像個小小跟屁蟲。這就是媽媽和寶寶的「安全依戀型」關係正在建立的表現。同時,表徵能力和語言能力的快速發展,讓兒童能夠漸漸地理解父母的目標,理解父母的離開,以及預測他們的返回,分離焦慮開始降低。三、依戀的類型研究者把媽媽寶寶之間的依戀行為分為3種:焦慮—迴避型、安全型和焦慮抵抗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