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玉是一位90後的媽媽和現在的大多數90後甚至是00後的年輕人一樣,都是一個標準的低頭族,手機要時時刻刻攥在手裡,即使是當了媽媽之後也是這樣。身邊多了一個小孩子,小玉也並沒有把一些關注的目光從手機轉移到孩子身上。
隨著孩子一天天的長大,一開始小玉並沒有發現自己的孩子與其他的孩子有什麼不同,但是等到孩子兩歲多的時候,小玉卻發現其他的孩子都非常依賴自己的父母但是她的孩子卻不同,一直對她非常冷漠。其他的孩子在媽媽要出去上班的時候都是又哭又鬧的,但是小玉即使出門上班孩子看到了,也只是看一眼並沒有表現出什麼不舍的情緒。
小玉將孩子這種不同的表現告訴了鄰居,鄰居說那是因為她的孩子乖巧懂事,但小玉卻感覺不一樣,孩子的這種表現並不是因為他有多懂事,而是孩子好像出現了一點心理上的問題,而是迴避型依戀的典型特徵。
依戀模式有哪些?
安全性依戀這類的孩子一般有很強的自信心,家長在身邊他們可以放心大膽的做事情,家長不在身邊,他們雖然有困惑,但是也依舊會如此,等到家長在回來的時候,他們會興奮地奔向家長的懷抱。因為這些孩子知道他們是被愛著的,他們在家長的心中是有很高的地位,所以他們是不會被拋棄的,他們可以在家長面前有最真實的表現。
迴避型依戀這類孩子表面上看起來非常的冷漠,不管家長在或不在,他們都有相似的表現,但是這些孩子的內心卻與外表看起來的淡然完全不同,他們是極其渴望和家長親近起來的,因為他們長期被忽略,所以不敢表露出自己真實的情緒,害怕自己更加的被討厭。
矛盾型依戀這些孩子完全就是一個矛盾的結合體,對待家長的方式上他們完全是矛盾的。在家長在他們身邊的時候,他們會覺得非常的厭煩,想要儘快遠離他們,但是等到家長離開他們的時候他們又覺得非常的想念。這類孩子的性格一般都是非常的暴躁,脾氣轉變很快,無法捉摸。
混亂型依戀產生這種依戀的孩子就是完全的缺乏安全感,他們只相信自己,甚至對自己的父母都完全的抗拒,絲毫不信任。
不同的依戀類型會對孩子造成哪些方面的影響呢?
一,自我認同感
人是需要有自我認同感的,如果產生第一種依戀的孩子,那麼他會成為一個有主觀有自我的孩子,而後面的三種類型都極易導致孩子變得自卑,缺乏自我認同感。
二,認知發展
同樣,好的依戀也能夠促進孩子發展,他們的認知認知發展了,孩子才能夠扛得住各種壓力,不管是在順境還是逆境之下,他們都能夠理性的思考和探索,不至於被其他的事物迷惑雙眼或者是被挫折和壓力瞬間擊敗。
三,社交習慣
在長大之後進入社會,我們都知道一個好的社交習慣對一個人的成長有多麼的重要,而要想用友好的社交習慣和技巧,其實要從小就開始培養而好的依戀類型,正確的與父母相處的方式,能夠讓孩子的交流和表達得到充分的鍛鍊,在長大之後他們與其他人溝通和交流時也會展現得更加自信,有理,侃侃而談。
如何與孩子形成一個良好的依戀關係?
一,及時回應孩子
在文中我們提到的小玉,因為她是一個低頭族,所以所有的注意力全都放在了手機上,當孩子叫他媽媽的時候,她總是有意無意的忽略,而這樣就讓孩子完全沒有安全感。
孩子開口叫人或者是大哭大鬧的時候,就是代表他們有需求需要幫助的時候,無論家長是不是可以滿足孩子的這種需求,都要給予積極的關注和回應,讓孩子知道他們是受到關注的,只有這樣孩子才願意在父母面前展現最真實的自己,等到孩子慢慢長大,家長也可以主動的詢問孩子,這樣可以讓孩子的生活充滿幸福和滿足感。
二,高質量的陪伴
很多家長總以為所謂陪伴就要花費很長的時間和精力待在孩子身邊,但是如果家長在待在孩子身邊的時候,不能夠給孩子足夠多的關注,那麼這種陪伴無異於沒有。
關於陪伴的錯誤認知總把時間看的很重,但實際上陪伴的關鍵不在於時間而需要家長在陪伴的時候將所有的精力放在孩子的身上,滿足孩子的需求。在孩子需要家長安慰的時候家長就擁抱,溫柔的安撫他們的孩子,需要探索的時候,家長就鼓勵和引導孩子,只有這樣才能讓孩子感覺他們是被愛的。
孩子在小的時候總是極度的依戀自己的父母,父母只要一離開,他們就會大哭大鬧,所以有的父母總是在孩子沒有注意到他們的時候偷偷離開,這樣的做法是更加不恰當的,他們會讓孩子更加的不安,時時刻刻的擔心會不會爸爸媽媽又偷偷離開不再回來了。
所以父母不能偷偷溜走,而是應當直面這些問題,明確的告訴孩子自己什麼時候離開,什麼時候回來,溫柔地跟孩子商量,而且一旦給了孩子承諾就一定要達成,這樣才能讓孩子更加信任父母。
三,創造良好的家庭氛圍
對孩子來說最好的給予他們安全感的方式就是生在一個充滿愛的家庭,在這樣一個家庭當中,他們不用擔心父母會隨時拋棄他們。孩子對於家庭環境的認知其實在很小的時候就能夠建立,即使他們聽不懂家長正在說些什麼,但是他們能夠從父母的眼神和態度上感受到家庭的氛圍。
有的時候家長的一些小小的表現就會對孩子造成比較大的傷害,特別是在孩子小的時候,即使這些影響會隨著時間慢慢埋藏在孩子的心中,但是理想一旦形成了就會一直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