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媽不在時,孩子不哭鬧是乖巧懂事?別忽視了「迴避型依戀」

2020-12-20 清瑩媽咪

小玉是一位90後的媽媽和現在的大多數90後甚至是00後的年輕人一樣,都是一個標準的低頭族,手機要時時刻刻攥在手裡,即使是當了媽媽之後也是這樣。身邊多了一個小孩子,小玉也並沒有把一些關注的目光從手機轉移到孩子身上。

隨著孩子一天天的長大,一開始小玉並沒有發現自己的孩子與其他的孩子有什麼不同,但是等到孩子兩歲多的時候,小玉卻發現其他的孩子都非常依賴自己的父母但是她的孩子卻不同,一直對她非常冷漠。其他的孩子在媽媽要出去上班的時候都是又哭又鬧的,但是小玉即使出門上班孩子看到了,也只是看一眼並沒有表現出什麼不舍的情緒。

小玉將孩子這種不同的表現告訴了鄰居,鄰居說那是因為她的孩子乖巧懂事,但小玉卻感覺不一樣,孩子的這種表現並不是因為他有多懂事,而是孩子好像出現了一點心理上的問題,而是迴避型依戀的典型特徵。

依戀模式有哪些?

安全性依戀這類的孩子一般有很強的自信心,家長在身邊他們可以放心大膽的做事情,家長不在身邊,他們雖然有困惑,但是也依舊會如此,等到家長在回來的時候,他們會興奮地奔向家長的懷抱。因為這些孩子知道他們是被愛著的,他們在家長的心中是有很高的地位,所以他們是不會被拋棄的,他們可以在家長面前有最真實的表現。

迴避型依戀這類孩子表面上看起來非常的冷漠,不管家長在或不在,他們都有相似的表現,但是這些孩子的內心卻與外表看起來的淡然完全不同,他們是極其渴望和家長親近起來的,因為他們長期被忽略,所以不敢表露出自己真實的情緒,害怕自己更加的被討厭。

矛盾型依戀這些孩子完全就是一個矛盾的結合體,對待家長的方式上他們完全是矛盾的。在家長在他們身邊的時候,他們會覺得非常的厭煩,想要儘快遠離他們,但是等到家長離開他們的時候他們又覺得非常的想念。這類孩子的性格一般都是非常的暴躁,脾氣轉變很快,無法捉摸。

混亂型依戀產生這種依戀的孩子就是完全的缺乏安全感,他們只相信自己,甚至對自己的父母都完全的抗拒,絲毫不信任。

不同的依戀類型會對孩子造成哪些方面的影響呢?

一,自我認同感

人是需要有自我認同感的,如果產生第一種依戀的孩子,那麼他會成為一個有主觀有自我的孩子,而後面的三種類型都極易導致孩子變得自卑,缺乏自我認同感。

二,認知發展

同樣,好的依戀也能夠促進孩子發展,他們的認知認知發展了,孩子才能夠扛得住各種壓力,不管是在順境還是逆境之下,他們都能夠理性的思考和探索,不至於被其他的事物迷惑雙眼或者是被挫折和壓力瞬間擊敗。

三,社交習慣

在長大之後進入社會,我們都知道一個好的社交習慣對一個人的成長有多麼的重要,而要想用友好的社交習慣和技巧,其實要從小就開始培養而好的依戀類型,正確的與父母相處的方式,能夠讓孩子的交流和表達得到充分的鍛鍊,在長大之後他們與其他人溝通和交流時也會展現得更加自信,有理,侃侃而談。

如何與孩子形成一個良好的依戀關係?

一,及時回應孩子

在文中我們提到的小玉,因為她是一個低頭族,所以所有的注意力全都放在了手機上,當孩子叫他媽媽的時候,她總是有意無意的忽略,而這樣就讓孩子完全沒有安全感。

孩子開口叫人或者是大哭大鬧的時候,就是代表他們有需求需要幫助的時候,無論家長是不是可以滿足孩子的這種需求,都要給予積極的關注和回應,讓孩子知道他們是受到關注的,只有這樣孩子才願意在父母面前展現最真實的自己,等到孩子慢慢長大,家長也可以主動的詢問孩子,這樣可以讓孩子的生活充滿幸福和滿足感。

二,高質量的陪伴

很多家長總以為所謂陪伴就要花費很長的時間和精力待在孩子身邊,但是如果家長在待在孩子身邊的時候,不能夠給孩子足夠多的關注,那麼這種陪伴無異於沒有。

關於陪伴的錯誤認知總把時間看的很重,但實際上陪伴的關鍵不在於時間而需要家長在陪伴的時候將所有的精力放在孩子的身上,滿足孩子的需求。在孩子需要家長安慰的時候家長就擁抱,溫柔的安撫他們的孩子,需要探索的時候,家長就鼓勵和引導孩子,只有這樣才能讓孩子感覺他們是被愛的。

孩子在小的時候總是極度的依戀自己的父母,父母只要一離開,他們就會大哭大鬧,所以有的父母總是在孩子沒有注意到他們的時候偷偷離開,這樣的做法是更加不恰當的,他們會讓孩子更加的不安,時時刻刻的擔心會不會爸爸媽媽又偷偷離開不再回來了。

所以父母不能偷偷溜走,而是應當直面這些問題,明確的告訴孩子自己什麼時候離開,什麼時候回來,溫柔地跟孩子商量,而且一旦給了孩子承諾就一定要達成,這樣才能讓孩子更加信任父母。

三,創造良好的家庭氛圍

對孩子來說最好的給予他們安全感的方式就是生在一個充滿愛的家庭,在這樣一個家庭當中,他們不用擔心父母會隨時拋棄他們。孩子對於家庭環境的認知其實在很小的時候就能夠建立,即使他們聽不懂家長正在說些什麼,但是他們能夠從父母的眼神和態度上感受到家庭的氛圍。

有的時候家長的一些小小的表現就會對孩子造成比較大的傷害,特別是在孩子小的時候,即使這些影響會隨著時間慢慢埋藏在孩子的心中,但是理想一旦形成了就會一直存在。

相關焦點

  • 孩子乖巧懂事不粘人,爸媽引以為傲?"迴避型依戀"要警惕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乖巧懂事不粘人,這樣自己出去工作也方便一點,不用老是擔心孩子離開父母會哭鬧。但小小年紀的孩子,又怎麼會不粘自己的父母呢?有的孩子,也許並不是真的懂事而不粘人。孩子乖巧懂事不粘人,爸媽引以為傲?
  • 孩子乖巧懂事不粘人,爸媽引以為傲?「迴避型依戀」要警惕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乖巧懂事不粘人,這樣自己出去工作也方便一點,不用老是擔心孩子離開父母會哭鬧。但小小年紀的孩子,又怎麼會不粘自己的父母呢?有的孩子,也許並不是真的懂事而不粘人。
  • 父母離開孩子不哭鬧是乖巧懂事?了解一下「迴避型依戀」
    芳芳說:不知道為什麼,孩子這麼的乖巧,我不僅僅沒有覺得一絲安慰,甚至總是害怕孩子有一天會想不開,我因此還帶他她看看心理醫生,醫生說孩子心理並沒有什麼問題。 這是典型的迴避型依戀性格,平時多陪陪孩子就會好許多。
  • 孩子沒有分離焦慮是懂事乖巧?專家:當心迴避型依戀害娃
    在孩子才6個多月的時候,雯雯就重新開始打理自己的化妝品生意,家裡專門請了個保姆,幫著照看女兒,操持家務。看著雯雯每天加班、出差,忙得不亦樂乎,她的小姐妹問她:「你每天早出晚歸的,孩子不哭鬧嗎?捨得你離開?」雯雯頗為驕傲地說:「我家寶貝可懂事了,從來不粘我,要不然,我哪有時間忙自己的生意啊!」
  • 闢謠:父母離開孩子不哭鬧是乖巧懂事?很可能是「迴避型依戀」
    小玉是位90後新手媽媽,和大多數「新時代年輕人」一樣,小玉也是一個標準的「低頭族」,手機時刻不離身,就連陪著孩子時,大多數時間,小玉的目光也在手機上。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小玉漸漸發現,兩歲多的兒子洋洋好像沒其他孩子那樣黏媽媽。
  • 當孩子乖巧懂事時,爸媽卻引以為傲?家長們要謹防「不安全依戀」
    的確,相對於別人家的孩子,儘管自己的孩子乖巧懂事,各方面都很優秀,也無須父母怒的過多操心,但是家長在和孩子相處時,卻會感受到一種&34;的疏離感,似乎在孩子的世界,爸爸媽媽只是一個可有可無的角色。因此,孩子的懂事,有時候可能只是依戀缺失下的自我保護,甚至是產生不安全依戀的表現!很多人認為孩子的獨立是好事情,但是如果在父母不能經常陪伴的情況下,孩子表現得過於成熟懂事,父母可能需要警惕:孩子很有可能是產生了依戀缺失。
  • 媽媽慶幸孩子沒有「分離焦慮」,心理學家:可能是「迴避型依戀」
    在父母眼中,有一個乖巧懂事、聰明伶俐的孩子,是再幸福不過的事情了,但每一種期望的背後,都要付出同等的回報。但很多家長只是單純地希望,並沒有採取過實際行動,因此當他們發現自己的孩子過於乖巧時,就可能錯誤地認為孩子很有安全感,不存在「分離焦慮」。
  • 從小培養「安全型」依戀類型的孩子,才能讓孩子擁有穩定的情緒
    而有的孩子離開了父母之後,好像失了魂魄一般,要麼低頭默默垂淚,要麼想要掙脫老師的束縛跑出校園去找媽媽。總之,小朋友們的表現讓第一天上任的小王感覺驚奇極了。後來,在前輩們的指導下她才知道,那些不愛哭、乖巧懂事的孩子屬於安全型依戀類型的娃,而那些哭鬧不停的孩子屬於不安全依戀類型的娃。
  • 怎麼樣培養孩子「安全型依戀」?
    第一種焦慮—迴避型, 這種類型的寶寶約佔20%, 媽媽離開時,他們並不會表現出緊張和憂慮,媽媽回來,他們也不會理會,表現出忽視和閃躲等行為對於他們來講,接受媽媽的安慰和陌生人的安慰沒有區別。第二種安全型約佔70%,最初和媽媽在一起的時候,安全型的寶寶會很愉快地玩耍;有陌生人出現,他們會有些警惕,但是不會煩躁不安。當把寶寶留給陌生人時,他們會停止玩耍尋找母親,會哭鬧。
  • 迴避型依戀人格:明明很想要,卻又不敢要!
    迴避型依戀如何挽回有很多諮詢者上來就會問我,自己的伴侶是迴避型依戀人格怎麼辦?並不是你們吵個架,他不回覆你的信息,或者是愛說分手就是迴避型依戀人格,它並不體現於某一個表現,而是貫穿於親密關係中的方方面面,這影響的是一個人的行為模式。
  • 怎麼挽回迴避型依戀的前任?
    其實這太好判斷了朋友們,我可以百分百肯定,這個姑娘的男朋友,就是典型的"迴避型依戀"類型。迴避型依戀的人最大的特點是什麼?就是一遇到問題,第一反應永遠是逃避,對於他們來說,逃避雖然可恥,但是是真的有用。
  • 迴避型依戀如何挽回
    有很多諮詢者上來就會問我,自己的伴侶是迴避型依戀人格怎麼辦? 並不是你們吵個架,他不回覆你的信息,或者是愛說分手就是迴避型依戀人格,它並不體現於某一個表現,而是貫穿於親密關係中的方方面面,這影響的是一個人的行為模式。 一、什麼是迴避型依戀人格?
  • 焦慮型依戀和迴避型依戀,不會有好結果?
    最近很多人問我焦慮型依戀和迴避型依戀的問題,把自己對號入座。但大多其實只是短期有了一些焦慮情緒和迴避情緒,這本質上,和焦慮型依戀、迴避型依戀是有很大區別的。真正的焦慮型和迴避型依戀類型是由於原生家庭和成長環境導致的,難以改變,焦慮強勢和迴避壓抑的狀態往往是親密關係裡的常態。
  • 迴避型依戀人格:注孤生?明明很想要,卻又不敢要!
    什麼是迴避型依戀人格呢?你有沒有過這種感覺,你很喜歡一個人,可當對方對你表現出同樣的好感時,你卻對這種情感產生了恐懼,並加快了逃離的速度。明明很想要,卻又不敢要。01迴避型依戀人格屬於情感障礙,是一種心理疾病。會產生這種人格,多是在人生的某一階段受到過嚴重的情感創傷。研究表明,在0~3歲,是嬰兒情感的一個關鍵時期,他們對父母產生依賴,並渴望得到回應。
  • 如何與迴避型依戀的人談戀愛?
    什麼是迴避型依戀? 有些人在戀愛中碰到對方比較冷淡,遇到矛盾愛迴避就認為這是迴避型依戀,其實是不對的,每個人在遇到未知或自己承受不來的事情,或多或少都會有迴避的傾向。 迴避型依戀人格有兩個比較顯著的特徵:牴觸親密接觸、缺乏共情能力。
  • 迴避型人格障礙和迴避型依戀人格
    而逃避型很少去也不願意去用到自己本來就不多的心能量,外界刺激不足,久而久之,就直接枯竭了。也有在成年的經歷中,心靈受過重創,為了避免再次受到同樣的痛苦傷害而逃避,或者嘗試逃避卻失敗時產生的某種精神不安定的反應的拒絕反應。這就構成了雙重逃避的心理。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為了不看見花兒凋謝,而直接選擇不開。這源於他們無法承受看見花謝的痛苦,也因為他們過分期待花會永遠盛開。
  • 迴避型依戀人格:在戀愛中,你是否因此而煩惱?
    常常自己為此感到煩惱,其實,這是一種迴避型人格障礙。迴避型依戀人格狀態的提出:依戀理論是由精神分析學家約翰·鮑比根據嬰兒和養育人之間的依戀模式提出的,將依戀模式分成了三種關係,分別為安全型關係,焦慮—矛盾型關係,迴避型關係。
  • 感情中,為何會出現「迴避型依戀人格」?
    迴避型依戀者,在心理學中又被稱為「性單戀」。這個群體有著一個悲傷的稱號,叫做「永遠無法摘星星的人」。當他們靠近星星時,會覺得星星是一塊碩大的隕石,隨時可能砸得自己四分五裂。
  • 孩子脾氣暴躁?培養「安全型依戀」親子關係,讓娃擁有穩定情緒
    新奇的玩具和動畫片都不能夠分散他的注意力,一直表現得悶悶不樂,直到放學時,小敏媽媽來接她回家,看到媽媽的小敏一反平時的乖巧懂事,對著媽媽大發脾氣,仿佛變了一個人。其實小敏的表現正是典型的不安全型依戀,這種小朋友時常會出現情緒失控的現象,給成長帶來諸多阻礙。而安全型依戀的孩子,則能夠擁有更多的安全感,面對陌生環境能夠快速適應,在控制情緒上更是會表現得非常優秀。
  • 孩子不愛社交?根本原因是「迴避型不安全依戀」,家長可以這樣做
    聽到別人這樣搭訕,兒子更緊張了,拉著我的手支支吾吾說不出話。要不是我在一旁引導兒子,他可能就是去這個可愛的朋友了。經過這次的事情,我才發現,兒子並不像其他孩子那麼喜歡交朋友,剛開始我覺得他是有點害羞,但是問了有育兒經驗的朋友之後,我才知道,兒子這種表現屬於「迴避型不安全依戀」。「迴避型不安全依戀」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