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時候我們會遇見這樣一些孩子:他們沉穩,獨立,自理能力很強,是典型的眾口誇讚的&34;,身為這些孩子家長的朋友們,在對此引以為傲的同時卻也會感到失落。的確,相對於別人家的孩子,儘管自己的孩子乖巧懂事,各方面都很優秀,也無須父母怒的過多操心,但是家長在和孩子相處時,卻會感受到一種&34;的疏離感,似乎在孩子的世界,爸爸媽媽只是一個可有可無的角色。
我的一個朋友,就如上面所說的一般:在這個朋友小的時候,父母因為工作忙沒有時間照顧,朋友自小便主要由爺爺奶奶照看,也因此養成了沉穩獨立的性格。在很多方面都表現得十分優秀,只是相處時會有一些淡漠的感覺。一次去這個朋友家玩,正好他的媽媽也在家,大家便一起聊天,聊到朋友的小時候,阿姨對我說起一件讓她印象深刻的事情。
一次過年,朋友的父母從外地回家,爺爺奶奶帶著朋友到車站去接,但是當看見父母的時候,七歲的朋友並沒有像別的孩子一樣歡呼雀躍地撲上去擁抱,而是呆呆地站在爺爺身旁,並不靠近,只是用目光打量。說到這裡阿姨有些動容,無疑對於一個母親來說孩子的反應讓她有些難過,但更多的是愧疚。後來朋友的媽媽意識到不能讓這種情況繼續下去,於是便換了工作,陪在朋友身邊。起初兩人的關係也是十分的疏離,朋友的母親付出了很大的努力,足足用了將近三年的時間,才重新建立起那種母子之間的信任感和親密感。
因此,孩子的懂事,有時候可能只是依戀缺失下的自我保護,甚至是產生不安全依戀的表現!很多人認為孩子的獨立是好事情,但是如果在父母不能經常陪伴的情況下,孩子表現得過於成熟懂事,父母可能需要警惕:孩子很有可能是產生了依戀缺失。
在孩子成長之初,情感的第一需求就是安全感的建立,孩子通過與父母,尤其是母親建立一種依戀關係來獲取所需要的安全感,這種安全感對於孩子以後的心理發展和情緒穩定都有著重要的影響。而孩子天生就對母親有種依戀,所以在孩子嬰幼兒階段,母親是必須要陪在孩子身邊的,在孩子的童年裡,母親的角色是最為不可替代的。如果因為一些原因,父母不能經常陪在孩子身邊,孩子就會產生依戀缺失,存在巨大的失落感和不安全感。為了保持情感的平衡,孩子的潛意識會將父母不在身邊無法獲取安全感這一問題進行合理化,即告訴自己父母的陪伴不是必須的,簡而言之就是關閉心門,習慣這一狀態。除此之外,有的孩子甚至會因此產生如迴避型依戀,反抗型依戀和矛盾型依戀等不安全依戀。
迴避型依戀的孩子往往會有一種&34;,儘管內心渴望和父母的相處,但是當面對父母時,又會刻意迴避。反抗型依戀的孩子往往表現出自己的叛逆的一面,不同於迴避型依戀的孩子,反抗型依戀的孩子往往會通過叛逆行為來引起父母的注意,以此來博取關注,獲取內心所需的情感。而矛盾型依戀的孩子則表現得比較無常,時而溫順時而叛逆,令人難以捉摸。但無論哪一種類型的不安全型依戀。都是不利於孩子的成長和發展,都需要引起注意。依戀缺失,負面影響多多!
1)孩子缺乏安全感
產生自卑、低自尊等心理依戀本質上提供的是一種安全感,當孩子有了穩定的依戀關係時,孩子的內心才能處於一種比較平和的狀態。一旦孩子出現依戀缺失就會感覺到自己處於一種孤立無援的狀態,面臨著巨大的精神壓力。並且在經歷了別的孩子與父母親密關係的對比之後,孩子會因此出現自卑心理,認為自己的孤獨感來自自己不夠好,不值得被愛,孩子會因此變得失去自我價值感,十分自卑。
2)消極悲觀相比於擁有穩定的依戀關係內心平和穩定的孩子
依戀缺失的孩子往往看待問題更加的悲觀。一方面,因為孩子內心缺乏安全感導致遇到很多事情都會選擇放在心裡自己消化。然而因為情感能力相對有所限制,所以孩子以為&34;的事情,只是被孩子壓抑在了心裡,並沒有得到很好的釋放,久而久之,孩子內心的負面情感越多,孩子的內心所受到的影響就越大,看待問題的方式就會變得悲觀消極。
3)出現嚴重的對抗心理內心安全感的缺失
孩子往往會變得很叛逆,一方面是想要通過特立獨行的方式來吸引更多的關注,另一方面也是一種極端的心理傾向,即嫉妒和報復。因為自己內心常處於一種孤獨、壓抑、充滿壓力的狀態中,所以孩子會變得極具攻擊性和對抗性,對一切事物都展現出自己的厭惡。如何應對孩子的缺乏依戀問題?
1)盡力發揮出家庭所帶來的歸屬感家永遠是最溫馨的港灣
營造一個溫馨,祥和的家庭氛圍,能夠為孩子的成長提供一個很好的大環境。在一個和睦的家庭中長大,孩子往往都是情緒穩定,心理健康的。和睦的家庭能夠給孩子一種歸屬感,讓他們覺得自己是有所歸依的,自己是重要的,被需要的,在這種感情的激勵下孩子會以一種更加樂觀的態度面對生活,依戀缺失的問題自然也就迎刃而解了。
2)多給予孩子關注和陪伴孩子
在成長的過程中會慢慢有表現自己的需要和願望,在這個時候,尤其需要的是家長的配合。家長要花費足夠的時間在孩子身上,去關注他們,陪伴他們,這樣孩子和父母之間才能逐漸建立一種親密的關係。世界上或許能錯過的事情有很多,但是一定不要錯過孩子的成長。除此之外,適當的時候,家長可以表現出一些對於孩子的&34;,讓他們感覺到自身的價值感,這樣孩子會更加地熱愛眼前的生活,和父母的關係也會越親密。
3)關注孩子的內心
努力去理解孩子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是需要了解和關注的。對於我們的孩子來說也是如此。當在和孩子相處時,有些父母會覺得只要陪孩子玩的開心就可以了,其實不然。隨著年歲漸長,孩子會形成自己的價值觀和認知方式所追求的也就更多,而非只是情緒上的開心。
因此父母平時要主動去了解孩子,及時掌握孩子的內心訴求,可以多進行談心等,進入孩子的世界建立一種更為親密穩固的關係。寫到最後古語云:知子莫若母。但卻依然有很多朋友迫於各種原因與孩子有了代溝,對此,希望每一位家長都可以意識到,孩子也是有情感訴求的,陪他們快樂地成長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