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乖巧懂事時,爸媽卻引以為傲?家長們要謹防「不安全依戀」

2020-09-22 十安媽媽愛讀書

很多時候我們會遇見這樣一些孩子:他們沉穩,獨立,自理能力很強,是典型的眾口誇讚的&34;,身為這些孩子家長的朋友們,在對此引以為傲的同時卻也會感到失落。的確,相對於別人家的孩子,儘管自己的孩子乖巧懂事,各方面都很優秀,也無須父母怒的過多操心,但是家長在和孩子相處時,卻會感受到一種&34;的疏離感,似乎在孩子的世界,爸爸媽媽只是一個可有可無的角色。
我的一個朋友,就如上面所說的一般:在這個朋友小的時候,父母因為工作忙沒有時間照顧,朋友自小便主要由爺爺奶奶照看,也因此養成了沉穩獨立的性格。在很多方面都表現得十分優秀,只是相處時會有一些淡漠的感覺。一次去這個朋友家玩,正好他的媽媽也在家,大家便一起聊天,聊到朋友的小時候,阿姨對我說起一件讓她印象深刻的事情。

一次過年,朋友的父母從外地回家,爺爺奶奶帶著朋友到車站去接,但是當看見父母的時候,七歲的朋友並沒有像別的孩子一樣歡呼雀躍地撲上去擁抱,而是呆呆地站在爺爺身旁,並不靠近,只是用目光打量。說到這裡阿姨有些動容,無疑對於一個母親來說孩子的反應讓她有些難過,但更多的是愧疚。後來朋友的媽媽意識到不能讓這種情況繼續下去,於是便換了工作,陪在朋友身邊。起初兩人的關係也是十分的疏離,朋友的母親付出了很大的努力,足足用了將近三年的時間,才重新建立起那種母子之間的信任感和親密感。
因此,孩子的懂事,有時候可能只是依戀缺失下的自我保護,甚至是產生不安全依戀的表現!很多人認為孩子的獨立是好事情,但是如果在父母不能經常陪伴的情況下,孩子表現得過於成熟懂事,父母可能需要警惕:孩子很有可能是產生了依戀缺失。

在孩子成長之初,情感的第一需求就是安全感的建立,孩子通過與父母,尤其是母親建立一種依戀關係來獲取所需要的安全感,這種安全感對於孩子以後的心理發展和情緒穩定都有著重要的影響。而孩子天生就對母親有種依戀,所以在孩子嬰幼兒階段,母親是必須要陪在孩子身邊的,在孩子的童年裡,母親的角色是最為不可替代的。如果因為一些原因,父母不能經常陪在孩子身邊,孩子就會產生依戀缺失,存在巨大的失落感和不安全感。為了保持情感的平衡,孩子的潛意識會將父母不在身邊無法獲取安全感這一問題進行合理化,即告訴自己父母的陪伴不是必須的,簡而言之就是關閉心門,習慣這一狀態。除此之外,有的孩子甚至會因此產生如迴避型依戀,反抗型依戀和矛盾型依戀等不安全依戀。
迴避型依戀的孩子往往會有一種&34;,儘管內心渴望和父母的相處,但是當面對父母時,又會刻意迴避。反抗型依戀的孩子往往表現出自己的叛逆的一面,不同於迴避型依戀的孩子,反抗型依戀的孩子往往會通過叛逆行為來引起父母的注意,以此來博取關注,獲取內心所需的情感。而矛盾型依戀的孩子則表現得比較無常,時而溫順時而叛逆,令人難以捉摸。但無論哪一種類型的不安全型依戀。都是不利於孩子的成長和發展,都需要引起注意。依戀缺失,負面影響多多!

1)孩子缺乏安全感
產生自卑、低自尊等心理依戀本質上提供的是一種安全感,當孩子有了穩定的依戀關係時,孩子的內心才能處於一種比較平和的狀態。一旦孩子出現依戀缺失就會感覺到自己處於一種孤立無援的狀態,面臨著巨大的精神壓力。並且在經歷了別的孩子與父母親密關係的對比之後,孩子會因此出現自卑心理,認為自己的孤獨感來自自己不夠好,不值得被愛,孩子會因此變得失去自我價值感,十分自卑。

2)消極悲觀相比於擁有穩定的依戀關係內心平和穩定的孩子
依戀缺失的孩子往往看待問題更加的悲觀。一方面,因為孩子內心缺乏安全感導致遇到很多事情都會選擇放在心裡自己消化。然而因為情感能力相對有所限制,所以孩子以為&34;的事情,只是被孩子壓抑在了心裡,並沒有得到很好的釋放,久而久之,孩子內心的負面情感越多,孩子的內心所受到的影響就越大,看待問題的方式就會變得悲觀消極。

3)出現嚴重的對抗心理內心安全感的缺失

孩子往往會變得很叛逆,一方面是想要通過特立獨行的方式來吸引更多的關注,另一方面也是一種極端的心理傾向,即嫉妒和報復。因為自己內心常處於一種孤獨、壓抑、充滿壓力的狀態中,所以孩子會變得極具攻擊性和對抗性,對一切事物都展現出自己的厭惡。如何應對孩子的缺乏依戀問題?

1)盡力發揮出家庭所帶來的歸屬感家永遠是最溫馨的港灣
營造一個溫馨,祥和的家庭氛圍,能夠為孩子的成長提供一個很好的大環境。在一個和睦的家庭中長大,孩子往往都是情緒穩定,心理健康的。和睦的家庭能夠給孩子一種歸屬感,讓他們覺得自己是有所歸依的,自己是重要的,被需要的,在這種感情的激勵下孩子會以一種更加樂觀的態度面對生活,依戀缺失的問題自然也就迎刃而解了。

2)多給予孩子關注和陪伴孩子
在成長的過程中會慢慢有表現自己的需要和願望,在這個時候,尤其需要的是家長的配合。家長要花費足夠的時間在孩子身上,去關注他們,陪伴他們,這樣孩子和父母之間才能逐漸建立一種親密的關係。世界上或許能錯過的事情有很多,但是一定不要錯過孩子的成長。除此之外,適當的時候,家長可以表現出一些對於孩子的&34;,讓他們感覺到自身的價值感,這樣孩子會更加地熱愛眼前的生活,和父母的關係也會越親密。

3)關注孩子的內心
努力去理解孩子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是需要了解和關注的。對於我們的孩子來說也是如此。當在和孩子相處時,有些父母會覺得只要陪孩子玩的開心就可以了,其實不然。隨著年歲漸長,孩子會形成自己的價值觀和認知方式所追求的也就更多,而非只是情緒上的開心。

因此父母平時要主動去了解孩子,及時掌握孩子的內心訴求,可以多進行談心等,進入孩子的世界建立一種更為親密穩固的關係。寫到最後古語云:知子莫若母。但卻依然有很多朋友迫於各種原因與孩子有了代溝,對此,希望每一位家長都可以意識到,孩子也是有情感訴求的,陪他們快樂地成長才是最重要的。


相關焦點

  • 孩子乖巧懂事不粘人,爸媽引以為傲?"迴避型依戀"要警惕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乖巧懂事不粘人,這樣自己出去工作也方便一點,不用老是擔心孩子離開父母會哭鬧。但小小年紀的孩子,又怎麼會不粘自己的父母呢?有的孩子,也許並不是真的懂事而不粘人。孩子乖巧懂事不粘人,爸媽引以為傲?
  • 孩子乖巧懂事不粘人,爸媽引以為傲?「迴避型依戀」要警惕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乖巧懂事不粘人,這樣自己出去工作也方便一點,不用老是擔心孩子離開父母會哭鬧。但小小年紀的孩子,又怎麼會不粘自己的父母呢?有的孩子,也許並不是真的懂事而不粘人。
  • 爸媽不在時,孩子不哭鬧是乖巧懂事?別忽視了「迴避型依戀」
    小玉將孩子這種不同的表現告訴了鄰居,鄰居說那是因為她的孩子乖巧懂事,但小玉卻感覺不一樣,孩子的這種表現並不是因為他有多懂事,而是孩子好像出現了一點心理上的問題,而是迴避型依戀的典型特徵。依戀模式有哪些?
  • 越「懂事」反而越吃虧,家長不要再引以為傲,這些「隱患」要注意
    一個小故事,帶你了解更多育兒常識,假如您喜歡這樣的故事,歡迎關注轉發點讚「聽話,懂事!」這是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家的孩子能夠擁有的,甚至經常會拿「別人家」的孩子,跟自己家的孩子作比較,讓自己的孩子學乖一點。但是家長要知道,並並不是所有的孩子「乖巧、懂事」就是一件好事。
  • 孩子沒有分離焦慮是懂事乖巧?專家:當心迴避型依戀害娃
    美國多倫多大學心理學博士,心理學家Mary Ainsworth,曾專注於兒童早期情感依戀方面的研究,她定義了親子關係存在三種 基本類型:安全型、焦慮矛盾型和迴避型,探討了這些風格如何影響到成年後的行為。寶媽們,要警惕了,可別害了寶寶的正常心理健康,還不自知呢!
  • 闢謠:父母離開孩子不哭鬧是乖巧懂事?很可能是「迴避型依戀」
    按理說,兩歲孩子正是會黏著媽媽跑的時候,洋洋卻總是對媽媽很冷漠。小玉走到洋洋身邊,他也不看一眼,小玉走開了,他也不會「趕路」,更不會像其他孩子那樣大哭大鬧 不讓媽媽走。即便是這樣,小玉還驕傲的對鄰居說自家孩子多乖巧多懂事。對此,有人表示羨慕,有人卻認為,這孩子怕是有點什麼問題。
  • 以下類型的孩子乖巧懂事,卻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現,家長應重視
    文|秘籍君不久前,閨蜜文文要出差,就把孩子送到我家一周,說是老人身體不好,只能拜託給我了,孩子聽話懂事不淘氣,讓我安心帶。話說完,拉著箱子就直奔機場了,留下我和小朋友相對無言,只能大眼瞪小眼。文文兒子今年七八歲,正是人嫌狗不待見的年齡,我本以為會很難帶。誰知道小傢伙吃飯穿衣玩耍都不用操心,自娛自樂有一套,一點不用麻煩我。
  • 父母離開孩子不哭鬧是乖巧懂事?了解一下「迴避型依戀」
    芳芳跟我說,每一次去了幼兒園之後看見別的孩子大哭大鬧,抓著父母的衣服不捨得讓他們離開。但我的女兒卻是蹦蹦跳跳就進了幼兒園,回頭和我說一句再見都不肯。仿佛我不是她的親媽,不僅如此,孩子在平時也非常乖巧,去超市看見那些好看的玩具和好吃的零食,從來都不會主動向我要。只有我去詢問她:你要吃這個嗎?你要吃那個嗎?這時她才會開金口,對我說想吃這個。
  • 孩子懂事乖巧,家長先別急著開心,孩子越乖問題可能會越多
    導讀:孩子懂事乖巧,家長先別急著開心,孩子越乖問題可能會越多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孩子懂事乖巧,家長先別急著開心,孩子越乖問題可能會越多!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孩子過分懂事背後滿滿的都是心酸,家長們覺悟吧,別再沾沾自喜了
    直到後來回家了,女孩才因疼痛難忍,被爸媽送往醫院救治。懂事的孩子,很心疼爸媽的付出,他們不忍心再給爸媽添麻煩。小脾今天6歲,他性格很內向,心思細膩敏感,每次爸媽吵架後,小脾都會懂事的哄著爸媽和好。王姐真的把孩子只當作是孩子,疏忽了孩子的情感需要。如果日常生活裡,爸媽一味的炫耀孩子的懂事,不懂得俯身去關心孩子,只會把孩子培養成「假懂事」,這只會加重孩子內心的孤獨和痛苦。
  • 這種孩子的小聰明不是真聰明,將來容易吃大虧,家長不要引以為傲
    很多孩子從小就被很多長輩稱為「小機靈鬼」,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表現出撒嬌、裝可憐、說好聽的話等方式求助,而另外一些孩子卻只會老老實實的聽家長的話,通常長輩們都會認為小時候越機靈的孩子長大後越能適應社會,太老實的孩子卻容易被貼上「書呆子」的標籤。
  • 《以家人之名》引熱議!懂事的孩子,真的快樂嗎?
    因此,培養出一個乖巧懂事的孩子,成了不少家長的目標。從傳統眼光來看孩子「懂事」是自家父母最大的欣慰與驕傲一個「懂事」的孩子也向來是家長們羨慕的「別人家的孩子」然而,相對於會哭會喊的孩子乖孩子似乎更讓人心疼明明想吃的東西,卻說不想要;明明想買的東西,卻說不喜歡;明明想做的事情
  • 寶寶看到媽媽離開大哭,不是不懂事,而是在建立「安全依戀關係」
    媽媽準備把二寶送到奶奶家,還有事情要辦理。下車後,把二寶遞給奶奶。本以為他睡著了,也不會因為看到媽媽離開而難受。但是一下車,二寶就醒了,還是要眼睜睜地看著媽媽離開,不禁放聲大哭起來,邊哭邊喊「找媽媽」。而且還特別生氣,一個勁地用拳頭砸門,表示自己的不滿,情緒特別激烈。看到二寶的樣子,心疼不已,但也感覺二寶太粘人了,怎麼還不懂事。
  • 孩子乖巧懂事,家長別急著高興,這類孩子長大後更易出現心理問題
    每個家長都喜歡乖巧懂事的孩子,因為這樣的孩子總是很少讓家長操心。但是,家長們不知道的是,越聽話懂事的孩子,他們的長大後心理就越容易出現問題。在本該自由自在的年紀,卻在承受這個年紀不該承受的事情。這樣的孩子,懂事得讓人心疼。家長應該怎樣教育自己的孩子呢?
  • 媽媽慶幸孩子沒有「分離焦慮」,心理學家:可能是「迴避型依戀」
    在父母眼中,有一個乖巧懂事、聰明伶俐的孩子,是再幸福不過的事情了,但每一種期望的背後,都要付出同等的回報。但很多家長只是單純地希望,並沒有採取過實際行動,因此當他們發現自己的孩子過於乖巧時,就可能錯誤地認為孩子很有安全感,不存在「分離焦慮」。
  • 湖南衛視張丹丹:特別懂事的孩子家長可要注意了
    特別懂事的孩子家長可要注意了!湖南衛視主持人張丹丹自爆她小時候就是一個非常懂事的孩子。現在有了自己的孩子,因為有了自己的前車之鑑,現在特別鼓勵孩子勇敢地表達自己的情緒,高興不高興,都和爸爸媽媽分享。」網友2:「兒時的我起初和其他孩子一樣,只是後來發生的一些事讓我覺得「心死」,成就了後來懂事的我。
  • 孩子跟你不親了?父母千萬別理解錯了,孩子的依戀類型有四種表現
    玲玲為此感到非常的內疚,以前孩子不黏自己,她還以為是懂事乖巧的表現。其實孩子早就向她釋放了渴望母愛的信號卻被她忽略了,險些阻礙了孩子的成長。不同的依戀類型,對孩子造成不同影響孩子們對母親依賴的表現其實各不相同,美國心理學家MaryAinsworth就曾經對母親與孩子之間的依戀情感做過情感測試,根據測試結果她將孩子對於母親的依戀分為4個類型——安全型、矛盾型、迴避型和焦慮型。
  • 從小培養「安全型」依戀類型的孩子,才能讓孩子擁有穩定的情緒
    而有的孩子離開了父母之後,好像失了魂魄一般,要麼低頭默默垂淚,要麼想要掙脫老師的束縛跑出校園去找媽媽。總之,小朋友們的表現讓第一天上任的小王感覺驚奇極了。後來,在前輩們的指導下她才知道,那些不愛哭、乖巧懂事的孩子屬於安全型依戀類型的娃,而那些哭鬧不停的孩子屬於不安全依戀類型的娃。
  • 想培養出「人格健全」的孩子,家長得會培養孩子的「安全依戀」
    可是,他們不知道又有沒有想過,如果孩子處於粘人的年紀,發現爸媽不在身邊,經常哭鬧不已的時候,自己又該怎麼辦呢?這個問題其實很有必要,因為它涉及到如何建立安全的依戀關係、培養孩子的安全感——這不僅是孩子年幼時的問題,也是關乎孩子今後人生發展的問題。什麼是"安全依戀"?
  • 想讓孩子善解人意,乖巧懂事,家長要先教他學會「察顏觀色」
    因為平時她的女兒不管大人在忙什麼,只要她想和大人一起玩,都非要拉著別人陪她一起玩的;女兒想要的東西,如果得不到就又哭又鬧的,非要拿到手為止。因此她問燕紅到底是用什麼方法把女兒培養得這麼乖巧懂事的?現在的孩子,生活幸福,豐衣足食,雖然這一切都是父母提供給孩子的,但是很多孩子卻不理解父母所做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