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乖巧懂事不粘人,爸媽引以為傲?"迴避型依戀"要警惕

2020-10-03 媽咪有方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乖巧懂事不粘人,這樣自己出去工作也方便一點,不用老是擔心孩子離開父母會哭鬧。但小小年紀的孩子,又怎麼會不粘自己的父母呢?有的孩子,也許並不是真的懂事而不粘人。

孩子乖巧懂事不粘人,爸媽引以為傲?


周先生和妻子都是白領,加班對他們來說是家常便飯,有了孩子以後,他們更是工作家庭兩頭奔波。因此出現了孩子照顧不好,工作效率不高的問題。


為了生活,周先生只好把孩子送到父母的家裡,讓他們幫忙帶一下,周末再接回來。一開始的時候,當周末結束了,孩子都會依依不捨,拉著父母衣角不肯離開。後來孩子好像懂事了,不再哭鬧,而是乖乖跟著爺爺奶奶走了。


和爺爺奶奶生活了幾年,孩子到了上學的年紀,周先生便把他接回來。回到父母身邊的孩子,似乎變得乖巧懂事不粘人,上學乖乖去上學,也不會哭著要爸爸媽媽。

很多幼兒園的家長都羨慕周先生,說:"你家孩子真乖,都不粘人的,不像我家的臭小子,每天送去幼兒園,都要哄好久才肯走。"被其他家長誇讚,周先生也有點驕傲:"我家孩子啊,從小就很懂事不粘人,也不吵著要爸爸媽媽。"


但有一次家長會,幼兒園的老師卻特意和周先生私下反應了問題:"你家孩子是不是不和父母親近啊,每次放學看他到你們都不像其他小朋友那麼歡呼雀躍。而且上課的時候,說他想要爺爺奶奶。周爸爸,工作忙可以理解,但也要多陪陪孩子。"

像周先生孩子這樣,明明年紀很小,卻不依賴父母的情況,也許是"迴避型依戀",要當心和警惕!


"迴避型依戀"是"依戀模式"裡的一種,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依戀模式"的概念:


1969年,發展心理學家約翰·鮑爾比(John Bowlby)出版了《依戀與失去:第一卷(Attachment and Loss: Volume 1)》,認為嬰兒會對他們的主要照顧者產生不同類型的依戀,而這些依戀類型又和照顧者的照顧、撫養方式有關係。

鮑爾曾經做過一個實驗,那就是把孩子和父母帶到一個房間裡,然後父母離開,觀察孩子的反應。根據鮑爾的實驗結論得出,孩子的依戀類型主要有下面3個:


①安全型依戀


安全型依戀字面意義指的是孩子對父母的依戀很穩定,這主要來源於父母對他們穩定而安全的照顧。但在生活中,安全型依戀的孩子表現也和"安全"截然相反。比如當父母離開的時候,這類孩子會哭鬧不安,變得心煩意亂。當父母返回的時候,孩子會主動尋求父母安慰,在父母的安慰下他們才會慢慢平靜下來。生活中最常見的就是"安全型依戀"。

②焦慮型依戀


焦慮型依戀也稱為矛盾型依戀或者混亂型依戀。根據鮑爾的實驗,當父母離開之後,這類孩子也一樣會變得心煩意亂,並且十分痛苦,然後大哭大鬧。但是當父母返回的時候,這類孩子往往難以平靜下來,他們雖然也迫切地希望得到父母的安慰,但是又想要"懲罰"一下父母。進而出現互相矛盾的情況,想要被安慰卻又不想搭理自己的父母。

③迴避型依戀


這類孩子,對父母的依戀性不是很強。當父母離開房間之後,孩子表現得很平靜,仿佛他們經常經歷這樣的場景,不但沒有哭鬧,反而專心玩起了房間裡的玩具。等父母返回之後,這類孩子會表現出明顯的迴避傾向,主動迴避和父母接觸,並且他們的注意力始終在房間裡的玩具上。


實驗結束後,鮑爾對參與實驗的父母進行了訪談調查,發現在陌生環境中顯得無安全感的孩子(即焦慮型或迴避型)的父母常常對孩子的需要不敏感,或者是以反覆無常、打罵的方式照顧孩子。

"迴避型依戀"對孩子的影響:


①影響孩子的性格養成


"迴避型依戀"的孩子,對父母的照顧並不是很在意,因為他們已經習慣了被父母忽視甚至是打罵。他們更願意自己一個人默默地玩,而長時間自己一個人待著,孩子的性格會變得很孤僻內向,不願意和別人有過多的接觸。


②影響孩子的人際交往


因為長期的自我封閉,"迴避型依戀"的孩子對於人際交往持有一定的牴觸情緒。如果是比較偏激的孩子,甚至會覺得靠近他們的人都抱有敵意。當這類孩子不得不和人交際的時候,又會表現出固執和尖刻的一面,使得別人沒有好態度。然後孩子就會覺得"別人果真是有敵意的",更不願意和別人接觸,進而陷入一個死循環。

③使孩子和父母疏離


"迴避型依戀"的孩子,在有的父母眼中就是一個乖巧的孩子,不用太多的照顧,能安安靜靜地自己玩玩具。但其實這是因為他們內心已經和父母疏離了,對父母的需求並不是很強烈。和這類孩子相處的時候,父母能明顯地感到"親密不起來",雖然表面上親子之間能互相溝通,但疏離感就是揮之不去,仿佛在孩子的世界中,爸爸媽媽是一個可有可無的角色。

那麼父母該如何避免這樣的情況呢?


①營造溫馨的家庭環境


都說家庭是孩子的港灣,但只有溫馨的家庭才是,充滿暴力和冷漠的家庭,並不能成為孩子的港灣。所以說父母要營造穩定的家庭環境,而怎麼營造的關鍵在於父母。父母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和脾氣,不要把工作上不順利和負面情緒帶回家裡,把氣撒在孩子身上。


②多陪伴


父母的陪伴對孩子至關重要。如果父母下班之後,總是自顧自地玩手機,不理會孩子,也會營造冷漠的家庭氛圍。所以說,父母下班回家,就算再累都要和孩子說一會話,問一下他們在學校裡發生的事情等。

③多關注孩子的內心


另外,父母要多關注孩子的內心。比如了解孩子需要什麼,是父母的陪伴,抑或是更多的關愛、還是要更多獨立決定的權利等等。根據孩子的內心,父母要適時地調整自己的教育方式,才能更好地幫助孩子成長。


今日互動話題:你家孩子粘人嗎?平時會不會刻意抽時間出來陪孩子?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交流!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孩子乖巧懂事不粘人,爸媽引以為傲?「迴避型依戀」要警惕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乖巧懂事不粘人,這樣自己出去工作也方便一點,不用老是擔心孩子離開父母會哭鬧。但小小年紀的孩子,又怎麼會不粘自己的父母呢?有的孩子,也許並不是真的懂事而不粘人。
  • 當孩子乖巧懂事時,爸媽卻引以為傲?家長們要謹防「不安全依戀」
    的確,相對於別人家的孩子,儘管自己的孩子乖巧懂事,各方面都很優秀,也無須父母怒的過多操心,但是家長在和孩子相處時,卻會感受到一種&34;的疏離感,似乎在孩子的世界,爸爸媽媽只是一個可有可無的角色。因此,孩子的懂事,有時候可能只是依戀缺失下的自我保護,甚至是產生不安全依戀的表現!很多人認為孩子的獨立是好事情,但是如果在父母不能經常陪伴的情況下,孩子表現得過於成熟懂事,父母可能需要警惕:孩子很有可能是產生了依戀缺失。
  • 孩子沒有分離焦慮是懂事乖巧?專家:當心迴避型依戀害娃
    美國多倫多大學心理學博士,心理學家Mary Ainsworth,曾專注於兒童早期情感依戀方面的研究,她定義了親子關係存在三種 基本類型:安全型、焦慮矛盾型和迴避型,探討了這些風格如何影響到成年後的行為。寶媽們,要警惕了,可別害了寶寶的正常心理健康,還不自知呢!
  • 爸媽不在時,孩子不哭鬧是乖巧懂事?別忽視了「迴避型依戀」
    小玉將孩子這種不同的表現告訴了鄰居,鄰居說那是因為她的孩子乖巧懂事,但小玉卻感覺不一樣,孩子的這種表現並不是因為他有多懂事,而是孩子好像出現了一點心理上的問題,而是迴避型依戀的典型特徵。依戀模式有哪些?
  • 父母離開孩子不哭鬧是乖巧懂事?了解一下「迴避型依戀」
    芳芳跟我說,每一次去了幼兒園之後看見別的孩子大哭大鬧,抓著父母的衣服不捨得讓他們離開。但我的女兒卻是蹦蹦跳跳就進了幼兒園,回頭和我說一句再見都不肯。仿佛我不是她的親媽,不僅如此,孩子在平時也非常乖巧,去超市看見那些好看的玩具和好吃的零食,從來都不會主動向我要。只有我去詢問她:你要吃這個嗎?你要吃那個嗎?這時她才會開金口,對我說想吃這個。
  • 闢謠:父母離開孩子不哭鬧是乖巧懂事?很可能是「迴避型依戀」
    按理說,兩歲孩子正是會黏著媽媽跑的時候,洋洋卻總是對媽媽很冷漠。小玉走到洋洋身邊,他也不看一眼,小玉走開了,他也不會「趕路」,更不會像其他孩子那樣大哭大鬧 不讓媽媽走。即便是這樣,小玉還驕傲的對鄰居說自家孩子多乖巧多懂事。對此,有人表示羨慕,有人卻認為,這孩子怕是有點什麼問題。
  • 媽媽慶幸孩子沒有「分離焦慮」,心理學家:可能是「迴避型依戀」
    在父母眼中,有一個乖巧懂事、聰明伶俐的孩子,是再幸福不過的事情了,但每一種期望的背後,都要付出同等的回報。但很多家長只是單純地希望,並沒有採取過實際行動,因此當他們發現自己的孩子過於乖巧時,就可能錯誤地認為孩子很有安全感,不存在「分離焦慮」。
  • 孩子粘人不等於不獨立,建立安全型依戀關係很重要
    幸福習習社:孩子粘人不等於不獨立,建立安全型依戀關係很重要 大家好,我是幸福習習社沐言。沐言今天跟大家聊聊生命密碼中粘人的孩子。 首先呢,大家一定要知道,粘人跟不獨立是兩個不一樣的概念。,建立安全型依戀關係很重要 心理學家把孩子與媽媽的依戀關係分為安全型依戀和不安全型依戀兩種。
  • 迴避型依戀人格:明明很想要,卻又不敢要!
    迴避型依戀如何挽回有很多諮詢者上來就會問我,自己的伴侶是迴避型依戀人格怎麼辦?並不是你們吵個架,他不回覆你的信息,或者是愛說分手就是迴避型依戀人格,它並不體現於某一個表現,而是貫穿於親密關係中的方方面面,這影響的是一個人的行為模式。
  • 焦慮型依戀和迴避型依戀該如何相處?
    我是一個治癒好的焦慮型依戀者,而我的伴侶則是一個同樣也治癒好的迴避型依戀者。 所以針對這兩個依戀類型還是比較了解的 ,今天來跟大家剖析一下。說實話迴避依戀的人不在少數,想要和他們建立關係就要知道他們心理的真實想法和他們一貫的思維方式才可以 。
  • 焦慮型依戀與迴避型依戀該如何相處?
    最近有很多女生給我留言說:「宸哥,看了你的文章之後,突然發現我是傳說中的焦慮型依戀,而我男朋友就是妥妥的迴避型。這感覺太酸爽了。」對於這種情況,我特別理解她們的感受。在一段親密關係中,如果一個人是焦慮型依戀,一個人是迴避型依戀,兩個極端的人碰在一起。這是典型的「矛盾的愛情」,那感覺不只是酸爽,簡直可以算是火星撞地球了。
  • 迴避型依戀人格:注孤生?明明很想要,卻又不敢要!
    什麼是迴避型依戀人格呢?你有沒有過這種感覺,你很喜歡一個人,可當對方對你表現出同樣的好感時,你卻對這種情感產生了恐懼,並加快了逃離的速度。明明很想要,卻又不敢要。01迴避型依戀人格屬於情感障礙,是一種心理疾病。會產生這種人格,多是在人生的某一階段受到過嚴重的情感創傷。研究表明,在0~3歲,是嬰兒情感的一個關鍵時期,他們對父母產生依賴,並渴望得到回應。
  • 迴避型依戀人格是什麼?我們該如何改變?
    通俗說就是:「明明很想要,卻又不敢要」。 心理學將其稱之為:「迴避型依戀人格」。 在生命以及感情的旅途中,迴避型依戀人格就是「獨行俠,」他們認為最理想的狀態是自由。 迴避型依戀人格屬於情感障礙,是一種心理疾病。會產生這種人格,多部分是在人生中受到過嚴重的情感創傷。
  • 「泊恩心理」如何拉近與「迴避型依戀」伴侶的關係?
    這讓小編想起了依戀關係中的迴避型依戀。那麼什麼是迴避型依戀?它在情感交往中扮演怎樣的角色?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一下迴避型依戀的戀人是如何交往的。什麼是依戀關係?要想了解什麼是迴避型依戀,要從依戀關係開始說起。
  • 小時光提醒:什麼是依戀型人格?痴戀型、迴避型、你是哪種類型?
    該理論表示人們會形成依戀模式的社會關係,一切都基於和父母或者撫養者的相處經歷以及他們對於其需求的回應程度。主要有四種依戀類型:全依戀、迴避型、痴戀型以及破裂型;一般來說可以做去下描述:全依戀:他們的需求在小時候被完全滿足,就會覺得人們都很善良並且值得信任,覺得自己值得被愛。迴避型:這類人的童年被父母忽視,你覺得別人不好,但覺得自己很積極並且只相信自己。
  • 迴避型依戀:這就是為什麼Ta喜歡忽冷忽熱
    渴望被關心被呵護,但是又抗拒親密接觸不喜歡甜言蜜語,對方粘人會感到厭煩可是事後又後悔。迴避型依戀的人特別「從心」,他們對你的態度取決於他們當下的心情和內心活動。而同時,迴避型依戀的人容易陷入一個死循環。什麼樣的死循環呢?
  • 為什麼迴避型依戀的人,不那麼容易動情?
    你以為他不是真的愛你,但其實這是迴避型依戀的防禦機制在運行。 ◆不會愛人的迴避型,善於向外歸因 出現感情問題之後,焦慮型依戀容易向內歸因,認為是自己做的不夠好對方才會生氣,但是迴避型就不這麼認為。
  • 「所以愛會消失得對不對?」迴避型依戀對照手冊
    我們幾個人面面相覷,誰也回答不上來這個問題。後來,在接觸了成人依戀模式後,才知道這是迴避型依戀表現。迴避型依戀形成原因是幼年時父母關懷的缺失和對孩子需求的漠視,或者長期生活在強勢、暴力、被控制、冷漠的家庭環境裡,從而使孩子不斷降低對親密關係的需求,形成假性獨立、高自尊、防禦體系高、擅長壓抑等特質,發展到成年面對親密關係的時候一系列問題浮現出來。那迴避型依戀究竟有哪些特徵,不如看看下面的自述。
  • 迴避型依戀的人適合與什麼樣的人談戀愛?
    針對【迴避型依戀人格】怎樣才能愛的舒適,判斷對方合適。我們都知道,迴避型依戀人格其中一個特點就是「怕別人粘自己」,他們對炙熱的愛的感覺,更多的是負擔和壓力,那麼有的人說了,是不是找個不會粘人的,不給他們負擔和壓力的,就是適合?我認為不然。
  • 怎樣挽回一個迴避型依戀的愛人
    ◆不會愛人的迴避型,善於向外歸因出現感情問題之後,焦慮型依戀容易向內歸因,認為是自己做的不夠好對方才會生氣,但是迴避型就不這麼認為。迴避型是自我保護意識很強的類型,他們不喜歡那種傷害了別人的愧疚感產生,所以會告訴自己,他人的喜歡與自己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