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和《檀香刑》裡的「看客」已化身當代「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2020-12-13 姑且慕容

「看客」:是經常出現在魯迅先生作品中的「一類人」。對於其成因以及產生的主要原因,分析的作品已經很多很多。

一、魯迅筆下的看客

《祝福》中,祥林嫂身邊的那些人多數都是「看客」,就連柳媽和衛老婆子,也底層「看客」的典型代表,尤其柳媽,本身就不同情祥林嫂,並且給她的傷口還撒鹽,你說她有同情心?沒有,更多的是冷漠、麻木,還有一絲可惡、可憎以及可悲。

《阿Q正傳》中,阿Q也是「看客」,看完別人,再讓別人看自己的笑話,畢竟,看別人出醜,自己心滿意足;讓別人看,至少也滿足了平時沒有人與自己交流的心願與悲哀。

《藥》裡的「看客」,更是可笑得緊,文中的「看客」:「一陣腳步聲響,一眨眼,已經擁過了一大簇人。那三三兩兩的人,也忽然合作一堆,潮一般向前進;將到丁字街口,便突然立住,簇成一個半圓。」「一堆人的後背;頸項都伸得很長,仿佛許多鴨,被無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著。靜了一會,似乎有點聲音,便又動搖起來,轟的一聲,都向後退;一直散到老栓立著的地方,幾乎將他擠倒了。」

這就是日常中的「看客」,僅僅用麻木已經無法表達他們的神情、神態,只能說「喪了良心」!

二、莫言筆下的「看客」

莫言不愧是文學大家 ,他在《檀香刑》裡,對「看客」形象進行了繼承和升華,讓「看客」在21世紀得以繼續生存,對人性的批露也更加豐富。

在《檀香刑》中,「看客」太多太多,本文僅僅以妓女被凌遲的時候,刑場上圍滿的「看客」為例,讓大家重新回味一下作品,對為什麼要拿《藥》進行對比,主要是因為《藥》裡的老栓是整個事件的目擊者,別人如何「看」,全部是從老栓這個焦點散發開來的;而在《檀香刑》裡,師傅是這個事件的焦點和核心,莫言通過對「師傅」聽覺、視覺、嗅覺的描寫,更加道出了「看客」的冷酷無情與血腥。

在師傅的心中,那個美妙無比的美人,先是被一片片地分割,然後再一片片地復原。在周而復始的過程中,師傅的耳邊,一刻也不間斷地繚繞著那女子亦歌亦哭的吟喚和慘叫,師傅的鼻子裡,時刻都嗅得到那女子的身體在慘遭臠割時散發出來的令人心醉神迷的氣味……

她的身體已經皮肉無存,但她的臉還絲毫無損。只剩下最後的一刀了。師傅的心中一片酸楚,剜了她一塊心頭肉。那塊肉鮮紅如棗,挑在刀尖上宛如寶石。師傅感動地看著她的慘白如雪的鵝蛋臉,聽到從她的胸腔深處,發出一聲深沉的嘆息。她的眼睛裡似有幾粒火星在閃爍,兩顆淚珠滾下來。師傅看到她的嘴唇艱難地顫抖著,聽到她發出了蚊蟲鳴叫般的細聲:冤……枉……她的眼神隨即暗淡無光,她的生命之火熄滅了。她在過程中一直搖動不止的頭顱軟綿綿地向前垂下,頭上的黑髮,宛如一匹剛從染缸裡提出來的黑布。

這些「看客」的共同本質是:與己無關,看殺人取樂。尤其聽聞殺的是京城名女,不光有肉體的刺激,更有感官上的渴望,還有一種「得不到、就毀掉」的極端私慾,不但以觀賞為樂,而且以後還可以成為茶餘飯後的談資,這不是一取數得的「便利」嗎?

而莫言,近乎對每個動作都給了「特寫」鏡頭,不但有劊子手的嗜血如命,而且有「看客」的麻木不仁,讓歷史的場面重現,再次叩擊國人之心:「看客從來都在我們的身邊,從沒有走出過我們的視野!」這才是《檀香刑》文本的真正意義。

三、當代的「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其實就是「看客」

「精緻的利己主義」的說法來自北大中文系錢理群教授的一段話:

「我們的一些大學,包括北京大學,正在培養一些『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他們高智商,世俗,老到,善於表演,懂得配合,更善於利用體制達到自己的目的。這種人一旦掌握權力,比一般的貪官汙吏危害更大。」

為什麼要把「精緻的利己主義」與「看客」劃為等號?是因為隨著時代的推進,一部分人已經脫胎了父輩的痕跡,換上了知識分子的外衣,他們躋身於「211」「985」「雙一流」,在學習生活中,他們不是以建設國家、愛國為己任,而是尋找種種理由去「愛自己」,甚至到了一種不知羞恥的地步。

眾所周知,留學生許可馨就是典型的「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她本科就讀中國醫科大學,畢業後去美國實習,後留學美國,但她沒有說過一句「人話」,沒做一件「人事」,竟然發表「辱國」言論,以至引起網民的「打卡討伐」!

除此之外,當然還有辱國的原成員之一的美籍華人蔣逸文,因他的「辱國」言論,天津茱莉亞學院解除與蔣逸文的合同、「上海四重奏」組合也將他剔除。

對於蔣逸文的言行,他的父親、著名小提琴演奏家蔣雄達也感到很氣憤,「蔣逸文的網語,不是不當言論,也不屬不端行為,而是自我膨脹(膨脹)缺少愛國之心的極端錯誤的言論。他必須向國人作誠懇的道歉……任何時候,都不能忘祖,都要懂得戀國,懂得感恩!」

同樣是人,但在湖北大學教授梁豔萍、海南大學退休教授王小妮、南昌大學教授桑園、靜婭、哈爾濱師範大學教授於琳琦……這些人眼裡,他們依舊「我行我素」,或在自己的社交軟體上發表不當言論,或在課堂面對聽課學生大放厥詞。

尤其是哈爾濱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於琳琦在微博上說,公然詆毀雷鋒、劉胡蘭,嘲笑馬克思,身為大學教授,卻發表如此言論,著實讓人想不明白,確實也印證了錢理群教授:「這種人一旦掌握權力,比一般的貪官汙吏危害更大」的理論。

說這些人是「看客」,是因為他們做著「利己」的事情,嘲笑著別人的貢獻;享受著國家的津貼,住著單位的公寓,酒足飯飽之後,「辱國」「媚外」……吃著共產主義的糧,砸共產主義的碗,比起《藥》和《檀香刑》裡的「看客」更壞,使壞的手段更加多樣、複雜,惡劣程序更甚!

結語:做看客、談論被看者!這是當代「精緻利己主義者」的高明手段和卑劣技倆,當然,還有一部分人,自己還算不上「精緻利己主義者」者,也擠破頭想去做「看客」,一邊看到社會的不良風氣津津樂道,一面又為自己處於底層生活而自怨,不是努力改變,而是消極應對或者自棄。

朋友們,現實生活中,隨處都有「看客」潛伏,讓我們拿起正義的筆來,討伐邪惡,主持正義,弘揚正氣!

姑且慕容:文學青年,胸有理想,終於大成。路見不平,看書寫文以記之,期待得到朋友的指點斧正!

相關焦點

  • 精緻利己主義批判
    這樣,每日不停更的法律讀庫推送才會第一時間出現在你的訂閱列表裡。「精緻利己主義」的提煉,本意旨在批判,卻不料在蛙怒不止的共鳴中,成全了趨之若鶩的時尚,拓展了精緻利己的實踐。精緻的利己主義,是修飾了吃相的利己主義,是升冪加權、義正辭嚴的利己主義。
  • 光明日報:利己主義再精緻,也是粗鄙的模樣
    原標題:利己主義再精緻,也是粗鄙的模樣   五四運動100周年,引發了人們對風雲激蕩時代的回望,也帶來了人們對一代代青年歷史責任的再思考。   一段時間以來,當80後、90後的新生代登上歷史舞臺,人們就一直有著年輕人成為「精緻的利己主義者」的憂慮,而這個詞也隨之進入了公共話語的「詞典」。高智商、世俗、老到,這是精緻利己主義者的畫像。在社會生活中,把個人利益當作人生唯一驅動力,原則、信念都可以為了利益讓路,一味追求做事的性價比,這樣的人生能走多遠?這樣的人生會有多累?   不利他,無以利己。
  • 中國人之中存在的看客
    正如魯迅先生在《藥》裡曾經這樣形容看客,「領頸都伸得很長,仿佛許多鴨,被無形的手捏住了似的,向上提著」。不得不說魯迅先生的偉大,他所描畫的看客到現在仍然存在,而且入木三分。魯迅先生所寫的那些看客確實無奈,當時的社會環境造就了這樣冷漠麻木的看客,在數千年來的封建社會中,這種看客一直存在,而且還延續到現在,這種深刻毒害國人的劣根性卻無時無刻不在破壞著當今社會的和諧安寧。
  • 隱瞞和自私,疫情下最可怕的行為:請收起你那精緻的利己主義
    3月17日凌晨,被確診為新冠肺炎12天時間裡,往返中國和泰國兩個國家,前往廣西,期間在廣州市內多次換乘地鐵,被憤怒的網友們贈送外號「廣州女毒王」跟其同住一個小區的鄰居也向記者反映,該女子從國外返回後,每天都在小區裡面轉,去小店購物、帶狗去坐兒童樂園的鞦韆
  • 實施勞動教育,要謹防精緻利己主義和形式主義
    與此同時,也引發了我的某種擔心,一線教育工作者如果在實施勞動教育的過程中指導思想有問題,就可能會陷入精緻利己主義和形式主義的泥潭,把一部好經念歪。我的擔心源自於一次中外校長關於「服務學習」的對話。兩種做法表面看起來只是實施模式的不同,其本質卻是指導思想和價值追求的不同。所謂找「合適的時機」或「集中實施」,其在指導思想和價值追求上並不是真正把勞動教育看作是促進學生成長的重要手段,而是看作了滿足大學錄取的重要手段;看重的不是勞動教育本身的深層價值,而是勞動教育可能作為大學錄取篩選工具之一的表面意義。這種指導思想的深層內核就是精緻利己主義。
  • 「利己主義」真的能利己嗎?
    這種利己主義的經濟觀亦成了當代社會奉行「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藉口。在這樣一個被抹上濃重的「利己主義」色彩的時代,唯求自身幸福的「精緻的利己主義者」越來越多。北京大學中文系錢理群教授曾說:「我們的一些大學,包括北京大學,正在培養一些『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並認為「這種人一旦掌握權力,比一般的貪官汙吏危害更大。」
  • 「偽利他主義」比「精緻利己主義」更可怕(圖)
    「我們的一些大學,包括北京大學,正在培養一些『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他們高智商、世俗、老到,善於表演,懂得配合,更善於利用體制達到自己的目的。這種人一旦掌握權力,比一般的貪官汙吏危害更大。」北京大學錢理群教授日前在「《理想大學》專題研討會」上語驚四座。  一種年代久遠的觀點認為,利他主義是社會不可或缺的,積極的、建設性的,而利己之心則是破壞性的,有害的。
  • 精緻的利己主義:要「利己」,也要「利他」
    很多人都聽過一個詞∶精緻的利己主義,這個詞最先由北大中文系錢理群教授提出。他的原文是:我們的一些大學,包括北京大學,正在培養一些'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他們高智商,世俗,老道,善於表演,懂得配合,更善於利用體制達到自己的目的。這種人一旦掌握權力,比一般的貪官汙吏危害更大。錢教授還舉了一個例子。
  • 留學生「喊話」北大院長:精緻的利己主義明明很粗糙!
    「精緻的利己主義」明明是粗糙的——青年學生致劉俏教授的一封信 尊敬的劉俏教授,您好!我是一位留學生,平時非常關注國內新聞。這些天看到您在開學典禮上談到「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後,我對北大的自由精神與獨立思想愈發崇敬。
  • 北大吳謝宇弒母案|一群站在屍體上的舔食者和喪心病狂的看客
    有些媒體甚至是將火力瞄準在了不會說話的屍體上,他們明知道吳謝宇的父母已去,就盡情的胡編。甚至說吳謝宇少年時,親眼目睹了父親和其他女子曖昧的全過程,導致吳謝宇性扭曲,心裡扭曲。而這一點,正迎合了部分看客的好奇心裡,於是他們就紛紛慷慨解囊,打賞的同時也不忘了鼓掌。
  • 利己主義:中西古代的反駁,利己主義的自我辯護,請保持謹慎
    大家好,今天小編就接著上次跟大家分享的利己主義講下去吧。如之前所說:心理利已主義是一個描述性的、關於行為動機的論題,聲稱人們的行為總是源於自私的考慮,一切人類欲望都是自私自利的欲望。許多人認為利已主義是一種很陰暗的人性理論。關於人性的爭論自古以來一直不絕於耳。
  • 看客心態的成因反思
    筆者在懷著極其沉重的 心看完這兩則報導的同時,也注意到社會各界特別是時評家們對看客圍觀的麻木行為和醜陋心態進行了口誅筆伐。但我在痛心之餘,始終認為這些純粹道德意義上的批判已經不足以喚醒這些冷漠和麻木的靈魂。而應當謀求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來儘早剷除這民族的劣根。
  • 除了《藥》,魯迅的這一篇高水平也寫透了看客
    魯迅作品中對於人性的揭露是很深刻的,尤其「看客形象」,更是深入人心。除了《藥》(1919)裡的「頸項都伸得很長,仿佛許多鴨,被無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著」,在《彷徨》裡,還有一篇《示眾》寫的也是圍觀的看客。
  • 專家:極端利己主義侵蝕中國 助推巧取豪奪風氣
    包括北京大學,正在培養一些『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他們高智商,世俗,老到,善於表演,懂得配合,更善於利用體制達到自己的目的。」這種「精緻利己主義」的提法是否恰當暫且不論,但錢教授的結論反映了當前利己主義思潮盛行,各種詐騙、貪腐、鑽營等極端利己主義行為層出不窮,手段之卑劣正在日益惡化。
  • 都是精緻利己主義鬧得
    背後僅僅是因為工資待遇和工作環境,還是像一些人說的是因為精緻利己主義導致的?畢竟我國是辛勤種果子的瓜農,而美國是直接坐享其成的採摘者。作為一個移民國家他就是依靠這種方式吸引全世界的人才為其所用。那麼冷靜思考下,我們和美國在吸引人才方面有什麼劣勢?
  • 《我的莫格利男孩》鄭理精緻的利己主義,真的很令人討厭!
    由楊紫,馬天宇主演《我的莫格利男孩》演完了,劇中配角的戲碼尤其的多,一共有四對cp,凌煕和莫格利,唐澄和陸子曰,凌宇和儲時,鄭理和白藝凌。其中我最喜歡不起來的一對就是鄭理和白藝凌了,她們兩個的個人主義,真的很令人討厭。哥哥?
  • 深觀察|美國新媒體巨頭的精緻利己主義
    美國在近期總統交接臨界點上演的一系列劇目,已讓任何一位天才作家的想像力相形見絀。現實總比劇本精彩。很難想像,川普離開推特是什麼樣的世界場景?!「推特總統」沒有推特附體,似乎就像安泰離開大地一樣。恐怕連川普自己也難以料想,他竟會有沒有推特的一天!
  • 利己主義有錯嗎?
    利己主義有錯嗎?
  • 人生建議:不要和精緻的利己主義的人做朋友
    看到有很多人說和她在一起會變得更優秀她會帶你飛,不,恰恰相反,和她在一起,只會給我壓迫感,而且她是不會帶你飛的,你對他沒有任何利用價值,她又怎麼會讓你來凸顯自己,說讓她帶你考研的,請問你自己都不自律,怎麼成天讓別人帶你考研嗎?自律是從自身做起,不是需要別人一遍一遍的督促,而且她也不一定會督促你,你對他有什麼價值可言的。換句話說你有什麼價值值得讓她幫助你。
  • 粗鄙的利己主義
    在翟欣欣、馬蓉、劉鑫以及黃淑芬撞傷老人拒不賠付最終導致老人死去這一系列事件發生後,總有人寫文章分析說:這是精緻的利己主義。「精緻的利己主義」最早應出自錢理群先生對知識分子的畫像,高智商,世俗,老到,善於表演,懂得配合,更善於利用體制達到自己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