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92%的中國博士生選留在美國!都是精緻利己主義鬧得

2020-08-28 佩弦教育

一直以來源源不斷留學海外的人才都是我國寶貴的財富,從錢學森、潘錦功、南仁東、黃大年、段路明、施一公、莊曉瑩等無不都為我國的建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然而近些年來,卻出現一些變化,那就是精英人才留在國外不回國的逐漸增多,據紐約時報報導,中國留美博士中高達92%的比例選擇留在美國,比例居於世界第一,緊隨其後的是印度比例高達81%。那麼留學人才為什麼不願意回國?背後僅僅是因為工資待遇和工作環境,還是像一些人說的是因為精緻利己主義導致的?

1、對待人才美國比我國更用心,畢竟一個是摘果子的,一個是種果子的

我們必須要承認在對待人才的方面,我國遠不如美國用心。畢竟我國是辛勤種果子的瓜農,而美國是直接坐享其成的採摘者。作為一個移民國家他就是依靠這種方式吸引全世界的人才為其所用。那麼冷靜思考下,我們和美國在吸引人才方面有什麼劣勢?

首先給予留學生中的精英人才設立有高額的獎學金,以吸引這些學生留在美國繼續鑽研學術,另外相對於我國,美國的給予的工資遠遠高於我國,真金白銀吸引留學生自然是能夠留住留學生。反觀我國在這個方面可謂是套路滿滿,比如我國某高校明明和應聘的博士商量好了待遇結果卻不執行,博士生辭職反而被學院索賠138萬,索賠的理由居然是博士生違約,世界就是這樣奇妙,你說人家敢回來嗎?

其次,我國在科研方面論資排輩情況嚴重,明明是學院應該是以學術水平論高下,教育參雜了行1政化自然就變了味道,有才能的人長期看不到希望自然就留不住了,這一點無論是落選院士的顏寧,還是出走美國的許晨陽都是真實體現。因為美國真的給予學術足夠尊重。

另外浮躁的學術氛圍也是一個原因,論資排輩的氛圍導致很多人不把自己精力放在學術方面,而放在了附1炎趨1勢方面。而這也逐漸影響到了整個學術圈子,一個導師被學生叫做「boss」大家居然覺得很正常。既然精力都放在其他方面,那麼科研以及論文發表怎麼辦,這個大家猜猜?

這一系列問題都導致留不住科技人才,但是隨著我國在這些方面逐漸改變是否就能留住人才了?我依舊持懷疑態度。

2精緻利己主義者為何頻頻出現?

其實關於『精緻利己主義』為何頻頻出現,大家經常爭論不休。我想起了有位考到清華大學的學生對邀請其參加演講的學校這樣回復「請他準備多少「出場費」,我憑本事考的清華,為什麼要感謝學校?」在這裡他將自己所有的成績都歸咎於自己,做事情只看錢,有人想不通為什麼他會這樣說,但在我看來這應該歸咎於其教育環境出了問題。

首先越來越多家長教育孩子在別人需要幫助的時候,不要去幫忙,不要惹麻煩,這其實割裂孩子與社會的聯繫,我們不幫助別人,別人自然也不會幫助我,社會就是一種冷漠的狀態。其次,在家裡,家長讓孩子全身心學習不讓其做一切家務,這割裂孩子和家庭關係,成績真的可以取代一切嗎?考試100分的就能自然而然地明白母親做家務的辛苦嗎?另外,新聞報導中充斥著一種怪異的氛圍,為了幫助別人而做出犧牲的人被網友嘲諷為傻子,大家都是一種冷眼旁觀的態度。

這一切都導致我們的孩子只知道學習,不關心別人,不關心家人,更不用說關心國家。他只關心自己,關心自己的學習,關心自己的生活品質,關心自己的工資待遇,這不就是家長和社會教給他們的嗎?


佩弦教育語:

之前有新聞報導有留學生留學海外,學有所成後漸漸斷了和家裡的聯繫,甚至連家人想見最後一面的請求的不能滿足。所以精緻利己主義者首先反噬的其實是自己的父母,既然父母已經讓他獲得了成功,沒有什麼用處了「自然就」變成了累贅,「自然」成了被拋棄的對象。慢慢我明白了為什麼中國文化一直強調「百善孝為先」「以孝治天下」,因為這才是國家穩定的根基,而這些留學海外之人有一部分已經挖斷了根基,沒有家,沒有國,只有自己的利益。

相關焦點

  • 《紐約時報》:博士生留在美國的人數,中國佔到92%,你怎麼看?
    近日,《紐約時報》公布數據:中國博士留美工作的人數達到了92%,高居世界第一。博士生選擇留美工作人數達到92%,這個情況不容樂觀!對於博士生而言,他們都有較高的科研工作水平,選擇留美工作,那麼對於國家的建設來講是一種損失。出現這類問題主要原因還是:科研人員待遇水平過低導致。美國經常從各大高校當中挖掘人才,並且以豐厚的待遇、綠卡為陪襯,讓這些尖端人才意識到留在美國的好處。
  • 92%的中國博士選擇留美國?中國高端人才流失嚴重,數據引人深思
    92%的中國博士,選擇畢業後在美國就業,他們為什麼做出這樣的選擇?不知各位看客可知道,據統計已有92%的中國博士,選擇畢業後在美國就業。在當初出國留學辦護照的時候,很多人都信誓旦旦的說出國只是為了學業深造,將來肯定會回到自己的國家為祖國發展儘自己的一份力量。然而如今他們為什麼會做出這樣的選擇呢?
  • 精緻利己主義批判
    這樣,每日不停更的法律讀庫推送才會第一時間出現在你的訂閱列表裡。「精緻利己主義」的提煉,本意旨在批判,卻不料在蛙怒不止的共鳴中,成全了趨之若鶩的時尚,拓展了精緻利己的實踐。精緻的利己主義,是修飾了吃相的利己主義,是升冪加權、義正辭嚴的利己主義。
  • 在海外的中國博士生畢業後是選擇回國?還是留在美國?
    《紐約時報》報導,博士生大多願意留在美國,中國佔92%。這個比例確實不低。估計這92%裡面會有很多公費留學生吧。可能有人會說,這些人不愛國,或者說太自私了。下面我就說說自己的看法。我國為什麼要派出留學生?
  • 留美博士留在美國:中國佔92%,排名世界第一
    紐約時報報導,各國留美博士留在美國發展的,中國佔比最高,達到中國留美博士總人數的92%,這個比例達全球留美博士第一,第二名為印度,佔比81%,然後是加拿大、德國和臺灣地區。可是回國發展6年後,他做出了一個驚人的舉動,辭去了北大數學系教授的職務,前往美國麻省理工大學從事數學教學與研究工作。
  • 紐約時報又黑中國 但這回卻被這個美國人啪啪打臉
    原標題:紐約時報又黑中國,但這回卻被這個美國人啪啪打臉!昨天下午,B站上出現了這樣一條高能視頻……發布視頻的是一個叫「NathanRich火鍋大王」的網友,是一枚居住在中國的美國人:
  • 美國《紐約時報》記者介紹中國疫情的視頻火了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當地時間13日,一段美國《紐約時報》記者在電視節目中談中國疫情防控的視頻,在境外社交媒體上引發關注,獲得近500萬次的觀看量。這段6分多鐘的視頻中,《紐約時報》記者Donald McNeil條理清晰地介紹了中國的檢疫流程,從如何隔離到徹底打破傳播鏈,以及如何保護醫院資源不崩潰。記者:在戰勝疫情上,中國已取得巨大成功記者Donald McNeil表示,在戰勝疫情上,中國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 中國「主旋律」如何登上《紐約時報》
    選擇在美國報紙打廣告  讀者定位是高端精英人群  此前,陳光標在《紐約時報》上的保釣和慈善廣告都曾引起過國人的轟動。對於自己打的廣告受到極大的關注一事,朱大平表示,中國的圖書在《紐約時報》上做廣告可能是第一次。
  • 《紐約時報》這篇抹黑中國的報導,美國網友發覺不對勁了
    說起2020這一年,新冠疫情無疑是一項焦點議題,全球眾多國家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新冠疫情帶來的影響,而在這其中,中國取得的成績可謂是相當顯著的,依靠著迅速有效的疫情防控措施,目前中國境內的疫情已經得到了控制,社會各行各業也已經基本恢復了正常運轉,但就在這樣的情況下,美國媒體卻仍然不死心,想要對中國進行抹黑和攻擊,不過美國網友面對這次的報導
  • 留學生「喊話」北大院長:精緻的利己主義明明很粗糙!
    「精緻的利己主義」明明是粗糙的——青年學生致劉俏教授的一封信 尊敬的劉俏教授,您好!我是一位留學生,平時非常關注國內新聞。這些天看到您在開學典禮上談到「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後,我對北大的自由精神與獨立思想愈發崇敬。
  • 為什麼是《紐約時報》中文網
    (譯註:《紐約時報》格調嚴肅,以文字為主,圖片為輔,因而被外界戲稱為「灰色女士」)北京時間6月28日早上,《紐約時報》的首個外文網站(cn.nytimes.com)正式上線。紐約時報中文網既包括從NYTimes.com翻譯過來的稿件,又有中文作者的原創作者。這是《紐約時報》的一個裡程碑,也是我們全球戰略的關鍵一步。
  • 周日閱讀分享:解析美國高等教育的實質,紐約時報暢銷書《優秀的綿羊》
    這本書,被紐約時報稱為給美國的高等教育「帶來了血腥的細節」,引起了美國廣大教育界的關注,並迅速在《紐約時報》的銷售排行上榜。國內已經有中文版了,去年在國內也挺熱門的。前天我寫的文章《首次交鋒美國頂級私立幼兒園,面試失敗是如此容易》讓一些媽媽對美國的精英教育非常感興趣,實際上,這種從幼兒園開始走精英路線尋求名校的現象,在國內早就蔚然成風,並且風成家長們的首要頭痛問題。
  • 俄議員批美「追責中國」無恥:宣揚「極度利己主義」
    俄新社莫斯科4月20日報導稱,俄羅斯國家杜馬國際事務委員會主席列昂尼德·斯盧茨基對俄新社表示,美國藉口新冠病毒向中國「追責」的言論說明,美國在疫情背景下繼續宣揚「極度利己主義」。報導稱,美國總統唐納·川普聲稱,如果中國故意放任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就應當承擔後果。他稱,美方正在展開調查。中國外交部早些時候表示,疫情發生以來,中方始終本著公開、透明、負責任態度,全力遏制疫情擴散蔓延。斯盧茨基說:「美國在疫情背景下繼續宣揚極度利己主義。
  • 以紮根理論看紐約時報的數位化轉型:讀《紐約時報是如何做新聞》
    與當時流行的「故事模式+黃色新聞潮+簡訊息模式」不同,《紐約時報》獨闢蹊徑,尤其喜歡看在長篇大論和報告,這些讓《紐約時報》更是顯眼,「它讓美國人形成了一個堅定的信念:每逢大事,欲求信息之全,非買《紐約時報》不可」。
  • 《紐約時報》:關稅、疫情未抑制中國出口增長
    摘要:美國《紐約時報》上海分社社長、高級記者柏凱斯(Keith Bradsher)8月31日發表了一篇名為《川普關稅?新冠病毒?中國出口無論如何都在增長》報導,認為經歷新冠肺炎疫情及美國加徵關稅後,中國反而展現出強勁的出口能力,繼續保持向全球提供消費產品和電子商品。
  • 「偽利他主義」比「精緻利己主義」更可怕(圖)
    「我們的一些大學,包括北京大學,正在培養一些『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他們高智商、世俗、老到,善於表演,懂得配合,更善於利用體制達到自己的目的。這種人一旦掌握權力,比一般的貪官汙吏危害更大。」北京大學錢理群教授日前在「《理想大學》專題研討會」上語驚四座。  一種年代久遠的觀點認為,利他主義是社會不可或缺的,積極的、建設性的,而利己之心則是破壞性的,有害的。
  • 光明日報:利己主義再精緻,也是粗鄙的模樣
    原標題:利己主義再精緻,也是粗鄙的模樣   五四運動100周年,引發了人們對風雲激蕩時代的回望,也帶來了人們對一代代青年歷史責任的再思考。   一段時間以來,當80後、90後的新生代登上歷史舞臺,人們就一直有著年輕人成為「精緻的利己主義者」的憂慮,而這個詞也隨之進入了公共話語的「詞典」。高智商、世俗、老到,這是精緻利己主義者的畫像。在社會生活中,把個人利益當作人生唯一驅動力,原則、信念都可以為了利益讓路,一味追求做事的性價比,這樣的人生能走多遠?這樣的人生會有多累?   不利他,無以利己。
  • 2019年《紐約時報》十大好書
    而在大洋彼岸的美國,《紐約時報》的編輯們也評選出了 2019 年度十本最佳小說、非小說作品。今天,讓我們看看美國同行選出了哪十本好書。 《紐約時報》評 2019 年度十本好書《呼吸》(Exhalation)特德·姜(Ted Chiang)著《呼吸》是美國華裔科幻作家,4 屆雨果獎、4 屆星雲獎得主特德·姜的第二本小說集,收錄了特德·姜的 9 篇中短篇小說,其中 4 篇《雙面真相》《大寂靜》《臍》和《焦慮是自由引起的暈眩》
  • ...紐約時報》採訪:我把美國人民當作親人 在這裡受到了種族歧視
    大家都知道在美國。在美國怎麼樣?除了她的微博,大多數人無從得知。5月14日,紐約時報中文網採訪了鳳姐,本意是調查美國紐約美甲沙龍工人的生存境況,但顯然鳳姐說得遠不止這些。在介紹完自己在紐約美甲業的工作經歷後,鳳姐談起了自己對「美國夢」的看法。她說美國夢是自由平等,她到美國就是奔著自由女神去的,但同時她又說自己在工作中受到了嚴重的種族歧視。
  • 深觀察|美國新媒體巨頭的精緻利己主義
    試想,沒有超級社交平臺的加持,川普能輕鬆越過層巒疊嶂的美國權力體系,輕鬆成為超級總統嗎?川普之膨脹,固然與他的人性和人品有關,但社交媒體的縱容,放大了川普人性和人品的陰影面積。在沒有約束的情境之下,川普如同脫韁的野馬,恣意踐踏公共草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