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源源不斷留學海外的人才都是我國寶貴的財富,從錢學森、潘錦功、南仁東、黃大年、段路明、施一公、莊曉瑩等無不都為我國的建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然而近些年來,卻出現一些變化,那就是精英人才留在國外不回國的逐漸增多,據紐約時報報導,中國留美博士中高達92%的比例選擇留在美國,比例居於世界第一,緊隨其後的是印度比例高達81%。那麼留學人才為什麼不願意回國?背後僅僅是因為工資待遇和工作環境,還是像一些人說的是因為精緻利己主義導致的?
我們必須要承認在對待人才的方面,我國遠不如美國用心。畢竟我國是辛勤種果子的瓜農,而美國是直接坐享其成的採摘者。作為一個移民國家他就是依靠這種方式吸引全世界的人才為其所用。那麼冷靜思考下,我們和美國在吸引人才方面有什麼劣勢?
首先給予留學生中的精英人才設立有高額的獎學金,以吸引這些學生留在美國繼續鑽研學術,另外相對於我國,美國的給予的工資遠遠高於我國,真金白銀吸引留學生自然是能夠留住留學生。反觀我國在這個方面可謂是套路滿滿,比如我國某高校明明和應聘的博士商量好了待遇結果卻不執行,博士生辭職反而被學院索賠138萬,索賠的理由居然是博士生違約,世界就是這樣奇妙,你說人家敢回來嗎?
其次,我國在科研方面論資排輩情況嚴重,明明是學院應該是以學術水平論高下,教育參雜了行1政化自然就變了味道,有才能的人長期看不到希望自然就留不住了,這一點無論是落選院士的顏寧,還是出走美國的許晨陽都是真實體現。因為美國真的給予學術足夠尊重。
另外浮躁的學術氛圍也是一個原因,論資排輩的氛圍導致很多人不把自己精力放在學術方面,而放在了附1炎趨1勢方面。而這也逐漸影響到了整個學術圈子,一個導師被學生叫做「boss」大家居然覺得很正常。既然精力都放在其他方面,那麼科研以及論文發表怎麼辦,這個大家猜猜?
這一系列問題都導致留不住科技人才,但是隨著我國在這些方面逐漸改變是否就能留住人才了?我依舊持懷疑態度。
其實關於『精緻利己主義』為何頻頻出現,大家經常爭論不休。我想起了有位考到清華大學的學生對邀請其參加演講的學校這樣回復「請他準備多少「出場費」,我憑本事考的清華,為什麼要感謝學校?」在這裡他將自己所有的成績都歸咎於自己,做事情只看錢,有人想不通為什麼他會這樣說,但在我看來這應該歸咎於其教育環境出了問題。
首先越來越多家長教育孩子在別人需要幫助的時候,不要去幫忙,不要惹麻煩,這其實割裂孩子與社會的聯繫,我們不幫助別人,別人自然也不會幫助我,社會就是一種冷漠的狀態。其次,在家裡,家長讓孩子全身心學習不讓其做一切家務,這割裂孩子和家庭關係,成績真的可以取代一切嗎?考試100分的就能自然而然地明白母親做家務的辛苦嗎?另外,新聞報導中充斥著一種怪異的氛圍,為了幫助別人而做出犧牲的人被網友嘲諷為傻子,大家都是一種冷眼旁觀的態度。
這一切都導致我們的孩子只知道學習,不關心別人,不關心家人,更不用說關心國家。他只關心自己,關心自己的學習,關心自己的生活品質,關心自己的工資待遇,這不就是家長和社會教給他們的嗎?
之前有新聞報導有留學生留學海外,學有所成後漸漸斷了和家裡的聯繫,甚至連家人想見最後一面的請求的不能滿足。所以精緻利己主義者首先反噬的其實是自己的父母,既然父母已經讓他獲得了成功,沒有什麼用處了「自然就」變成了累贅,「自然」成了被拋棄的對象。慢慢我明白了為什麼中國文化一直強調「百善孝為先」「以孝治天下」,因為這才是國家穩定的根基,而這些留學海外之人有一部分已經挖斷了根基,沒有家,沒有國,只有自己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