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茬苒,幾十年前聞名全國乃至全球的大名鼎鼎的上海工具機廠,如今變成了「上海工具機廠有限公司」。 拙作《工具機廠,少年的夢想之舟》發表後,老同學說我們小學時的林老師想見見我這個作者。上海工具機廠職工子弟小學英語老師林德輝,上海公安高等專科學校黨委書記林德輝,真的是同一人嗎?我簡直有點不敢相信。
一篇文章引出50年後的重逢
拙作《工具機廠,少年的夢想之舟》在《上海紀實》《楊樹浦文藝》等陸續刊發後,始料不及的是,一篇回憶與記敘自己少年時代和上海工具機廠陳年往事的文章,竟然會在該廠在職、退休和曾經在該廠工作過的幹部、職工中引發了一場不小的反響。他們紛紛在網絡中轉發此文的同時,均在親朋好友和微信中打聽作者是誰?
2017年1月7日上午,我在上海工具機廠職工子弟小學5班的同學,曾任上海工具機廠磨床研究所綜合室主任的呂蓓芳打電話問我:「林德輝儂曉得伐?」
「你說的是哪個林德輝?在我熟悉的人中有好幾個叫林德輝的啊!」 我有點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林德輝,這個名字太普通了,叫這個名字的人,不說全國,就在上海起碼應該就有成千上萬個吧。
「就是那個曾經在工具機廠職工子弟小學做過我們英語教師、後到工具機廠做黨委副書記,再後來到你們公安高等專科學校當黨委書記、常務副校長的林德輝老師呀!他是我在工具機廠磨床研究所工作時的支部書記,也是我的入黨介紹人。他看到你寫的工具機廠文章後,激動地打電話問我,是否認識文章的作者。我告訴他認識的,是廠子弟小學讀書時的同班同學,是你曾經的學生,現在也在市公安局工作。林老師聽後十分高興,要我儘快把職工子弟小學5班同學召集起來,邀請到他家裡相聚,他想和大家見見面。」呂蓓芳在電話中一口氣說道。
上海工具機廠職工子弟小學英語老師林德輝?上海工具機廠黨委副書記林德輝?上海公安高等專科學校黨委書記林德輝?真的是同一人嗎?我依然心存疑慮。
「不會錯的,劉翔,林老師還記得你父親呢!因為他曾經在你父親所在的二車間工作過。」呂蓓芳告訴我,前不久,林德輝老師讀到了由原工具機廠辦公室主任轉發給他的我的這篇文章,隨即打電話給在工具機廠工作時的老部下呂蓓芳,詢問這個叫劉翔的作者她是否認識,想和作者碰碰頭。
巧的是,呂蓓芳也剛好在微信朋友圈看到了這篇文章, 她在電話中笑著說:「劉翔,你現在成了網紅啦,無論是在職、退休或者曾經在工具機廠工作過的幹部、職工都在說,這篇文章寫出了大家對昔日上海工具機廠的懷戀之情,說出了幾代上機人的心裡話。許多上機人在朋友圈裡轉發此文的同時,也和林德輝老師一樣,在互相打聽作者是誰?我代表大家謝謝你哦!」
經呂蓓芳這麼一說,那這個林德輝肯定就是公安專科學校的林校長了。習慣低調「潛水」的我,也就這樣被拽出「水面」。
老師和學生先後都到了公安系統
人生真奇妙,一篇普通的懷舊之作,竟然重續了中斷50多年的師生情。不禁給我,也給原上海工具機廠職工子弟小學5班的同學們帶來了意外的驚喜。2月18日上午,我們部分同學終於在林德輝老師的家中重逢。大家把一束鮮花遞給他時,我握著他的雙手,不無感慨地說道:「林老師,我在公安高等專科學校參加培訓時,看到你坐在主席臺上,總覺得似曾相識,想不到原來你就是我50多年前的小學老師啊!」
「是啊,是啊,劉翔你的這篇工具機廠文章勾起了我對工具機廠的深深眷戀。沒想到,文章作者遠在天邊,近在眼前,居然是我在工具機廠職工子弟小學當老師時的學生,後來我們還先後到公安戰線做了一名警察。你父親身體還好嗎?代我向他問好。」已經76歲的林德輝老師同樣感慨萬千。身板硬朗的他,眉宇間依然透露出一股集軍人和警察於一身的英武之氣,但渾身卻永遠「揮發」著教書育人的儒雅氣質。
軍人出身的林德輝老師,1997年從上海市檔案局副局長轉崗到公安高等專科學校擔任黨委書記、常務副校長後,他深感和原來的工作相比,公安高等專科學校是一座培育預備警官的高等學校,一切以教學為中心。因此,本著從嚴治警、從嚴治校、從嚴治學的方針,在治校理念上,以爭創一流公安院校的行為準則指導學校的各項工作,主持制定了「上海公安高等專科學校1998—2001三年教學改革和發展規劃」。
而1998年學校舉行的新生閱兵式,無疑是林德輝貫徹從嚴治警、從嚴治校、從嚴治學的點睛之筆。按慣例,每年新生入學報到後,都要進行1個月的軍訓和《人民警察法》等法律法規的教育,然後正式開學。這年的9月28日,林德輝將閱兵式代替開學典禮的傳統上加以發揮,重點突出公安院校區別於普通院校的準軍事化個性。邀請了包括各大新聞單位在內的各方來賓350多人登上觀禮臺,檢閱預備警官的勃發英姿。當2000多名預備警官組成的26個警隊方陣,邁著鏗鏘的步伐正步通過觀禮臺時,此時,陪同上海市公安局領導接受檢閱的林德輝書記,心情十分激動。在未來警官的搖籃裡,他揮灑著自己的激情與雄心。
得知我現在還居住在楊浦區,林德輝老師說,他的人生之路是從楊浦區開始起步的,對大楊浦有著十分深厚的感情。父親林增茂曾擔任過國棉十九廠廠長、黨委副書記。1958年他考入位於杭州路上的建設中學,是班級裡的團支部書記。兩年後被保送到中國人民解放軍外語學院學習,畢業後分配到海軍情報部工作。1969年夏天,從部隊轉業後分配到上海工具機廠後,人事處覺得他是個學外語的知識分子,便安排其到職工子弟小學擔任四年級英語教師。我們這批學生是1966年進小學讀書的,這年剛好進入四年級,於是他也就成了我們的英語老師。1972年他被抽調參與接待配合美國總統尼克森訪華先遣組工作,隨後被派駐到羅馬尼亞參加援外工作。援外結束回到工具機廠後,先後擔任廠磨床研究所工會主席、黨支部書記、廠黨委副書記。
林老師做過的那些暖心事
而此次師生重逢中,同學馬國霞講述的林老師關心馬家四姐妹故事,更是成為我們小學生涯中師生情誼的一段佳話。馬國霞回憶說,她父母都在上海工具機廠工作,她們四姐妹小學都是在職工子弟小學就讀的。七十年代初,她的父親帶著姐姐「支內」到陝西漢中工具機廠,留下她母親和她與兩個妹妹在上海。當時她們一家借住在工具機廠的宿舍裡。一天,學校的軍訓結束時,天已經完全黑了。學生們都被自己家長領回去了,而她母親因加班無法前來領大妹妹紅霞回廠宿舍,年幼的紅霞只得獨自回去。走到半路迷路了,當年學校所處的佳木斯路還是一條「荒無人煙」的偏僻小路,在濃重夜色的籠罩下,紅霞嚇得獨自蹲在路邊大聲啼哭。這時,正巧林老師路過,馬上走上前去安慰她,並將她護送回廠宿舍。就這麼一件小事,林老師早已淡忘了,可卻一直銘記在馬家四姐妹和他們父母的心中。當馬國霞年逾八旬的母親得知我們和失聯50多年的林老師重逢後,執意要親自帶著馬家四姐妹到其家裡表達感謝之情。那天,我也在場。望著馬國霞母親帶著四個女兒,輪番感謝林德輝老師50多年前對她們一家人關心的溫馨場面,那種濃濃的人間真情,是無法用文字描述的。
歲月荏苒。當我與同學們和林德輝老師圍坐在一起,共同重溫50多年之前的師生情誼,一種純粹而美妙的享受瀰漫在我們每個人心田。此時,我眼裡現在的林老師,顯然比曾經的林校長更加可敬可親。雖然,此時的林德輝老師,已不是當年那個28歲的年輕英俊英語教師,我們也同樣不再是一個個活蹦亂跳的少年少女。
如今,退休在家的林德輝老師,依然十分忙碌,迷戀於旅遊攝影,鍾情於琴棋書畫。和我們聚會的這天,他特意請來一位書畫家,給每個同學寫了一幅字畫,並帶我們到笛王陸春齡大師家拜訪,請他給我們開了一場「專場音樂會」。讓我這個曾在中學小分隊裡吹過幾天笛子的「陸粉」, 終於有了和從小仰慕的笛子大師有了一次零距離接觸。
回首往事,林德輝老師說,他在1984年下半年調離上海工具機廠後,雖然在市委辦公廳、東湖集團、市檔案局、公安高等專科學校等多個崗位擔任過領導職務。但回眸自己的一生,最自豪的職業就是教師。因為他的大伯曾經是溫州老家蕭江小學的校長,從大伯身上,他耳濡目染了教師的崇高和偉大。從上海工具機廠職工子弟小學的英語老師,到上海公安高等專科學校的常務副校長,感謝命運在他的職業生涯裡留下了幾段從教經歷。哪怕是在市檔案局擔任副局長期間,雖然遠離了教壇,但他依然不忘在由其策劃的那部榮獲「飛天獎」三等獎的9集電視劇《一號機密》中,穿上長衫客串了一把30年代一所小學校長。因為在他的心靈深處,有一種叫做「師魂」的教師情結是永遠也難以割捨的。
今年3月12日,上海工具機廠職工子弟學校5班的同學和林德輝、王雯綺、陳慧珍等小學老師聚會結束後,我帶著照相機特意專程前往上海工具機廠職工子弟小學舊址「故地重遊」。當年的學校早已「物是人非」,1976年底學校移交給楊浦區教育局後,更名為中農小學,如今則成為長白二村小學分校。在夕陽的陪伴下,我獨自沿著操場和教學樓逛了好幾圈,試圖重新「撿拾與打撈」起那些遺落在校園深處當年一個小小少年的夢想和輕狂。然而,時光如水。昨天所有的「故事」都一去不復返了,留給今天的只有歲月。可是,歲月這種東西啊,卻又是如此的無情,說走就走。哪怕用儘自己的一生,硬生生地去拽、去扯,也無法拽住、無法扯回。於是,我俯下身子,在校園的花圃裡摘下一片綠葉,把歲月「藏」進自己胸膛。無論歲月如何無情,但學生和老師的情誼、學生和學校的情感是永遠拽得住、扯不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