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9月07日 10:01 來源:
來源;新京報
一對黑戶父子的現實與夢想
父親流落京城,兒子出生16年沒有戶口,上小學升初中考大學幾度遇波折
父與子
父親———葉新
60歲,江西人,曾是大學講師,1979年來到北京後以拾荒為生。由於沒有戶口,兒子上小學、升初中、考大學,不斷遭遇難題,他為此不停奔波。
兒子———葉天生
18歲,從宏志中學畢業,剛被澳門理工大學錄取。雖然出生在北京,卻直到高一時才有了在江西老家的戶口。
他的願望是以海歸的身份回北京創業。
8月26日上午,趁著周末,葉天生正在房間裡收拾自己的東西。兩天前,他回江西老家辦理了港澳通行證,準備9月9日出發,到澳門去上大學。
作為宏志中學的應屆畢業生,他剛被澳門理工大學的電子商貿系錄取。「那是個不錯的日子,正好出發。」葉天生說。
葉天生的家租住在酒仙橋一處老樓房的一層,在他3平方米的房間裡,緊巴巴地擠著一張床,一個書櫃,光線不是很好。用四個凳子和一個床板拼起來的床上,堆了一尺高的獎狀與證書,四角裡也都堆著書本。
雖然這老屋顯得昏暗潮溼,但已經是他住過的最好的家了。「不過我們馬上就要搬了,因為房子到期了,還不知道搬到了哪兒去呢。」葉天生說這些話時,站在他旁邊的父親葉新,顯得有點不知所措。
現實:
父親流落到京城
兒子天生沒戶口
「我們一家以前都是沒有戶口的黑戶。」年近古稀、身材瘦小的葉新語速不快,戴著厚厚的眼鏡。但是,青筋盤錯、關節粗大的手腳,明顯是長期幹勞力活兒的結果。
「文革」前,作為林業專業的大專生,葉新在江西共產主義勞動大學的分校當數學講師。因為「文革」各派系間的鬥爭,他被從學校打回老家,戶口也隨之被註銷。
1979年,葉新從江西來到北京尋求平反,後來就流落在京城,以抬荒為生。就是在這個時候,他遇到了獨自一人從山東老家跑到北京來的陳榮,兩人就漸漸處在了一起。
1988年9月,他們的孩子葉天生出生了。「他媽只在懷孕時去了北京婦產醫院檢查了一下。」葉新指著如今站起來比他高一頭、顯得清爽帥氣的兒子說,「我們夫妻沒有結婚證,他是在家裡出生,臍帶都是自家用剪刀過火之後剪的。」葉新說這些的時候顯得滿不在乎。
戶口遭遇戰之 1
兒子上小學遭拒絕
父親交贊助費解決
不過,葉新口中的「家裡」,並不像普通人想像的有牆有頂的屋子。
從四五歲有記憶起,在葉天生的印象中,他們常睡在東單銀街天橋下面,東單有個老餃子館,每到晚上9點,員工們都會大掃除,父親每天給他們幫忙,以獲得免費的晚飯。
「我家的牆都是用硬紙板和塑料布糊的,那時候家裡最怕的就是市容工商和查戶口的。市容工商的人會把我們的家拆掉。而遇到查戶口的,因為我們一家都沒有戶口,所以一家人都會躲起來,露宿街頭,等查完了再回家。」葉天生在回憶這些往事的時候,臉上一直帶著笑,仿佛是別人的苦難。
本來,靠著十多年來拾荒與修拉鏈的積蓄,葉新是能租個小屋讓全家安頓下來的。但他心中還有個想法:孩子上學,必須要很多錢,而這些錢只能從牙縫裡、住房上擠出來。
到了1994年,6歲的天生到了要上小學的年齡。東單附近的春雨小學和校尉小學,因為他的黑戶身份,都沒有要他。東單餃子館的一位夥計有熟人在東城區教委,幫著葉新說情,居委會也給葉新寫了證明稱葉新常住東單,再請來餃子館的經理做經濟擔保,天生才被安排進了東單附近的大甜水井小學。
「因為我們是外地小孩,入學的贊助費交了3000元,都是我一分一分省下來的。」葉新說當初露宿街頭,就是為了這一天。
戶口遭遇戰之 2
兒子馬上要升初中
宏志中學成為救星
葉天生上到小學二年級時,葉家也第一次有了固定住所。那是在林業大學附近一個6平方米的平房,一家人都擠在裡面。為了能及時趕到東單附近的大甜水井小學,四五點天還沒亮,睡夢中的葉天生就被父親抱上三輪車,騎近三個鐘頭送到學校,下午還得再接他回去,無論颳風下雨。「我在車上還熟睡著呢,醒來看到爸爸騎得汗流浹背,寒冬臘月也是一身汗。到了小學5年級,我就自己騎車上學了。」葉天生說這些時,對父親充滿感激。
每天放學回來,他幫著父母歸置完破爛後,就站在家附近的一個鐵桶旁寫作業,晚上就著路燈看書。
好學的葉天生帶著年年是三好生的稱號,讀到了六年級。馬上就要升初中了,當時的班主任楊老師跟葉新說,要想在北京上初中,葉天生只有一條路,就是上新開設的宏志中學,這是個專門招貧困生的學校。「要不是老師推薦,我們哪兒知道有這回事,光借讀費都交不起。」葉天生慶幸有老師的指點。
學校給天生寫了推薦信,向區教委推薦,由於戶籍問題,到第二次才被破格批准。
因為宏志中學只接收北京的貧困子弟,最後還是天生的優秀打動了教委與宏志中學。
從初中到高中,葉天生一直在宏志中學就讀。
戶口遭遇戰之 3
兒子美國留學半年
父親四下江西辦戶
高一時,16歲的葉天生遇到了一個「大事件」,他通過層層選拔,入選了「愛優生」計劃,有機會去美國留學半年。
要去美國就要辦護照,可是,葉天生沒有戶口。學校就打算換另一個學生去。
「先辦戶口,下一年有機會天生再去。」宏志中學趙副校長一直負責「愛優生」的事情,他想勸葉新放棄。但葉新堅持要學校給他一個月時間,他說無論如何都要辦下戶口,只要學校給他開證明。
「當時腦子裡一片空白,也不知道怎麼就誇下了海口。」葉新覺得自己當時的承諾很好笑。趙副校長當時跟他說:「要什麼樣的證明?我們來寫。」在學校的支持下,葉新帶著兒子厚厚的獎狀與證明,趕到了老家江西龍南縣武當鎮派出所。但對方稱,學校證明沒用,派出所只看派出所的證明,要葉新補上葉天生在京生活與常住事實的證明。
葉新只得回到北京,找到東風鄉派出所,很順利就辦了證明。「東風鄉派出所管我們這片的民警知道我們家的情況,也喜歡天生,還常常到我家來送東西。」葉新又回到江西,這次對方跟他要孩子的出生證明。
「在家裡生的,哪兒來的出生證明呢?」葉新回北京,找了10戶鄰居,籤上字回到江西,這次葉新先把自己的戶口給辦了。
第四次回到江西,葉新終於辦下了天生的戶口。
第五次,葉新趕回江西老家,辦理了葉天生的護照,美國之旅終於成行。
一個月裡,來回十趟,葉新一共花了3000多元錢,給天生上大學準備的錢全用上了。
戶口遭遇戰之 4
兒子在京無法高考
折回江西再補報名
讓人沒想到的是,這段經歷在兩年後,天生高考時,又上演了一次。
因為天生戶口辦在了江西,他無法在北京參加高考。
老師原本以為可以為葉天生磨出一個特殊名額,但4月份,高考報名到最後的時間,還是卡在了北京的法規上。北京市考試院表示,不能為了葉天生單開綠燈,戶口不在北京,就不能在北京參加高考。而早在三月份,江西的高考報名就已經截止了。
天生說,那一段時間他情緒很低落,有一次還跪在父親面前,發了火。「我那時候模仿老舍《茶館》裡秦二爺的話,寫了一篇文章來發洩情緒,在給同學讀的時候,我有想哭的感覺。怎麼也想不通,為什麼我在北京報不上名,在江西也報不上名,我就要沒有大學上了。」葉新決定再次為兒子來到江西。「事在人為,這次的戰略是從高往下,只要江西省教育廳說了話,下面一定就能報上名。」葉新帶著葉天生所有的獎狀、證書和去美國留學的證明,趕往了南昌。
在教育廳一位廳長的幫助下,葉新很幸運地聯繫到高招辦普招科。聊了兩個小時之後,普招科的劉科長給各級打電話交待此事,並讓葉新從基層龍南縣武當鎮開始報名,然後到贛州辦手續,再到南昌交給教育廳,最後回到龍南,辦完了手續,報上了名。又是一個數千裡的奔走。
「在這過程中,有的領導跟我說,這麼優秀的兒子,什麼時候帶來給我看看啊?」葉新有點兒得意。
夢想:
兒子赴讀澳門高校
要當海歸回京創業
今年4月,葉天生與父親回到江西進行體檢,並留在那兒準備高考。葉天生最終沒有選擇報考內地的高校,而是被澳門理工學院錄取,得到了全額獎學金。可是,去上學的路費,還需要父親做家教和他打零工來湊齊。
雖然曾因戶口問題沮喪,但說起在北京的生活,葉天生很滿足,「其實與老家孩子相比,我有機會在北京,那是何等幸運。」在班上有幾個知心的朋友,他們經常在一起討論弗洛依德、霍金等一切感興趣的東西,他很喜歡那種在人群中找到同類的感覺。
但葉天生還有一個想法,他最終還是想去美國留學。
「我要以海歸身份回北京創業。」葉天生不好意思地笑了,「這樣就沒有戶口限制了。」 (採寫/記者 徐春柳 攝影/記者 徐春柳)
責編:常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