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國》系列正在放第三部。這個系列第一部說的是秦孝公和商鞅的故事,第二部說的是秦惠文王和張儀的故事,第三部說的是秦昭王和蘇秦的故事。
說到第三部的時候,已經是戰國了,戰國時期人心險惡,世道艱難,比如蘇秦這個人,就複雜得很。
後來人越研究,越覺得蘇秦這個人不簡單,到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時候,人們發現,在帛書《戰國縱橫家書》中有蘇秦的書信和談話,根據這些內容,人們甚至琢磨出他是個三面間諜說法,說他實際上是燕國的間諜,要把齊國往死裡整,因為齊國曾經滅掉燕國,燕人痛心疾首。然後蘇秦跑到秦國去當謀臣,私下裡又和齊國眉來眼去,好像要幫齊國,實際上是一步一步把齊國帶向深淵。
當然最後蘇秦下場並不好,秦齊燕三國的王都懷疑他。翻翻二戰史,做間諜的人一般都不會有好下場,越好的間諜,下場越不好。
所以說,人生,越簡單越美,當然這是回過頭去,或者看別人命運的感悟,在時間的洪流中,人都是身不由己的。
好,言歸正傳,說一下這篇文章的主題:白起和王翦(jiǎn)。
白起:偉大的屠夫
白起太有名了,所以史書上很少見地對白起這個人的長相,有非常詳細的描述:
「武安君(白起)之為人也,小頭而銳下,瞳子白黑分明,視瞻不轉。小頭而銳下者,斷敢行也,瞳子白黑分明者,見事明也。視瞻不轉者,執志強也。可以持久,難與爭鋒。」
《羋月傳》裡的白起比較符合吧?
我翻譯一下:
白起這個人,長著個橄欖腦袋,兩頭尖,中間大。相書上說,這個面相的人,有決斷、行動力強;他眼睛黑白分明,說明看問題看得比較明白;他往遠的地方看的時候,眼球也不轉,說明意志堅強(因為遠的地方視野大,可以看的地方多,一般人眼球就滴溜溜轉)。這種人,堅持有韌性,難與爭鋒。
《羋月傳》裡說(《大秦帝國3》幾乎就是《羋月傳》的續集),白起是羋月從義渠王那兒收來的小狼仔,這當然是不可能的,不過,白起出生平民,瞎編一個故事,也沒什麼關係。
梁啓超當年閒著的時候,大數據了一下白起,他算了算,戰國時期的戰爭,大約死了200萬人,其中一半是被這個「橄欖頭」幹掉的。
白起的成名作是公元前293年的「伊闕之戰」。
伊闕是古地名,在現在的洛陽邊上,龍門石窟附近,當時是韓國的領土。韓、魏兩國聯軍,在這裡擺好陣勢,迎戰從函谷關衝出來的秦師。
這是白起第一次作為大兵團的最高首領帶兵作戰,之前,他都是魏冉(還記得嗎?羋月的弟弟)的副手,魏冉很看好這個年輕人,特意向姐姐(羋月這時候還在當政)推薦白起。
白起是公元前257年被秦昭王賜死的,就算他當時70歲了,伊闕大戰的時候,也才34歲,真年輕啊!
年輕的白起,瞪著黑白分明的烏珠,「瞻」著面前的韓魏聯軍,發現兩股部隊並沒有貼在一起,韓軍略靠前一些,心裡有了計較。
他先派「疑兵」跑到韓軍前面擺出衝擊的樣子,精銳部隊則繞到魏軍後面,因為兩支部隊隔著一段距離,秦軍又是從魏軍後面發起進攻的,韓軍不清楚魏軍那邊發生了什麼,還憋著勁等著對面的秦軍衝鋒,等他們明白過來的時候,背後的秦軍已經每人腰裡別著幾顆血淋淋的魏軍腦袋,準備來割韓軍的腦袋了。
秦國的軍制,是以敵人的腦袋(或者耳朵)算軍功的。腦袋越多,賞得越多。這也是戰國後期的戰爭血腥很重要的一個原因。
韓軍基本上沒怎麼敢打,直接開跑了,在戰爭中,這叫「潰」。秦兵只要跟在後面攆就行,攆上一個,砍一個腦袋。
這一仗,白起和他的手下,一共砍了24萬顆腦袋。而後,第二年,白起繼續領兵對韓魏實行軍事打擊,一直到兩國求和,條件是:割讓太行山以西600裡土地。
此戰後,白起被封為「大良造」。(秦的爵位,商鞅也得過)
從地圖上可以看到,秦軍從潼關出來以後一直到函谷關,都在秦嶺中的一條狹窄的通道裡,一直到過了洛陽以後,地勢才開闊起來。歷史上要防止秦兵出來,只要在那個通道前擋一下就行。可自從秦國有了太行山以西這600多裡土地以後,就等於在通道口有了自己的陣地,進可攻,退可守,狼爪子終於伸出來了。
14年以後,秦國開始了第二次重大軍事行動:攻楚。在這場戰役中,秦軍把楚頃襄王趕出了都城郢,楚基本是被滅了。白起被封為「武安君」。
在攻下郢都之前,秦軍最重要的一戰是鄢城之戰。
鄢,就是現在的湖北宜城邊上,它是漢水中遊的一座重鎮,過了這個地方,漢水就一路平坦地往南流去,衝入下遊的雲夢澤,也就是楚都郢所在地。楚人也知道這座城的重要性,拼死守城,白起攻了幾個月攻不下來,狠勁就上來了。
他命人從地勢較高的夷水上開了個口子,修了一條100多裡長的渠道,然後把夷水灌進了鄢城,鄢城一夜間漂起了幾十萬具屍體。這回秦軍割腦袋省勁多了。
白起一生中的頂點,就是著名的「長平之戰」。
公元前261年,秦國向趙國發起進攻。
秦和趙是一個祖宗,所以在七國中,秦趙的關係一直很好,秦始王的爹異人當初就是在趙國當質子的。一方面是秦的寬大,另一方面,趙國自武靈王胡服騎射的改革後,國力也比較強盛,所以,趙是七國中武力僅次於秦的國家。
我認為,趙國之所以武力強大,是因為「代」這個地方在趙國境內有關。代自古出良馬,戰國以後,由於各國投入的兵力越來越多,戰場的面積越來越大,大兵團長距離穿插戰術經常被用到,騎兵因為效率高速度快機動性強,而成為戰爭的決定因素。
前面說了,白起在攻楚之役後已被封為武安君,這是秦國最高的爵位,後面再立軍功,皇帝就要把自己的位子讓給他了,所以,這幾年白起不怎麼出頭,而且白起算是羋月派的人,羋月死後,秦昭王開始培養自己的軍士,主要是王家軍(本文下篇將會講到)。
但趙國的老將廉頗堅定地實施烏龜戰術,死守不出,秦王沒有辦法,只好先用了一個反間計,讓趙國派出年輕的趙括,再重新任用白起,讓他悄悄地進趙,開槍地不要。
其實趙國派趙刮也是不得已的,因為這場戰爭已經打了兩年,趙國的糧食已經供應不上,再打下去,趙軍就餓死了。
後面的事大家都知道,白起打贏了這一仗,俘虜了45萬趙軍,在押送這批人回秦的路上,白起覺得實在不保險,再者說,也費糧食,就在附近找了個山谷,在一個月黑風高的晚上,「坑」了他們。
「坑」是個專用詞,古代刑罰的一種,就是活埋的意思,我猜想,這45萬人都是活埋,不太可能,基本上應該是箭射死以後,再埋了。
唉,這般人間慘景,不再多說了。
長平之戰4年以後,白起就被秦昭王賜死了。原因是秦國攻打趙都邯鄲受挫,昭王想讓白起再去打,白起不願意去了。昭王一惱火,就把白起的官職一擄到底,還把他發配出去。
在出鹹陽的時候,白起的一批老部下來送行,一伙人在小酒館裡喝悶酒,發牢騷,有人把這事報告了秦王,秦王就派人送來一把劍,賜白起自殺。
和白起一塊兒吃最後一頓晚餐的將軍也被一起賜死,這夥人裡有一個叫司馬梗的,在《史記》中講述白起的這一章裡,就提到司馬梗,我們知道司馬遷惜字如金,在《史記》裡一共也只提到400多個名字,為什麼他要提小小的司馬梗呢?
因為,他是司馬遷的六世祖。
王翦:小心的老將
王翦是白起死後秦國的主要統帥,一直到秦始皇手裡,王家軍為始皇帝南徵北戰,立下不世戰功,更主要的是,王氏家族此後成為中國最著名的貴族,後來的瑯琊王氏、太原王氏,祖宗就是王翦。
王氏家族牛逼到什麼地步呢?一直到東晉,也就是600多年後,王氏家族依然屹立不倒。
東晉時有個說法,叫「王與馬,共天下」,這個「王」就是王家,「馬」當然是司馬家嘍。
「昔日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這首詩裡的「王」,指的也是王家。
著名書法家王羲之,就是王家後人。
實際上,到唐朝初年,王氏家族仍然是帝國的大貴族之一,武則天以後,王家才漸漸退出歷史舞臺。
此外,還有一點我特別想提一提:王翦是頻陽東鄉人,頻陽東鄉是秦時的地名,現在這個地方在哪裡呢:
陝、西、富、平。
好,這個話題就此打住,不能多說,哈哈哈哈。
詩云:秦王掃六合,「掃」字用得非常精準。其實六國的元氣已經被白起消耗得差不多了,到王翦和他的兒子們手裡,秦幾乎是在中華大地上進行掃蕩,《史記》中說,「王翦為秦將,夷六國」,也就是平定的意思。
王剪「少而好兵,事秦始皇」,「事」這個字有講究,也就是說,他是秦始皇很親近的臣子。當武將的,與主公的關係非常重要,常言說「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但當將領的人一定要明白,能「有所不受」的,一定是主公非常信任的將領,否則,只要「莫須有」,皇帝可以十二道金牌把你叫回來,然後殺掉。
《史記》裡說王翦的戰功,說得很簡潔:
始皇十一年,翦將攻趙閼與,破之,拔九城,十八年,翦將攻趙。歲餘,遂拔趙,趙王降,盡定趙地為郡。明年,燕荊軻為賊於秦,秦王使王翦攻燕。燕王喜走遼東,翦遂定燕薊而還。秦使翦子王賁擊荊,荊兵敗。還擊魏,魏王降,遂定魏地。
你看,滅越、燕、魏三個大國,用了107個字,尤其是滅魏,是順路的,和玩一樣。
接下去是司馬遷重點寫的,秦滅楚的過程,和白起當年的經歷很像,但王翦在處理君臣關係上,確實比白起聰明,或者,白起的前車之鑑,讓王翦聰明起來……
公元前224年,秦始皇準備向楚發起總攻,在召集群將開會的時候,發生了一起爭鬥。秦王問,我要打楚國,你們覺得要用多少軍隊?他先問秦將李信,李信說,20萬!
李信,「年少壯勇,嘗以兵數千的逐燕太子丹於衍水中……始皇以為賢勇」。
李信是王翦手下大將,在破燕的時候立過大功,是始皇帝重點培養的年輕人。
然後,皇帝問王翦,老王頭說:「非60萬人不可。」
皇帝笑了,說:「王將軍老矣,何怯也!李將軍果勢壯勇,其言是也。」
呵呵,看到這兒我都笑了,古往今來這種事怎麼都差不多呢?
於是,皇帝給了李信(還有蒙恬)20萬人,王翦「因謝病,歸老於頻陽。」老王頭便回老家養老去了。
氣的!
李信和蒙恬兵分兩路,一開始戰役很順利,兩路都獲勝,李信甚至攻破了楚的新老都城,然後與蒙恬合兵一處,來到「城父」這個地方,楚兵發動反攻,「三日三夜不舍頓,大破李信軍,入兩壁,殺七都尉,秦軍走。」
我來解釋一下。在整個春秋戰國時期,楚國的軍隊一向給人留下的印象是「輕剽」,就是很勇敢,但不太講究戰術。但這一次,楚軍難得講究了一次,他們把精銳部隊留到最後,在秦軍得意揚揚的時候,連續三天三夜不吃不睡進攻,擊潰秦軍兩道防線,殺死秦軍七名都尉,都尉在秦軍裡相當於師長級別,於是,秦軍敗走。
這件事嚴重到什麼程度呢?白起時代,他打了40多場戰爭,沒有輸過一場,王翦時代,也是全勝,在秦滅六國的徵程中,這是第一場重大失利。
秦始皇「大怒」,但是比他爹秦昭王來,始皇帝之怒,卻是克制的,統一天下的最後是他,是有道理的。
皇帝「自馳如頻陽」,自己騎著馬去陝西富平,找老王頭去了,而且說的話也很真誠:「寡人以不用將軍計,李信果辱秦軍,今聞荊兵日進而西,將軍雖病,獨忍棄寡人!」
這句話四層意思,第一句是說對不起,第二句是罵李信讓王翦出氣,第三句是說明現在形勢的危急,第四句是動之以情。
老王頭看起來氣得不輕,皇帝這麼低三下四,他還是不鬆口,皇帝最後不耐煩了,說:「已矣,將軍勿復言!」——好啦,這事兒定了,您別再推辭了!
可愛的老王頭說,好吧,如果真要老漢我出馬,我還是要60萬人。
最精彩的橋段來了:
王翦領著60萬人出發,皇帝親自送到灞上(鹹陽城郊),王翦這時候停要下,問皇帝要「美田池園宅」,而且「甚眾」。田、池、園、宅,是分開讀的,就是這四樣東西,我們姑且稱之為不動產吧,都要,而且要好的,要得多。
皇帝也不明白啊,就問:「將軍行矣,何憂貧乎?」
看起來皇帝好像捧哏哦,抖包袱的王翦就說了:「為大王將,有功終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鄉臣(愛臣的意思),臣亦及時請園池為子孫業耳。」
秦法,軍功最高的就是白起,封了「武安君」,但怎麼都封不了侯,我王翦已經是您最寵愛的臣子了,往上面的路走到頂了,就為子孫留點產業吧!
始皇大笑。
皇帝笑得開心,王翦何嘗不是在心中暗笑呢!
但是,還沒完,大部隊走到潼關的時候,還派人回鹹陽,請皇帝再給他一點種糧大戶,技術能手,這時候他周圍的人都看不下去了,「或日:將軍之乞貸,亦已甚矣!」
這個人大概是王翦的親信,這時候,老王頭說了實話:「不然,夫秦王沮而不信人,今空秦國甲士而專委於我,我不多請田宅為子孫業以自堅,顧令秦王坐而疑我琊?」
這句話透露出兩點信息,第一,皇帝這個人不怎麼樣。第二,60萬,是秦國這時候拿得出來的全部家底。
後面的戰事比較順利,王翦先據關不出,等楚軍覺得攻不下潼關引兵而回的時候,秦軍在後面掩殺,「殺其將軍項燕。」
這個項燕,就是後來項羽的叔爺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