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星空婉兒
有人說:「如果肖戰沒演《陳情令》,也沒有爆紅,是不是會過得更好?」萬般皆是命,半點不由人。肖戰活成了魏無羨,根本原因是沒背景的他卻獲得了不可複製的成功,動了太多人的奶酪。
但是在我看來,肖戰演《陳情令》是他的幸運,相信他內心對《陳情令》更多的是感激。如果沒有《陳情令》,他或許不必承受這幾個月的痛苦,但只要他有爆紅的一天,便必然要承受這些。227事件,看似是偶然意外,實則是必然結果,因為這裡面涉及的黑色產業和人性之惡,無人能改變。
肖戰看上去溫文爾雅,實則內心堅定,堅守原則。這一性格其實並不那麼適合娛樂圈,如果沒有得到強大的保護,這種堅守就意味著與資本對抗,意味著與世俗對抗。
很多人看到肖戰的長相,覺得他是個乾淨的男生;加上他說話彬彬有禮,讓人如沐春風,所以給人一種溫暖陽光的感覺。但是從他堅持讓商家給粉絲退費、直播時直接懟網友等事件,就能看出他其實很有主見,而且不輕易妥協。
本文主要從心理學角度,深度解讀「肖戰事件」為何始終不得平息。
《烏合之眾》中提到:「我們始終有一種錯覺,因為我們的感情源自於我們自己的內心。」
人類的本質的複讀機,這句話一語中的地寫出了個人放在集體後智商的下降。個人成為集體中的一員後,便不必為自己的行為承擔責任,這時候便會失去自我約束力,開始恣意妄為,並在集體中獲得成就感和認同感,因而失去了是非觀和價值觀。
人一到群體中,智商就嚴重降低,為了獲得認同,個體願意拋棄是非,用智商去換取那份讓人倍感安全的歸屬感。
為什麼網絡上充斥著抹黑肖戰的言論,為什麼某些視頻和文章下面寫滿了「肖戰必糊」的評論?真的是大家都厭惡肖戰嗎?或者說,這些人真的了解並痛恨肖戰嗎?
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肖戰的粉絲害怕傷害肖戰,不敢下場評論,因此看到抹黑之言也只能默默划走。二是眾人跟風,盲從的心理主導了他們的言行。
對於大家而言,肖戰不過是一個陌生人罷了,甚至是這一生都不會相見的陌生人。試問,有誰會真正如此痛恨一個陌生人呢?奪妻之恨莫過於此。
在所謂的厭惡肖戰的人群中,主要有兩類人:一類是為了自身利益,故意蹭熱度的營銷號或個人,一類是被他們所蒙蔽的盲從群眾。
眾所周知,熱度意味著流量,流量意味著金錢。我不玩微博,但是也知道某微博大V憑藉幾篇文章,獲取了上億的閱讀量,獲得了10萬以上收益。試想一下,營銷號靠什麼活著?不就是流量嘛!如何獲得流量?肆意詆毀肖戰,引起肖戰粉絲的憤怒或解釋,接著再將評論區個別不理智網友的評論截屏,進行二次抹黑,如此循環,肖戰就是他們的搖錢樹。
如果肖戰粉絲不上當怎麼辦?那就自己人進行角色扮演,一邊扮演義憤填膺的路人,一邊扮演無理取鬧的肖戰粉絲,一來一往,好不熱鬧。再將這些對話肆意渲染,這樣便能讓事件發酵,引發大家的關注與討論。
在此次事件中,有兩個人起了關鍵性的「引領」作用。這裡不直接說名字,我們引用網友的稱呼:WC組合。
如果說未成年是因為被誤導而討厭肖戰,那麼他們,兩個50多歲的人,為何會盯著肖戰不放呢?我們思考一下,在肖戰事件之前,有多少人知道這兩個名字?此次事件後,這兩個名字是否如雷貫耳?如果你有興趣,再去分析一下他們227之前的流量以及227之後的流量,看看他們微博轉評贊數據的變化,就會發現其中的「奧秘」。
就拿最近程某在網上指責他的電影被惡評一事來說,程某直言:這是一件噁心的事。自己擔任編劇的某電影,豆瓣評分從7.0降到了5.9分,而且含沙射影地表示故意打低分的人就是肖戰粉絲。
程某說:「在別的平臺得分高達8分的電影,在豆瓣被惡意滿滿的nc粉打了低分。這個人居然給《誅仙》《陳情令》都打了5顆星。最好笑的是註冊id還使用了朱一龍的頭像。」
這段文字翻譯過來,就是他的良心電影被肖戰粉絲惡意刷低分,而且肖戰粉絲還下作地使用別人頭像,意圖禍水東引。
群眾乍看之下,會義憤填膺,為此打抱不平。但是細看,我們會發現其中有很多邏輯謬誤。
首先,我們姑且假定程某所言非虛,他使用的主語是「這個人」,也就意味著,據他查證,只有一個人惡意評了低分,而這個人正好是喜歡《陳情令》的人。其實是否是惡意還未可知,難道喜歡《陳情令》的人就必須同時喜歡程某的這部電影嗎?
把一個人的行為上升為整個群體,含沙射影地指責這個群體,甚至上升到肖戰本人,可見邏輯之荒謬。
其次,據查證,該電影降到5.9分時,當時只有106人評分。他自己說,這部電影從7分下降到5.9分,7分相當於豆瓣3.5顆星,而被人刷低分後是5.9分,約等於3顆星。也就是說,當時的分數比他的預期少了0.5顆星,那麼106人就少了53顆星。刷低分的人最低可以刷到1顆星,那麼我們可以得出刷低分人數的最大值:53÷(3.5-1)≈21(人)。
21人是最大化的刷低分人數,畢竟不是所有觀眾都會給到程某預期分值。
如果真的是肖戰粉絲要給這部劇惡意刷分,又豈會低於21人?如果肖戰粉絲真的集體出手,恐怕這部電影要在2-3分徘徊了吧。
最後,將別的平臺的分數直接遷移到豆瓣,本就是不準確的。多少影視劇,在別的平臺有8-9分,到了豆瓣降到了6-7分,難道這些影視劇都是被惡意詆毀了嗎?
在這些人的引導下,一批人開始盲從。群體一般只會幹兩件事,錦上添花和落井下石。很明顯,落井下石要比錦上添花來得容易,因為落井下石不需要實力。
我們在刷網絡的時候,經常會看到這樣一種現象:如果作者展現自己不好的一面,評論區大部分網友會持同情態度,給予安慰;如果作者展現自己優秀的一面,尤其是展示自己高額收入的,這時候一定會有很多網友開始「徵討」作者,他們先是懷疑其真實性,進而懷疑作者的目的。而這些指責裡,從來沒有「求證」二字。
人們總是很難接受他人比自己優秀,也很難承認別人的閃光點。如果一個人優秀到自己達不到的程度時,那麼他們就會否定這種優秀,認為這一切不過是虛假的偽裝,不過是一場秀罷了。
看到道德敗壞的表現,人們輕易地站在道德制高點,對別人進行聲討;但是如果看到一個人陽光優秀,便會覺得這不過是「人設」罷了。
最後經過漫長時間,發現對方的確擁有自己難以企及的能力,站在了自己難以攀登的高峰上,那麼,此時的嫉妒心會促使他盡力毀掉這份美好,因為這份美好嚴重刺傷了他的自尊,顯得格外礙眼。
毀了一個人,不一定能讓自己獲利,但至少可以獲得摧毀的快感;傷害一個人,不一定能讓自己取代他,但至少可以獲得短暫的歡愉。這便是人性中惡的一面,也是「肖戰事件」難以平息的原因之一。
作者介紹:星空婉兒,今日頭條籤約作者,青雲計劃獲得者,一個酷愛讀書、酷愛旅遊的漢語言人,華中師範大學研究生畢業,座右銘:熱愛可抵歲月漫長。希望能以文會友,歡迎大家一起暢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