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以來,幾乎是每天晚上,二寶都要去廣場玩樂高積木,每次回來還念念不忘,「在阿姨那兒玩積木太開心了!」經常會在第二天早上一起床就問「媽媽,是晚上了嗎?」
「早上!下午放學以後是晚上。」
「真盼著晚上啊!可以去阿姨那裡去玩積木了!」
我琢磨著讓二寶著迷的可能是那兒的積木種類多,能玩的花樣多,不過聽盧先生說,其實那裡的積木還沒有家裡的多,倒是有一棵大樹,難道是因為大樹嗎?
昨天晚上,吃完晚飯,二寶堅持要我陪他去廣場玩積木。想想前兩天二寶的左大拇指受傷了,幾天沒去廣場玩積木玩水寶寶了,今天特別迫切,我答應了。
二寶踩著滑板車,一路飛奔,在廣場上七拐八拐地把我帶到了兩張簡易的小玩具桌邊,滑板車一丟,熟門熟路的過去了。
「阿姨,今天我要做水寶寶!」邊說邊挑自己喜歡的模型。
「你來了呀!喜歡哪個自己挑吧!十塊錢三個!」一個帶著閃著小燈的兔耳朵發卡的年輕姑娘過來和二寶打招呼。想來這就是二寶嘴裡的那個阿姨了。
「今天,你跟誰來的呀?是爸爸嗎?」姑娘笑眯眯地問,她的眼睛大大的,亮亮的,和二寶說話的時候,視線就落在二寶身上。
「媽媽!」二寶有點自豪的看著我回答。
姑娘抬頭看到了我,笑了笑。
「你前兩天怎麼沒來呀?」
「我的手受傷了,不能玩水,太難過了!」二寶聲音清脆。
「疼不疼?現在好了嗎?」姑娘關切的問道。
「好了!」
……
二寶的小嘴在吧啦吧啦的和姑娘說個不停,把我這個媽媽晾在了一邊,成了一個徹底的旁觀者。倒也讓我看出了些眉目,我明白了,為什麼二寶每天都會喜歡過來找這個姑娘玩水寶寶,玩積木了。
二寶說得每一句話,這個姑娘都有回應,而且是真正的回應,不帶有任何敷衍。姑娘真正把二寶當做一個平等對話的人,而不是一個小孩子,她沒有刻意表達對二寶的照顧。兩人就那麼你一句我一句的交流,姑娘時不時地對二寶做出的作品表示認可,對二寶的創意進行鼓勵。一大一小的兩人是那麼地鮮活與生動。
我想,二寶從與這個姑娘的相處中,大大滿足了自己與他人建立關係的需要,也學習到了如何與他人的平等相處,體驗到了來自他人的尊重和關注,得到了他人的鼓勵與認可。廣場上同類型的玩耍項目很多,二寶幾乎都玩遍了,只有這個姑娘這裡,是二寶最後保留下來的,幾乎每天都會光顧的項目。
馬斯洛理論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和歸屬感、尊重和自我實現五類,依次由較低層次到較高層次排列。人人都希望得到相互的關係和照顧,都希望被尊重被關注,尊重需要得到滿足,能使人對自己充滿信心,對社會滿腔熱情,體驗到自己活著的用處價值。
廣場上這個擺攤的姑娘,給我上了一堂關於相互關係、尊重與關注的生動一課,猶如一盞小燈照見了我自身對於愛的能量匱乏。譬如,我經常會因為自己的情緒,而讓相互的關係陷入狗一陣貓一陣的相處模式中。深層次上恐怕是我內心深處還未做到真正對自己對他人的尊重,「尊重」這兩個字很大程度上只是停留在字面上和自以為是上。
有必要再溫習一遍列夫·託爾斯泰的這句名言 , 「我們平等的相愛,因為我們互相了解,互相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