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婦人》苦中作樂是人生常態,但有人照樣能把生活過得熠熠生輝

2020-12-25 於升升書影

「對於女孩來說,教育的意義,絕不只是為了獲得一個好工作,更重要的是,它給了心靈一個慢慢成長的機會,畢竟,開的太早的花朵,也會過早地衰落凋零。-----《成長教育》」

01/第一次讀《小婦人》時,還是讀的英文原版,記得斷斷續續看了挺長時間。不知道是捨不得和書裡可愛的馬奇一家告別還是別的什麼因素在作祟。只依稀還記著書中沒有驚心動魄的故事情節,但文字中流露出的情感和人生智慧,總讓我在閱讀之餘,心有戚戚焉。

最近重溫了由薇瑞娜賴德主演的電影版《小婦人》,不由得暗自想,如果我在更年幼的時候能夠讀到這本書該有多好。這並不是對自己過去的控訴,更多的是對馬奇一家的家庭和成長的羨慕與敬佩。

02/作者露易莎.梅.奧爾科特,可能不為很多人所熟知,《小婦人》也只是這位女作家的第一部自傳性質的小說。十九世紀的美國文壇似乎還是男性作家的天下,但令人欣喜的是,也有不少女性作家紛紛執起筆桿,投入到文學創作中。

露易莎.梅.奧爾科特的父親布朗遜 .奧爾科特是一位自學成才的哲學家、學校改革家和烏託邦主義者。父親的才氣和文學社交圈多多少少給了奧爾科特進入文學世界的入場券。而《小婦人》作為一本家庭日記式的道德家室小說,一經推出後,就受到了廣大美國讀者的喜愛。

小說的背景發生在美國南北戰爭時期,家中父親因參戰,不得不離開家庭,由馬奇太太一人獨自撫養四個女兒。由於家庭經濟拮据,四個女孩不得不輟學在家,做些零工補貼家用。小說的故事全部都由馬奇一家的日常生活組匯而成,可以看到,這家人即使在那麼艱難的生活形態下,也常常有說有笑,自在快樂。

這不得不要歸功於馬奇太太的家庭教育,豐沛的精神財富讓這一家人,就算在這樣貧寒交加的生活狀態之下,也依舊不忘幫助鄰裡,不圖回報。作者露易莎.梅.奧爾科特作為家中老二,通過《小婦人》中的二姐喬,為大家書寫了這部充滿人生智慧和成長意義的小說。

03/一,四姐妹的成長正是露易莎.梅.奧爾科特的精神縮影

1.大姐梅格,有貪慕虛榮的本性,但依舊成長得傳統可愛

在戰爭時期的美國,女性要面對人生永恆的主題無外乎------貧窮、疾病和死亡。就連女作家維吉尼亞·伍爾夫也說過,「女人太窮了,他們那一性是那麼的富足, 而我們這一性是這麼的貧乏 。」他們當然指的是男性。在男權社會裡,一個女人想要獲得尊重和愛護,想必一定還得靠點外物的加持。

梅格就是這樣想的,所以她熱衷於參加上流社會的舞會和派對,但逐漸地,她發現即使在金光閃閃的包裝下,在各位人中龍鳳的簇擁中,她仍舊感到孤獨和排異。隨著時間流逝,她更加意識到內心世界的充沛才是一個女性真正的立命之本。

思想的轉變讓她義無反顧地愛上了同樣赤貧的家庭教師約翰,在這一刻,她不再羨慕富人朋友的豪華婚禮,不再嫉妒他們高大寬敞的房子,也不再渴望他們傭人環繞的奢侈生活。

憑藉著母親馬奇太太的勸導和教育,梅格最終成為一位自信快樂的好太太,一位盡心負責的好母親。

可見物質生活並不是人生的全部,《小婦人》中時刻傳達著作者奧爾科特的人生體會。人只有在自我滿足,和精神富足的情況下,才能收穫幸福。反之,就算坐擁天下,金山環抱,也不一定自由快活。

2.二姐喬,獨立自主,善良堅強,勇敢追夢

作為作者露易莎.梅.奧爾科特在書中的化身,二姐喬活成了大多數女孩子想要的模樣。但她又比本尊奧爾科特更幸運。同樣都自小熱愛文學,熱愛寫作,感想感做,最終喬找到了自己真正的夢想和自己的真愛,而作者奧爾科特一輩子卻是獨身的。

喬自小熱衷於寫作,對於外物一向是不置可否。聽到父親健康抱恙,甚至剪掉自己的長髮來賣錢補貼。而在迎合大眾的寫作過程裡,又漸漸讓她明白,一個人只有擁有獨立自主的人格,不被世俗思想左右,才能創作出真正可敬可佩的作品。

最終,拒絕了青梅竹馬勞裡的求愛,一個人遠赴他鄉,遇到了同樣欣賞她,愛護她的巴爾教授。因為喬懂得,如果接受勞裡的求婚,那麼她的人生自此只有家庭,不再有其他;而選擇巴爾教授以後,她還是獨立的個體,她可以選擇自己想要的一切生活可能。正如,她自己如是說:「我也許是好勝 ……我要承受我那一份, 我要幫著賺錢養家。」

可能並不是每個女孩子都想活成喬,但我想喬對於大多數女孩的意義就在於,她永遠知道自己要什麼,永遠不為外物所妥協,永遠擁有獨立的人格。因為只有勇敢追夢,才能觸碰心中的光啊。

3. 三姐貝思,即使生命短暫,善良如她永遠是我們心目中的小天使

美國當時第一大思想家愛默生的精神思想對《小婦人》影響極大 ,而貝思就是完全符合「愛默生思想」的人物原型。本性善良,永遠用自己善良的心愛護著身邊的人,甚至於身邊的弱者和貧者。

貝思總是默默無聞地為家裡做了很多事,也因為幫助街上患病不得食的赫梅爾一家而不幸染上猩紅熱。但貝思沒有因此而怪罪赫梅爾一家,乃至馬奇一家都沒有後悔幫助窮困潦倒的鄰居。

即使在小小年紀就要面臨死亡,貝思也沒有顯示出過多的悲傷和痛苦。為了讓家人安心,貝思更多時候反而轉過身來安慰母親和姐妹。

在萬物復甦的春天,貝思在家人的陪伴中離開了人世。但她的善良和平靜卻好似在不斷地告知讀者,人生並不是只論短長,富饒的內心和平和的心態,是可以讓人擁有不畏生死的勇氣的。

4. 么妹艾米,自信堅定,走自己的藝術之路

馬奇四姐妹各個才藝過人,梅格寫劇本、演出;喬寫作;貝絲彈琴; 埃米繪畫, 而馬奇太太循循善誘, 營造了一種既有威信、又不失活躍的生活氛圍。

各位姐姐的優秀,雖然讓小女兒艾米倍感壓力,也讓她在繪畫上吃了不少苦。但是她仍舊自信地認為,只有不斷努力超越自己,發展自己的潛力,總有一天可以實現夢想,走上屬於自己的藝術道路。

當鄰居切斯特夫人出於嫉妒,想要壓制艾米的藝術才華時, 艾米果斷拒絕了姐姐們的幫助,戰勝了報復和怨恨的引誘 ,利用自己高尚的手段巧妙地解決了問題。也讓鄰居一家倍感慚愧。

即使在婚後,艾米也沒有放下自己對藝術的追求。自信的孩子總是能夠在點滴中汲取勇氣,即使周圍的聲音全部都是反對,只要內心的聲音訴說著肯定,他們就可以積蓄起力量,繼續前行。

04/二,文學作品中的成長教育:好的成長來自好的家庭

可以說,《小婦人》中馬奇四姐妹平靜卻豐富的人生,很大一部分功勞來自馬奇先生和他太太的為人智慧。

而就在《小婦人》問世的半個多世紀以前,一位同樣才華橫溢的女作家簡.奧斯汀書寫了《傲慢與偏見》。細品兩部小說就不難發現,兩個家庭走出來的女孩,卻有著截然不同的人格結構。

不同於《小婦人》中馬奇太太的溫柔,善良,堅定智慧,《傲慢與偏見》中的班納特太太粗鄙,愛慕虛榮又喜怒無常。也因此,除了和父親走的較近的大女兒和二女兒以外,其餘三個妹妹都繼承了母親醜陋的人格缺陷,變得貪戀物質,輕浮放蕩。班納特太太甚至不遺餘力地用盡渾身解數在推銷自己的女孩,希望她們能夠風光體面地嫁出去。

和《小婦人》中四個可愛善良的馬奇姐妹比起來,班納特一家的成長教育就顯得失敗,落後。

對於貧困的馬奇一家來說,錢財當然重要,但對待錢,馬奇太太卻是截然不同的態度。就像馬奇太太在文中說道,「錢很重要 ……我不希望我的女兒們將來缺衣少食 ,但也不希望她們經不住金錢的誘惑。 ……如果金錢和人品兼備, 自然是件好事。但經驗往往是這樣的, 貧民百姓家擁有許多真正的快樂。 雖然日子過得清貧, 但卻充滿了溫馨與真情 。」

05/露易莎.梅.奧爾科特和她的《小婦人》,用平實,誠實的文字打動了一代又一代讀者的心。我想,正是因為真實,平淡,它才顯得格外珍貴。

人生本就是苦中作樂,而因有了豐饒的精神世界,成長之路才更熠熠生輝。

而對於女孩來說,閱讀《小婦人》越早越好,因為優秀文學存在的意義,不就是讓我們在成長中不斷審視自己的人生麼?

相關焦點

  • 小婦人:生活一定有雨點落下
    長大後的她們不得不面對人生各種疑難命題,體會生活的酸甜苦辣、種種不易。就像喬說的:真不敢相信我們的童年已經結束了。同樣是長鏡頭下樓,但喬好像預料到了,她下樓很慢,母親坐在與當年相同的位置,可是這次母親轉過身來,身後沒有貝絲……作者就這樣交代了貝絲去世。
  • 《小婦人》:作為女人,一定要明白這四件事
    如Laurie,被Jo拒絕後,短暫萎靡不振後,也能繼續愛別人,也願意打開自己的心扉,讓別人走進來;而Jo,最終發現自己喜歡的男子已是別人的未婚夫,也沒放棄人生,悄悄拿回那封放在信箱Laurie還沒看的信,撕碎信,沒有抱怨生活,而是埋頭繼續寫作,繼續好好生活。
  • 生活很苦,要苦中作樂,把日子過甜
    然而,每個獨一無二的人卻都無法避免的經歷人生的悲歡離合。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假如人生像一首歌,我想韓紅老師版的《送別》是不二之選。因為離別,多少孩子沒有一個完整的童年,成為孤兒或者留守兒童;因為離別,多少有情人未能終成眷屬;因為離別,多少夫妻沒有一個完整的婚姻,兩個人的生活一個人過,獨守婚姻的空殼……這一次次,一個個離別的背後,在默默上演著多少人間悲劇……生活是一團麻那也是麻繩擰成的花
  • "小婦人"原著作者路易莎梅逝世132周年
    她們個性迥異,但都勇於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這種獨立自主的精神擁有穿越時代的力量,至今仍打動萬千讀者。而今奧斯卡金牌導演格蕾塔·葛韋格通過極富創意且大膽的改編,以光影為紙筆,在電影版《小婦人》中書寫出有別於原著的現代感和新鮮感,令影片贏得觀眾和影評人的稱讚,入圍包括最佳影片在內的奧斯卡金像獎六項重磅提名,最終交出頒獎季67個獎項和179項提名的亮眼成績單。
  • 《小婦人》書評
    如此有魅力的《小婦人》,到了2019年,以最新的電影版本,橫掃奧斯卡6項提名,最終摘得了第92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服裝設計獎。2019年的這部新版《小婦人》電影,就在彌合原著秉持的傳統道德與當代女性主義之間做出了較為成功的努力。四個女生在情愛、職業及整個人生道路上的不同選擇,與當代的你我何其相似。
  • 爺爺說:苦是生活,苦中作樂才是人生
    一天,我坐在公園的長椅上,感嘆人若是能預知未來的結果該有多好。一旁的一個老爺爺回答說:「結果重要嗎?當人變老時,每個人都會明白,過程實際上比結果更重要。」那一年,我28歲,我的朋友88歲。我們通過下棋互相認識。老爺爺一輩子讀了很多書,我經常因為一些不開心的事向他徵求意見。
  • 人世皆苦,何不苦中作樂
    生活華麗的背後,是太多說不出的心酸苦楚,世界很大,但我們要走的,終究是自己的人生路。前路漫漫,有險峰,有溝渠,崎嶇蜿蜒。在路上,我們不妨笑一笑,人生已然這麼艱難,何不苦中作樂?十七八歲的小夥子,應該是穿得乾乾淨淨,談對象的時候,他壓力太大,太急了,但是沒辦法。」生活的重擔,前景的迷茫,讓殺魚弟喘不過氣來,十幾年的壓抑,在這一刻爆發了。這讓我想起前不久,有人在華山棧道輕生的新聞。
  • 《小婦人》:溫馨感人的故事背後有一位真正的小婦人
    就如陳忠實用《白鹿原》來演繹「一個民族的秘史」,餘華用《活著》來展示人生的艱難一樣,奧爾科特用《小婦人》來告訴我們一個女孩該怎樣在自己的生長之地成長為一個無所畏懼,樂觀上進的小婦人。她從小就羨慕有錢人的生活,夢想著長大後嫁給有錢人過著衣食無憂,榮華富貴的日子。所以她一有機會在公開場合露面時就表現出優雅高貴的姿態。但是儘管她表現得盡心盡力,卻還是會被嘲笑。在她真正了解了上流社會的虛偽之後,為自己追求的虛榮感到羞愧難當,於是她決心改掉壞毛病,重新開始自己的新生活。當梅格對幸福有了新的認識後,她嫁給了清貧善良的約翰,過起了平常但幸福的生活。
  • 《我的職業是小說家》教你如何看待生活中的苦難,讓人生豁然開朗
    樹上春樹在《我的職業是小說家》中說到了一種對待生活中的苦難的看法,那就是對待苦難,要把它當成是生活的常態,苦中作樂,在苦難中積攢力量,厚積薄發,讓苦難成為我們的進步和長大的動力。當有一天你回頭再看時,你會發現,你所經歷的生活苦難,在未來的某一天開花結果了。原來在那段艱難的經歷中,你不但變得堅強了,你還學會了一些別人還沒有領悟到的道理,這些道理可以讓你的人生豁然開朗。對待生活的困頓和艱苦,苦中作樂不失為一種好方法。
  • 勵志正能量句子:曲線人生,走彎路才是人生的常態
    學僧七嘴八舌:有人說,彎路,為了拉長流程,河流也因此擁有更大的流量,當夏季洪水來臨時,河流就不會以水滿為患了;又有人說,流程拉長,每個單位河段的流量相對減少,河水對河床的衝擊力也隨之減弱,這就起到了保護河床的作用……
  • 電影《小婦人》啟示:孩子心靈上的成長,才會收穫一個精彩人生
    「我希望我的女兒美麗、嫻熟,令人羨慕和喜愛,健康快樂,婚姻美滿,過上有意義的生活,只經受上帝認為你們所必須經受的痛苦。」可是,很多初為父母的人,性格上頑固執拗,沒能給孩子正確的家庭教育,孩子根本就不明白自己到底需要什麼,人生的意義何在,而影片中,馬奇太太對四個女兒的教育,卻給了我們很多的啟發。
  • 兩首苦中作樂的七律,人生無常,不要總是幽怨彷徨
    生活充滿了艱辛,漫長的人生中,沒有誰最幸福,只有誰更感到快樂。人活於世,既然充滿了無常和彷徨,既要學會自我調適。李白經常以酒澆愁,「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劉禹錫就懂得苦中作樂,「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 佛說:生老病死,人生的苦,每一種,你都要苦中作樂
    人生的過程,總有一個「苦」字相伴左右,活著就要把人生的「苦」,嘗遍嘗盡,你才會珍惜人生的「甜」,苦盡才能甘來,只有苦中作樂,人生才能成長蛻變。人生實苦,這個世界上每一個人都覺得自己活得不容易,每一個人活著都會有壓力,有煩惱,有種種的痛苦,可是每一個人都努力地活著,尋找著屬於自己的快樂和幸福。
  • 《小婦人》|以貧為師,貧窮的父母照樣能夠富養女兒
    能教育出擁有如此良好品格的孩子,我猜想,她們的父母即使貧窮,也一定有著良好的修養。 馬奇夫婦沒有讓我失望。隨著門口傳來一聲樂呵呵的問候,女孩們看見一位「個頭高挑、和藹可親的女士。她穿著樸素,但儀態高貴。」,女孩們歡喜的迎上前去,這是她們的媽媽,世界上最好的媽媽。「親愛的,你們今天過得怎麼樣?」
  • 《小婦人》中的 little women
    路易莎·梅奧爾科特的《小婦人》是世界上最受歡迎的小說之一,目前距離原版已出版近150年。已衍生出四部電影、十多部電視劇、音樂劇、歌劇甚至還有博物館等,後來在日本還製作了動畫版的《小婦人》,BBC 在上一年也推出了相關的一個三小時的mini劇。
  • 人生是條河,深淺都得過
    若,我們把生活看得越高,生活給我們的壓力越大,擠走原本屬於我們的快樂就越多。但它是無須仰視的,一如清風無痕,又似細雨無聲,吹動著暗湧的情愫,浸潤著凡塵的滄桑。只要自己鍾情於它,人生的行囊就不會空泛:淡之喧囂,坐擁寧靜;舍之奢靡,但享溫馨;失之無憂,得之快樂。成全的是自我。
  • 小婦人觀後感,願你一生溫暖純良,不舍愛與自由
    看完獲得6項奧斯卡提名的2019年版《小婦人》,我忍不住點開豆瓣看影評,果不其然,在為數不多的差評裡,又有人跳出來大喊女權主義了,或是針對愛情的部分暗戳導演處理不好,改編不當。縱觀現在線上頗受歡迎的所謂「甜寵劇」,究竟生活得多悲慘才需要這麼多糖來喂?在磕過那麼多甜蜜戀愛的糖之後,還能好好面對冰冷的現實世界嗎?也無怪乎很多小姑娘會被PUA,估計都把自己當成傻白甜女主角了……《小婦人》是原作者以自己的家庭生活為背景創作的故事,當時的美國社會籠罩在層層陰霾之下,可以理解為什麼作者會寫出這樣一個頗具溫暖氣息的故事並且大受歡迎!
  • 《小婦人》:Be worthy love, and love will come. 不負愛與自由
    《小婦人》是由格蕾塔·葛韋格執導,西爾莎·羅南、艾瑪·沃特森、佛羅倫斯·珀、伊萊扎·斯坎倫、蘿拉·鄧恩、提莫西·查拉梅聯袂主演的劇情片,於2019年12月25日在美國上映,2020年8月25日(七夕)在中國內地上映。該片根據路易莎·梅·奧爾科特的同名小說改編,以美國南北戰爭為背景,講述19世紀美國新英格蘭地區的一個普通家庭四個姐妹之間的生活。
  • 苦中作樂也是一種幸福
    公平正義平等,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一種幸福。苦於樂本來就是一種辯證法,生活的本身就充滿著苦難,在苦難之中,又充滿著無限的歡樂。但問題的前提是,苦在先,樂必隨其後。只有吃得苦,才能換來樂,兩者是相輔相成的,也是相互轉化的,過分的樂必將帶來悲哀,就是樂極生悲。
  • 風靡世界150多年的《小婦人》,到底是怎樣一種存在?
    生活在這個時代的我們,可能早已對「社會應該是什麼樣的」這樣的大哉問不感興趣,甚至已經習以為常。比如一夫一妻制,比如社會存在等級,比如私有財產不應該受到他人侵犯,比如世界上各個國家各自為政……這一切之於我們就猶如大海之於魚兒,自然得不能再自然了。社會難道不就應該是這樣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