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女孩來說,教育的意義,絕不只是為了獲得一個好工作,更重要的是,它給了心靈一個慢慢成長的機會,畢竟,開的太早的花朵,也會過早地衰落凋零。-----《成長教育》」
01/第一次讀《小婦人》時,還是讀的英文原版,記得斷斷續續看了挺長時間。不知道是捨不得和書裡可愛的馬奇一家告別還是別的什麼因素在作祟。只依稀還記著書中沒有驚心動魄的故事情節,但文字中流露出的情感和人生智慧,總讓我在閱讀之餘,心有戚戚焉。
最近重溫了由薇瑞娜賴德主演的電影版《小婦人》,不由得暗自想,如果我在更年幼的時候能夠讀到這本書該有多好。這並不是對自己過去的控訴,更多的是對馬奇一家的家庭和成長的羨慕與敬佩。
02/作者露易莎.梅.奧爾科特,可能不為很多人所熟知,《小婦人》也只是這位女作家的第一部自傳性質的小說。十九世紀的美國文壇似乎還是男性作家的天下,但令人欣喜的是,也有不少女性作家紛紛執起筆桿,投入到文學創作中。
露易莎.梅.奧爾科特的父親布朗遜 .奧爾科特是一位自學成才的哲學家、學校改革家和烏託邦主義者。父親的才氣和文學社交圈多多少少給了奧爾科特進入文學世界的入場券。而《小婦人》作為一本家庭日記式的道德家室小說,一經推出後,就受到了廣大美國讀者的喜愛。
小說的背景發生在美國南北戰爭時期,家中父親因參戰,不得不離開家庭,由馬奇太太一人獨自撫養四個女兒。由於家庭經濟拮据,四個女孩不得不輟學在家,做些零工補貼家用。小說的故事全部都由馬奇一家的日常生活組匯而成,可以看到,這家人即使在那麼艱難的生活形態下,也常常有說有笑,自在快樂。
這不得不要歸功於馬奇太太的家庭教育,豐沛的精神財富讓這一家人,就算在這樣貧寒交加的生活狀態之下,也依舊不忘幫助鄰裡,不圖回報。作者露易莎.梅.奧爾科特作為家中老二,通過《小婦人》中的二姐喬,為大家書寫了這部充滿人生智慧和成長意義的小說。
03/一,四姐妹的成長正是露易莎.梅.奧爾科特的精神縮影
1.大姐梅格,有貪慕虛榮的本性,但依舊成長得傳統可愛
在戰爭時期的美國,女性要面對人生永恆的主題無外乎------貧窮、疾病和死亡。就連女作家維吉尼亞·伍爾夫也說過,「女人太窮了,他們那一性是那麼的富足, 而我們這一性是這麼的貧乏 。」他們當然指的是男性。在男權社會裡,一個女人想要獲得尊重和愛護,想必一定還得靠點外物的加持。
梅格就是這樣想的,所以她熱衷於參加上流社會的舞會和派對,但逐漸地,她發現即使在金光閃閃的包裝下,在各位人中龍鳳的簇擁中,她仍舊感到孤獨和排異。隨著時間流逝,她更加意識到內心世界的充沛才是一個女性真正的立命之本。
思想的轉變讓她義無反顧地愛上了同樣赤貧的家庭教師約翰,在這一刻,她不再羨慕富人朋友的豪華婚禮,不再嫉妒他們高大寬敞的房子,也不再渴望他們傭人環繞的奢侈生活。
憑藉著母親馬奇太太的勸導和教育,梅格最終成為一位自信快樂的好太太,一位盡心負責的好母親。
可見物質生活並不是人生的全部,《小婦人》中時刻傳達著作者奧爾科特的人生體會。人只有在自我滿足,和精神富足的情況下,才能收穫幸福。反之,就算坐擁天下,金山環抱,也不一定自由快活。
2.二姐喬,獨立自主,善良堅強,勇敢追夢
作為作者露易莎.梅.奧爾科特在書中的化身,二姐喬活成了大多數女孩子想要的模樣。但她又比本尊奧爾科特更幸運。同樣都自小熱愛文學,熱愛寫作,感想感做,最終喬找到了自己真正的夢想和自己的真愛,而作者奧爾科特一輩子卻是獨身的。
喬自小熱衷於寫作,對於外物一向是不置可否。聽到父親健康抱恙,甚至剪掉自己的長髮來賣錢補貼。而在迎合大眾的寫作過程裡,又漸漸讓她明白,一個人只有擁有獨立自主的人格,不被世俗思想左右,才能創作出真正可敬可佩的作品。
最終,拒絕了青梅竹馬勞裡的求愛,一個人遠赴他鄉,遇到了同樣欣賞她,愛護她的巴爾教授。因為喬懂得,如果接受勞裡的求婚,那麼她的人生自此只有家庭,不再有其他;而選擇巴爾教授以後,她還是獨立的個體,她可以選擇自己想要的一切生活可能。正如,她自己如是說:「我也許是好勝 ……我要承受我那一份, 我要幫著賺錢養家。」
可能並不是每個女孩子都想活成喬,但我想喬對於大多數女孩的意義就在於,她永遠知道自己要什麼,永遠不為外物所妥協,永遠擁有獨立的人格。因為只有勇敢追夢,才能觸碰心中的光啊。
3. 三姐貝思,即使生命短暫,善良如她永遠是我們心目中的小天使
美國當時第一大思想家愛默生的精神思想對《小婦人》影響極大 ,而貝思就是完全符合「愛默生思想」的人物原型。本性善良,永遠用自己善良的心愛護著身邊的人,甚至於身邊的弱者和貧者。
貝思總是默默無聞地為家裡做了很多事,也因為幫助街上患病不得食的赫梅爾一家而不幸染上猩紅熱。但貝思沒有因此而怪罪赫梅爾一家,乃至馬奇一家都沒有後悔幫助窮困潦倒的鄰居。
即使在小小年紀就要面臨死亡,貝思也沒有顯示出過多的悲傷和痛苦。為了讓家人安心,貝思更多時候反而轉過身來安慰母親和姐妹。
在萬物復甦的春天,貝思在家人的陪伴中離開了人世。但她的善良和平靜卻好似在不斷地告知讀者,人生並不是只論短長,富饒的內心和平和的心態,是可以讓人擁有不畏生死的勇氣的。
4. 么妹艾米,自信堅定,走自己的藝術之路
馬奇四姐妹各個才藝過人,梅格寫劇本、演出;喬寫作;貝絲彈琴; 埃米繪畫, 而馬奇太太循循善誘, 營造了一種既有威信、又不失活躍的生活氛圍。
各位姐姐的優秀,雖然讓小女兒艾米倍感壓力,也讓她在繪畫上吃了不少苦。但是她仍舊自信地認為,只有不斷努力超越自己,發展自己的潛力,總有一天可以實現夢想,走上屬於自己的藝術道路。
當鄰居切斯特夫人出於嫉妒,想要壓制艾米的藝術才華時, 艾米果斷拒絕了姐姐們的幫助,戰勝了報復和怨恨的引誘 ,利用自己高尚的手段巧妙地解決了問題。也讓鄰居一家倍感慚愧。
即使在婚後,艾米也沒有放下自己對藝術的追求。自信的孩子總是能夠在點滴中汲取勇氣,即使周圍的聲音全部都是反對,只要內心的聲音訴說著肯定,他們就可以積蓄起力量,繼續前行。
04/二,文學作品中的成長教育:好的成長來自好的家庭
可以說,《小婦人》中馬奇四姐妹平靜卻豐富的人生,很大一部分功勞來自馬奇先生和他太太的為人智慧。
而就在《小婦人》問世的半個多世紀以前,一位同樣才華橫溢的女作家簡.奧斯汀書寫了《傲慢與偏見》。細品兩部小說就不難發現,兩個家庭走出來的女孩,卻有著截然不同的人格結構。
不同於《小婦人》中馬奇太太的溫柔,善良,堅定智慧,《傲慢與偏見》中的班納特太太粗鄙,愛慕虛榮又喜怒無常。也因此,除了和父親走的較近的大女兒和二女兒以外,其餘三個妹妹都繼承了母親醜陋的人格缺陷,變得貪戀物質,輕浮放蕩。班納特太太甚至不遺餘力地用盡渾身解數在推銷自己的女孩,希望她們能夠風光體面地嫁出去。
和《小婦人》中四個可愛善良的馬奇姐妹比起來,班納特一家的成長教育就顯得失敗,落後。
對於貧困的馬奇一家來說,錢財當然重要,但對待錢,馬奇太太卻是截然不同的態度。就像馬奇太太在文中說道,「錢很重要 ……我不希望我的女兒們將來缺衣少食 ,但也不希望她們經不住金錢的誘惑。 ……如果金錢和人品兼備, 自然是件好事。但經驗往往是這樣的, 貧民百姓家擁有許多真正的快樂。 雖然日子過得清貧, 但卻充滿了溫馨與真情 。」
05/露易莎.梅.奧爾科特和她的《小婦人》,用平實,誠實的文字打動了一代又一代讀者的心。我想,正是因為真實,平淡,它才顯得格外珍貴。
人生本就是苦中作樂,而因有了豐饒的精神世界,成長之路才更熠熠生輝。
而對於女孩來說,閱讀《小婦人》越早越好,因為優秀文學存在的意義,不就是讓我們在成長中不斷審視自己的人生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