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靡世界150多年的《小婦人》,到底是怎樣一種存在?

2020-09-07 南京英孚青少兒英語

南京英孚青少兒英語於2002年成立,18年來深耕南京。專注3-18歲孩子英語教育,英語啟蒙、英文閱讀興趣、考試學習、出國留學來英孚就夠了。我們的運行及管理遵照EF全球統一模式。50年專業英語教育經驗值得信賴,關注英語,關注孩子。

在剛剛過去的七夕,因疫情錯過了「西方情人節檔」的《小婦人》(Little Women)暌違半年,終於趕上了「中國情人節檔」的末班車。


影響了一代又一代西方女性讀者的馬奇四姐妹的故事,在問世152年後,第一次活靈活現地展現在國內觀眾面前。



雖然可能由於上映時間的錯位,導致許多觀眾早已在網上先睹為快,從而或多或少影響了票房成績。


但客觀來說,這部電影從主題立意、藝術手法,到角色選取、與時代精神結合等方面,都做得極其到位。


無論是豆瓣的8.1分,還是爛番茄上95%的新鮮度,Metascore上「must see」(必看)的超高評價,亦或是奧斯卡的6項提名,都足以說明這次名著改編的可圈可點。




眾所周知,《小婦人》是西方的經典名著。


但,它又遠遠不止是一部傳統意義上「名著」。


它是《老友記》裡瑞秋最喜歡的書,它是「那不勒斯四部曲」裡莉拉和埃萊娜靈魂的避難所,它是激勵J.K.羅琳成為一名作家的精神食糧。


它是一代又一代女孩成長過程中的必經之路,是女孩、女人們共同的夢與回憶。


好萊塢新晉女導演格蕾塔·葛韋格,正是因為少女時期讀過這部小說,才在心底埋下了重新詮釋這部作品的種子,並在2019年夢想成真,完成了這部「少女成長聖經」的第7次電影改編。


在此之前的6個電影版本中,我們能看到凱薩琳·赫本、伊莉莎白·泰勒、薇諾娜·瑞德、克爾斯滕·鄧斯特、克裡斯蒂安·貝爾等一系列熟悉的名字……如今,羅南、「甜茶」提莫西、皮尤姐、梅姨等人也加入了他們的行列。


1994版《小婦人》


2019版《小婦人》


《小婦人》雖然掛著名著的頭銜,但卻沒有如《紅與黑》《白鯨》等同代前輩那般曲折的發跡史。


它幾乎是甫一問世就洛陽紙貴,首印的2000冊被一掃而空,印刷廠的產能甚至都無法滿足讀者旺盛的閱讀需求。


作者路易莎·梅·奧爾科特( Louisa May Alcott)在受盡了半生的貧困後,終於靠這本書一炮走紅,變得家喻戶曉,在有生之年就拿到了天價稿酬,幾乎靠一己之力,改變了家庭長期入不敷出的命運。


路易莎·梅·奧爾科特和《小婦人》


奧爾科特也並沒有像曹雪芹寫《紅樓夢》那樣「批閱十載,增刪五次」,而是在幾個月的時間內,行雲流水、一氣呵成地寫完了兩卷本的《小婦人》。


特別是第二卷,在無數讀者苦苦期盼下,她僅用三個月的時間就完成了創作,讓人懷疑即使在這個時代,她也能成為出色的網文寫手。


羅南和作者奧爾科特本人頗為神似


從各個方面看,《小婦人》都沒有一般世界名著的那種深沉,也不像某些傳世經典一樣高冷。


一代又一代少女爭相閱讀它,為男女主角勞裡和喬沒能在一起而捶足頓胸、暗自垂淚,同時也從中汲取養分,獲得獨立自主的勇氣,並將裡面的精神、教益、氣質融入自己的個性之中。


坦白說,對於2019版《小婦人》,如果你從未讀過原著,甚至從未聽過西方文學史上經典的女性形象「喬·馬奇」這個人,那麼你可能會看得雲裡霧裡,甚至看到最後都沒搞清楚貝思和艾米到底誰的年齡更大一些。


格蕾塔·葛韋格採用的解構、重構、對比、非線性敘事等藝術手法和「盜夢空間」式的結尾,在藝術層面和創新層面或許值得稱道,但對於沒有知識背景的觀眾其實不夠友好。


但即便如此,一部穿越百年光塵的佳作絕對不會因為知識的溝壑就無法穿透人心。


1868年第一版《小婦人》


你距離愛上這部電影,愛上《小婦人》,其實就只差這篇文章而已。


你唯一要做的,就是更多地了解這部小說。


今天,東方君就為大家拆解一下,這部風靡世界150多年的經典名著,到底有著怎樣的經久不衰的魅力。


1


《小婦人》的前世今生


一切的一切,還要從一個名為布朗森·奧爾科特(Amos Bronson Alcott)的男人說起。


生活在這個時代的我們,可能早已對「社會應該是什麼樣的」這樣的大哉問不感興趣,甚至已經習以為常。


比如一夫一妻制,比如社會存在等級,比如私有財產不應該受到他人侵犯,比如世界上各個國家各自為政……這一切之於我們就猶如大海之於魚兒,自然得不能再自然了。


社會難道不就應該是這樣的嗎?


但實際上,在19世紀上半葉的美國,隨著各種思潮的興起和新移民的湧入,人們對於如何在這一新興國家建立一種「人類的理想制度」絞盡腦汁。


人們相信,比起現行的資本主義制度,世界上存在更好的人類組織方式。


在這一時期,美國的很多地方都興起了各式各樣的烏託邦小型實驗社群。


簡單來說,就是大概幾十人來到一片農田或者島嶼上,大家按照一種特定的制度生存,這些制度規定了人們的飲食、財產分配、男女交往、耕種勞作,這些大膽的實驗者希望探索出一條人人平等、沒有壓迫、超越資本主義的社會機制。


其中在美國麻薩諸塞州就有一個著名的烏託邦實驗社群,叫作果園公社(Fruitlands)。


Fruitlands


果園公社的創辦人就是這個名叫布朗森·奧爾科特男人。


布朗森·奧爾科特


新版《小婦人》馬奇姐妹父親的扮演者鮑勃·奧登科克,外形極端酷似布朗森·奧爾科特


布朗森在人生早期沒有接受過太多的正規教育,但是卻自學成才,在哲學領域頗有造詣,是愛默生超驗主義的堅定支持者,並把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社會改良和教育改革。


他後來娶了一位志同道合的妻子,名為艾比·梅(Abby May),兩人生了四個女人和一個兒子(出生後不幸夭折)。


四個女兒分別是:安娜·布朗森·奧爾科特、路易莎·梅·奧爾科特、伊莉莎白·奧爾科特、阿比蓋爾·奧爾科特。


果園公社像大多數烏託邦社群一樣,在堅持了數月後就草草關閉,烏託邦實驗宣告失敗。而這種「實驗——失敗——再實驗——再失敗」的循環,正是布朗森·奧爾科特一生的縮影。


無論是在社會改良領域還是在教育改革領域,可以說,布朗森·奧爾科特的理念都是比較先進的,他也是美國著名思想家愛默生、《瓦爾登湖》的作者梭羅、《紅字》的作者霍桑的摯友,他們組織了一個「超驗主義俱樂部」,經常一起討論超驗主義哲學。


但正是由於一生都致力於心中的理想,布朗森·奧爾科特並沒有給妻子和女兒們帶來好的物質生活,一家人常年處於饑寒交迫之中,並且多次搬遷,頗有點流離失所的感覺。


布朗森雖然也出去演講、上課,但是收入微薄,常年處於無業狀態,後來的房子還是靠朋友愛默生的資助才有了著落。


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奧爾科特太太承擔起了家庭經濟方面的重任,特別是二女兒路易莎·梅·奧爾科特,為了資助家庭,做過各種各樣的工作,包括女傭、家庭教師、裁縫等。


二女兒路易莎·梅·奧爾科特


布朗森·奧爾科特雖然事業上接連受阻,但卻把自己那一套教育理論用在了培育子女上,並且他的朋友愛默生、梭羅也會給他的女兒們一些指點。


在這種環境的薰陶下,路易莎·梅·奧爾科特很小就對寫作產生了興趣,並大量閱讀。不過當時為了供養家庭,她寫的竟是一些好賣錢的血腥驚悚的哥特風格故事。


寫作對於路易莎來說,並不僅僅是興趣,更是苦難、壓抑生活的一個出口。


為了養家,她做過太多的工作,雖然她立志在「艱難的世道闖出一條路來」,但她遭受的挫折也是常人難以想像的。


她曾因與劇院女演員爭吵而將劇本付之一炬,也曾因為丟失作品想到自殺。直到後來,她讀到了勃朗特三姐妹的傳記,發現自己與她們有很多共同之處,才堅定了走寫作之路的決心。


不過最讓她心碎的還是童年的解體。


隨著熱愛戲劇表演的大姐安娜出嫁,和自己最投機的三妹伊莉莎白的病亡,她意識到,曾經最溫暖美好的姐妹情深,就這樣猝不及防地畫下了悲傷的休止符。


1861年,美國內戰爆發,路易莎·梅·奧爾科特前往華盛頓聯邦醫院擔任了6個星期的護工,並於1863年完成了第一步嚴肅的作品《醫院速寫》(Hospital Sketches


羅伯特兄弟出版公司的編輯託馬斯·尼爾斯(Thomas Niles)非常喜歡《醫院速寫》這部作品,她建議路易莎·梅·奧爾科特能為女孩子們寫一部書,因為當時市場上的青少年讀物幾乎清一色是寫給男孩子的,而隨著越來越多的女性接受教育,這個市場空白急需彌補。


但一直寫各種驚悚短篇小說的路易莎卻對這個點子並不感冒,她覺得自己骨子裡就是一個男孩子,「假小子」也是她一直以來的風格,她根本不知道怎麼為女孩寫故事。


路易莎曾對朋友坦言:一直以來我都是為男孩寫故事,我除了我那幾個姐妹之外對女孩根本一無所知。(I could not write a girls&39;s Boys),一邊撫養著外甥女「Lulu」。


耐人尋味的是,路易莎的一生似乎與父親的命運有著奇妙的呼應。


布朗森一生想要傳遞的教育理念,最終通過對女兒的教誨,在《小婦人》中得以流傳後世。


路易莎出生那天,正好是布朗森33歲的生日;而布朗森於1888年3月6日去世,就在兩天後,路易莎·梅·奧爾科特死於中風。


她去世的時候,當年的奧爾科特一家只剩下了57歲的大姐安娜,外甥女Lulu當時只有8歲。安娜先是撫養了一段時間Lulu,後來Lulu和父親在歐洲團聚,直到1976年去世。


大姐安娜於1893年離世,至此,奧爾科特一家的故事在今生完成了最後的段落。


四姐妹除了「四妹」阿比蓋爾安葬在巴黎外,三姐妹和父母都安葬在美國麻薩諸塞州康卡德鎮的睡谷墓園(Sleepy Hollow Cemetery ),他們生前的鄰居——愛默生、梭羅、霍桑等康卡德鎮的名人也都長眠於此,在另一個世界繼續互為芳鄰。


路易莎·梅·奧爾科特長眠於睡谷墓園


在現實中,奧爾科特一家的故事雖然在1893結束了,但是在《小婦人》這個平行世界裡,馬奇一家故事卻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中不斷上演,不斷感動著、教化著、鼓舞著世上無數的美好的心靈,激勵這一代又一代女性獨立自主,追求自己的人生,直到今天,此時,此刻。


1


一部女孩的成長史詩


《小婦人》一向被看作是「自傳體小說」(autobiographical novel )或「半自傳體小說」(semi-autobiographical novel)。


其名字「little women」指的是從少女到成年女性這一交疊過度的時期(the period in a young woman&34;overlapping" with young womanhood.)


在了解了奧爾科特一家的生平後,我們不難看出,這部小說幾乎就是路易莎·梅·奧爾科特與父母、姐妹命運的理想化復刻。


小說中,馬奇(March)一家的姓氏,是「May」的轉換。


大姐安娜就是梅格(Meg),二姐喬(Jo)就是路易莎本人,路易莎的全名是Louisa May Alcott,由於她一直以來都是以「假小子」的風格示人,因此家人常常叫她「Lu」。小說中「喬」(Jo)這個名字,正是類推了小說中喬的全名「Josephine March」。


三妹Beth的全名是Elizabeth March,從名字到後來的命運和幾乎路易莎的三妹完全一樣。


四妹Amy是從阿比蓋爾(Abigail)化用而來。


父親布朗森·奧爾科特的形象在書中有所美化,他不但前去支援南北戰爭,而且家庭的貧困被歸結於他因為幫助一個朋友導致的家道中落。


書中的馬奇先生長期處於缺位狀態,這或許正是路易莎對於父親一心執著於理想、並未對家庭的經濟做出太多貢獻的一種映射。但與此同時,馬奇先生在教育和情感方面又是家庭的支撐。


至於那位英俊瀟灑、人見人愛的富有的鄰居勞裡,是以路易莎在33歲在歐洲遇到的20歲波蘭音樂家Ladislas Wisniewski為原型的。



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也能理解為什麼《小婦人》的創作如此一氣呵成了,它是往昔時光的追憶,它是對童年美好歲月的緬懷,它是對父母培養的感念,它是對成長本身的喟嘆。


對於後世來說,書中馬奇太太對四個女兒獨立自主、堅持勞動、無私奉獻、遠離虛榮、克服性格缺點等品質的培養是最有教益的部分。


而馬奇四姐妹各異的性格,不同理想的追尋、交織與碰撞,也是這部小說最吸引人的地方。


書中特別設置了「空中樓閣」這個章節,讓四位女孩在閒聊中暢談自己的理想,而當故事劃下句點時,我們看到她們有人實現了理想,有人沒能經受住生活的磨難,那種快意與失落,是如此的普遍,如此的常見,仿佛就發生在我們身邊。



這部小說的很多觀念都超越了時代,比如四個女兒各自的價值觀有的與主流觀念一致,比如大姐梅格最終嫁給了一個踏實但並不富有的男人,但像主角喬就是典型的與當時的主流價值相對抗的角色。


三妹貝思因為身體問題,不能像姐姐們那樣有著斑斕的夢想,但是她也在家庭的愛裡面找到的歸宿。


她在臨終前對不離不棄的二姐喬說:


「我對死亡早就不害怕了,因為我確信,我將仍然是你的貝思,一如既往地愛著你,幫助你。喬,我走了之後,你必須替我做父母的心肝寶貝。他們會依靠你的,不要讓他們失望。一個人獨自工作艱難的話,就請記住,我不會忘記你的。你不撰寫力作,不去週遊世界,一心幹活,會更加愉快的,因為人間的愛是我們離開時唯一能夠隨身攜帶而走的東西。有了愛,會走得很輕鬆。」


在那一刻,喬意識到了自己欲望的虛幻,她放棄了往日的志向,決心全身心體味愛所孕育的真實的幸福。


後來喬就再也沒有離開家,儘管她無法完全忘記寫作,但是她寫的內容卻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那些真實的生活點滴成了她的寫作對象,反而得到了非常好的反饋。


喬後來興辦的學校,正是填補了父親布朗森一生辦學未竟的理想。


至於四妹艾米,她可以說是整部小說除了喬和勞裡以外第三重要的人物。


她和喬一樣,很小就堅定了信心,要融入上流社會,並因此刻意培養的言談舉止。她的個性和喬一樣強,因此兩個價值觀迥異的姐妹經常發生衝突,「燒手稿」的事情就是一個縮影。


從《小婦人》兩卷本問世起,人們對於喬與勞裡的錯過,勞裡最終選擇艾米的橋段始終意難平,類似於中國人對「寶黛」和「寶釵」結局那樣難以釋懷。


諸如關於「喬是否愛勞裡」「艾米是否只是喬的替代品」「喬是否背叛了自己的理念」「喬為何拒絕了勞裡卻沒有始終獨身」的討論在150多年間從未止歇。


但這一切卻是作者奧爾科特有意為之。


作為一位倡導女權主義、並且終身未婚的女作家,她絕對不希望順應當時主流價值的期待——女孩子最終的歸宿就是婚姻。


雖然最終喬還是和巴爾教授喜結良緣,故事最終也是一個happy ending結尾,但是誰又能說這真的是奧爾科特的本意呢?


於是,我們看到在2019版的《小婦人》裡,格蕾塔·葛韋格十分淘氣在故事結尾設置了一個「戲中戲」。



她讓路易莎·梅·奧爾科特和主角喬在「書」和「現實」兩個平行時空合而為一。


在原作《小婦人》中,喬從來沒寫出過《小婦人》這本書,更沒有和出版商討價還價的橋段,但是在電影結尾,喬抱著新鮮裝訂好《小婦人》精裝書心滿意足地離開了。


你問哪個才是真實的結尾,我說它們都是真實的。


一個是原著的結尾,一個奧爾科特真實人生的結局。


而這正是葛韋格在經典名著與時代精神之間找到的一個平衡點:在當今這個時代,對女性來說,每一種選擇都值得尊重,無論是梅格的相夫教子,還是貝思對親情的堅守,抑或是艾米同時用經濟和愛情兩把尺子丈量婚姻,都沒有對錯與高下之分。


至於喬,150年之所以也要讓她回歸婚姻,或許是讀者的期待如此,或許是路易莎的責編託馬斯·尼爾森的強力規勸,總之,在當時那個光景,如果喬終身未嫁,我們可能看不到《小婦人》穿越時空來到我們面前,更難以成為一代名著。



人類社會的觀念總是不斷迭代的,正如布朗森·奧爾科特很多理念並不適用於他的那個時代,因此一生不得志,最終鬱鬱而終。


但是他的女兒路易莎·梅·奧爾科特顯然更聰明,她用作品的「妥協」和個人的真實的選擇拉開了一個寬廣的選擇區間。


選擇區間裡面,既有梅格的選擇,有喬的選擇,有貝思的選擇,有艾米的選擇。


當然,在這個區間的背影裡,還藏著奧爾科特本人的選擇。


至於做何種選擇,只留給一代又一代的讀著自己去思考和品評,在過去的6個改變版本中,結尾都是原著中的大團圓。


我想不是那些導演沒有意識到奧爾科特留下的謎語,而是時代的風還不夠猛烈。


直到2019版的《小婦人》,葛韋格走進了路易莎的內心,給出了一個似真似幻的開放結局,挖出了那個隱藏的謎底。


至於願意相信哪一個,就留給每一位獨立自主的女孩們自行選擇吧。


相關焦點

  • 《小婦人》問世150多年,馬奇家四姐妹如何激勵一代又一代人?
    小說問世迄今已有150多年,關於女性、愛情、婚姻、家庭等觀念雖經歷數度變遷,但馬奇家四姐妹在愛與善良中自立自強、長大成人的故事始終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時至今日,依然能為普天下的女孩們解答成長中的困惑,向她們娓娓道來關於長大應該知道的一切,這也是其作為經典歷久不衰的最大奧秘。
  • 《小婦人》書評
    在作者路易莎·梅活著的時候,這本書的暢銷改變了她清貧的生活,在她過身後的世界,這本書的風靡更讓它進入各大權威榜單:BBC百本英國全民大閱讀最受歡迎小說、美國教育協會「100本學生必讀書目」、3次被改編成電視劇、7次被改編成電影,還有許多的動畫等藝術形式不斷翻拍。甚至香港在1975年推出過以這個故事為藍本的粵語電視劇集。
  • 從《小婦人》看姐妹情誼書寫的跨時代變調
    前不久的第92屆奧斯卡角逐中,由執導過《伯德小姐》的格蕾塔·葛韋格導演的電影《小婦人》獲得了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等多項提名,可惜最終只收穫了最佳服裝設計獎。從文本到銀幕,路易莎·梅·奧爾科特在19世紀寫就的這個四姐妹的故事,跨越了150多年,依舊保持著其獨有的魅力,不斷被翻拍和改編,近100年來改編25次,平均每4年推出一部同名影視作品。為什麼?小說講述一家四個獨立女性之間的羈絆,她們堅守自我、努力追夢、相互關愛。
  • 《小婦人》:溫馨感人的故事背後有一位真正的小婦人
    下面我們就從作者奧爾科特的生長環境、家庭教育,以及周圍朋友的影響等三個方面來探討《小婦人》的創作過程和作品的精神內核。作者朝聞夕見的自然環境為小說提供了真情實感的素材任何文學作品都離不開生活。作者在寫作中所承載的內容和思想均來自於存在於生活中的寫作人。
  • 《小婦人》中的 little women
    作者:偷你牛新版《小婦人》電影發布首個預告,電影將於12月25日在北美上映,中國內地也有望引進。路易莎·梅奧爾科特的《小婦人》是世界上最受歡迎的小說之一,目前距離原版已出版近150年。已衍生出四部電影、十多部電視劇、音樂劇、歌劇甚至還有博物館等,後來在日本還製作了動畫版的《小婦人》,BBC 在上一年也推出了相關的一個三小時的mini劇。
  • 從新版電影《小婦人》看19世紀女性故事的當代重述
    在這個狡猾的結局裡,經典向當下重新敞開了  ——從新版電影《小婦人》看19世紀女性故事的當代重述  劉起  ◆路易莎·梅·奧爾科特於1868年出版的小說《小婦人》,在150年之後依然是一部深受喜愛的經典之作,其持久不衰的吸引力,不僅僅來自於某種「甜蜜與光明」的迷人特質
  • 小婦人2019新版電影什麼時候上映 新版小婦人演員甜茶
    小婦人2019新版電影什麼時候上映 新版小婦人演員甜茶  2019小婦人預告什麼時候上映?由格蕾塔·葛韋格執導,西爾莎·羅南、艾瑪·沃特森、提莫西·查拉梅主演的劇情片《小婦人》發布首支中文先導預告片,影片改編自同名經典名著,聚焦美國南北戰爭時期的四位姐妹,由女孩逐漸成長為女人的過程。
  • 擁有150 以上的智商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有人在網絡上提出疑問,擁有150以上的超高智商是一種怎樣的體驗?這個問題把那些隱藏在網絡海洋中的高智商人群給炸出來,遺憾的是,未能炸出愛因斯坦或者霍金。好了,下面我們作為普通人,就來看看擁有150以上智商是一種怎樣的體驗吧。網友Chris Worth說,他13歲的時候智商達到177,他有資格回答這個問題。1、你會覺得人們都在浪費你的時間。
  • 迷你柴犬——豆柴 到底是怎樣的一種存在?
    從石器時代對泥塑的發掘就可以看出,有一種狗,直立的耳朵、捲曲的尾巴、豐厚的毛髮,自古以來就與日本人生活在一起。日本是一個島國,為了參與人類的工作,日本創造了各種大小的日本「本地狗」,這些狗的特徵根植於整個日本的氣候。柴犬(Shiba-inu)這個名字是自大正時代開始使用,這是日本本地小型犬的統稱。
  • 《小婦人》(2019):經典永不過時,冬日暖陽下的女性成長故事
    《小婦人》(2019)版本由奧斯卡提名最佳導演格蕾塔·葛韋格進行改編拍攝,有別於前作的改編,導演葛偉格用細膩又頗具新意的倒敘手法來講述這部150多年前的名作,給觀眾帶來了一部區別以往,充滿活力和現代風格的女性成長故事。
  • 這部150年前的小說,因何成楊絳、J.K.羅琳的「人生之書」
    小說問世迄今已有150多年,關於女性、愛情、婚姻、家庭等觀念雖經歷數度變遷,但馬奇家四姐妹在愛與善良中自立自強、長大成人的故事始終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時至今日,依然能為普天下的女孩們解答成長中的困惑,向她們娓娓道來關於長大應該知道的一切,這也是其作為經典歷久不衰的最大奧秘。
  • 《小婦人》:拍出獨立女性的新意
    原標題:《小婦人》被贊拍出獨立女性的新意  正在公映的《小婦人》上映8天,取得了3650萬元的票房,雖然這個數字不算驚豔,但該片卻在女性觀眾中贏得了好口碑,評價該片拍出了「獨立女性的新意」。  《小婦人》是美國女作家露易莎·梅·奧爾科特創作的長篇小說,首次出版於1868年。
  • 看書就像扒八卦丨童年記憶裡的《小婦人》裡原來藏著這些事
    曾經有人說過這樣一個觀念:每個人認為特別好吃的食物,往往是因為那個食物在最初與你會面的時候,帶給你了一段美好的記憶,後來我發現,不僅僅食物是這樣,書籍也是如此,一本好書時隔多年,你也許會忘記裡面的配角,會忘記很多情節,但是提到它的時候,永遠忍不住給它一個滿分,因為它曾經帶來的那段美好的光陰。可以說,《小婦人》就是這樣一本書。
  • 珍珠奶茶裡的「珍珠」,對女生來說到底一種是怎樣的存在?
    那麼,珍珠奶茶的「靈魂」,到底是奶茶還是珍珠呢?看完各位女生的喝法,果然女生的心思都太難懂!就連大胃王都開始在吃播視頻裡喝起了奶茶,而且一次就喝了十一杯之多,如果按照普通奶茶的重量來計算的話,至少也有八九斤了!這也太能喝了,喝完會不會感覺漲得難受?
  • 北美票房|《小婦人》超預期,有望在頒獎季有所作為
    此前,業界普遍擔心男性觀眾可能不會買票觀看該片,這可能會導致《小婦人》票房欠佳。首周末觀眾抽樣調查也確實顯示,有高達七成的入場觀眾都是女性。想當初,1994年由薇諾拉·賴德主演的那一版《小婦人》在上映之前就有過同樣的擔心,以至於片方索尼影業稱其為一部「銀針刺眼電影」——所謂的男性觀眾情願拿銀針自刺雙目也不肯去電影院看的電影。
  • 甜茶,艾瑪·沃特森主演電影《小婦人》不負愛與自由
    院線上映了新版的《小婦人》,匆匆忙忙地趕著去看,今天就來個小小的report 。相較於舊版,這一版的故事和人物更加的豐滿,語言也比較輕鬆詼諧。劇中所表達的男人,女人,婚姻,道德等話題都十分耐人尋味。《小婦人》艾米默然無聲的存在。貝絲害羞又富有愛心,與世無爭,電影中的她是一個小透明,被弱化的存在。貝絲一個很少去想自己的女孩,她的所有熱情好像都在別人那裡。
  • 《小婦人》:艾瑪·沃特森飾演配角,演技仍遭到質疑
    影院開門,各大電影陸續上映,讓影迷朋友翹首以盼的《小婦人》也於七夕上映,該電影改編於路易莎·梅·奧爾科特的經典小說《小婦人》,講述了性格迥異的四姐妹在清貧而又溫暖的家庭長大,並最終都獲得自己的幸福。這部電影大獲成功,而艾瑪·沃特森演技卻遭到詬病。
  • 在當今這個社會,碩士研究生到底是一種怎樣的存在?答案相當現實
    在當今這個社會,碩士研究生到底是一種怎樣的存在?下面的這些答案都相當現實。(一)碩士研究生是一種相當稀缺的存在。縱觀國內,泱泱十幾億人口的大國,大學生數量不到總人口數量的十分之一(包括本科生和專科生),其中本科生的數量不到全國總人口數的二十分之一。
  • 日本牛郎到底是一種怎樣的存在?
    所以日本牛郎到底是怎樣的神奇存在呢?日本稱男性公關為HOST,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牛郎。牛郎文化在日本是很正常的一種文化,牛郎店也是正規合法的。HOST在日本已經有數十年歷史,從動漫《櫻蘭高校男公關部》到電影《夜王》,都對這一職業有過描述。
  • 歸墟,到底是怎樣的世界?《山海經》中的「歸墟」,真實存在嗎?
    那麼,到底何為「歸墟」?歸墟,又將是怎樣的一個世界呢?歸墟,單從字面來看,是回歸到曾經居住過的、如今已荒廢的廢址故地。這麼說的話,山海經裡就曾記載有很多「歸墟」。《山海經·大荒東經》中,對於「歸墟」有如下記載:「東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國。少吳孺帝顓頊於此,棄其琴瑟。有甘山者,甘水出焉,生甘淵。大荒東南隅,有名皮母地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