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浪嶼才女
童年時就成為三一堂唱詩班主唱,得到多國優秀樂人授課指導
大上海紅人
上世紀50年代成為首位在上海「蘭心大戲院」演唱的鼓浪嶼歌唱家
音樂傳播者
發起組織鼓浪嶼合唱團,這是當時廈門最受歡迎的業餘文藝團體
資料圖
●顏寶玲(1924-1966)
高中畢業於鼓浪嶼毓德女中,之後到上海中央音樂學院華東分院聲樂系進修三年。1954年5月,曾兩次被選拔參加音樂學院在上海藝術劇院(現上海的「蘭心大戲院」)舉辦的音樂會,擔任花腔女高音獨唱。1955年,顏寶玲為了孩子,忍痛放棄學業,回到故鄉。1956年當選第四任廈門市基督教女青年會總幹事。1958年,顏寶玲參與發起組織鼓浪嶼合唱團。1966年,年僅42歲的顏寶玲受迫害含冤自殺,後平反昭雪。著名詩人舒婷曾撰文紀念,譽之為「鼓浪嶼夜鶯」。
廈門網訊 (廈門日報記者 陳泥)位於鼓浪嶼福建路的百年老建築黃榮遠堂大別墅,有過一段最著名的往事:上世紀50年代,在時任廈門市基督教女青年會總幹事顏寶玲的帶領下,每逢周末這裡都會舉辦「月光唱片欣賞會」,給當時的島上居民留下了溫馨的回憶。
顏寶玲是一位花腔女高音歌唱家,也是第一位在上海知名的「蘭心大劇院」登臺演唱的鼓浪嶼歌唱家。著名詩人舒婷曾撰文紀念,譽之為「鼓浪嶼夜鶯」。
年少成名 三一堂裡的小主唱
鼓浪嶼素有「鋼琴之島、音樂之鄉」的美譽,百年傳承的民間家庭音樂會,則是島上藝術底蘊最真實的寫照。
顏寶玲家坐落在鼓浪嶼鹿礁路一棟臨海的小樓裡。她的鄰居、與她同就讀於鼓浪嶼毓德女中的學妹伍仁燦老人回憶,當年在松風海濤和落日餘暉中,小樓裡常常飄來伴著鋼琴聲的歌聲,並聚集了各界人士。
顏寶玲出生在基督教家庭裡。1934年,醞釀數年的「三一堂」終於落成,年僅10歲的顏寶玲跟隨三姐到唱詩班排練,立即吸引頗具音樂素養的廖超勳先生的注意。廖先生成為她的音樂啟蒙老師。顏寶玲悟性高,在老師的點撥下進步神速,很快就擔當唱詩班主唱,而且在一些聚會中開始嘗試個人獨唱。
從童年起,顏寶玲得到過美國、俄羅斯、英國等好幾個國家的優秀樂人授課指導。這期間,她的名氣與才華在鼓浪嶼逐漸傳開,開始出入各種音樂場合:禮拜堂的領誦獨唱、家庭音樂會及地方上的公益性演出。
上海求學 被蘇聯專家譽為「夜鶯」
自幼博採眾長,視野越是寬闊,對聲樂的理解越是深入,顏寶玲求知的願望就越是不可抑制。
1953年6月,雖然已經是三個孩子的母親,29歲的顏寶玲在丈夫的支持下隻身奔赴上海,報考上海音樂學院(即中央音樂學院華東分院)聲樂系。她以一曲《茶花女》應試,成為考生中首批被錄取的佼佼者。在上海求學時,蘇聯專家讚譽她為「夜鶯」。
曾為顏寶玲舍友的福建師範大學音樂學院劉秀灼教授回憶說:「顏寶玲入學後,被分配到當時系裡最好的老師蘇斯林教授班上,經過名師指導,當然成績驕人。1954年5月,曾兩次被選拔參加音樂學院在上海藝術劇院(現上海的「蘭心大戲院」)舉辦的音樂會,擔任花腔女高音獨唱,這是不多見的。」
始建於1930年的「蘭心大戲院」,是當時上海活動最豐富、層次最高的劇院。顏寶玲也是第一位在上海「蘭心大戲院」演唱的鼓浪嶼歌唱家。
在不少老音樂人的記憶中,當年顏寶玲在上海是「紅得發紫」,許多重大活動都有她的花腔高音炫技,包括接待外賓的高規格音樂會。
回到故鄉 創辦公益學校組織合唱團
1955年,顏寶玲為孩子們忍痛放棄學業,回到故鄉,並進入廈門歌舞團擔任獨唱演員。業餘時間,她熱心公益事業,積極參加教會活動,1956年當選第四任廈門市基督教女青年會總幹事,並破例連任兩屆。她與基督教全體成員同心協力開展社會服務活動,先是在鼓浪嶼的黃榮遠堂創辦了廈門第一所公益性的託兒所,1958年秋天又在鹿礁路34號天主教堂裡創辦了廈門第一所公益性的盲人學校。在她推動下,基督教青年會發展青年義工,組織青年劇團,排練節目,配合形勢宣傳,每年春秋兩季都在市工人文化宮舉行音樂會。同年,顏寶玲參與發起組織鼓浪嶼合唱團。
在親朋舊鄰的回憶裡,顏寶玲一直給人以優雅美麗的印象,愛說愛笑。在當時的各種文藝演唱會上,顏寶玲不但能爐火純青地演唱《燕子》、輕巧秀麗地演唱《喀秋莎》,還能演唱膾炙人口的閩南話通俗歌曲,最成功的保留曲目是《燒酒醉》,當時的廈門人幾乎都聽過她的這首歌。
「文革」前,顏寶玲在廈門市歌舞劇院工作,還曾是全國婦聯執委,曾在北京與毛澤東主席等國家領導人合影。「文革」初始,年僅42歲的顏寶玲受迫害含冤自殺,後平反昭雪。即使已離世幾十年,一代歌后美妙清潤的歌聲,仍讓很多老鼓浪嶼人記憶猶新。
展開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