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M與RISC-V架構的區別

2021-01-07 電子工程專輯

關注+星標公眾,不錯過精彩內容

編排 | strongerHuang

微信公眾號 | 嵌入式專欄


從2019年開始,RISC-V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原因有很多,ARM授權費高是關鍵的因素,下面就來說說關於ARM和RISC-V架構,以及相關的內容。 1991 年ARM 公司成立於英國劍橋,早期ARM也自主設計和生產晶片,但由於業績平平,最後ARM改變了策略,他們不再生產晶片,轉而以授權的方式,將晶片設計方案轉讓給其他公司。 ARM有三種授權方式:處理器、POP以及架構授權

ARM架構是一種採用獨特的ARM指令集系統、並且根據不同適用範圍開發的處理器體系結構。經過30多年的發展,目前ARM架構有針對不同類型計算設計的體系結構。


比如我們經常聽說的Cortex-A、Cortex-R、 Cortex-M處理器等。


ARM架構,更主要的是ARM指令集系統。不同於x86架構的複雜指令集(CISC)架構,是一種精簡指令集(RISC)架構。相對於CISC架構處理器,採用精簡指令集設計的ARM架構設計目標是能在儘量高的時鐘頻率下通過很少周期執行的指令集。


大幅減少不常用的指令,降低晶片複雜度。採用Load/Store指令體系結構,處理器通過load、store指令存取內存中的數據,針對邏輯、算術等運算,CPU只處理寄存器中的數據。同時由於這個原因,包括ARM在內的很多RISC架構處理器都有很多寄存器來存放指令及數據。為了方便指令的解碼,雖然ARM處理器不是單周期指令,但是其絕大多數指令是定長的,加快了常用操作的速度。


同時ARM也沒有完全局限於此,ARM架構還有像Thumb指令集、條件執行等技術,進一步提高處理器效率。


這裡可以參看我之前分享的文章:ARM 和 x86 有什麼區別?


所以總結來說,ARM架構就是採用精簡指令集計算機結構、但有自己特色,根據不同用途有不同型號的處理器架構。

RISC:Reduced Instruction Set Computer ,即精簡指令集計算機。



RISC-V是基於RISC原理建立的免費開放指令集架構(ISA),V是羅馬字母,代表第五代RISC(精簡指令集計算機),可讀作RISC-FIVE。

1981年,在David Patterson的帶領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一個研究團隊起草了RISC-1,這就是今天RISC架構的基礎。RISC-1原型晶片有44500個電晶體,擁有31條指令。包含78個32位寄存器,分為6個窗口,每個窗口包含14個寄存器,另外還有18個全局變量,寄存器佔用大部分面積,控制和指令只佔用晶片面積的6%,而同時代的晶片設計裡要佔用約50%的面積。 隨後在1983年發布了RISC-II原型晶片,包含138個寄存器,分為8個窗口,每個窗口有16個寄存器,另外還有10個全局變量,但是只有39000個電晶體。接著在1984年和1988年發布了RISC-III和RISC-IV。 2010年,Patterson教授的研究團隊準備啟動一個新項目,需要設計CPU,因而要選擇一種指令集。他們調研了包括arm、MIPS、SPARC、X86等多個指令集,發現它們不僅設計越來越複雜,而且還存在智慧財產權問題。 RISC-V(第五代精簡指令集)是David Patterson教授基於其30多年在精簡指令集RISC領域的深入積累,在2010年到2014年期間帶領團隊研發出的最新一代CPU晶片設計指令集。RISC-V是基於精簡指令集計算(RISC)原理建立的開放指令集架構(ISA),RISC-V是在指令集不斷發展和成熟的基礎上建立的全新指令。RISC-V指令集完全開源、設計簡單、易於移植Linix系統,採用模塊化設計,擁有完整工具鏈。 關於RISC-V的更多內容可以參考文章:第五代精簡指令集計算機RISC-V你了解多少?

ARM架構和RISC-V架構都源自1980年代的精簡指令計算機RISC,兩者最大的不同就在於其推崇的大道至簡的技術風格和徹底開放的模式。

ARM是一種封閉的指令集架構,眾多只用ARM架構的廠商,只能根據自身需求,調整產品頻率和功耗,不得改變原有設計,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演變,CPU架構變得極為複雜和冗繁,ARM架構文檔長達數千頁,指令數目複雜,版本眾多,彼此之間既不兼容,也不支持模塊化,並且存在著高昂的專利和架構授權問題。 反觀RISC-V,在設計之初,就定位為是一種完全開源的架構,規避了計算機體系幾十年發展的彎路,架構文檔只有二百多頁,基本指令數目僅40多條,同時一套指令集支持所有架構,模塊化使得用戶可根據需求自由定製,配置不同的指令子集。 RISC-V是一種開放的架構,從歷史的經驗來看,開放的生態一定會比封閉的好。RISC-V技術是後發技術,所以能夠總結前人的經驗教訓,做到相對簡潔和乾淨。 由於RISC-V誕生時間太短,相關的編譯器、開發工具和軟體開發環境(IDE)以及其它生態要素還在發展。目前RISC-V具有全套開源免費的編譯器、開發工具和軟體開發環境,這是RISC-V的巨大優勢,但是開源版本相比ARM的商用編譯器和IDE而言,還頗有差距。 目前ARM佔據了以行動裝置為代表的處理器IP的絕大部分市場,而RISC-V則是後起之秀。ARM與RISC-V的競爭有點像上世紀末的Windows和Linux之爭,ARM和RISC-V的未來競爭格局也可能類似。 首先幾乎可以肯定的是,在ARM的傳統優勢領域,即手機領域,RISC-V基本沒有機會,因為手機經過十年迭代後不太會徹底改變處理器內核了,這也和目前Windows經過二十多年風雨仍然是PC市場作業系統龍頭老大一樣。但是,在新興的領域,RISC-V和ARM都處於同一起跑線上,而RISC-V憑著指令集開源等特性很有可能可以擊敗ARM,或者至少能夠佔據可觀的市場份額。 目前這樣的新興市場主要是物聯網市場,物聯網市場有長尾化的特性,擁有眾多細分市場,同時對於功耗有很高的要求,因此對於可以針對不同應用靈活修改指令集和晶片架構設計的RISC-V有優勢,相比之下使用ARM往往只能做一個標準化設計,很難實現差異化。此外,物聯網市場對於成本較敏感,RISC-V免費授權的特點對於晶片廠商也很重要。 在RISC-V基金會名單中,我們可以看到高通、聯發科這樣重點布局物聯網的企業。而在目前很火的AI晶片市場,ARM和RISC-V則尚看不出明顯的優劣。這是因為高性能AI晶片中無論是使用ARM還是RISC-V的核,主要都是作為控制器來使用,最主要的也是最核心的計算單元往往是電路設計師自行設計而不會使用IP;另一方面AI晶片的利潤空間往往較大,因此RISC-V的免費的特點並沒有帶來特別大的優勢。

免責聲明:本文素材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權問題,請與我聯繫刪除。

-- END --


關關注 微信公眾號『嵌入式專欄』,底部菜單查看更多內容,回復「加群」按規則加入技術交流群。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更多分享,歡迎點分享、收藏、點讚、在看。

相關焦點

  • RISC-V基金會宣布徵集RISC-V臺灣地區研討會演講嘉賓
    開放、廣闊、國際化的亞洲RISC-V生態系統將聚焦當前和未來的RISC-V項目及其實施,影響RISC-V指令集架構(ISA)的長期發展。  重要日期:  提交截止日期:2019年1月11日(周五) 演講者通知:1月下旬  欲註冊參加本次活動,請訪問:https://tmt.knect365.com/risc-v-workshop-taiwan/purchase/select-package。
  • ARM斷供華為?孫正義:別胡說,不是我,我沒有!
    arm是家什麼企業?實際上目前所有的手機晶片架構都是來自於arm,包括高通驍龍、三星獵戶座、蘋果a系列、聯發科等等,華為的海思晶片架構一樣是來自於arm。那arm斷供華為會有什麼影響呢?因為華為已經獲得了armv8的永久授權,所以目前不用擔心,但是在以後arm新架構就不再授權給華為了。
  • ARM架構和X86架構二者之間的區別是什麼
    打開APP ARM架構和X86架構二者之間的區別是什麼 lianzhitongda 發表於 2021-01-06 10:49:45
  • 一文看懂arm架構和x86架構有什麼區別
    本文主要介紹的是arm架構和x86架構的區別,首先介紹了ARM架構圖,其次介紹了x86架構圖,最後從性能、擴展能力、作業系統的兼容性、軟體開發的方便性及可使用工具的多樣性及功耗這五個方面詳細的對比了arm架構和x86架構的區別,具體的跟隨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
  • RISC-V可以取代ARM?恩智浦:我覺得不行
    集微網消息,5月31日,由於arm暫時中止與華為的合作,RISC-V被認為是一種取代ARM架構的潛力架構。對此,恩智浦半導體表示,現階段因為RISC-V 依舊缺乏完整生態系統支持,要取代ARM 架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 RISC-V是中國集成電路領域彎道超車的機遇?
    CPU是信息產業的基礎,而指令集架構(ISA)則是處理器晶片的基礎。 該聯盟自成立以來受到了行業精英的廣泛關注,今年,智芯融憑藉其在RISC-V指令集方面的硬核技術,成功加入risc-v產業聯盟,為壯大了聯盟會的綜合實力。「ICF-智光」和「ICF-融光」是智芯融兩顆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RISC-V系列晶片,準備分別在學術界和企業界進行開源和授權免費使用的普惠計劃。
  • ARM 和 RISC-V 公然開撕,GNOME 之父指責 ARM
    之前我們曾報導過「因 ARM 授權費用太貴,科技巨頭欲轉向開源架構 RISC-V」 的消息,與 ARM 相比,開源的 RISC-V
  • ARM架構是什麼?為什麼連高通都離不開?
    當然這家公司不生產產品,它是做架構設計的,ARM架構,曾稱進階精簡指令集機器(Advanced RISC Machine)更早稱作Acorn RISC Machine,是一個32位精簡指令集(RISC)處理器架構。還有基於ARM設計的派生產品,重要產品包括Marvell的XScale架構和德州儀器的OMAP系列。
  • stm32屬於arm嗎_arm和stm32的區別
    打開APP stm32屬於arm嗎_arm和stm32的區別 發表於 2017-10-10 11:34:35        stm32屬於arm嗎?
  • RISC和CISC架構6大方面的差異
    有關RISC和CISC的區別方面, 之前就有一些零零碎碎的理解, 這裡再次做一次總結, 以求深入。 CISC架構的代表: x86, C51 RISC架構的代碼:arm, mips,powerpc, avr, pic 指令集的區別 首先從字面上理解就能知道, CISC(Complex Instruction SetComputer)架構的指令數肯定是遠遠多於RISC(ReducedInstruction Set
  • ARM7、ARM9、ARM11、ARM-Cortex系列的關係
    ARMv4架構的ARM7TDMI),Cortex-M比ARM7的架構高了3代,性能也有較大提升,所以新的設計推薦使用Cortex-M,關於從ARM7到Cortex-M的移植詳見ARM官網指導 ARM7處理器系列。
  • Linux Lab 發布 v0.4 rc3,新增 ARM64 Uboot 支持
    可以用它來高效地學習處理器架構、Linux 內核、嵌入式 Linux 系統、C 語言編程、Linux 彙編、Shell 編程等。版本更新Linux Lab 於 5 月 1 日發布了 v0.4 rc2,本次發布 v0.4 的第 3 個候選版本:v0.4-rc3,一同發布的還有 Cloud Lab 的 v0.2。
  • ARMv8-M相比ARMv7-M架構優勢在哪裡?
    是Cortex-M0內核,屬於ARMv6-M架構。現在的技術一代比一代強,目前最新的ARMv8-M架構相比之前的架構有什麼區別?又有什麼優勢呢? 網址: https://developer.arm.com/ip-products/processors/cortex-m
  • 解析arm 2440和6410有什麼區別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01808/385528.htmarm處理器是英國Acorn有限公司設計的低功耗成本的第一款RISC微處理器。全稱為Acorn RISC Machine。arm處理器本身是32位設計,但也配備16位指令集,一般來講比等價32位代碼節省達35%,卻能保留32位系統的所有優勢。
  • 對於RISC-V的相關分析和介紹
    首先看專注於RISC-V處理器內核IP與解決方案的芯來科技,據該公司創始人胡振波先生介紹,他們已經目前已經發布了面向AIoT的超低功耗產品線N200系列,這系列32位超低功耗RISC-V處理器是他們專為物聯網IoT終端設備的感知,連接,控制以及輕量級智能應用而設計的,從性能上看,可以直接替代arm 的Cortex-M系列。
  • ARM vs x86 vs RISC-V,未來屬於誰?
    Intel和ARM處理器的區別是,前者使用複雜指令集(CISC),而後者使用精簡指令集(RISC),屬於這兩種類中的各種架構之間最大的區別。時至今日,有人表示「x86 比 ARM 功耗高」這一點,在事實上已經不再成立了,讓我們回顧一下ARM和x86的歷史。
  • 公開課二十一期筆記:睿思芯科如何基於RISC-V架構打造AI晶片
    英特爾X86與ARM架構不是開源的,也就是說,晶片廠商要開發兼容某種指令集的CPU需要指令集專利持有者授權,如AMD需要Intel授權才可以開發兼容x86指令集的CPU,ARM架構的CPU開發同理。而自2010年RISC-V誕生以後,憑藉RISC-V開源化、模塊化等方面的特點短短幾年迅速吸引了眾多的國際知名企業。
  • 一次搞定 Arm Linux 交叉編譯
    程序最後運行的環境變了,比如你的開發板是基於 Arm 的——程序在 X86 上編輯,編譯,最終運行在另一個和 X86 完全不同的架構的 Arm 晶片上。為了讓這個流程變得簡單,開發者們為不同的晶片開發了不同的編譯器,比如針對 Arm 平臺的 arm-linux-gcc,針對 mips 平臺的 mips-linux-gnu-gcc,這些編譯器都是基於 GCC 針對具體的架構指令集進行對應配置,所以它們在運行的時候就就會生成和該目標平臺對應的可執行文件。
  • 1瓦功耗5GHz頻率:全球最快Risc-V晶片出世,效率超越蘋果M1
    但習慣了 X86 和 Arm 架構的很多人一直對於 Risc-V 這個秉承開放的架構持懷疑態度,人人都能自主可控,是否能催生出完整的生態?但首先,Risc-V 本身必須足夠強大。該公司認為,該晶片優雅地實現了 David Patterson(參與創建 RISC-V 的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對精簡指令集計算機(RISC)架構的最初設想,在當今用電池供電的設備上也能輕鬆工作。
  • 1瓦功耗,5GHz頻率:全球最快Risc-V晶片出世,效率超越蘋果M1
    但習慣了 X86 和 Arm 架構的很多人一直對於 Risc-V 這個秉承開放的架構持懷疑態度,人人都能自主可控,是否能催生出完整的生態? 但首先,Risc-V 本身必須足夠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