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6月5日報導(文/任珂)柏林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主任、柏林自由大學教授麥可·齊恩近日在接受《參考消息》記者專訪時說,不應高估新冠疫情導致的危機對世界的長期影響,全球化進程不會在疫情之後受挫。
柏林社會科學研究中心於1969年成立,由德國聯邦政府和柏林州政府撥款資助,是歐洲最大的獨立於大學的社會科學研究機構。齊恩是該中心全球治理研究小組負責人,同時也是柏林自由大學國際關係教授。
不會改變社會總體面貌
《參考消息》:許多學者認為,新冠疫情極大地改變了當今世界,不僅是國際關係,還包括人類的社會經濟實踐。您認為疫情對世界最大的衝擊是什麼?
齊恩:首先,疫情還在持續,我們還在經歷由疫情引發的危機。社會學家對預測未來並不在行。我唯一能做的是,將當前的危機和歷史上出現的各種危機相比較。
在社會科學裡,危機分為內部危機和外部危機。外部危機的影響是有限的,會加速業已存在的趨勢的發展,但不會從根本上完全扭轉現有的發展趨勢。新冠疫情引起的危機很顯然是外部危機,並不是全球化的後果。
在疫情期間,我們看到全社會的數位化轉型在加快。視頻會議大量應用,網絡購物和行動支付迅猛增長,相應地實體店面臨的困境將越來越大。這種趨勢在疫情之前就已出現,疫情迫使我們更多地使用數位技術,從而社會的數位化進程被迫加快。
在經濟領域,也出現了一些明顯的趨勢,例如國家和政府更廣泛地控制了經濟運行,尤其是對醫療產業等領域,讓一些產業逆全球分工而回到國內的趨勢出現,未來還可能出現一定程度的戰略再國有化。危機中還出現了國家至上主義的回歸、民粹主義的抬頭等,但這些都是在危機之前就已出現的趨勢,疫情加速了這些趨勢的發展。
《參考消息》:您認為瘟疫在人類歷史上扮演了什麼角色?新冠疫情會改變人類嗎?
齊恩:人類當然從瘟疫中學到了很多,尤其是中世紀以來的黑死病和天花等。人類從瘟疫中發現,建立衛生體系是多麼重要,人類的生活環境更加清潔,人類的生活方式也更加衛生。這些都是人類從瘟疫中得到的教訓。
然而瘟疫卻無法消除。新冠病毒會在不久的將來被人類用疫苗控制住,但一種瘟疫走了,又會有另一種瘟疫到來,而且每種瘟疫都有不同的細菌或病毒。人類知道瘟疫遲早還會發生,但無法預知是哪種瘟疫會在什麼時候到來。因此,人類很難為將來的疫情做好充分準備。
在本次疫情後,人類肯定會繼續改善衛生體系,使其更有韌性。人們也會更加注重個人衛生。現在人們已經開始改變一些生活和交流方式,比如越來越多的人放棄了貼面禮和握手,越來越多的人勤洗手和戴口罩。然而,我並不認為新冠疫情危機會改變人類社會的總體面貌。疫情結束後,短時間內人們可能還會保持警惕。但一段時間後,我們又會放下警惕,完全回歸之前的生活方式和狀態。
美國應對疫情非常失敗
《參考消息》:您認為全球化會受到新冠危機的影響嗎?
齊恩:一些人認為,新冠危機將使全球化遭遇挫折,甚至走向終結,對此我並不同意。
的確,我們在疫情期間看到一些逆全球化的現象,比如加強出入境管控,限制一些商品和要素的流通,醫療等產業回歸各國國內生產,質疑世界衛生組織等國際組織以及全球合作,等等。
的確,作為全球化的產物,全球產業分工和供應鏈是有替代方案的,將部分經濟過程重新搬回國內也是可能的。然而這將導致成本上升和相當大的福利損失。當疫情結束,經濟社會生活回歸正常後,全社會的公共和私人債務勢必已堆積如山。我們將會遭遇全球性的經濟衰退。那時,成本壓力將會變得非常突出,如何更高效和廉價地進行生產將成為當務之急,這就需要全球分工和供應鏈,因此全球化勢必回歸。
實際上,全球化在新冠疫情危機之前就已經遭遇了挫折,減緩了發展的步伐。但這只是減速,而不是逆轉。危機之後,全球化將回到之前的高水平。
另外,人類不可能通過降低全球化水平來控制瘟疫。全球化並不是地區間疫情傳染的必要條件,病毒只需依靠原始的交通聯絡就會傳播。只有在地區間沒有任何交通聯繫時,病毒才能被成功地隔離在一個地區內。但這種局面與其說是全球化的終結,倒不如說是人類回到18世紀。
《參考消息》:新冠疫情危機暴露了全球衛生治理體系和合作的弊端。您認為危機是否會對全球治理產生影響?危機對世界格局和力量對比又有什麼影響?
齊恩:國際社會對全球治理的迫切需求已經存在了二三十年,卻並沒有自動形成有效的全球治理體系。我認為國際社會不大可能從這次危機中吸取直接的教訓,改善全球治理。
不過也可能有一種情況發生,推動全球治理體系改善。根據對疫情的反應和應對效果的不同,可將世界上的主要國家分為三類:美國和巴西等民粹主義政府領導的國家,反對全球治理;歐盟成員國等,支持深度全球治理,甚至包括內政;中國和新加坡等國支持不包括本國內政的全球治理。
我們看到,第一類國家應對疫情非常失敗。這個結果可能會導致民粹主義和國家至上主義因民眾支持率下降而式微,從而全球治理面臨的反對聲音將減弱,這是國際社會加強全球治理的機會。
而這三類國家在疫情中力量對比的變化,也將影響到國際格局的變化。正如我所說,疫情加速了業已存在的一些趨勢,包括全球均勢的天平向中國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