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與世界格局 | 柏林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主任麥可·齊恩:新...

2020-12-13 中國網新聞中心

  參考消息網6月5日報導(文/任珂)柏林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主任、柏林自由大學教授麥可·齊恩近日在接受《參考消息》記者專訪時說,不應高估新冠疫情導致的危機對世界的長期影響,全球化進程不會在疫情之後受挫。

  柏林社會科學研究中心於1969年成立,由德國聯邦政府和柏林州政府撥款資助,是歐洲最大的獨立於大學的社會科學研究機構。齊恩是該中心全球治理研究小組負責人,同時也是柏林自由大學國際關係教授。

  不會改變社會總體面貌

  《參考消息》:許多學者認為,新冠疫情極大地改變了當今世界,不僅是國際關係,還包括人類的社會經濟實踐。您認為疫情對世界最大的衝擊是什麼?

  齊恩:首先,疫情還在持續,我們還在經歷由疫情引發的危機。社會學家對預測未來並不在行。我唯一能做的是,將當前的危機和歷史上出現的各種危機相比較。

  在社會科學裡,危機分為內部危機和外部危機。外部危機的影響是有限的,會加速業已存在的趨勢的發展,但不會從根本上完全扭轉現有的發展趨勢。新冠疫情引起的危機很顯然是外部危機,並不是全球化的後果。


  在疫情期間,我們看到全社會的數位化轉型在加快。視頻會議大量應用,網絡購物和行動支付迅猛增長,相應地實體店面臨的困境將越來越大。這種趨勢在疫情之前就已出現,疫情迫使我們更多地使用數位技術,從而社會的數位化進程被迫加快。

  在經濟領域,也出現了一些明顯的趨勢,例如國家和政府更廣泛地控制了經濟運行,尤其是對醫療產業等領域,讓一些產業逆全球分工而回到國內的趨勢出現,未來還可能出現一定程度的戰略再國有化。危機中還出現了國家至上主義的回歸、民粹主義的抬頭等,但這些都是在危機之前就已出現的趨勢,疫情加速了這些趨勢的發展。

  《參考消息》:您認為瘟疫在人類歷史上扮演了什麼角色?新冠疫情會改變人類嗎?

  齊恩:人類當然從瘟疫中學到了很多,尤其是中世紀以來的黑死病和天花等。人類從瘟疫中發現,建立衛生體系是多麼重要,人類的生活環境更加清潔,人類的生活方式也更加衛生。這些都是人類從瘟疫中得到的教訓。

  然而瘟疫卻無法消除。新冠病毒會在不久的將來被人類用疫苗控制住,但一種瘟疫走了,又會有另一種瘟疫到來,而且每種瘟疫都有不同的細菌或病毒。人類知道瘟疫遲早還會發生,但無法預知是哪種瘟疫會在什麼時候到來。因此,人類很難為將來的疫情做好充分準備。


  在本次疫情後,人類肯定會繼續改善衛生體系,使其更有韌性。人們也會更加注重個人衛生。現在人們已經開始改變一些生活和交流方式,比如越來越多的人放棄了貼面禮和握手,越來越多的人勤洗手和戴口罩。然而,我並不認為新冠疫情危機會改變人類社會的總體面貌。疫情結束後,短時間內人們可能還會保持警惕。但一段時間後,我們又會放下警惕,完全回歸之前的生活方式和狀態。

  美國應對疫情非常失敗

  《參考消息》:您認為全球化會受到新冠危機的影響嗎?

  齊恩:一些人認為,新冠危機將使全球化遭遇挫折,甚至走向終結,對此我並不同意。

  的確,我們在疫情期間看到一些逆全球化的現象,比如加強出入境管控,限制一些商品和要素的流通,醫療等產業回歸各國國內生產,質疑世界衛生組織等國際組織以及全球合作,等等。

  的確,作為全球化的產物,全球產業分工和供應鏈是有替代方案的,將部分經濟過程重新搬回國內也是可能的。然而這將導致成本上升和相當大的福利損失。當疫情結束,經濟社會生活回歸正常後,全社會的公共和私人債務勢必已堆積如山。我們將會遭遇全球性的經濟衰退。那時,成本壓力將會變得非常突出,如何更高效和廉價地進行生產將成為當務之急,這就需要全球分工和供應鏈,因此全球化勢必回歸。


  實際上,全球化在新冠疫情危機之前就已經遭遇了挫折,減緩了發展的步伐。但這只是減速,而不是逆轉。危機之後,全球化將回到之前的高水平。

  另外,人類不可能通過降低全球化水平來控制瘟疫。全球化並不是地區間疫情傳染的必要條件,病毒只需依靠原始的交通聯絡就會傳播。只有在地區間沒有任何交通聯繫時,病毒才能被成功地隔離在一個地區內。但這種局面與其說是全球化的終結,倒不如說是人類回到18世紀。

  《參考消息》:新冠疫情危機暴露了全球衛生治理體系和合作的弊端。您認為危機是否會對全球治理產生影響?危機對世界格局和力量對比又有什麼影響?

  齊恩:國際社會對全球治理的迫切需求已經存在了二三十年,卻並沒有自動形成有效的全球治理體系。我認為國際社會不大可能從這次危機中吸取直接的教訓,改善全球治理。

  不過也可能有一種情況發生,推動全球治理體系改善。根據對疫情的反應和應對效果的不同,可將世界上的主要國家分為三類:美國和巴西等民粹主義政府領導的國家,反對全球治理;歐盟成員國等,支持深度全球治理,甚至包括內政;中國和新加坡等國支持不包括本國內政的全球治理。


  我們看到,第一類國家應對疫情非常失敗。這個結果可能會導致民粹主義和國家至上主義因民眾支持率下降而式微,從而全球治理面臨的反對聲音將減弱,這是國際社會加強全球治理的機會。

  而這三類國家在疫情中力量對比的變化,也將影響到國際格局的變化。正如我所說,疫情加速了業已存在的一些趨勢,包括全球均勢的天平向中國傾斜。

相關焦點

  • 新冠疫情與世界格局|美短期難走出「第一波」疫情
    參考消息網7月2日報導(文/鄧仙來 許緣)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28日公布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過去24小時,全美新增新冠確診病例44703例,再次刷新單日新增病例數紀錄。接連數日的高確診數也重返4月初的疫情高峰時期水平。
  • 新冠疫情與世界格局 |疫情加速世界後霸權時代到來
    新冠疫情作為百年一遇的重大公共衛生危機,其衝擊遠遠超出人們的預料,它不僅引起了對衛生健康領域前所未有的關注,也加深了我們對國家治理、國際合作以及國際格局變化的理解。
  • 新冠肺炎疫情對國際格局的影響
    也許正是由於中美在國際格局演進中的處境和角色不同,才導致美國對華戰略的重大轉變,將中國確定為最主要的戰略競爭對手,開始同中國展開以競爭為主、合作為輔的戰略博弈。而新冠肺炎疫情恰恰在這樣的背景下發生,於是抗疫也就成了中美戰略博弈的一個新「戰場」。
  • 重視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價值
    8月19日,社會科學空間網站發文稱,在全球應對新冠肺炎疫情過程中,社會科學的有效作用已經得到證明。
  • 美疾控中心:新冠病毒去年12月就在美國出現
    美國疾控中心研究人員近日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早在2019年12月中旬,新冠病毒就已經在美國出現 ,這比美國官方報告的第一例本土確診病例還要早一個月,比中國正式確認新冠病毒早數周。美疾控中心:新冠病毒去年12月中旬就在美國出現 在這項研究中,美國疾控中心把收集於2019年12月13日至2020年1月17日的全美9個州居民的7389個獻血樣本進行了檢測。
  • 「新格局、新階段與區域化新發展——『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中的...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深入研究長三角區域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的功能創新,12月9日,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和中國進出口銀行一帶一路金融研究院(上海)聯合舉辦「新格局、新階段與區域化新發展——『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中的長三角」論壇。
  • 「新冠疫情下的肝炎診療現狀調查」在京啟動
    近日,由中聯肝健康促進中心、中華醫學會肝病學分會聯合主辦的「新冠疫情下的肝炎診療現狀調查」在北京啟動。中聯肝健康促進中心、北京大學感染病研究中心、中華醫學會肝病學分會、世界衛生組織駐華代表處的項目牽頭單位負責人、技術支持專家,以及全國協作醫院專家代表出席啟動儀式。
  • 為什麼研究蛋白質對抗擊新冠疫情很重要?破解蛋白質就能攻克新冠
    為什麼研究蛋白質對抗擊新冠疫情很重要? 我們知道,病毒主要由核酸和蛋白質外殼組成,新冠病毒COVID-19也不例外。如果有個「照妖鏡」,能夠全方位展現病毒的結構,找到它們防禦系統中的薄弱環節,進而阻礙、擊破其作用過程,問題就能夠迎刃而解。
  • 世界能源格局與中國能源安全研討會暨《世界能源發展報告2020...
    原標題:世界能源格局與中國能源安全研討會暨《世界能源發展報告2020》發布會在京舉辦12月11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研究生院)國際能源安全研究中心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主辦的世界能源格局與中國能源安全研討會暨《世界能源發展報告2020》(世界能源藍皮書2020)發布會在北京舉行。
  • 紹興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地——布商研究中心揭牌儀式暨首屆布商...
    紹興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地——布商研究中心揭牌儀式暨首屆布商學術研討會在浙江工業大學之江學院舉行 2020-10-28 08:14:01 來源:全球紡織網
  • 中國在世界抗擊新冠病毒疫情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林斯國際在線報導:在本國新冠肺炎疫情日趨嚴重的情況下,美國一些政客四處「甩鍋」,甚至提出了「向中國索賠」的無理要求,這種抹黑中國的做法遭到了許多國家有識之士的駁斥。巴西中國問題研究中心主任羅尼·林斯日前在接受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記者採訪時表示,中國在世界抗擊新冠病毒疫情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林斯說,眾所周知,疫情是整個人類共同面臨的挑戰,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應該要求某一個國家為一種全球蔓延的傳染病承擔責任。他指出,對中國發起「起訴索賠」和當下一些國家針對中國發起的「經濟戰」有關。
  • 新冠疫情與世界格局|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袁鵬:疫情讓世界...
    參考消息網6月2日報導(文/連國輝)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袁鵬近日在接受《參考消息》記者專訪時表示,新冠疫情引發世界新變局,與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相互纏繞,國際政治、世界經濟、大國關係、地緣格局、全球治理、發展模式莫不遭受重大衝擊。儘管疫情仍在發展中,許多結論還有待進一步觀察,但幾個重大趨勢已然十分明朗。
  • 北京大學推出抗擊新冠疫情繼續教育公開在線課程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作出全面部署,提出明確要求,強調把疫情防控作為當前最重要的工作來抓,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全國人民在黨中央的領導下,眾志成城,守望相助,萬眾一心,形成了抗擊疫情的強大合力。當前正處於疫情防控攻堅的關鍵期,在北京大學黨委宣傳部、繼續教育部的指導下,北京大學繼續教育學院於2020年2月面向公眾,推出北京大學抗擊新冠疫情繼續教育公開在線課程。
  • CDC主任警告今年冬天第二波新冠疫情將更嚴重
    CDC主任警告今年冬天第二波新冠疫情將更嚴重 2020-04-23 07: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德國柏林退役機場將負重任 化身新冠疫苗接種中心
    中新網11月27日電 據「中央社」報導,於11月初宣布停用並進行改造的德國柏林的泰格爾機場(Tegel Airport),將從12月中旬起,成為新冠疫苗接種中心。圖為泰格爾機場關閉前夕,人們在觀景平臺上拍攝其航站樓。
  • 世衛組織確定新冠病毒源自自然界
    新華社日內瓦5月1日電(記者劉曲)世界衛生組織1日表示,確定新冠病毒源自自然界。  世衛組織衛生緊急項目執行主任麥可·瑞安當天在記者會上說,該組織多次聽取數位仔細研究過新冠病毒基因序列和病毒本身的專家的意見,確定新冠病毒源自自然界。
  • 上海交大趙大海關於新冠疫情第53次在電視臺訪談評論:中國加入新冠...
    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博士生導師、上海交通大學-耶魯大學衛生政策聯合研究中心執行主任趙大海,自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對於新冠疫情暴發、防控以及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第33次在中央電視臺進行直播訪談評論,也是第53次在央視、上視進行訪談評論。
  • 世界頂尖科學家共識:聯合科學力量抗擊新冠疫情
    原標題:世界頂尖科學家共識:聯合科學力量抗擊新冠疫情 10月30日,為期3天的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在上海國際會議中心開幕。基礎科學研究和青年科學家培養一直是頂尖科學家論壇聚焦的宗旨。
  • 新冠肺炎疫情結束後,世界格局會有什麼變化?
    新冠肺炎疫情結束後,世界格局會有什麼變化?新冠疫情對世界格局的影響,取決於疫情最終的傳染人數和持續時間。2009年的H1N1,感染數千萬人,死亡數萬人。五六十年代的香港流感,感染數千萬人,死亡百萬人。從目前的情況,結合對新冠病毒的認識,基本可以確定,新冠疫情肯定是超過了2009年的H1N1甲流以及五六十年代的香港流感,傳染性和致死率都超過了西班牙大流感,雖然現在我們中國表現的很好,已經將疫情控制住了,但是全世界的疫情狀況極其不樂觀,新冠感染的太快,由於疫情的隱蔽性,平民老百姓們在沒有感受到切膚之痛之前,很難支持政府強力的防疫措施,在疫情肆意爆發的時候,國家因為民意影響還面臨著各種內鬥
  • 德國漢堡的新冠疫苗接種中心
    德國衛生部長延斯·施潘16日與各州分管公共衛生的官員開會,首都柏林市政府隨後發布聲明,說德國將在27日啟動新冠疫苗接種。 新華社/歐新新華社照片,外代,2020年12月19日 (外代二線)(2)德國漢堡的新冠疫苗接種中心 這是12月18日拍攝的位於德國漢堡的由當地展覽館改建的新冠疫苗接種中心內景。 德國多個聯邦州政府日前宣布徵用體育場館作為新冠疫苗接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