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01 13:54:15 來源:經濟參考報
說起瑞士,人們最先想到的往往是名表、巧克力、高端旅遊等奢侈消費品,以及金融、精密儀器製造等高收益行業。確實,目前瑞士的富裕程度、治安環境和生活水平在全球名列前茅,人均GDP長期居世界前列。與此同時,瑞士也是在厲行節約尤其在杜絕糧食浪費方面做得最好的國度之一,瑞士民眾普遍養成了富而不「造」的生活作風。
瑞士人從小開始培養珍惜糧食的意識,並在學校教育過程中不斷強化。以瑞士國際管理學院為例,該校以酒店管理與烹飪而知名,每個學期都會舉辦一次「反對食物浪費意識周」,鼓勵學生反思糧食浪費對環境和世界的影響。按照慣常想法,酒店管理與烹飪學校應該講授頂級美食烹飪知識和技巧,居然專門拿出一周時間強調反對食物浪費,可見瑞士人對節約糧食的重視。
在這一周內,學校會開展一系列相關教育活動,一方面,讓學生閱讀大量材料,了解浪費糧食的廣泛影響,另一方面,強調「吃多少拿多少、飯後要光碟」。期間學生們會製作海報和拍攝短視頻,積極組織討論,樹立並傳播「節約糧食光榮,浪費糧食可恥」的理念,使「反浪費意識」成為一種覺悟並長久深植於心中。
該校平時也反覆強調:「全球生產的食物幾乎有三分之一是被浪費掉的,與此同時,許多國家的人民卻在忍飢挨餓,食物浪費是個全球性的大問題。」儘管校方從不對學生的食物份量加以限制,但堅決懲戒浪費現象。
富裕的瑞士人為何如此注重節約糧食?這可能與該國的地理條件及國民的歷史記憶有關。瑞士多山且海拔相對較高,不利於農作物生長,農業自給率僅為60%左右。除了肉類和奶製品基本自給,穀物生產僅能滿足不到一半的國內需求,禽類、蛋類產品則大部分靠進口。因農業資源有限,在旅遊、金融、醫藥、精密儀器等行業享譽世界之前,瑞士並不以富裕著稱,民眾大多儉樸厚道。
節約糧食的理念「深入骨髓」,富裕後的瑞士人仍「不太講究吃」。以瑞士美食奶酪火鍋為例,吃過的人都知道做法並不複雜,就是把摻了白葡萄酒等調料的奶酪在鍋裡加熱,用麵包、土豆、酸黃瓜或酸蒜蘸著吃,奢侈一點就再配一盤肉腸或肉片。這種吃法源於傳統,但瑞士人並沒有著意「改良吃法」,沒有加入更多「高級食材」。
日常生活中,瑞士人在吃的方面也比較「摳門」。到瑞士人家做客,客人通常無需準備昂貴的禮物,主人一般不會張羅過於豐盛的菜餚,而是堅持「量肚做菜」,寧吃八分飽,不要剩飯菜。如果某個客人飯量特別大,主人會臨時煮點通心粉,配以沙拉和蛋黃醬,也就打發了。而且主人不覺「寒磣」,客人也不以為意。
據一些瑞士朋友講,富裕一點的瑞士人喜歡住帶花園或菜園的房子,方便種果樹、土豆、西紅柿、捲心菜、大蒜、小蔥等作物。大城市的居民難以有此條件,很多人會在郊區租「出租花園」,除種花外,還會種各類農作物作為食物來源。此外,人們會自覺把一些廚餘垃圾,比如切了不要的蔬菜頭、表皮和吃剩的飯菜等,當作肥料施在地裡。這種習慣雖主要涉及垃圾分類理念,但客觀上也提高了糧食利用率。
在這樣的環境裡,浪費糧食的現象顯得格外扎眼。前幾年,一些外國遊客因為在瑞士旅遊名城琉森吃團餐或在酒店吃免費早餐時浪費太多而引發風波,曾有酒店貼出告示很不客氣地反對遊客浪費行為。民以食為天,糟蹋糧食的人難逃譴責,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編輯:張秋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