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釋時間的過程,就是解釋我們自己

2020-12-13 藍鯨財經

投稿來源:陳根

時間是什麼?

探究這個問題就好像思考「活著的意義是什麼」一樣抽象而且遙遠。人類在探索宇宙和人本身的奧妙方面所取得的階段性進步往往伴隨著對時間本質的層次性深入,可能是哲學與科學的革命性發展帶來新的時間觀,亦或者是新的時間觀推動哲學與科學的革命性發展。要探索宇宙和人生的未知領域,時間總是首當其衝的根本話題。

千百年來人們總是慨嘆時間像流水,一去而不返,更是發出了「曾不知老之將至」的感嘆。即使在大數據時代的今天,時間依舊是古老的神秘話題。時間是什麼?時間為什麼是連續不斷的?萬物為什麼只能向著未來前進,而不能向著過去前進?

世界名畫《記憶的永恆》,達利油畫之中,那奶酪狀柔軟的鐘錶盤面,就似乎隱喻了記憶之外的時間。當我們嘗試回溯時間的歷史,或許便能對自然和現代科學有一個更深刻、更基本的認識。因為解釋時間的過程,就是在解釋我們自己。

原始時間意識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天空中的日月星辰統稱為「天象」。古人在對天象的長期觀察中體悟到了時間。從這個角度講,人類觀察天象的意識便可以說是產生時間意識的始源。

1987年在河南濮陽西水坡發現了一個墓葬,它的年代經碳14測定為公元前4500年。在那裡,人們發現了一個由蚌殼和人的脛骨組成的北鬥圖,這是我們目前所能見到的最古老的星圖。這也意味著,距今6500年前我們的先輩就已經在夜觀天象了。

除了時間意識的始源,「時」字的出現標誌著時間概念的真實形成,而時間概念的形成又意味著古人已在開始思考時間的本質。在華夏地區,「時」字最早出現在甲骨文上。作為公元前14世紀中期到前11世紀(商王盤庚到紂)的遺物,甲骨文埋在地下已經有3000多年了。

時間尺度的出現把原始的時間意識推向了高峰。太陽有規律地縱向移動,無限循環並帶來四季交替。人們於是把一個四季的延續過程規定為「年」,並以年為尺度測量和計算時間,即以年為單位測時和計時。

月亮有規律地圍繞地球旋轉,時圓時缺,時盈時虧,周而復始。人們於是把一次盈虧的延續過程規定為「月」,並以月為尺度測量和計算時間,即以月為單位測時和計時。

年、月、日是天然的時間尺度,比較粗疏,一旦需要更為精確的計時系統,就必須藉助人工製作的尺度,這樣便有了「立表測影」:日光照物而生影,影隨太陽的移動而改變方向和長度。

現代時間意識的開端

對時間本源和本質的追問,標示著現代時間意識的開端,歷史把尋找時間的接力棒交給了古希臘的先哲。

古希臘的哲學旨在回答三個傳統問題:「它存在嗎」;「它是什麼」;「它是怎樣的」。這三個問題涉及事物的本源、本質和現象。

柏拉圖就是那個對時間最先作出解釋的哲學家。

「它存在嗎」:柏拉圖提出時間不是永恆存在的,它是被造出來的,所以時間自身的生存有始而無終;

「它是什麼」:柏拉圖認為時間是一個存在者,這個存在者是獨立的,不能確定它是物質性的,也不能確定它是非物質性的,但它卻是宇宙和萬物賴以延續自身生存的條件;

「它是怎樣的」:柏拉圖還提出時間是無形的、不可見的,它在連續不斷地勻速行進,並永遠保持這種運動狀態。

柏拉圖提出了時間的開端問題,在時間問題上具備了現代人的思維方式。因為一個「開端」就意味著一個「原因」,而追究事物生成的原因就是現代思維的基礎。

柏拉圖把時間比作一個存在者來理解,由此在存在者的方向上開闢了一條尋找時間本源的道路。而柏拉圖之後的亞里斯多德則把時間當作存在者的存在理解,由此在存在的方向上開闢了一條尋找時間的道路。

在「存在」的方向上,萊布尼茨把時間理解為事物在意識中的「延續秩序」;康德把時間理解為人的「內直觀的形式」,即主體的一種將雜多表象有序結合起來的方式或關係;柏格森把「純綿延」認作真正的時間,這個純綿延無非是過去的意識在心靈中「相互滲透,陸續出現」的狀態。萊布尼茨、康德和柏格森可以說是把時間理解為主觀存在的代表。

休謨認為時間與存在者的接續或變化相關;黑格爾把時間理解為「變易」,這個變易的內容是「產生和消亡」,所以時間是一種否定性的存在形式,一切事物俱以這種形式存在;愛因斯坦按照他的相對論提出「時間不是可以脫離物質而獨立存在的東西」,並由此得出「時間與物質相關」的結論。休謨、黑格爾、愛因斯坦等因而是把時間理解為客觀存在的代表。

科學時間的出現

「科學時間」的正在誕生,我們可以上溯到發現物體運動數學表達式的牛頓。牛頓的運動公式,從蘋果到月亮都能適用;從地球動力學,到天體動力學,都能被他融為一體。於是,牛頓成為現代科學的奠基者。

然而,儘管牛頓的科學成就如此輝煌,他方程式裡的時間卻只是一個未經定義的原始量。就像牛頓的空間一樣,牛頓的時間也是絕對的。這就是說,任何事件,都在空間裡有個特定的位置,都發生在時間裡某個特定的時刻。

而第一次真正定義時間的是玻爾茲曼,玻爾茲曼用熵解釋了熱力學第二定律。玻爾茲曼定義熵為體系的混亂程度,並且熵只能增大,不能減小。而且,熵最小值為零,不可能為負值。根據熱力學定律,所有獨立系統的熵會自發地增長,這就給時間安上了「方向的箭頭」。

假如一個臥室裡裡只有一張床,一個衣櫥,一張書桌,那麼我們就能輕而易舉地描繪臥室的布局。與此相反,如果床沒鋪好,衣櫃雜亂,書本隨便攤在書桌上,那就意味著要提供更多的信息才能使對方對臥室有精確的印象。後一種情況下,「熵」就更高。

後來的愛因斯坦提出了相對論,愛因斯坦把狹義相對論原理和光速不變遠離作為相對論的基本假設。當科學研究面對光速時,一個問題就出現了。人們發現,光的傳播定律在低於光速的慣性系中是等效的,但卻不能應用於光速的慣性系。這個現象與狹義相對性原理恰好相牴觸。那麼,是狹義相對性原理錯了,還是光的傳播定律錯了?

愛因斯坦認為,狹義相對性原理和光的傳播定律都是正確的,問題正出在經典力學對時間的錯誤認識上。基於此,愛因斯坦一舉終結了牛頓的絕對時間概念,引導人們走向時間的本質。

相對論所提的,大家都知道的。一個人在女孩旁邊坐著和在火爐上坐著,感知到的時間是不一樣的。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由於超乎常規而不易理解,這個相對論所依賴的相對時間概念也就不易理解,因此在實際運用相對論時往往會出現不自覺地違背相對論的情況。

如果一味強調時間與空間相關,忽略了時間與物質相關這個本質問題。那麼就有可能偏離愛因斯坦的方向,後來在霍金那裡便有端倪可見。

霍金解出了廣義相對論中的愛因斯坦方程,指出宇宙有一個起始點,這一點就是奇點。在這一點,所有物理定律失效,這一點的時間就是零。

簡單來說,奇點就是當初孕育盤古的那個蛋,盤古揮動大斧開天闢地的那一刻就是宇宙大爆炸的開始,也就是時間的起點。如果從宗教的創造論角度來說,時間就是由各自宗教的神創造天地的那個點為時間的起點。

在牛頓看來,時間是一個絕對自在的客體。在愛因斯坦看來,時間是物質的一種存在方式。霍金帶著時空客體返回到牛頓那裡,不同之處僅在於牛頓所說的客體是單一成份的(或為時間客體,或為空間客體),而霍金所說的客體是合成的(時間與空間合為一體)。從牛頓到愛因斯坦,再從愛因斯坦到霍金,自然科學在追逐時間的道路上很有意思地走了一個「之」字。

但無論如何,時間的問題既是過去的,也是現在的,還會是將來的。或者人類文明的發展會帶來新的時間認知,或者新的時間認知將促進人類文明的發展。隨著量子科學的技術的深入,當人類能感知或進入更多維的空間時,時間或許只是一種時空的平行存在,一切的存在或許都只是一種意識。探索時間的道路總是與前沿的哲學和科學同步延伸,因為解釋時間的過程,就是在解釋我們自己。

「時間是一場幻覺」。

這句話其實比我們以為的要深刻得多。

相關焦點

  • 姜義華:構建我們自己解釋歷史的話語體系
    原標題:構建我們自己解釋歷史的話語體系(大家手筆)   回顧近代以來中國史學的發展歷程,我們會發現史學界曾經激烈爭論的一些重大問題最終幾乎都以無解而擱置。原因何在?
  • 世上最愚蠢的行為,就是一味地「解釋自己」
    很多時候,我們在處理一些事情,被人誤解的時候,總是習慣上和別人解釋自己,在我們看來,只要自己解釋清楚了,那麼對方一定會理解和認同自己。可是,生活中,認同和理解並不是你不停的解釋就可以獲得的。那些能夠理解你的人始終能夠理解你,而,不能理解你的人,你不停的解釋,不僅只是浪費口舌,還會在對方心中留下一種矯情和強詞奪理的印象。經歷的事情越多越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人們總是習慣上相信自己願意相信的。
  • 法律推理在法官解釋法律過程中的運用
    我們應當更加關注的是法官如何運用法律方法來正確發現和解釋法律,這對其正確行使釋法權是非常重要和必不可少的。本文涉足的就是這樣一個話題,具體說就是討論法律推理方法在法官解釋法律過程中的具體運用。  應該說,法律推理和法律解釋分屬於兩種不同的法律方法。前者是從已知的前提(通常是規則和法律事實)得出某種法律結論的思維過程;後者簡單地說就是澄清法律規範的意義內容,使其變得清晰明了。
  • 做好自己,別解釋,就讓時間來證明一切
    所以,做好自己,別解釋。別太在意他人的看法。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活法,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原則,不要去幹涉別人的生活,也不要拿自己的標準去衡量別人。但在生活中,很多人都喜歡把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別人,所以我們做人一定要有自己的主見,一定要堅持自己的原則。
  • 四招助你提升解釋效率,降低時間成本
    他其實目的是要解釋中性理論這個概念,所謂中性理論指的是在基因突變遺傳的過程當中有一些突變不算好也不算壞,比如你看我們直立行走就是很好的,但有些基因突變就是壞的。 不算好也不算壞的有些東西,它就是在正常的發展,並不受到什麼環境篩選的強烈影響,這些中性突變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在一個相對穩定的頻率積累到基因序列裡。
  • 做好自己,不要跟別人解釋!
    你再怎麼努力,優秀,在喜歡妒忌的人眼裡,你就只是運氣好,你再怎麼大方,在錙銖必較的人眼裡,你就是小氣。常言道: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懂你的人不用解釋,不懂你的人不必解釋。我命若有終會有,我命若無不強求,生活本就不易,不必渴求別人的理解和認同,別人想什麼,我們控制不了,別人做什麼,我們也強求不了,我們的唯一可以做的,便是盡心盡力做好自己的事,走自己的路,按自己的原則,靜靜地過好自己的生活。心若不動,風又奈何,你若不傷,歲月無恙。
  • 你,就是你,永遠不需要向別人解釋你自己
    我們有時候得不快樂,就是太在意別人的議論,外人的一句話被自己聽到,就耿耿於懷,導致心情低落。你總是以別人的評判標準來衡量自己,導致自己做事情拿不定主意,給自己增添很多煩惱,其實這是一種心理不成熟的表現。
  • 不要跟層次不同的人解釋自己!
    隨著閱歷增長,我們越來越深刻認識到:跟不同層次的人解釋自己,顯得多麼沒必要,不值當。-01-層次不同, 解釋無意義想起前同事雯雯,她下班時總會跟我們抱怨:「好無聊啊,不知道幹嘛。」看到別人下班,去鍛鍊,學烘焙,學插花學畫畫,她總嗤之以鼻:「學那玩意有啥用?」
  • 聯想解釋自己不是「美的良心」,為何大家就是不信?
    聯想解釋自己不是「美的良心」,為何大家就是不信?隨著科技的發展,電子產品逐漸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電子產品。雖然我們以前在技術上落後於西方非常多,但是這些年逐漸發展也趕超了上來,這兩年國內也誕生了不少企業巨頭,其中就包括華為和聯想。
  • 永遠不要,跟別人解釋你自己
    你再怎麼努力,優秀,在喜歡妒忌的人眼裡,你就只是運氣好,你再怎麼大方,在錙銖必較的人眼裡,你就是小氣。常言道: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懂你的人不用解釋,不懂你的人不必解釋,我命若有終會有,我命若無不強求,生活本就不易,不必渴求別人的理解和認同,別人想什麼,我們控制不了,別人做什麼,我們也強求不了。
  • 莊子:做好自己,不必解釋
    我們來自不同的家庭,受到了不同的教育,有著不同的喜好和不同的境遇,不必強迫自己成為別人,也不必逼著別人做出改變。俗話說:「在其位,謀其政。」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位置,我們要做的就是守好自己的本分。人生在世,除卻生死,就只有一件事情知得我們勞心費神:那就是做最好的自己。那些自己都沒有做明白,還要挑剔別人的舉止,抱怨老天不公的人,終究只能得到牢騷滿腹。同樣,太在乎別人的評價,讓自己活在無止境的解釋裡,也是沒必要的。
  • 切記,永遠不要跟不同層次的人解釋自己!
    那些懂你的人,你永遠不需要解析;那些不懂你的人,也不會相信你的解釋。所謂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與其跟不同層次的人浪費時間,倒不如放棄解釋,去做更好的自己。有人遠道而來,向他請教快樂的秘訣。高僧平靜地說:「永遠不要和愚者爭論。」那人似乎對這個答案並不滿意,於是說:「大師,我不太同意你說的這一點就是秘訣。」
  • 時間與感覺:關於時間快慢的心理學解釋
    下面簡要介紹一下科學家們對時間感知的若干解釋。人們對時間的感覺與大腦皮層的反應速度有關。面對出現的人物、事項、環境等客觀存在,如果是自己喜歡、熟悉、期待的事,如戀愛對象約會、親朋好友相聚、假日各種活動、K歌打牌、趕寫文章材料、參加考試等,腦電波會加快刺激大腦皮層的反應速度,腦細胞激活的速度以及腦神徑元通路形成的速度就會相應加快,結果感覺時間的流失也在加快,或者認為經歷的時間咋這麼短。
  • 《物權法》司法解釋與我們生活緊密相關
    《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是與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一部法律。2016年2月23日,最高人民法院向社會正式通報了《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以下簡稱《解釋》),當中對不動產物權與登記、善意取得等問題作出了相應規定,並且於2016年3月1日起正式實施。
  • 遺忘,就是對過去最好的解釋
    總責問自己,當初為什麼會那樣,為什麼不是這樣?糾結其中,不能自拔,沒有心思去想其它,就算做著現在的事,也常常因想到過去而無法再專心繼續。總想就過去的事情給現在的自己做出一些解釋。不是每個問題都有答案,不是每個結果都有原因。既然想不通,就不要去想,因為人不能一直生活在鬱悶中。
  • 陶晶瑩解釋金馬獎事故:和鞏俐沒有過節,自己也很愛祖國
    但最新的消息傳來,陶晶瑩正式的接受了媒體的訪問,並且首次對事故現場的一系列問題做出了解釋。陶晶瑩解釋金馬獎尷尬事故:和鞏俐沒有過節,自己也很愛祖國!首先大家一定想要問,陶晶瑩這一位老牌的主持人,她對於T獨這一個說法到底持什麼態度呢?而此次她也回應了。
  • 解釋節目上生氣原因,給自己一個任性過程
    說到鄭爽,我們都知道她一直被粉絲稱為仙女,只不過脾氣有些不好,如果在節目上有些事情不符合心意,可能就會以生氣收場。就像前一段時間發生的某些事情一樣,因為某些主播行為使她比較反感,所以她就當眾發火。她說:「我在六七歲時基本上已經有了照顧自己的能力,等於十一二歲的小朋友了,但是後面大家對我誤解也好,說我各種各樣的事情,可能大家會不理解,其實這是我在給自己一個任性過程。」其實聽完鄭爽說完這段話,有些粉絲會問:鄭爽疑似彌補童年遺憾?
  • 時間是人的幻覺嗎?量子力學解釋時間的本質
    值得注意的是,我們目前對物理學的了解仍然不完整,並且根據一些將量子力學和引力結合成單一的「萬物理論」的理論,時間實際上可以量化的可能性。已經提出了用於所提出的離散量子時間的假設時間單位 ,儘管尚不清楚時間應該是多長。
  • 時間序列問題上的可解釋機器學習的benchmark方法
    今天這篇文章介紹一篇機器學習可解釋的文章,該篇文章主要提出了一種時間序列問題上的機器學習可解釋方法的benchmark。文章連結:https://arxiv.org/abs/2010.13924雖然目前可解釋方法研究不成熟,但本篇文章我個人覺得還是比較有意思的,值得一看。
  • 不要跟層次不同的人解釋自己
    對於有些人,我們不能講道理只能講愛。解釋只說明對方在你心中還有一席地位,不解釋懶得解釋了就說明對方在你心中可有可無了。你的角度也蠻有道理,我是個不愛笑的人,俗稱高冷臉。老公有的朋友不喜歡我,有的領導不喜歡我,讓我覺得做人特別失敗。可是,孩子告訴我:「媽媽,不管別人喜不喜歡你,我和爸爸永遠愛你。」解釋和爭論,只在兩種情況下有意義你怎麼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