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箱子不常有,大箱子天天見,這個道理可不是誰都懂。
君不見各種藍牙音箱、便攜藍牙音箱佔據著桌面,價錢高低不等,品牌層次不齊,一款HIFI級別的小音箱想突圍是相當難的。
所以以前你可以看到有美國傑士(Klipsch)的Groove PM20或者創新的HD50以及BOSE的C20這些小音箱在主流音箱市場佔據一片江山,但是現在這幾家都不推桌面的小音箱了。
很重要一個原因就是藍牙音箱的興起,剛好這幾家都是經典的藍牙音箱比如創新的聲霸鑼或者BOSE的SOUNDLINK MINI。
不過這裡我還是想說一說作為一個飽受搬家之苦的發燒友對於小音箱的迷戀。
比如說各位看到很多專業錄音棚的監聽音箱都是用比較小的,有錢的配真力,缺錢的配JBL,難道是除了空間大小,就沒別的原因了麼?
事實上,小箱子對於桌面辦公的人來說更容易獲得皇帝位,而且由於導向孔。分頻器的設計,它甚至不需要講究擺位,就用戶自己下意識的擺位都是對的。
以這款義大利IK iLoud Micro Monitor 微型監聽音箱(近場音箱)來說,內置D類雙功放以及一個3寸低音單元和一個3/4高音單元,由於高音單元和低音單元的中心距離僅為6cm,所以它的匯聚點非常近,50cm就是皇帝位,用戶坐在辦公桌前可以輕易聽到最好的聲音。
解決皇帝位還有一個前提,即聲學環境,也就是我們的聽音空間。之前看到有人說決定好聲音的第一因素是你聽歌所在的空間,而不是你的金錢。
當時有不少人反對的,其實我覺得他說的很有道理,只是沒細說而已。無論你多有錢,你想獲得音箱音質最大化,總不會讓你的房子去服從你的音箱,而是先有了房子才去配音箱。
我們的房子都可以用這種三維空間來表示的, 專家還給房子的空間劃了三個等級,其實各位買音箱之前就可以先看看自己放置音箱的那間房的大小。
小型房間:任何小於42 立方米的房間(1500ft^3)
中型房間:任何在42立方米到85立方米之間的房間(1500ft^3到3000ft^3)
大型房間:任何大於85立方米的房間(3000ft^3)
以42立方米的小型房間為例,它的長寬高差不多是410cm * 310cm * 280cm(13.5』 * 10』 * 9』)。
而我相信我們大多數人尤其是出租屋的童鞋,住房體積也就這麼多了。
問題來了,為何體積對音質的影響這麼大?
依舊以IK iLoud Micro Monitor 這款近場音箱來說,為什麼做音樂後期的喜歡用這種小監聽音箱了?
我們要明白做音樂後期的主要工作是什麼,他們需要混音、調音,然後呈現在大眾面前的就是他們想給大眾聽到的聲音,能達到為所欲為的效果,那麼就得保證他們最開始聽到的是儘可能忠實原聲的聲音(這點很難,所以他們聽的器材本身就很重要,這也是為什麼監聽室常用的都是真力、拜亞動力這些頂級器材)。
除了器材影響他們聽到的聲音的原始度,第二個就是空間了,無論是牆壁還是天花板或者室內擺放的物品都可以造成聲音的反射,所以離聲源近的皇帝位可以讓人在低聲壓級聽到最完美的聲音(當然其實最完美只是理論上,因為總有更完美)。
所以有人經常問我為什麼不用視頻拍音箱的聲音給大家看,其實我是怕即使是有拾音器也會造成聲音的變化,更別談拿手機、相機直接拍的。
很多人知道音箱的低頻受制物理因素,其低頻響應需要在下潛深度、靈敏度和尺寸大小三個反面權衡,但是現在很多藍牙音箱會刻意加強低頻的響應,比如說深度下潛極深、音量也會很大,但是尺寸又控制的很小,總之讓你覺得低頻強勁、節奏有力,你都會眼前一亮。
這是為什麼很多老燒不喜歡藍牙音箱的音質被人說的那麼好的原因之一,而不僅僅只是藍牙傳輸惹的禍。
如果音響設計在這一層面屬於同等水平,那麼還有什麼設計來影響它的音質了,有人猜到了,分頻器。
上圖是一個常規6寸低音的大箱子和只有3寸低音單元的IK iLoud Micro Monitor分頻對比,精準的分頻器可以讓兩個揚聲器的點處於同一個位置,這裡以後我再給大家詳細講一講分頻器的重要性。